上海科學家揭示與恐懼記憶相關的突觸特異性變化

2020-11-29 央廣網

  央廣網上海9月6日消息(記者吳善陽)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蒲慕明研究組今天在《自然·神經科學》在線發表題為《與恐懼記憶相關的杏仁核-皮層突觸特異性變化》的文章,首次揭示了在聽覺恐懼記憶中起重要作用的側杏仁核-聽覺皮層投射通路,並發現該通路在聽覺恐懼學習後會發生特異性的突觸連接重構。研究人員進一步通過雙色雙光子成像技術發現,新突觸連接主要通過在已存在的突觸上添加新的突觸結構的方式形成,提示了成年大腦皮層中新突觸形成的基本規律。

  條件恐懼是學習與記憶研究中常用的行為範式。在聽覺條件恐懼學習中,小鼠先聽到一個聲音,再被給予一個足部電擊。小鼠會將聲音與電擊關聯起來,並在聲音到來時表現出恐懼反應。關於條件恐懼的神經環路基礎,人們普遍認為,聽覺信息從聽覺丘腦和皮層傳入,然後經由聽覺丘腦——側杏仁核及聽皮層-——側杏仁核通路,在側杏仁核與來自體感皮層的電擊信息整合。然而,在此項研究中,結合螢光標記、病毒示蹤和免疫電鏡技術等,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新的投射通路:側杏仁核——聽覺皮層。運用化學遺傳和光遺傳技術,研究人員發現選擇性抑制此通路的神經活動可大幅度降低小鼠的恐懼反應,表明此通路在恐懼記憶中起著關鍵作用。

  側杏仁核——聽皮層通路在條件恐懼學習後是否表現出突觸可塑性?皮層中的突觸由突觸前軸突小結和突觸後樹突棘構成。研究人員用雙光子成像技術對小鼠聽皮層進行在體長期成像,以追蹤此通路中來自側杏仁核的軸突小結和聽皮層細胞的樹突棘的結構變化。發現側杏仁核的軸突小結和聽皮層第五層細胞的頂樹突的樹突棘在恐懼學習3天之後都有顯著增加。與之形成對照的是,來自前扣帶回皮層和聽覺丘腦的突觸前軸突小結,以及聽皮層第2/3層細胞的樹突棘,在恐懼學習之後都沒有顯著變化,提示恐懼學習可特異性地造成側杏仁核細胞與聽皮層第5層細胞的突觸重構。

  同一根樹突上的不同樹突棘和同一根軸突上的不同軸突小結都分別會與不同的神經元形成突觸。突觸可塑性是否可由特定的連接通路決定?為回答這一問題,研究人員在活體動物中首次使用了雙色雙光子成像技術。通過在特定通路中的突觸前與突觸後神經元中表達不同的螢光蛋白,研究人員可以直接觀察到該通路中的突觸結構。用這個方法,研究人員發現,恐懼學習後,側杏仁核——聽皮層通路中的軸突小結及樹突棘增加比例都遠高於平均,即突觸可塑性可由連接通路決定。進一步研究發現,側杏仁核——聽皮層通路中的突觸數目在恐懼訓練兩小時後就有顯著增加,且增加可延續至3天以上,與恐懼記憶形成和鞏固的時程一致,提示此通路可能與恐懼記憶的存儲相關。

  使用雙色成像技術,研究人員還發現,新形成的突觸絕大多數都是在已存在的突觸結構上添加新的突觸結構的方式形成,很少有突觸前後均為新形成的「全新」突觸。這個新增突觸連接的方式可以節省空間和結構蛋白數量,是一種很「經濟」的突觸形成方式。並且,在所有觀察過的皮層下—皮層,以及皮層—皮層通路中,突觸形成都遵循此規律,故而此規律可能是成年動物大腦皮層中新增突觸的通用規則。

  此項工作在蒲慕明院士的指導下,由神經所的楊揚和劉丹倩共同完成。該研究首次發現了在恐懼記憶中起重要作用的側杏仁核——聽覺皮層通路,及該通路與恐懼學習相關的特異性重構。此研究為研究通路特異結構的可塑性提供了新方法,對條件恐懼學習的神經環路研究是重要的補充,並且提示了成年動物大腦中新突觸形成的基本規律。

