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微生物影響記憶?《自然》揭示菌群變化如何改變大腦

2020-11-29 騰訊網

▎學術經緯/報導

我們每個人的體內和體表,生活著為數眾多的小夥伴: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這些微生物的細胞數量可能比你自身的細胞還要多。不難想像,它們與其代謝產物會對人體健康產生諸多影響。而近些年層出不窮的科學研究,揭示出人體微生物的影響之大,仍然時不時突破我們的想像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再次刷新了我們對腸道菌群的認識。科學家通過小鼠研究發現,腸道菌群的變化會改變大腦神經元的功能和結構,進而影響動物的行為。同期刊發的評論給予這項工作很高評價,認為「代表了我們對腸-腦相互作用的理解有了一次飛躍」。

這項研究來自威爾·康奈爾醫學院(Weill Cornell Medicine)。David Artis教授和同事用一項經典的動物實驗考察了微生物群對大腦學習能力的影響。

他們讓小鼠學習的是恐懼記憶的消除。具體來說,是訓練小鼠先把一種聲音與輕微的電擊聯繫起來,形成條件反射,小鼠在聽到聲音後就會害怕地身體僵住。隨後,當電擊不再和聲音同時出現,正常情況下,小鼠慢慢地就會消除對聲音的恐懼。

然而,在給成年小鼠用了抗生素後,隨著菌群被消除,小鼠還是會在聽到聲音提示後表現出恐懼反應。另一組生長在無菌環境、體內缺乏微生物群的小鼠,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先前對聲音建立的恐懼難以消除。

如果無法消除恐懼或創傷的經歷,可能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圖片來源:123RF)

這些行為變化歸根結底來自於大腦,因此科學家們非常好奇,體內缺少了微生物為什麼會對大腦有這樣的作用?接下來,這支研究團隊展開了深入而細緻的探秘工作。

大腦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是消除恐懼反應依賴的關鍵腦區,因此研究人員用顯微成像的手段觀察小鼠該部位的神經活動模式,比較普通小鼠和抗生素小鼠在神經連接結構上的差別。消除恐懼反應的過程中,神經連接的細微結構發生著動態變化,可是在清除體內微生物群後,這種連接強度的可塑性受到了影響。

在小鼠形成和消除恐懼記憶的過程中觀察神經元樹突棘結構變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不僅如此,這項研究還採用先進的單細胞RNA測序技術,識別整個mPFC各細胞類型中的基因表達變化。結果表明,缺少腸菌主要影響興奮性神經元。

而在各類細胞中,小膠質細胞的基因表達變化尤其引人注目。它們是大腦中重要的先天免疫細胞,抗生素對微生物群的改變讓小膠質細胞表達更多與未成熟狀態有關的基因。

腸道菌群影響大腦的小膠質細胞功能和神經元突觸功能的圖示(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那麼,腸道菌群是通過什麼途徑來影響大腦的神經元與小膠質細胞,這篇論文提供了一個答案。

研究人員在腸道代謝物中鑑定出四種化合物,它們在無菌小鼠體內的含量大大低於對照組,有可能是腸-腦相互作用的分子。

在無菌小鼠體內顯著減少的四種微生物代謝產物,這些化合物過去也被認為與神經精神疾病有關(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總結來看,這篇論文從多個角度驗證了體內微生物群及其代謝產物對神經活動和大腦行為的影響。這些發現還為臨床轉化指出了方向。「乎所有的神經精神疾病中都可以看到認知和突觸可塑性的改變。」有專家指出,「這項研究為幫助這些人提供了新的策略,或許可以針對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進行治療。」

隨著科學家們加深理解我們與體內微生物小夥伴們的關係,期待有更多有效的手段讓有益微生物幫助我們的大腦更健康。

參考資料:

[2] Drew D. Kiraly (2019) Gut microbes help mice forget their fear. Nature

相關焦點

  • 腸道微生物對睡眠調節中的影響
    最近有人研究了腸道微生物群對睡眠的影響,這項研究由日本筑波大學研究人員進行,揭示了細菌怎麼改變腸道的環境和菌群,從而影響睡眠等行為。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柳澤正史教授說:「我們發現微生物的消耗消除了腸道中的血清素,我們知道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會影響睡眠-覺醒周期。」 「因此,通過改變飲食來改變腸道中的哪些微生物有可能幫助那些睡眠困難的人。」這項新的研究建立在先前工作的堅實基礎上,該工作建立了認知和大腦發育要素與腸道微生物健康和新陳代謝之間的緊密聯繫。該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告》上。
  • 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是導致抑鬱症的因素之一。
    近日,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的一項研究通過構建小鼠的抑鬱症模型,揭示了腸道菌群與情緒障礙之間的聯繫 —— 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是導致抑鬱症的因素之一。其中,腸道微生物的影響被發現涉及多種生理過程,包括免疫、代謝和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古話說:「萬病始於腸。」 在今天看來也不無道理。 「腸 - 腦軸」 是消化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之間雙向動態溝通的多種途徑的總稱。作為腸 - 腦軸的重要組成部分,腸道菌群能通過多種方式影響神經系統 。
  • Nature重磅:腸道菌如何影響大腦,幫助消除恐懼相關的行為
    「我們的研究提供了腸道和大腦的機制在分子水平上進行交流的全新見解」,本文第二作者、 Jill Roberts炎症性腸病研究所所長、Friedman營養與炎症中心主任、威爾康奈爾醫學院免疫學教授David Artis補充道,「目前還沒有人知道IBD和其他慢性胃腸疾病是如何影響行為和心理健康的,我們的研究是理解全局的新方法的開始。
  • 不同性別的腸道菌群對小鼠行為和大腦結構的調節作用不同
    腸道菌群影響宿主生物學的許多方面,其中包括腦部結構以及功能。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與厭惡性學習調節和焦慮相關行為有關,但研究幾乎只是在雄性個體中進行。該研究評估了不同性別的腸道菌群對於動物大腦結構和行為的影響。為了研究腸道菌群紊亂對厭惡性學習和記憶的性別特異性影響,首先對成年雌性和雄性小鼠口服給予中等劑量的抗菌藥物(neomycin, bacitracin, pimaricin ATM;新黴素,桿菌肽,那他黴素),為期10天。通過16S rRNA測序分析腸道微生物組組成的變化。
  • 腸道不好「連累」大腦!消化系統這樣影響全身健康……
    眾所周知,大腦是人體的「最高司令部」,負責指揮全身各系統及器官的正常運轉。但你可能不知道,腸道也有自己獨立的神經系統,它的某些功能幾乎可與大腦媲美。《電子神經學雜誌》最新發表的研究顯示,腸道與大腦關係密切,甚至很多腦病的發生都與腸道有關。腸道是如何影響大腦的?哪些腦病跟腸道有關?生活中如何正確呵護腸道?訪權威專家,為你一一解答。
  • 動物所發現動物食糞行為通過影響腸道菌群調控其能量代謝和認知行為
    此外,食糞行為還可幫助食草動物獲取必要的腸道菌群,保持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和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研究組揭示小型哺乳動物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的食糞行為對腸道菌群和記憶認知的影響,發現食糞行為可通過改變腸道菌群而調控能量代謝和認知行為。
  • 深度解讀 | 腸道菌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關係
    腸道菌群究竟是什麼首先,我們了解下腸道菌群。腸道菌群包含居住在胃腸道中的大約100萬億微生物的集體基因組,我們腸道細菌的基因庫包含比人類基因組多150倍的獨特基因。在人體定植的許多微生物群落中,腸道菌群正在成為影響宿主健康狀況的主要參與者。腸道菌群的組成是在宿主發育早期建立的,並且可以在一生中經歷無數的變化。
  • 前沿研究丨腸道菌群是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潛在靶點
    然而,令人欣喜的是,近年的相關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紊亂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那麼,腸道菌群是如何影響神經系統的,可通過哪些方式調節腸道菌群?飲食和營養在塑造腸道菌群中起哪些作用?有證據表明胃腸道紊亂與神經退行性疾病有較高的共患率,這提示腸道菌群生態失調可能影響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生和發展。1. 腸道菌群調節ADAD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其特徵是記憶喪失、無法進行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動和行為改變。目前AD被認為是老年人中最常見的痴呆形式。
  • 首次闡明腸道菌群與人類機體免疫系統動態學變化之間的...
