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特殊的腸道菌群如何代謝膽固醇從而影響宿主機體的整體...

2020-11-30 生物谷

2020年6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生活在機體消化道中成千上萬種細菌中,科學家們僅知道少數細菌會直接影響人類機體的健康,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Host & Microbe上題為「Cholesterol Metabolism by Uncultured Human Gut Bacteria Influences Host Cholesterol Level」的研究報告中,來自MIT博德研究所和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聯合研究發現了一類特殊的腸道菌群,其或能代謝足夠的膽固醇來潛在影響人類機體的代謝狀況。

研究者表示,相比沒有攜帶這些特殊腸道菌群的人群而言,攜帶這些腸道菌群的人群機體血液中膽固醇的水平較低,這一研究發現或許就能夠解釋為何有些人在飲食中攝入了較多膽固醇,然而這對其血液中膽固醇的水平卻影響甚微,這同時也提示,通過飲食、益生菌或其它療法來增強這些特殊菌群的水平或許有望未來作為一種有效的療法來幫助降低機體膽固醇水平。

圖片來源:Susanna Hamilton, Broad Communications

研究者Ramnik Xavier博士表示,本文研究或能提供一條路線圖來幫助我們利用微生物的基因和酶類操控機體代謝並影響人類健康;同時相關研究還提供證據揭示了微生物組的奧秘,並解釋了為何不同個體機體擁有不同的膽固醇水平。細菌能夠代謝膽固醇並不是一個新觀點,早在20世紀早期,科學家們就發現了一種能將膽固醇轉化為稱之為糞甾醇的化合物的特殊細菌,此後研究人員在大鼠、狒狒、豬甚至人類機體中均發現了這種能夠產生糞甾醇的細菌,然而他們對這些細菌的了解卻知之甚少。

文章第一作者Douglas Kenny表示,長期依賴我們一直知道,某些腸道菌群能夠通過膽固醇來產生糞甾醇,但我們並不清楚到底其中哪一種細菌能夠扮演這個角色,以及其如何將膽固醇轉化為糞甾醇,為此研究人員就想通過研究來理解這些細菌與血液中膽固醇水平之間的關聯,但在實驗室中分離能夠代謝膽固醇的細菌並對其培養非常困難,而且截至目前為止,人類機體微生物組中的很多細菌都難以在實驗室中進行培養。

隨後研究人員專項對大規模的微生物組資料庫進行分析來尋找能夠參與膽固醇代謝的基因,研究者對來自美國3097名個體機體的腸道微生物組進行了分析,並對這些微生物組中大約600萬個微生物基因進行了測序研究,在這些微生物組樣本中,625份包括糞便中所發現的糞甾醇的信息。研究人員開始尋找僅在分泌糞甾醇的人群中存在的特定細菌基因,這些基因類似於能夠發揮與膽固醇代謝類似功能的編碼酶類,這就能夠幫助科學家們找到了四個參與分解膽固醇相關的基因。

此外,研究人員還在實驗室中對細菌進行遺傳改造使其能夠產生上述四種特殊的酶類(上述4個基因所編碼產生的酶類),最後他們鎖定了一種名為IsmA(Intestinal Stool Metabolism A)的基因,該基因能夠代謝膽固醇,同時在遺傳資料庫中研究者還發現,IsmA基因存在於少量微生物組相關的細菌中。Kenny表示,一旦我們知道這個基因,我們就想回去研究人類,並想闡明微生物組中攜帶該基因和不攜帶該基因的人群之間的差異。

研究者發現,微生物組中攜帶IsmA基因的人群要比不攜帶的人群機體糞便中膽固醇的水平低55%-75%,此外,在攜帶該基因的人群中,其血液中平均膽固醇的水平為0.15mmol/L(2.7mg/dL),這要低於微生物組中不攜帶IsmA基因拷貝的人群;這或許要比諸如HMGCR和PCSK9等人類基因對機體血液膽固醇的平均影響要更大,這些基因已知會改變人類機體高膽固醇水平的風險,同時也是一些FDA批准的膽固醇藥物的作用靶點。研究人員非常高興其所發現的特定基因和微生物與人類機體代謝和膽固醇水平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

目前研究人員正在嘗試分離攜帶IsmA基因的人類相關細菌,同時他們還想知道是否糞甾醇對人類健康能產生影響,但本文研究結果證實了一種觀點,即一個人的微生物組組成會影響機體的代謝健康。研究者最終的長期目標就是想知道是否這種糞甾醇途徑會真的直接影響機體的低膽固醇水平,如果的確是這樣的話,後期研究人員或將會繼續深入研究,基於微生物組來開發有效降低膽固醇的幹預措施。(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1】Cholesterol-busting gut bacteria may affect people's cardiac health

【2】Douglas J. Kenny, Damian R. Plichta, Dmitry Shungin, et al. Cholesterol Metabolism by Uncultured Human Gut Bacteria Influences Host Cholesterol Level, Cell Host & Microbe (2020) doi:10.1016/j.chom.2020.05.013

