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敘述 | 膿毒症患者的腸道微生態|腸道|膿毒症|生態|菌群|患者|...

2021-01-13 健康界

本期話題:

膿毒症患者的腸道微生態

摘要

腸道微生態在正常宿主中非常重要,它可以調節免疫功能,起到腸道屏障作用。腸道微生態結構和功能障礙與諸多疾病相關,比如難辨梭菌感染、哮喘、痢疾等。腸道微生態和膿毒症也有一定的關聯。首先,在膿毒症爆發之前,腸道微生態的改變會增加膿毒症易感性,使得宿主更容易出現膿毒症,這種病變的主要機制是:1.腸道菌群滋生;2.增強促炎反應;3.有益於腸道功能的一些物質減少(短鏈脂肪酸等)。其次,膿毒症出現之後,腸道微生態紊亂會增加MODS的風險。第三,一些預防措施諸如益生菌、選擇性消化道去汙並是否可以改善膿毒症患者的預後呢?這些措施是否是安全的呢?這都需要進一步的試驗來論證。有病例報導指出,糞便移植可以誘導腸道微生態重建、減少炎症反應,但其療效仍需進一步明確。

01、背景

膿毒症指的是感染誘發的異常免疫反應伴器官功能障礙,是危害公眾健康的一大病症,其死亡率大概是50%左右。膿毒症治療的基石是抗生素和器官支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膿毒症的病死率改善並不明顯。

腸道微生態在膿毒症發生之後會有所改變,成為膿毒症治療的新舉措、新方向。腸道微生態結構和功能改變和諸多疾病相關,比如:難辨梭菌感染、炎症性胃腸道疾病、肥胖。膿毒症的發生發展受到機體諸多因素影響,而且機理並不完全明確,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腸道微生態紊亂會加重膿毒症病情,影響預後。

02、腸道微生態紊亂增加膿毒症風險

腸道微生態由諸多細菌菌群共同組成,稱為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可以分為α-多樣性和β-多樣性。腸道菌群多樣性的破壞會引起機體的一些病變。

新生兒出生之後的一段時間內,腸道就會出現一些菌群,包括厭氧菌群。這些菌群會保護機體,使其免受其他菌群的影響。2019年的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發現,新生兒的腸道菌群會使其免受膿毒症的影響。如果機體腸道厭氧菌缺失,那麼患者就會更容易出現葡萄球菌和大腸埃希菌感染。

對於成年人來講,膿毒症之前腸道微生態到底起到什麼作用呢?目前相關研究不多。一項研究表明,術後患者出現的膿毒症和腸道微生態改變相關。也有研究指出,如果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被破壞(出現更多的革蘭氏陰性菌和腸球菌),患者就更容易出現膿毒症。

難辨梭菌感染和廣譜抗生素的使用會破壞腸道微生態。2015年的一個研究表明,難辨梭菌感染患者更容易出現膿毒症。另一個研究表明,如果患者接受廣譜抗生素諸如三代頭孢、四代頭孢、碳青黴烯、氟喹諾酮等,他們就更容易出現膿毒症。這從側面反映,腸道微生態紊亂會增加膿毒症風險。

一項動物實驗表明,不同的腸道微生態的老鼠,在出現膿毒症之後,經過相同的治療,它們的病死率不同,這表明腸道微生態的種類會影響膿毒症的病死率,說明不同的腸道微生態對機體的保護作用會有所不同。

03、腸道微生態與致病菌

在正常腸道微生態環境中,寄生在機體內的致病病原菌增生困難,從而致病概率不高。腸道微生態紊亂之後,這些致病病原菌會出現增生,引起相關疾病。動物實驗表明,誘導老鼠出現炎症反應,然後使用抗生素進行處理(抗生素會影響腸道菌群的多樣性),最終發現這些老鼠腸道內多重耐藥的大腸埃希菌增生明顯,並且這些多重耐藥的大腸埃希菌會全身遊走(出現菌群異位)。

在另一個動物實驗中,接受試驗的老鼠一批接受高脂飲食,一批正常飲食,但它們都接受廣譜抗生素,然後進行部分肝臟切除術。最終發現,高脂飲食的老鼠腸道菌群中α-多態性降低、更容易出現革蘭陰性菌敗血症,其生存率也更低;這表明腸道多態性對於機體來講非常重要,菌群多態性異常會引起菌群異位,降低生存率。

04、腸道微生態與免疫反應

腸道微生態從出生開始就會影響免疫反應。腸道菌群重建會降低免疫紊亂可能性,從而保護機體免受膿毒症的危害。腸道α-多態性的宿主,因為CD4+T細胞反應性增加,在膿毒症中存活概率提高。

