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級研究成果解讀腸道菌群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2020-12-08 生物谷

人體內的腸道微生物數量大約100萬億個,超過自身細胞總量的10倍以上,是人體的「第二基因組」。近年來不斷有研究發現機體中的微生物與許多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尤其是腸道菌群更是與多種疾病發生密切相關;近年來對於人體內微生物尤其是腸道微生物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科學家們希望通過研究人類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了解人腸道中細菌的物種分布以及與人體互作的關係,最終為研究腸道微生物與疾病的發生機制,以及如何調節人體健康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論依據。

本文中,小編就盤點了近期腸道菌群與機體健康領域的眾多重要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1】Nature重磅:超1/4的常用非抗生素類藥物會影響腸道微生物!

doi:10.1038/nature25979

人類使用的藥物中有1/4會抑制腸道微生物的生長。這些藥物會引起抗生素類似的毒副作用,可能會導致抗生素耐性,相關研究於近日發表在《Nature》上。

該研究團隊篩查了1000餘種市售藥物對人類腸道的40餘種代表性細菌的影響,結果發現超過1/4的藥物(923種中的250種)至少影響1種微生物的生長。EMBL的Peer Bork、Kiran Patil、Nassos Typas和Georg Zeller領導了這項研究。

人類腸道包含大量的細菌,被總稱為腸道微生物。在過去十年裡,腸道微生物的組成會影響人類健康已經成為共識。而此前已知抗生素會影響這些微生物,例如會引起胃腸道副作用。

最近發現一些常用的非抗生素類藥物也會引起腸道微生物組成的改變,但是這個現象的全貌還不清楚,而現在這項研究是首個系統探索市售藥物與人體腸道微生物的直接相互作用的研究。不僅是抗感染藥物,而是所有種類的藥物都會抑制不同類型細菌的生長。

「這些攻擊腸道微生物造成附帶損傷的不相關藥物讓我們很震驚。」Peer Bork說道。「尤其是當我們發現這樣的藥物還可能更多時。腸道微生物組成的變化會導致藥物副作用,同時也可能是藥物發揮效應的過程。」

【2】PNAS:有益腸道菌群如何有效適應宿主腸道?

doi:10.1073/pnas.1715016115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英國諾裡奇研究所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了腸道菌群定殖及吸附特殊宿主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或能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型改進型的益生菌,這種益生菌或能優化定殖到腸道菌群的能力,同時還能以生物被膜的形式與宿主建立聯繫來幫助宿主抵禦感染性疾病的發生。

本文研究還能幫助我們理解腸道中的微生物菌群如何與宿主建立持久和特殊的關係來維持機體健康。研究者Nathalie Juge表示,我們利用羅伊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reuteri)作為模型來研究腸道微生物菌群如何適應宿主機體,羅伊氏乳桿菌是許多不同動物機體中最常見的一種腸道菌群。

此前研究人員發現,細菌能夠利用一種關鍵蛋白吸附到腸道組織表面,這種蛋白名為富含絲氨酸的重複蛋白質(Serine Rich Repeat Protein,SRRP),其是一類黏附素,主要參與致病菌的感染及生物被膜的形成,當一群微生物菌落聚集在表面時就會形成生物被膜;研究者還發現,SRRP還能在非致病性的細菌細胞中產生,比如乳桿菌屬細菌,其對於小鼠腸道中生物被膜的產生至關重要。

【3】BBR:驚人發現!社會壓力或會改變機體的腸道菌群

doi:10.1016/j.bbr.2018.02.005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喬治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暴露於社會衝突的心理壓力之下或會改變敘利亞倉鼠機體的腸道菌群。長期以來,人們都會說對事物有一定的「直覺」,但研究人員並不清楚腸道如何與大腦對這些感覺進行交流,腸道微生物是一種生活在人類和其它動物消化道中的微生物有機體,其能夠向大腦發送信號,反之亦然。