    ,血液中不同類型免疫細胞濃度的改變或與腸道中不同菌群的存在直接相關。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發現,腸道菌群能夠直接塑造人類機體免疫系統的組成,具體而言,血液中不同類型的免疫細胞的濃度的改變與腸道中不同菌群的存在直接相關,研究人員對十年來從來自2000多名患者機體中收集的數據進行了相關分析;研究者Joao Xavier說道,如今科學界已經接受了腸道菌群對人類免疫系統健康重要性的觀點,但他們做出這一假設的數據來自於對動物的研究,研究人員能夠追蹤正在接受血液癌症治療患者機體微生物菌群的改變情況
  • 腸道微生物可能導致癱瘓:2種菌群組合誘發免疫系統「亂殺」
    腸道微生物可能導致癱瘓:2種菌群組合誘發免疫系統「亂殺」  黃琨 • 2020-08-31 19:55:25
  • 腸道菌群對抑鬱的影響機制被進一步發現
    近期,巴斯德研究所,Inserm研究所和CNRS的科學家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腸道細菌群落的失衡會導致某些代謝產物減少,從而在小鼠中產生類似抑鬱的行為。這些發現表明健康的腸道菌群有助於正常的大腦功能,並發表在2020年12月11日的《自然通訊》雜誌上。
  • 腸道微生物與腫瘤的關係,超出你的想像
    強大的腸道菌群已被成為公認的人體另一大「器官」,它的功能也被挖掘出來。 腸道菌群失調是如何導致腫瘤的? 如何調節腸道菌群,預防和治療腫瘤? 今天康小橙就來為大家揭示腸道菌群和腫瘤的那些事兒。
  • Cell:腸道微生物如何影響藥物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0年6月25日訊 /生物谷BIOON /——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系統的方法,用於評估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如何以化學方式轉化或代謝口服藥物,從而影響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 腸道菌群的形成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腸道微生物菌群常被認為是人體後天獲得的一個重要器官,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個大腦」,可以保護宿主免受病原菌的侵襲,促進宿主的消化吸收、藥物代謝和致癌物、影響脂肪的吸收和分布、調節能量代謝、調節先天免疫和獲得性免疫系統等[1,2]。研究表明腸道菌群組成、結構和比例,與人體健康狀況有著密切關係。一旦腸道菌群的這種微生態平衡被破壞,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也會造成各種胃腸道及全身性疾病。
  • 最新研究:健康腸道菌群對於大腦健康很重要,調節大腦功能與情緒
    過去很多研究發現,腸道菌群與大腦一些疾病存在可能的關聯,比如老年痴呆症,並且發現主要通過腦腸軸來實現調控,因為腸道擁有人體第二多的神經細胞。最近,巴斯德研究所、CNRS和Inserm的一個科學家聯盟發現,慢性壓力引起的腸道菌群變化可以導致類似抑鬱的行為,特別是通過導致血液和大腦中的脂質代謝物(內源性大麻素)減少而引起的。
  • 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機制中的作用
    腸道菌群能以雙向的方式與中樞神經系統溝通,從而影響大腦的功能和行為,通常稱為微生物-腸-腦軸,主要包括免疫、神經、內分泌和代謝途徑。微生物-腸-腦軸的改變會導致應激反應和行為的改變,並已被證實參與幾種中樞神經系統的相關疾病,包括焦慮、抑鬱症、自閉症、阿爾茨海默病、腦卒中和帕金森病等。
  • |腸道|菌群|多囊卵巢症候群|多發性硬化症
    ,這常常與一系列疾病有關,甚至會降低機體的壽命,儘管科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研究,但目前他們仍然並不清楚腸道菌群是如何影響機體健康的。研究者表示,在肥胖期間,腸道中有一種B細胞的水平較低,這種細胞能產生一種名為IgA的抗體。IgA是由我們的身體自然產生的,對調節我們腸道中的細菌至關重要。它作為一種防禦機制,幫助中和利用環境變化的潛在危險細菌,比如當我們攝入不平衡或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時。
  • 研究發現:可影響腸道菌群和腸道功能的4類藥
    荷蘭研究人員報告說,在41種常見藥物類別中,幾乎有一半與人類腸道菌群的改變有關。藥物引起的腸道菌群變化會增加腸道感染和肥胖的風險。校正多元因素後,七種藥物類別仍與46種腸道類群和途徑的變化顯著相關。眾所周知,藥物可以改變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和多樣性,特別是改變胃液pH值的微生物(例如PPI) ),消滅細菌(抗生素)或改變運動性(瀉藥)。基因組測序正在使腸道微生物組功能和藥物治療領域向前發展。
  • 中外學者揭示環境對人腸道菌群和耐藥基因組影響—新聞—科學網
    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和國家獸醫微生物耐藥性風險評估實驗室劉雅紅教授團隊與中外合作者,發現人體和環境間存在廣泛的菌株和基因交換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腸道菌群|微生物|益生菌|解密|長壽|疾病...
    根據相關研究,影響人類壽命的因素至少包括:遺傳因素如線粒體狀態、染色體穩定性、端粒長短、疾病、幹細胞活性;環境因素如腸道微生物、飲食、運動、空氣品質以及生活環境;其他因素如情緒壓力、社交愛情、目標成就、投入預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