相關焦點

  • Science:揭示突觸特異性的可塑性區分關聯記憶之謎
    2018年7月25日/生物谷BIOON/---記憶是通過突觸效能(synaptic efficacy)的長期變化形成的,這一過程稱為突觸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並且記憶被存儲在大腦中的稱為印跡細胞(engram cell)的特定神經元集合(即神經元群體)中,它們能夠在相應的事件發生期間被激活。
  • 馬蘭研究團隊揭示古柯鹼獎賞相關記憶存儲的痕跡神經環路機制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馬蘭研究團隊通過選擇性標記和操控在記憶形成(學習)過程中激活的「痕跡神經元」,發現古柯鹼獎賞及相關環境記憶存儲於海馬vCA1和伏隔核中央核腦區的痕跡神經元中,而這兩個腦區痕跡神經元間突觸聯繫的選擇性加強介導了古柯鹼獎賞記憶的提取(回憶),提出特定記憶以痕跡神經元-痕跡神經元相連接形成的特異神經環路形式儲存的假說。
  • Aging Cell: 揭示AD早期記憶衰退的突觸相關分子機制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魯友明教授團隊在Aging Cell上發表了一篇講述突觸功能障礙導致早期AD記憶精準性下降的文章,該研究顯示在小鼠模型中,通過沉默miR-128或破壞miR-128與STIM2的結合會導致STIM2表達升高,進而恢復突觸功能,挽救AD小鼠的記憶障礙。該研究揭示了突觸相關的分子機制在維持記憶精準性中扮演的角色,為AD早期的記憶衰退提供新的思路。
  • Science:揭示記憶儲存在印跡神經元突觸中
    2018年4月29日/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當形成記憶時,某些神經元之間形成更大的更密集的連接。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4月26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nterregional synaptic maps among engram cells underlie memory formation」。
  • 科學家發現「線粒體炫」調控神經元突觸水平的長時程記憶
    短期的記憶如何轉變為長期的記憶?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畢國強課題組與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程和平課題組合作,發現神經元樹突「線粒體炫信號」在神經突觸傳遞短時程記憶向長時程記憶的轉化中可能發揮著關鍵作用,相關成果於6月
  • 記憶是怎麼形成的?MIT科學家揭示這一神秘過程
    中國航空報訊:回憶過程中,與記憶儲存相關的蛋白質大量產生,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得以加強。研究團隊揭示了在記憶形成的不同階段,印跡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會發生表觀遺傳學和基因組3D結構上的大規模變化,這些變化調控了與記憶存儲有關的特定基因的表達。
  • 腸道微生物影響記憶?《自然》揭示菌群變化如何改變大腦
    而近些年層出不窮的科學研究,揭示出人體微生物的影響之大,仍然時不時突破我們的想像。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再次刷新了我們對腸道菌群的認識。科學家通過小鼠研究發現,腸道菌群的變化會改變大腦神經元的功能和結構,進而影響動物的行為。
  • Nature重磅:腸道菌如何影響大腦,幫助消除恐懼相關的行為
    簡單來說,即微生物群的改變可以對神經元功能和與學習相關的可塑性產生相當大和持久的影響,進而能調節恐懼消退行為。 同時,由於認知和突觸可塑性的改變存在於幾乎所有的神經精神疾病中,該研究結果揭示一條將當前的發現轉化為臨床進展的可能途徑,其潛在的應用範圍也相當廣泛;例如相關性最高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治療。
  • 《自然》子刊:記憶是怎麼形成的?MIT科學家揭示神秘過程
    如今科學家們已經知道,當一段新的經歷在腦海中形成長期記憶,特定的一些神經元會負責編碼細節,當它們被重新激活時,我們便回憶起了相關內容。這些重要的神經細胞也被稱為印跡細胞(engram cell)。
  • 首次在突觸水平觀察大腦一生的變化
    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轉基因小鼠通過組織切片螢光顯像和基因測序技術在單突觸層面全景展現了小鼠一生中整個大腦突觸結構和功能的變化。  突觸是構成神經環路活動的基本單元,是神經元之間進行功能連接的關鍵部位。突觸的功能直接影響到大腦的認知和產生的行為。與兒童行為發育異常、成人精神障礙、神經退行性病變等多種腦部疾病密切相關。