此外,最近研究數據表明,壓力會改變機體的腸道微生物群,人們和其它動物所經歷的最常見的壓力就是社會壓力,這種壓力會誘發或惡化人類的心理疾病,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員想通過研究來檢測是否適度的社會壓力能夠改變敘利亞倉鼠的腸道微生物群,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與在衝突性環境中「失敗」的動物相比,這種反應是否會在「勝利」動物機體中表現出不同。

倉鼠通常是研究社會壓力的理想動物模型,因為當其與其它動物配對時他們會快速形成統治階層,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將成對的雄性倉鼠放在一起,隨後其會快速開始競爭,最終決出勝者,而且這種狀態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倉鼠都會保持下去,隨後研究者對倉鼠接觸前後及進行9次相互接觸後的腸道微生物樣本進行採集並檢測,研究者對對照組的倉鼠也進行了樣本採集,由於這些倉鼠未進行配對,因此其並沒有社會壓力。研究者Kim Huhman博士表示,我們發現,單獨暴露於社會壓力下就會誘發倉鼠腸道微生物群的改變,而這一結果類似於後期倉鼠遭遇更嚴重身體壓力所得到的結果,而且這種改變會隨著不斷重複暴露於壓力之下而不斷增加。

【4】JCEM:重磅!科學家闡明腸道菌群和肥胖發生之間的神秘關聯!

doi:10.1210/jc.2017-02114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闡明了腸道菌群和肥胖之間的新型關聯,他們發現,血液中特定的胺基酸或許和肥胖發生直接相關,同時這些胺基酸也是腸道微生物組的重要組分之一。

目前科學家們並不是非常清楚腸道微生物組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很多這一領域的相關研究也都是在動物機體中進行的,研究人員並不能將相關的研究結果應用於人類機體的研究之中,此外,對於某個個體有益的健康腸道菌群並不一定對於其它個體有益。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群落在機體健康上扮演者關鍵的角色,其能夠影響機體代謝,同時與肥胖、心血管疾病及2型糖尿病直接相關。

此前研究人員發現,上述疾病患者機體的血液中存在著不同的代謝產物(小分子或代謝殘基),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想通過研究在機體血液中鑑別出和肥胖相關聯的代謝產物,從而來調查是否肥胖相關的代謝產物會影響到糞便樣本中細菌菌群的組成。

【5】Microbiome:腸道與I型糖尿病之間的關係

doi:10.1186/s40168-018-0417-4

最近,科學家們發現通過靶向腸道的微生物組能夠幫助預防I型糖尿病的發生。來自昆士蘭大學的研究者Emma Hamilton-Williams博士通過比較對I型糖尿病較為敏感的群體以及耐受性較強的群體體內腸道微生物組的差異,得出了上述結論。

這項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而且也受到了免疫反應的影響。這意味著I型糖尿病患者在病發之前其腸道中微生物的組成就已經發生了改變,而並不是I型糖尿病的伴隨症狀。通過靶向腸道微生物組設計療法或許能夠有助於預防I型糖尿病的發生」,作者們說道。

Hamilton-Williams博士稱這項研究通過表明通過靶向I型糖尿病伴隨性T細胞的免疫療法同樣能夠改變腸道的生物學特性,以及改變腸道微生物組的構成。

【6】Cell Host Micro:對於機體健康而言 腸道菌群或許扮演著「雙面角色」

doi:10.1016/j.chom.2018.01.001

人類機體中居住著數以萬億計的微小細菌(人類微生物組),如今越來越多的研究都表明,人類微生物組在機體健康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但我們與這些微生物共存也是非常複雜的,而且如今科學家們正在研究,我們與微生物組之間的微小改變甚至有時候也會造成機體出現大問題。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Host & Microb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就通過研究發現,小腸中罕見類型細胞的損傷就會促進腸道菌群入侵機體其它器官從而引發嚴重炎症的發生;文章中,研究人員重點對炎性腸病小鼠進行了相關研究。

