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的形成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2020-12-04 活菌一號

仇豔光,王江雁,米 裕,時蘭春,孫 芳

(白求恩醫務士官學校生化教研室,河北 石家莊 050081)

摘 要:腸道菌群對人體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而年齡、飲食、抗菌藥物使用和心理壓力等多種因素可以影響其形成和組成。本文就相關影響因素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關鍵詞:腸道菌群;組成;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378        文獻標識碼:A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factors influence gut microbiota

QIUYan-guang,WANGJiang-yan,MIYu,SHILan-chun,SUNFang

(Departmentofbiochenmistry,BethuneMedicalNCOSchool,ShijiazhuangHebei050081,China)

Abstract:Thehumangutmicrobiotahasamajorinfluenceonthehosthealth.Theestablish- mentandcompositionofgutmicrobiotaareaffectedbymultiplefactors,includingageing,di- et,antibiotics,infectionsandstress.Inthisreview,weexplorehowthesefactorschangethegutmicrobiota.

Keywords:Gutmicrobiota;Composition;Determinants

腸道是體內細菌定植的主要場所,這些數量巨大、複雜多樣化細菌就形成了腸內微生態菌群,也稱為腸道菌群。腸道微生物菌群常被認為是人體後天獲得的一個重要器官,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個大腦」,可以保護宿主免受病原菌的侵襲,促進宿主的消化吸收、藥物代謝和致癌物、影響脂肪的吸收和分布、調節能量代謝、調節先天免疫和獲得性免疫系統等[1,2]。研究表明腸道菌群組成、結構和比例,與人體健康狀況有著密切關係。一旦腸道菌群的這種微生態平衡被破壞,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也會造成各種胃腸道及全身性疾病。最近的研究表明宿主腸道菌群的組成和結構的改變和一些複雜的疾病如行為失調、代謝性疾病等有關。比如自閉症、肝性腦病、過敏症、肥胖症、糖尿病和動脈粥樣硬化及各種神經疾病等[3]。而多種因素對腸道菌群的組成具有重要的影響,本文對此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1 腸道菌群的組成及形成

腸道微生物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群體,種類達500-1000種,細菌總數達100萬億,是人體自身細胞總數的10倍。腸道菌群主要是由厭氧菌、兼性厭氧菌和需氧菌組成,其中厭氧菌佔99%以上。在人體腸道這個數目龐大的微生物群落中,人們發現有9個門的細菌,包括厚壁菌門(Firmicutes)、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放線菌門(Actinobac- teria)、梭桿菌門(Fusobacteria)、疣微菌門 (Verrucomicrobia)、藍細菌(Cyanobacteria)、螺旋體門(Spirochaeates)和VadinBE97。多數菌群被認為是專性厭氧菌,其中硬壁菌門(主要為梭菌屬;佔所有 細菌的50-70%),擬桿菌門(10-30%)、變形菌門(≤10%),和放線菌門(≤5%)[4]。其中最主要的是擬桿菌門和厚壁菌門,佔據著超過98%的絕對優勢。個體腸道菌群的組成在門水平是相當穩定和保守的,然而,但在種水平上具有很大的差異。

胎兒在母體子宮中是處於無菌的環境,嬰兒的腸道從出生起就以一種複雜的方式開始定植細菌,這種方式一部分依賴於宿主的基因型,另一部分依賴於嬰兒生活環境中的細菌。自然分娩的嬰兒一出生就定植了來自母親陰道和糞便的細菌,而剖腹產的嬰兒,一出生可能更多的定植了來自環境的細菌如空氣和醫護人員的細菌[5]。對於自然出生的嬰兒,最初的腸道菌群建立需要一個月的時間,而剖腹產的嬰兒至少需要6個月。出生後第一年嬰兒體內細菌數量相當不穩定,但仍來源於母體內和直接環境中的細菌。其後多數嬰兒每克糞便細菌可達到109-1010[5,6]。當嬰兒開始吃固體食物的時候,他們就朝著成人腸道菌群的方向發展,到2歲左右,糞便菌群和成人菌群相似。

2 人體腸道菌群的影響因素

正常情況下,腸道菌群、宿主與外部環境建立起一個動態的平衡,而腸道菌群的種類和數量是相對穩定的,但它們易受年齡、飲食、抗菌藥物和心理壓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變動,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從而引起疾病[7]。