  • 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研究揭示新思路:給神經突觸搭橋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方法,他們讓「興奮性突觸」在腦中新生,極大程度地緩解了生病小鼠的症狀。突觸傳遞大腦信號大腦中的神經信號,需要通過突觸進行傳遞。突觸是神經系統的基本功能單位,通常由突觸前膜、突觸間隙和突觸後膜構成。突觸前膜釋放一類被稱為「遞質」的化學物質,遞質與突觸後膜上的受體結合,從而將信號從一個神經元傳遞給下一個神經元。
  • ...科學中心王廣福課題組發文揭示亞細胞微區對突觸可塑性的重要作用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生命科學中心王廣福課題組在Ras和Rap信號通路調節突觸可塑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突觸是神經元之間形成連接的部位,而突觸可塑性則是指增強和減弱突觸連接的能力。在學習和記憶中,突觸可塑性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包括長時程增強、去增強和長時程抑制。過往的研究已經確定Ras家族小GTP酶(即Ras,Rap2和Rap1)可作為多信號轉導級聯的分子開關分別控制上述不同形式的突觸可塑性。
  • 生命科學中心王廣福課題組發文揭示亞細胞微區對突觸可塑性的重要...
    哈工大報訊(王計/文)生命科學中心王廣福課題組在Ras和Rap信號通路調節突觸可塑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突觸是神經元之間形成連接的部位,而突觸可塑性則是指增強和減弱突觸連接的能力。在學習和記憶中,突觸可塑性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包括長時程增強、去增強和長時程抑制。過往的研究已經確定Ras家族小GTP酶(即Ras,Rap2和Rap1)可作為多信號轉導級聯的分子開關分別控制上述不同形式的突觸可塑性。
  • 大腦儲存記憶準確位置為突觸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近日宣布,他們成功通過螢光蛋白質標記儲存記憶的神經元突觸,在細胞水平上確認了大腦儲存記憶的具體位置為突觸(synapse)。實驗人員可以用肉眼看到螢光標記。有關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大腦如何隨著年齡變化而變化?有份突觸地圖,來收
    他們深入研究不同年齡段(從出生到暮年)的小鼠大腦,繪製了一幅大約由50億個小鼠突觸構成的「地圖」——通過觀察一百多個腦區,根據時間變化,最大程度地勾勒出了突觸的多樣性和數量變化情況。相關研究成果刊載在《科學》雜誌上。
  • 科學家揭示記憶裡的平行宇宙
    由於它是在突觸附近局部釋放,一方面它可以誘導突觸傳遞效率發生變化,產生短期記憶;另一方面當細胞啟動新蛋白質合成過程時,5-羥色胺的信號能夠利用新合成的蛋白質,標記到底是哪些突觸需要增強,從而有針對性地增強這些和新記憶形成相關的突觸,或者在相關細胞之間特異性地產生和新記憶相關的新突觸。
  • 睡眠是如何強化突觸並有益記憶的
    據在小鼠中的一項研究報告,睡眠可鞏固記憶,而它是通過促進腦中新的突觸的生長來做得這一點的。科學家們長期以來就知道,睡眠可幫助增進學習及記憶,儘管這一過程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則一直晦暗不明,尤其是當睡眠被顯示會減少腦中的突觸數或神經連接時。(尋找睡眠與記憶之間有某種聯繫的研究人員會期待看到睡眠時突觸數會有所增加。)
  • 科學家解析本能恐懼的腦功能聯接圖譜
    但是,長期以來,人們一直缺乏直接的實驗證據,來證明相關神經環路特定細胞類型的聯結特徵及其確切功能。上丘中深層興奮性神經元會特異性地響應天敵威脅的視覺刺激,通過丘腦的快速中繼通路將信號傳輸至外側杏仁核,並持續激活杏仁核神經元的活動。利用光遺傳學技術特異性的「關閉」或者「打開」這條通路的功能,研究人員發現這條通路特異性地介導了動物本能恐懼反應的產生。此項研究成果有望為進一步解析包括恐懼情緒在內的物種繁衍生存的基本神經環路特徵和精神疾病的發生機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我國科學家揭示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形成的「陰陽」調和機制
    首頁 » 我國科學家揭示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形成的「陰陽」調和機制 我國科學家揭示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形成的「陰陽」調和機制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2007-07-20 09:39
  • 你的記憶還好嗎?Nature:星形膠質細胞在吃掉你的突觸!
    記憶是如何形成的呢?簡單地來講,記憶依託於人類大腦皮層中神經元之間大量的突觸,其不斷的生成和消失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神經環路、形成了一段又一段的記憶。是的,你沒看錯,突觸是會消失的!此前已有學者報導小膠質細胞在突觸吞噬中的作用,而近期有研究提出星形膠質細胞具有更強的吞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