維持腸道健康需要腸道細胞和周圍細菌之間的密切協作,雖然數量很少,但名為帕內特細胞的腸道細胞卻在腸道健康中扮演者關鍵角色,其能夠製造抑制細菌的抗菌化合物,同時還能幫助形成小腸內壁組織,小腸內壁組織是器官和寄生細菌之間的天然物理屏障。此前研究人員發現,帕內特細胞的改變或突變和克羅恩病患者機體炎症增加直接相關,但科學家們並不確定帕內特細胞如何開啟炎症發生的大門。

【7】Nature:精準操縱腸道菌群可緩解結腸炎

doi:10.1038/nature25172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對腸道中的細菌群體進行精準編輯來阻止或減輕結腸炎小鼠模型中的炎症嚴重程度。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1月3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Precision editing of the gut microbiota ameliorates colitis」。

論文共同通信作者、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微生物學助理教授Sebastian Winter博士說,這種潛在的策略---靶向僅在腸道炎症期間有活性的代謝通路---阻止或降低小鼠結腸炎模型中的炎症,但是對具有健康的處於平衡狀態的細菌群體的對照小鼠沒有明顯的效果。

他說,「我們的研究結果為精確地改變腸道中的細菌種類以便降低與在結腸炎和其他形式的炎症性腸病(IBD)中觀察到的細菌不受控制增殖相關聯的炎症提供一種概念框架。」

Winter博士補充道,「我們強調,這是一項概念驗證研究:我們使用了一種鎢的形式,其中鎢是一種重金屬,當高劑量使用時是有危險的。攝入重金屬是不安全的。鑑於我們具有一種藥物靶標[這種細菌代謝通路],我們的目標是發現一種發揮著類似效果的安全療法。」

【8】Science:特定腸道共生細菌能夠提高癌症免疫療法的治療成功率

doi:10.1126/science.aao3290   doi:10.1126/science.aar2946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特定的共生細菌---天然地棲息在腸道中的微生物群體---菌株能夠提高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對免疫治療藥物的反應率。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1月5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commensal microbiome is associated with anti–PD-1 efficacy in metastatic melanoma patients」。

儘管這些免疫系統增強藥物已引發某些癌症的治療變革,但是大約僅35%的黑色素瘤患者從這種免疫治療中獲得了顯著的益處。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證實相比於26名(62%)對這種免疫治療不作出反應的患者,包括長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產氣柯林斯菌(Collinsella aerofaciens)和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在內的幾種特定細菌物種在16名(38%)對這種免疫治療作出反應的患者中更加豐富。

這些特定細菌在腸道中的存在似乎促進T細胞浸潤到腫瘤微環境中,並提高T細胞對癌細胞的殺傷作用,從而增加產生強效且持久的免疫反應的可能性。

論文通信作者、芝加哥大學癌症免疫治療教授Thomas Gajewski博士說,特定腸道細菌與對抗PD-1免疫治療藥物作出的臨床反應之間存在著較強的關聯性,這提示著「存在因果關係」。「特定的細菌明顯地提高患者的抗腫瘤免疫反應。腸道菌群的作用比我們之前想像的更加深遠。」

【9】Science:重磅!我國科學家證實高纖維膳食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

doi:10.1126/science.aao5774

根據一項開創性的高纖維膳食研究,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利用富含多種纖維的膳食促進特定的一組腸道細菌生長會導致更好的血糖控制、更大的體重減輕和更好的脂質水平。這一發現可能很快會改善對2型糖尿病的治療。這項研究是來自中國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松江區泗涇醫院、上海市松江區泗涇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江蘇省啟東市人民醫院和陸軍軍醫大學(第三軍醫大學)的研究人員開展的。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3月9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ut bacteria selectively promoted by dietary fibers alleviate type 2 diabetes」。

這項已開展6年的研究提供證據來證實吃更多的合適的膳食纖維可能讓腸道菌群或者說讓胃腸道中的細菌生態系統重新恢復平衡,這有助於消化食物並且對人體的整體健康是比較重要的。