2.1 年齡對腸道菌群的影響

腸道菌群在人的生命過程中是不斷發生變化的。細菌的定植具有宿主特異性,一些嬰兒體內擬桿菌屬細菌佔優勢,而其他的嬰兒則基本沒有這些細菌。其他的如普雷沃桿菌屬、不動桿菌屬、脫硫弧菌屬、韋榮球菌屬在嬰兒生命的第一年會短暫出現。乳酸桿菌屬在出生後6個月達到頂峰,而鼠李糖乳桿菌和加氏乳桿菌是最常見種[8]。

Enck等[9]報導個體的細菌總數和細菌種數在生命的第一年是最多的。對於嬰兒來講,在出生的第一個五月內細菌總數不斷上升,9-10個月達到最多,斷奶後細菌數量開始下降。2歲以內細菌數量逐漸下降,在以後的童年期保持穩定。擬桿菌屬的一些種和乳酸桿菌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而腸球菌和大腸桿菌下降,雙歧桿菌保持穩定。和兒童相比,健康成年人腸道菌群內具有更多的梭狀芽孢桿菌,而擬桿菌門和變形菌門的細菌較少[10]。老年人的腸道菌群組成和老齡化相關的因素所改變,如運動、營養及腸道功能下降等。小腸運動模式的改變及運動性下降影響腸能動性,並且影響消化,從而引起便秘,腸道菌群因此也發生變化。和健康成年人相比,老年人乳桿菌數量比較低。此外,唾液、胃液和胰腺液分泌減少,導致外部的外部細菌隨著飲食更多的進入腸道。老年後,腸道中雙歧桿菌數量下降,擬桿菌屬上升[11,12]。同時,成人腸道雙歧桿菌屬包括4-5種不同種細菌,而到老年降低到1-2種。青春雙歧桿菌或角雙歧桿菌和長雙歧桿菌是老人腸道的優勢種。隨著年齡增加,擬桿菌屬的種類多樣性下降[13]。老人體內的梭菌屬細菌高於年輕樣本,相反,梭菌屬亞群XIVa老人和年輕人相比下降[14]。

2.2 飲食對腸道菌群的影響

飲食是影響腸道菌群組成的關鍵因子之一,在腸道菌群的定植、成熟及腸微生態系統穩定的保持中都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其它的因素如感染、疾病、抗生素可以短暫的改變腸道菌群的自然組成,因此對宿主的健康產生有害作用[15]。在飲食對新生兒腸道菌群影響的研究中發現,和配方奶粉餵養的嬰兒相比母乳餵養的嬰兒腸道中含有較高比例的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16]。而吃配方奶粉的嬰兒腸道內細菌種類更多,有更多的腸桿菌、腸球菌、雙歧桿菌、擬桿菌和梭狀芽孢桿菌[17]。嬰兒食入固體食物後,飲食對其腸道菌群產生很大的改變,母乳餵養嬰兒體內的腸道菌群逐漸與配方奶粉餵養的嬰兒相似[18]。Zhang等[19]報導,高脂飲食的小鼠腸道雙歧桿菌的數量減少。Turnbaugh等[20]發現受試者從低糖、低脂的飲食轉換成高糖、高脂的飲食時,其腸道中擬桿菌門的細菌數量迅速下降。Wu等[21]研究飲食對健康人腸道菌群的影響時發現,長期食用高動物蛋白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的志願者,腸道內擬桿菌屬細菌較高,普雷沃菌屬細菌水平較低,而低動物蛋白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的受試者腸道內細菌正好與之相反。