相關焦點

  • 重磅級研究成果解讀腸道菌群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腸道微生物組成的變化會導致藥物副作用,同時也可能是藥物發揮效應的過程。」【2】PNAS:有益腸道菌群如何有效適應宿主腸道?本文研究還能幫助我們理解腸道中的微生物菌群如何與宿主建立持久和特殊的關係來維持機體健康。研究者Nathalie Juge表示,我們利用羅伊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reuteri)作為模型來研究腸道微生物菌群如何適應宿主機體,羅伊氏乳桿菌是許多不同動物機體中最常見的一種腸道菌群。
  • Immunity:腸道菌群竟會誘發機體衰老?
    2018年12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多年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棲息於人類機體腸道中的不同細菌群落是如何對機體功能產生顯著影響的,包括機體免疫系統等;腸道菌群有時被稱為「共生菌」,其存在於所有生活在一定功能平衡下的動物機體中,當這種平衡被打破後就會誘發宿主機體出現共生失調(commensal dysbiosis)的表現,比如疾病或藥物,這常常與一系列疾病有關
  • PNAS:揭示腸道菌群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
    全球數百萬人都經歷著引發糖尿病的嚴重血糖問題,近日,來自福林德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腸道菌群影響血清素從而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
  • 綜述|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
    Rothschild等[5]研究顯示,飲食和生活方式是塑造微生物組組成的最主要因素,宿主遺傳因素僅導致人與人之間微生物組差異的2%。而腸道的深度測序研究微生物群落學揭示了影響腸道菌群組成的126個外源性和內源性宿主因素,包括12種疾病,31個內在因素,19個藥物組,60個飲食因素,4個吸菸類別[6]。而早在腸道菌群作為疾病相關性因素走進人們視線之前,T2DM就因發病率逐年增加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 腸道微生物組對機體心血管健康既有好處也有壞處!
    圖片來源:tomcorsonknowles.com鑑於已知的腸道菌群代謝產物對機體心血管系統的影響,目前的研究結果並沒有令人非常驚訝;在人類和動物研究中,近些年來,研究人員發現,特定的微生物能通過特殊的方式來調節宿主機體的患病風險,而這通常是通過與宿主的飲食進行相互作用來實現的;儘管研究人員認為,抗生素只是一種實驗性的工具,並不應該被視為促進人類心血管健康的潛在方法,有時候研究人員也會調查其它的方法來深入分析腸道和心血管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開發出新的治療方法。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3腸道菌群的功能腸道菌群作為機體不可分割的「器官」,對宿主的生理活動有很大影響,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3.1 生物屏障作用腸道內壁是人體與外界環境接觸面積最大的區域,腸道菌群在腸道中形成重要的生物屏障,維護腸道生態平衡,抵禦外來致病菌的侵害。
  • 《Nature》最新發布「他汀類藥物或是腸道菌群調節劑」
    機體腸道內共生的細菌、真菌以及病毒統稱為腸道菌群,腸道菌群的基因組被稱為腸道微生物組。腸道菌群與機體處於互利共生的狀態,腸道菌群可通過調節腸道局部免疫維持機體的免疫平衡,它還參與機體的免疫微環境的塑造。可以說,腸道菌群也是人體的一大器官。
  • 熱量限制(間歇性禁食、隔日限食、「5:2 飲食」)對衰老機體腸道菌群的影響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類和嚙齒類動物腸道菌群中,有益菌趨向減少,而促進脂質代謝和炎性反應的菌群比例逐漸佔優勢,並伴隨腸道屏障的損害,致腸道內有害細菌和代 謝產物易進入血液循環。ZENG 等首次證明通過短期(2 個月)飲食限制能明顯逆轉老年小鼠紊亂的腸道菌群,使其恢復到更平衡的結構組成,如同在年輕小鼠中觀察到的那樣。
  • 深度解讀 | 腸道菌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關係
    說話晚、讀書讀不進、每天不開心不全是我們的錯,還可能是腸道菌群有問題。腸道菌群不僅影響消化吸收,還影響神經系統。近年來,科學家們研究發現,腸道細菌可能在神經發育,焦慮和抑鬱症的誘發過程中,甚至很多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 研究思路|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應用案例解讀(第3期)
    儘管缺乏淋巴細胞和其他免疫細胞亞型等詳情,但該研究直接在患者機體進行研究,添補了目前在微生物群研究的重要空白:基於動物模型的微生物群-免疫相互作用研究與臨床數據之間的相關性。該研究結果表明,微生物菌群會影響人體的系統免疫,其研究結果為微生物菌群靶向幹預措施以改進免疫治療和免疫介導性和炎症性疾病的治療打開了大門。