趙立平教授說,「我們的研究為靶向這組腸道細菌的膳食纖維可能最終成為你的飲食和你的治療方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奠定基礎和提供了可能性。」

2型糖尿病是最常見的衰弱性疾病之一。當胰腺產生過少的胰島素---一種協助葡萄糖進入細胞中用作能量的激素---或者身體不能很好地使用胰島素時,這種疾病就會產生。

在腸道中,許多細菌分解碳水化合物,如膳食纖維,並產生短鏈脂肪酸,這些短鏈脂肪酸滋養著我們的腸壁細胞,減少炎症並且有助於控制食慾。短鏈脂肪酸缺乏與2型糖尿病和其他疾病存在關聯。根據趙立平教授的說法,許多臨床研究也表明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可緩解2型糖尿病,但是由於缺乏對其中的作用機制的理解,它的效果會有所不同。

【10】Nat Commun:科學家闡明腸道有益細菌控制宿主基因表達的分子機理

doi:10.1038/s41467-017-02651-5

最近,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巴布拉漢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腸道有益菌控制機體細胞基因表達的一種特殊方式,研究結果表明,來自細菌的化學信號能夠改變人類基因組中關鍵化學標記的位置,通過以這種方式進行「交流」,細菌或許就能有效幫助機體抵禦感染並且抑制癌症發生。

文章中,研究者Patrick Varga-Weisz等人通過研究揭示了在水果和蔬菜消化過程中腸道細菌所產生的化學物質如何影響腸道內壁細胞的基因表達,這些名為短鏈脂肪酸的分子能從細菌細胞中移動進入宿主細胞中,從而誘發一系列改變基因活性的過程,最終就會影響宿主的行為。