益生元是指不被消化的食品成分,當補充足夠量時,可以選擇性的刺激或激活一種或幾種腸道菌落中細菌的生長與活性並對宿主健康產生有益的作用。益生元主要包括各種寡聚糖類物質,益生元可以促進雙歧桿菌的生長,尤其是菊糖和低聚果糖可以增加糞便中雙歧桿菌的數量,使腸道菌群組成改變[22]。雙歧桿菌增進因子本身對健康沒有益處,但是可以促進雙歧桿菌的生長,而雙歧桿菌時腸道健康的指示器。可以抑制致病菌的生長,減少條件致病菌提高對致病菌和條件致病菌的抗性。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將益生菌定義為「服用一定數量後,能夠對宿主健康產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常見的益生菌有乳桿菌屬、雙歧桿菌屬(如長雙歧桿菌、短雙歧桿菌、嬰兒雙歧桿菌、嗜熱雙歧桿菌等)和革蘭氏陽性球菌屬(如糞鏈球菌、乳球菌、嗜熱鏈球菌等)。每天食用109-1010CFU的益生菌能夠影響腸道菌群的組成和活性。還有一些益生菌株可以降低幽門螺桿菌的活性。Engelbrektson等[23]報導健康志願者服用抗生素後補充益生菌,和對照相比益生菌可以使其更快的恢復腸道內菌群。

2.3 抗菌藥物對腸道菌群的影響

抗菌藥物對腸道菌群具有重要的影響。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尤其是那些不能被胃腸道吸收的抗菌藥物能嚴重的影響腸道菌群,使之失調。這種失調會導致正常腸道菌群中具有抗生素抗性菌株的增加,而這些抗性菌株會導致腹瀉及其它器官的感染。人和動物的研究顯示即使使用一次抗菌藥物,就會減少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之類的有益菌,並增加潛在的致病菌,如艱難梭菌和白色念珠菌。Murphy 等[24]用萬古黴素餵食小鼠,結果發現厚壁菌門和擬桿菌門數量明顯下降,而變形菌門數量明顯增加。Tiihonen 等[25]報導,非甾類消炎藥的使用,影響老年樣本中腸道菌群的組成,而且該消炎藥的使用可以降低異丁酸、異戊酸和L-乳酸的含量。Dethlefsen 等[26]報導,廣譜藥物環丙沙星治療後4周,大多數胃腸道細菌能恢復到治療前狀態,但是有幾種細菌在6個月之後也不能恢復。O』Sullivan 等[27]研究表明,抗菌藥物治療之後糞便菌群有9個菌屬細菌數量下降,尤其是雙歧桿菌數量明顯下降。Jernberg等[28]報導,使用氯潔黴素治療擬桿菌感染後的2年,幾種腸道細菌仍然沒有恢復。

2.4 心理壓力和應激對腸道菌群的影響

精神上的壓力和生理應激會引起胃腸道生理上一系列的改變,如胃腸道活動的改變、十二指腸碳酸氫鹽釋放的改變、激素的改變及黏膜免疫功能的降低。這些變化會導致糞便中乳酸桿菌屬細菌的減少和擬桿菌屬細菌的增加[29]。Lutgendorff 等[30]研究表明,心理壓力能減少腸道裡乳酸桿菌的數量,卻能增加一些大腸埃希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等病原菌的數量。Bailey 等[31]發現恆河猴母子分離3天后,其糞便中的乳酸桿菌下降,7天后才恢復其最初水平。生命早期的壓力可能對腸道微生物菌群結構具有長期的影響,O』mahoney 等[32]報導,把出生後第二天到第十二天的實驗組乳鼠每天和母鼠分開3h,結果顯示和對照組相比,實驗組乳鼠的糞便細菌菌群改變。另外,成年期所遭受的慢性應激也能改變腸道菌群的結構,Bailey 等[33]報導遭受慢性物理應激的實驗成年鼠糞便細菌菌群顯著不同於對照組。

3 結語

綜上所述,腸道菌群可受多種因素影響。腸道菌群失衡對人體健康有很大影響,與許多疾病相關。研究腸道菌群的作用及影響因素可以為許多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參考。如改變飲食習慣,有可能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在此基礎上,通過調整飲食、或在飲食中添加益生菌和益生元來影響並形成更健康的腸道菌群,促進宿主健康並可以防治某些疾病。

參考文獻:

[1] SekirovI.,RussellSL,AntunesLC,etal.Gutmicrobiotainhealthanddisease[J].PhysiolRev,2010,90:859-904.

[2] Clemente,JC,Ursell,LK.,ParfreyLW,etal.Theimpactofthegutmicrobiotaonhumanhealth:anintegrativeview[J].Cell,2012,148:1258-1270.