  • 膳食成分是如何影響腸道健康的?
    飲食是腸道菌群組成的關鍵調節因素之一,它不僅直接影響宿主的體內平衡和生物過程,而且還能通過微生物發酵產生的一些重要的代謝產物,特別是短鏈脂肪酸。這種人類宿主與腸道菌群之間的互惠共生關係可以通過飲食習慣的改變而改變,這可能會影響腸道屏障功能和免疫系統。
  • 神助攻|通過飲食調節腸道菌群 可以提高運動員耐力表現
    耐力運動的主要適應包括:動力學、代謝、神經肌肉和肌肉收縮能力的改善,電解質重新平衡,肌肉組織線粒體生成增加。此外,耐力運動對氧化應激、腸道通透性、肌肉損傷、全身炎症都有深遠影響,體溫升高會改變血液流動並增加水合作用,從而導致腎上腺素和糖皮質激素的釋放,以此來重建機體平衡。
  • Nature解讀!首次闡明腸道菌群與人類機體免疫系統動態學變化之間的...
    ,血液中不同類型免疫細胞濃度的改變或與腸道中不同菌群的存在直接相關。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發現,腸道菌群能夠直接塑造人類機體免疫系統的組成,具體而言,血液中不同類型的免疫細胞的濃度的改變與腸道中不同菌群的存在直接相關,研究人員對十年來從來自2000多名患者機體中收集的數據進行了相關分析;研究者Joao Xavier說道,如今科學界已經接受了腸道菌群對人類免疫系統健康重要性的觀點,但他們做出這一假設的數據來自於對動物的研究,研究人員能夠追蹤正在接受血液癌症治療患者機體微生物菌群的改變情況
  • Cell:改變腸道菌群和腸道間的共生關係或可延長機體壽命
    ,這就為研究以腸道老化為特性的機體代謝異常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模型,並且為揭示腸道細菌作為延長機體壽命的重要角色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礎。文章中,研究者Heinrich Jasper表示,儘管當前針對老年個體腸道中菌群的組成和老化疾病之間關係的研究非常多,但是並沒有相關研究系統性地闡述機體的腸道從年輕健康到老化產生疾病的過程。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
    肝臟,作為第一個接觸微生物產物進入門靜脈循環的器官,可能受到腸道微生物群及其變化的多種影響。腸道微生物群的成分或代謝物通過各種機制與肝臟相互作用。肝臟中產生的膽汁酸(如膽酸和鵝去氧膽酸)與葡萄糖醛酸酶結合。一旦分泌到十二指腸腸腔,腸道菌群代謝和解共軛,產生尿膽原(排洩)和初級膽汁酸被吸收和循環。膽汁酸還通過內在的微生物調節活動來控制和影響菌群。
  • 從代謝異常到癌症……《自然》綜述作息「混亂」對腸道菌群和健康...
    圖片來源: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近期,《自然綜述:內分泌學》深入介紹了生物節律與炙手可熱的腸道微生物之間的關係,並探討了兩者的相互作用如何影響人體代謝健康。梭菌與乳酸菌在腸道微生物菌群中的比例與肥胖相關,而近幾年備受關注的明星細菌艾克曼菌,則與肥胖、高血壓及2型糖尿病表現出負相關性。2019年發表的一項小規模臨床實驗表明,服用艾克曼菌能顯著提升人體胰島素敏感性,同時降低血液胰島素與總膽固醇的水平。  微生物與宿主生物節律之間精密關係的破壞,可能與腸道微生物引發的代謝症狀與疾病有關。
  • 簡要敘述 | 膿毒症患者的腸道微生態|腸道|膿毒症|生態|菌群|患者|...
    02、腸道微生態紊亂增加膿毒症風險腸道微生態由諸多細菌菌群共同組成,稱為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可以分為α-多樣性和β-多樣性。腸道菌群多樣性的破壞會引起機體的一些病變。新生兒出生之後的一段時間內,腸道就會出現一些菌群,包括厭氧菌群。這些菌群會保護機體,使其免受其他菌群的影響。
  • 腸道菌群與疾病
    腸道菌群的種類和數量只是相對穩定的,它們受飲食、生活習慣、地理環境、年齡及衛生條件的影響而變動。正常情況下,腸道菌群、宿主和外部環境建立起一個動態的生態平衡,對人體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許多原因和疾病能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引發疾病或者加重病情,從而更加促進菌群失調,形成惡性循環。致使腸道疾病和許多疾病有關係[4]。
  • |腸道|菌群|多囊卵巢症候群|多發性硬化症
    doi:10.1016/j.immuni.2018.09.017多年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棲息於人類機體腸道中的不同細菌群落是如何對機體功能產生顯著影響的,包括機體免疫系統等;腸道菌群有時被稱為「共生菌」,其存在於所有生活在一定功能平衡下的動物機體中,當這種平衡被打破後就會誘發宿主機體出現共生失調(commensal dysbiosis)的表現,比如疾病或藥物
  • Science:新型基因或和哺乳動物機體腸道的特殊代謝通路相關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5年10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於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在哺乳動物機體的生物群落中發現了一系列和機體特殊代謝通路相關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