研究者指出,短鏈脂肪酸能夠增加宿主機體化學標記的數量,這些名為crotonylations的標記也是研究人員最新才發現的,其是機體基因組表觀遺傳標記物的「附加物」;這種短鏈脂肪酸分子能夠通過關閉名為HDAC2的蛋白功能來增加crotonylations標記的數量,因此crotonylations的改變就會通過開啟或關閉基因的表達來改變基因的活性。(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更多精彩閱讀!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Nature解讀!首次闡明腸道菌群與人類機體免疫系統動態學變化之間的...
    近些年來,機體微生物菌群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重點關注,部分是因為其很容易進行研究,而且還與人類健康的多個方面直接相關。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發現,腸道菌群能夠直接塑造人類機體免疫系統的組成,具體而言,血液中不同類型的免疫細胞的濃度的改變與腸道中不同菌群的存在直接相關,研究人員對十年來從來自2000多名患者機體中收集的數據進行了相關分析;研究者Joao Xavier說道,如今科學界已經接受了腸道菌群對人類免疫系統健康重要性的觀點,但他們做出這一假設的數據來自於對動物的研究,研究人員能夠追蹤正在接受血液癌症治療患者機體微生物菌群的改變情況
  • Immunity:腸道菌群竟會誘發機體衰老?
    2018年12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多年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棲息於人類機體腸道中的不同細菌群落是如何對機體功能產生顯著影響的,包括機體免疫系統等;腸道菌群有時被稱為「共生菌」,其存在於所有生活在一定功能平衡下的動物機體中,當這種平衡被打破後就會誘發宿主機體出現共生失調(commensal dysbiosis)的表現,比如疾病或藥物,這常常與一系列疾病有關
  • 深度解讀!特殊的腸道菌群如何代謝膽固醇從而影響宿主機體的整體...
    Host Cholesterol Level」的研究報告中,來自MIT博德研究所和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聯合研究發現了一類特殊的腸道菌群,其或能代謝足夠的膽固醇來潛在影響人類機體的代謝狀況。研究者表示,相比沒有攜帶這些特殊腸道菌群的人群而言,攜帶這些腸道菌群的人群機體血液中膽固醇的水平較低,這一研究發現或許就能夠解釋為何有些人在飲食中攝入了較多膽固醇,然而這對其血液中膽固醇的水平卻影響甚微,這同時也提示,通過飲食、益生菌或其它療法來增強這些特殊菌群的水平或許有望未來作為一種有效的療法來幫助降低機體膽固醇水平。
  • 腸道菌群是咋回事?營養師帶你了解,腸道菌群的5大生理作用?
    腸道菌群,最近這些年在生命科學領域研究中是非常熱門的一個話題,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對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重視,那腸道菌群到底是怎麼回事,有什麼作用,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認識腸道菌群:說起「細菌、真菌」,很多人都知道,它們都是一種微生物,廣泛存在於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中
  • Cell:改變腸道菌群和腸道間的共生關係或可延長機體壽命
    來自巴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對果蠅進行實驗,改變其腸道中的細菌和吸收細胞之間的共生關係來促進果蠅的機體健康並且可以有效改善其壽命,這就為研究以腸道老化為特性的機體代謝異常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模型,並且為揭示腸道細菌作為延長機體壽命的重要角色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礎。
  • PNAS:揭示腸道菌群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
    全球數百萬人都經歷著引發糖尿病的嚴重血糖問題,近日,來自福林德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腸道菌群影響血清素從而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
  • 腸道菌群失調及其相關疾病研究進展
    近年來,人體微生物組學的相關研究受到廣泛關注、並取得了巨大進展。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的關係日益清晰,腸道菌群在人類疾病發生發展中的變化及作用也逐漸明朗。這也開啟了腸道菌群調節能量代謝、炎症和肥胖相關代謝紊亂性疾病研究的新時代。
  • 2017年度巨獻:腸道微生物組重磅級研究TOP20解讀
    時光總是匆匆而逝,12月份即將結束,2017年也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8年,2017年科學家們在腸道微生物組領域依然取得了許多重磅級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對2017年腸道微生物組領域亮點研究進行盤點,分享給大家!與各位一起學習!
  • 腸道微生物組對機體心血管健康既有好處也有壞處!
    ,目前的研究結果並沒有令人非常驚訝;在人類和動物研究中,近些年來,研究人員發現,特定的微生物能通過特殊的方式來調節宿主機體的患病風險,而這通常是通過與宿主的飲食進行相互作用來實現的;儘管研究人員認為,抗生素只是一種實驗性的工具,並不應該被視為促進人類心血管健康的潛在方法,有時候研究人員也會調查其它的方法來深入分析腸道和心血管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開發出新的治療方法。
  • 最新研究發現,孤獨症或與腸道菌群有關?腸道健康究竟有多重要!
    孤獨症,可能和腸道菌群有關係一直以來,科學家都是在探究孤獨症的發病機制與腸道菌群存在的關聯。理由在於,多數孤獨症患兒都存在消化道疾病的情況,並且很多研究也發現了孤獨症兒童腸道菌群失調,比如雙歧桿菌豐度降低,梭菌屬豐度上升。但腸道菌群如何參與孤獨症的發病機制尚並未被闡明。最近,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王娟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康禹團隊給出了答案。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腸道菌群|微生物|益生菌|解密|長壽|疾病...