[3] Bercik,P.,Collins,S.M.,andVerdu,E.F.Microbesandthegutbrainaxis[J].NeurogastroenterolMotil,2012,224:405-413.

[4] EckburgPB,BikEM,BernsteinCN,etal.DiversityoftheHumanIntestinalMicrobialFlora[J].Science,2005,308:1635-1638.

[5] SchwiertzA,GruhlB,LobnitzM,etal.Developmentoftheintestinalbacterialcompositioninhospitalizedpreterminfantsincomparisonwithbreast-fed,full-terminfants[J].PediatrRes,2003,54:393-399.

[6] PalmerC,BikEM,DiGiulioDB,etal.Developmentofthehumaninfantintestinalmicrobiota[J].PLoSBiol,2007,5:e177.

[7] BrianWP,ElizabethN,ElinO,etal.Geneticcontrolofobesityandgutmicrobiotacompositioninresponsetohigh-fat,high-sucrosedietinmice[J].CellMetab,2013,17:141-152.

[8] AdlerberthI,LindbergE,AbergN,etal.Reducedenterobacterialandincreasedstaphylococcalcolonizationoftheinfantilebowel:aneffectofhygieniclifestyle[J].PediatrRes,2010,59:96-101.

[9] EnckP,ZimmermannK,RuschK,etal.Theeffectsofmaturationonthecolonicmicrofloraininfancyandchildhood[J].GastroenterolResPract.,2009,doi:10.1155/2009/752401.

[10] PaliyO,KencheH,AbernathyF,etal.High-throughputquantitativeanalysisofthehumanintestinalmicrobiotawitha phylogeneticmicroarray[J].ApplEnvironMicrobiol,2009,75:3572-3579.

[11] LahtinenSJ,TammelaL,KorpelaJ,etal.ProbioticsmodulatetheBifidobacterium microbiotaofelderlynursinghome

residents[J].Age(Dordr.),2009,31:59-66.

[12] TiihonenK,OuwehandAC,RautonenN.Humanintestinalmicrobiotaandhealthyageing[J].AgeingResRev,2010,9:107-116.

[13] BartoschS,FiteA,MacfarlaneGT,etal.Characterizationofbacterialcommunitiesinfaecesfromhealthyelderlyvolun- teersandhospitalizedelderlypatientsbyusingrealtimePCRandeffectsofantibiotictreatmentonthefaecalmicrobiota[J].ApplEnvironMicrobiol,2004,70:3575-3581.

[14] HayashiH,SakamotoM,KitaharaM,etal.Molecularanalysisoffaecalmicrobiotainelderlyindividualsusing16SrDNAlibraryandT-RFLP[J].MicrobiolImmunol,2003,47:557-570.

[15] ForsytheP,SudoN,DinanT,etal.Moodandgutfeelings[J].BrainBehav.Immun,2010,24:9-16.

[16] SchwartzS,FriedbergI,IvanovIV,etal.A metagenomicstudyofdiet-dependentinteractionbetweengutmicrobiotaandhostininfantsrevealsdifferencesinimmuneresponse[J].GenomeBiol,2012,13:32.

[17] FanaroS,ChiericiR,GuerriniP,etal.Intestinalmicroflorainearlyinfancy:compositionanddevelopment.ActaPaediatr,2003,92:48-55.

[18] KoenigJE,SporA,ScalfoneN,etal.Successionofmicrobialconsortiainthedevelopinginfantgutmicrobiome[J].ProcNatlAcadSciUSA,2011,108:4578-85.

[19] ZhangC,ZhangM,WangS,etal.Interactionsbetweengutmicrobiota,hostgeneticsanddietrelevanttodevelopmentofmetabolicsyndromesinmice[J].ISMEJ,2010,4:232-241.

[20] TurnbaughPJ,HamadyM,YatsunenkoT,etal.Acoregutmicrobiomeinobeseandleantwins.Nature,2009,457:480-484.

[21] WuGD,ChenJ,HoffmannC,etal.Linkinglong-termdietarypatternswithgutmicrobialenterotypes[J].Science,2011,334:105-108.

[22] KolevaPT,valchevaRS,SunX,etal.Inulinandfructo-oligosaccharideshavedivergenteffectsoncolitisandcommensalmicrobiotainHLA-B27transgenicrats[J].BrJNutr,2012,108:1633-43.

[23] EngelbrektsonA,KorzenikJR,PittlerA,etal.Probioticstominimizethedisruptionoffaecalmicrobiotainhealthysub- jectsundergoingantibiotictherapy[J].JournalofMedical.Microbiology,2009,58:663-670.

[24] MurphyEF,CotterPD,HoganA,etal.Divergentmetabolicoutcomesarisingfromtargetedmanipulationofthegutmi- crobiotaindiet-inducedobesity[J].Gut,2013,62:220-226.

[25] TiihonenK,TynkkynenS,OuwehandA,etal.Theeffectofageingwithandwithout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ongastrointestinalmicrobiologyandimmunology[J].BrJNutr,2008,100:130-137.

[26] DethlefsenL,EckburgPB,BikEMm,etal.Assemblyofthehumanintestinalmicrobiota[J].TrendsEcolEvol,2006,21:517-523.

[27] O'SullivanO,CoakleyM,LakshminarayananB,etal.AlterationsinintestinalmicrobiotaofelderlyIrishsubjectspost-an- tibiotictherapy[J].JAntimicrobChemother,2013,68:214-221.

[28] JernbergC,SullivanA,EdlundC,etal.Monitoringofantibiotic-inducedalterationsinthehumanintestinalmicrobiotaanddetectionofprobioticstrainsbyuseofterminal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J].ApplEnvironMicrobi- ol,2005,71:501-506.

[29] HawrelakJA,MyersSP.Thecausesofintestinaldysbiosis:areview[J].AlternMedRev,2004,9:180-197.

[30] LutgendorffF,AkkermansLM,SoderholmJD.Theroleofmicrobiotaandprobioticsinsress-inducedgastrointestinaldamage[J].CurrMolMed,2008,8:282-298.

[31] Bailey,M.T.& Coe,C.L.Maternalseparationdisruptstheintegrityoftheintestinalmicrofloraininfantrhesusmonkeys [J].Dev.Psychobiol,1999,35:146-155.

[32] O』Mahony,S.M.etal.Earlylifestressaltersbehavior,immunityandmicrobiotainrats:implicationsforirritablebowel

syndromeandpsychiatricillnesses[J].BiolPsychiatry,2009,65:263-267.

[33] BaileyMT,etal.Exposuretoasocialstressoraltersthestructureoftheintestinalmicrobiota:implicationsforstressor- inducedimmunomodulation.BrainBehav[J].Immun,2011,25:397-407.

本文轉載於河南省科學院學報 2014年第31卷 第一期 仇豔光等:腸道菌群的形成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相關焦點