    動物遺傳育種研究所李英團隊在《Current Biology》發表的一項關於壽老人和年輕人群腸道菌群研究發現長壽老人腸道菌群多樣性和菌群豐度顯著高於年輕組,這一結論在義大利相應人群中也得到了證實,提示更多有益菌群以及更豐富的菌群多樣性可能是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經過10年的發展,人類有關微生物組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13年12月,「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關係的研究」被列入Science雜誌報導的十大科學進展,腸道菌群已經成為近年來研究的最熱門領域之一。腸道微生物作為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微小生命體對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大量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肥胖、糖尿病、肝臟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腸易激症候群、炎症性腸病、慢性腎病、愛滋病、過敏性溼疹、消化道癌症、自閉症、抑鬱症及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相關,已經成為一系列代謝性疾病防控的新方向。下面就腸道菌群的分布、分類、功能與疾病關係等方面進行介紹。
  • 腸道菌群與疾病
    腸道菌群的種類和數量只是相對穩定的,它們受飲食、生活習慣、地理環境、年齡及衛生條件的影響而變動。正常情況下,腸道菌群、宿主和外部環境建立起一個動態的生態平衡,對人體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2菌群與疾病一般情況下,腸道菌群與人體和外部環境保持著一個平衡狀態,對人體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但是這種平衡在某些情況下,可被打破,形成腸道菌群失調,表現為腸道菌群在種類、數量、比例、定位和生物學特性上的變化。
  • |腸道|菌群|多囊卵巢症候群|多發性硬化症
    谷 君 說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不斷深入,他們開始發現機體腸道菌群或與多種人類疾病發生直接相關,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Stevens表示,人類是由數量大致相同的細胞和細菌組成的綜合體,腸道菌群的生態與機體生理和大腦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這就會使得一些人患上高血壓和抑鬱症。未來衛生健康專家或許就能靶向作用機體腸道來抑制、診斷並選擇性地治療不同形式的高血壓。
  • Rob Knight發NBT:數據降維新方法助力腸道菌群研究
    來自Microbiome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分析了RBX2660對rCDI患者的腸道菌群組成及耐藥組的影響,發現在停用抗生素治療後,所有患者的腸道菌群組成顯著恢復,且抗生素耐藥基因的相對豐度顯著降低,而相比於安慰劑組,接受RBX2660治療的患者的腸道菌群及耐藥組可更快、更顯著且更持久地恢復(趨近於健康供體)。
  • 菌群:腸道裡的健康密碼
    中性菌具有雙重作用,如大腸桿菌、腸球菌等在正常情況下對健康有益,一旦增殖失控,或從腸道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就可能引發許多問題。說到腸道菌群,要說下腸道微生態的概念,就是寄生於人體腸道內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與人體之間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一個生態系統。離開了腸道微生物的作用,人體無法單獨生成。
  • 熱量限制(間歇性禁食、隔日限食、「5:2 飲食」)對衰老機體腸道菌群的影響
    熱量限制(caloric restriction,CR)對衰老機體腸道菌群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類和嚙齒類動物腸道菌群中,有益菌趨向減少,而促進脂質代謝和炎性反應的菌群比例逐漸佔優勢,並伴隨腸道屏障的損害,致腸道內有害細菌和代 謝產物易進入血液循環。ZENG 等首次證明通過短期(2 個月)飲食限制能明顯逆轉老年小鼠紊亂的腸道菌群,使其恢復到更平衡的結構組成,如同在年輕小鼠中觀察到的那樣。
  • 研究發現:可影響腸道菌群和腸道功能的4類藥
    荷蘭研究人員報告說,在41種常見藥物類別中,幾乎有一半與人類腸道菌群的改變有關。>的患者和患有腸易激綜合症的患者以及健康對照。研究強調了在設計治療方案時考慮腸道菌群的作用的重要性,並且指出了可以解釋與藥物使用相關的某些副作用的新假設。鑑於腸道菌群在健康中的重要性以及許多藥物的廣泛使用,需要對這些關聯進行功能上的研究。
  • 養樂多呼籲關注腸道健康
    作為全球知名的活菌型乳酸菌乳飲品製造商之一,養樂多也在全國範圍開展「益菌衡,喚啟腸健康」的主題宣傳活動。伴隨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提高免疫力成為重要關鍵詞。腸道健康與人體免疫之間究竟存在怎樣的關聯?研究顯示,人體內生存著數以萬億計的細菌,它們分布在腸道、口腔、皮膚等各個部位,單在腸道內就生存著1000多種不同的細菌,被稱為「腸內菌群」。
  • 通過影響腸道菌群發揮作用
    美國德克薩斯理工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內科學系Sharda P Singh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實驗發現,蘿蔔硫素可以通過調整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和代謝過程來發揮抗衰老作用。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9月29日發表於《微生物》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