  • 綜述|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
    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J]. 中國實用內科雜誌, 2020, 40(10): 865-869,873.Rothschild等[5]研究顯示,飲食和生活方式是塑造微生物組組成的最主要因素,宿主遺傳因素僅導致人與人之間微生物組差異的2%。而腸道的深度測序研究微生物群落學揭示了影響腸道菌群組成的126個外源性和內源性宿主因素,包括12種疾病,31個內在因素,19個藥物組,60個飲食因素,4個吸菸類別[6]。而早在腸道菌群作為疾病相關性因素走進人們視線之前,T2DM就因發病率逐年增加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 【綜述】腸道通透性相關疾病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
    3.肥胖及代謝性疾病:肥胖和相關的代謝性疾病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改變與腸屏障和腸道菌群改變引起的腸通透性改變有關。許多研究發現代謝性疾病均與腸滲透性增加和細菌或細菌產物的移位和內毒素進入血流相關,並在肝臟疾病的進展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且肥胖者和糖尿病患者的微生態不同於健康人和體形偏瘦的人群[12]。
  • 【學術前沿】Nature綜述 | 腸道菌群與結直腸癌的研究進展
    五、腸道菌群驅動的代謝物的影響儘管飲食可以直接致癌,它同樣也可以通過改變特定物種的豐度和代謝物來影響腸道生態系統。例如,與高硫代謝細菌水平增加相關的飲食與遠端結腸癌和直腸癌的風險增加相關;高脂飲食與CRC的復發以及某些微生物的膠原蛋白水解活性相關。
  • 腸道菌群失調及其相關疾病研究進展
    近年來,人體微生物組學的相關研究受到廣泛關注、並取得了巨大進展。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的關係日益清晰,腸道菌群在人類疾病發生發展中的變化及作用也逐漸明朗。這也開啟了腸道菌群調節能量代謝、炎症和肥胖相關代謝紊亂性疾病研究的新時代。
  • 『珍藏版』Nature綜述 | 腸道菌群與結直腸癌的研究進展
    五、腸道菌群驅動的代謝物的影響  儘管飲食可以直接致癌,它同樣也可以通過改變特定物種的豐度和代謝物來影響腸道生態系統。例如,與高硫代謝細菌水平增加相關的飲食與遠端結腸癌和直腸癌的風險增加相關;高脂飲食與CRC的復發以及某些微生物的膠原蛋白水解活性相關。
  • 研究發現:可影響腸道菌群和腸道功能的4類藥
    研究強調了在設計治療方案時考慮腸道菌群的作用的重要性,並且指出了可以解釋與藥物使用相關的某些副作用的新假設。鑑於腸道菌群在健康中的重要性以及許多藥物的廣泛使用,需要對這些關聯進行功能上的研究。藥物引起的腸道菌群變化會增加腸道感染和肥胖的風險。校正多元因素後,七種藥物類別仍與46種腸道類群和途徑的變化顯著相關。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經過10年的發展,人類有關微生物組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13年12月,「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關係的研究」被列入Science雜誌報導的十大科學進展,腸道菌群已經成為近年來研究的最熱門領域之一。1腸道菌群的形成與分布有關腸道菌群的初始定植有兩種觀點:觀點一,大家普遍認為胎兒在母體子宮內時,腸道處於無菌狀態,分娩時胎兒經過母體產道,接觸母體糞便、醫院環境,形成了人類腸道菌群的初期定植。觀點二,胎兒在子宮內可以接受母體的菌群。2008年,西班牙的科學家Rodr ??
  • 腸道菌群與疾病
    許多原因和疾病能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引發疾病或者加重病情,從而更加促進菌群失調,形成惡性循環。致使腸道疾病和許多疾病有關係[4]。上面講的肝病以及應激反應腸道菌群失調也有免疫力低下,加速、加重了菌群失調的因素[21]。
  • 帕金森病腸道微生物群紊亂的研究進展
    迷走神經與大腦的信息傳遞主要通過其與腸肌神經叢、節後神經元之間的突觸聯繫進行。 近十幾年來,科學家圍繞腸道微生物群對腦功能的影響進行大量的研究,認為腸道微生物群、消化道和神經中樞這三者間存在廣泛的信息交流,這使科學家對行為和情緒調控方式的認識邁上新的臺階,並將腦-腸軸的概念擴展為腦-腸-微生物群軸。
  • 腸道菌群組成影響腎細胞癌患者腫瘤免疫治療的應答
    研究人員收集了69例晚期腎細胞癌患者的糞便樣本和2994例健康志願者的糞便樣本。同時,研究人員還進行了臨床前研究,將對ICB具有抗性的腎細胞癌患者糞便微生物移植到荷瘤小鼠上,以此證明了腸道細菌組成與ICB臨床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研究人員還評估了在開始nivolumab治療前使用TKl對微生物群組成的影響。通過WGS-MG測序分析識別其微生物群組成。
  • 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是導致抑鬱症的因素之一。
    近日,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的一項研究通過構建小鼠的抑鬱症模型,揭示了腸道菌群與情緒障礙之間的聯繫 —— 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是導致抑鬱症的因素之一。其中,腸道微生物的影響被發現涉及多種生理過程,包括免疫、代謝和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古話說:「萬病始於腸。」 在今天看來也不無道理。 「腸 - 腦軸」 是消化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之間雙向動態溝通的多種途徑的總稱。作為腸 - 腦軸的重要組成部分,腸道菌群能通過多種方式影響神經系統 。
  • 前沿研究丨腸道菌群是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潛在靶點
    目前關於腸道菌群–腸–腦軸方面的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未來仍需深入研究闡明腸道菌群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的分子機制,揭示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新型病理機制,為神經系統功能紊亂提供潛在的診斷標誌物和幹預策略,形成針對腸道菌群失調的神經系統疾病的新治療方法。
  • 腸道菌群是乳腺癌轉移擴散的重要參與者
    過去的十多年裡,越來越多的證據也表明,腸道菌群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不只是局限在胃腸道,也影響胃腸道以外的許多器官和系統。那麼,我們能不能找到一些早期或預先存在的影響乳腺癌轉移的宿主內在因素呢? 我們知道,肥胖、遺傳多態性、種族、飲食和長期使用抗生素等因素與乳腺癌的不良預後有關,而所有這些因素也都與腸道菌群平衡的破壞有關。腸道菌群是系統性先天和適應性免疫功能的宿主內在調節因素。
  • 肺癌最新研究進展,與腸肺微生物息息相關|微生物群|腸道菌群|肺癌|...
    呼吸道和腸道可以通過包括微抽吸和吸入在內的生物學過程相互交流。人類呼吸道和胃腸道中微生物群的早期形成和免疫環境可能源自皮膚和外部環境。腸道菌群已被證實可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的進展以及急性肺損傷的惡化。腸道和肺中特定微生物代謝產物通過循環的聯繫和調節作用。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同時,免疫系統對腸道菌群又有制約和調控作用,如對正常菌表現為免疫耐受,對病原菌表現為免疫排斥,一旦二者間的平衡被破壞,就會導致疾病。本文分4 部分,就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系統間的關係,結合國內外最新進展進行綜述。
  • 腸道菌群與潰瘍性結腸炎
    ,腸道菌群是這種免疫損傷過程的重要激發因素。關於IBD發病機制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遺傳易感性、免疫異常、腸道菌群改變。近來愈來愈多的研究認為IBD可能主要由遺傳易感體質決定,免疫調節紊亂是關鍵的直接發病機制,腸道菌群是這種免疫損傷過程的重要激發因素,環境精神等因素可能是發病的誘因,這一觀點得到 大多數學者的支持。本文重點介紹腸道菌群在UC的變化以及益生菌在UC中的應用。
  • 重磅級研究成果解讀腸道菌群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該研究團隊篩查了1000餘種市售藥物對人類腸道的40餘種代表性細菌的影響,結果發現超過1/4的藥物(923種中的250種)至少影響1種微生物的生長。EMBL的Peer Bork、Kiran Patil、Nassos Typas和Georg Zeller領導了這項研究。人類腸道包含大量的細菌,被總稱為腸道微生物。在過去十年裡,腸道微生物的組成會影響人類健康已經成為共識。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
    肝臟,作為第一個接觸微生物產物進入門靜脈循環的器官,可能受到腸道微生物群及其變化的多種影響。腸道微生物群的成分或代謝物通過各種機制與肝臟相互作用。肝臟中產生的膽汁酸(如膽酸和鵝去氧膽酸)與葡萄糖醛酸酶結合。一旦分泌到十二指腸腸腔,腸道菌群代謝和解共軛,產生尿膽原(排洩)和初級膽汁酸被吸收和循環。膽汁酸還通過內在的微生物調節活動來控制和影響菌群。
  • 關於微塑料的一些事實:腸道菌群受微塑料影響嚴重
    而關於它的研究才剛剛起步,對腸道菌的影響是其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作者 | 趙蓓 免疫學博士人人都攜帶微塑料?塑料製品遍布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塑料帶來的日益加劇的環境汙染問題也不容忽視。科學家們也在研究微塑料對於哺乳動物的影響。以實驗動物小鼠為例,微塑料會造成腸道菌群紊亂、腸道屏障受損並誘發代謝紊亂等疾病,提示微塑料對人類也可能產生類似作用。農膜(農用塑料薄膜)使用帶來大量微塑料汙染。
  • 【專家述評】劉欣,郭宇冰,楚治良,等.腸道菌群的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阿莫西林幹預IHFA小鼠及對其成年後腸道菌群的影響[J]. 中國微生態學雜誌, 2018, 30(1): 1-4.[42] 張瑜傑, 蒲芳芳, 程如越, 等. 生命早期抗生素幹預對小鼠腸道菌群及腦部功能基因表達的影響[J]. 中國抗生素雜誌, 2019, 44(8): 986-992.[43] THOMAS H, MARIO C, NADINE R, et 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