在細胞免疫之外,腸道微生態也能夠影響體液免疫。腸道微生態能夠誘導產生IgA,從而起到保護作用。

當膿毒症出現之後,腸道微生態就會改變,主要的變化就是腸道微生態多樣性降低,從而出現免疫功能隨之改變。同時,也有研究表明,不同的腸道菌群宿主在膿毒症中也會產生不同的細胞因子水平,從而再膿毒症中有不同的結局。

05、腸道微生態的產物

腸道微生態能夠產生短鏈脂肪酸,這些脂肪酸可以調整腸道環境。腸道芽孢桿菌和糞便桿菌能夠產生短鏈脂肪酸丁酸鹽,從而調節T細胞分化,阻止組蛋白去乙醯化,降低促炎因子的產生(TNF-α和IL-6)。

短鏈脂肪酸在維持腸道上皮功能中也非常重要。雙歧桿菌產生的醋酸鹽能夠保護腸道黏膜,阻止大腸桿菌的異位。這些短肽脂肪酸在腸道內代謝需要消耗氧分,氧分的減少也會影響一些基因的表達,比如HIF-1因子。腸道產丁酸鹽菌群減少會促使機體更容易出現膿毒症,使腸道屏障通透性增加,使得菌群異位更加容易。

06、膿毒症加重腸道微生態紊亂

腸道微生態紊亂會使得機體更容易出現膿毒症,比如致病菌增生、免疫功能紊亂、短肽脂肪酸產生減少。膿毒症出現之後,腸道微生態紊亂可進一步惡化,使得膿毒症預後更差。

膿毒症如何使得腸道微生態紊亂尚不可知,抗生素的使用是原因之一,其他的因素包括阿片類鎮靜鎮痛藥物、腸外營養、質子泵抑制劑等。

目前已經有很多研究表明,腸道微生態多樣性降低和致病菌相對增生相關。最早的一篇研究表明,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的患者腸道內厭氧菌減少,致病菌如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增加,顯然這部分患者會接受抗生素治療。通過最新的基因技術發現,膿毒症中腸道微生態的糞桿菌屬會消失,取代的是糞球菌,從而引起糞球菌感染諸如糞球菌敗血症。

膿毒症患者腸道內短鏈脂肪酸更少,使得腸道上皮完整性破壞,而且免疫功能也跟著受損,而且研究表明這種短鏈脂肪酸減少可以持續至少6周。

07、腸道微生態和器官功能障礙

膿毒症可以通過腸道微生態結構紊亂誘發器官功能障礙。老鼠試驗表明,腸道微生態產生的短鏈脂肪酸能夠降低AKI的風險,同時,腸道微生態產生的一些物質能夠保護肝臟。也有研究指出,腸道微生態能夠保護中樞,使其免於譫妄等病變。ARDS患者相比於健康人來說,其肺部可見更多的腸道菌群,這說明ARDS和腸道菌群異位有關聯。但具體的因果關係還需要試驗來進一步的明確。

08、選擇性消化道去汙和益生菌

選擇性消化道去汙指的是使用抗生素等方式,消除口腔和消化道的病原菌,從而降低腸道菌群異位的風險。目前這一技術應用不多,效果不明,僅在一部分國家使用,尚未推廣,且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證實其有效性。益生菌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改善腸道微生態的技術。2017年的一個RCT實驗納入4500新生兒受試者,最終發現益生菌能夠降低新生兒膿毒症風險、降低死亡率。但也有關於新生兒的研究表明,乳酸桿菌益生菌並不會改善病死率、降低膿毒症發生率。使用RNA技術發現,益生菌並不會改善腸道多態性,從而有越來愈多的質疑。

對於危重病人來講,關於益生菌療效的研究結果也各有不同。但一個meta分析發現,益生菌能夠降低感染性疾病概率、降低VAP概率。危重病人會使用抗生素,這可能會影響益生菌的療效。之前的益生菌採用的是雙歧桿菌和乳酸菌,目前有新型的益生菌,採用的是其他菌群比如Akkermansia,研究發現其可改善膿毒症患者的病死率。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之中。

09、糞便移植

益生菌僅僅能夠包含一部分的腸道菌群,而腸道糞便移植可以包含諸多的微生物,可以起到重建腸道微生態的作用,從而在理論上可以從多種機制上改善膿毒症的預後。目前有5例糞便移植治療非難辨梭菌感染膿毒症的病歷報導。這些病歷各有特色,有的是菌血症,有的是多重耐藥菌感染,有的是呼吸衰竭,有的是器官功能障礙。在糞便移植之前,這些患者都有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情況。糞便移植之後,這些患者糞便微生態和捐贈者類似,有4例取得了良好的預後,1例結果不明。

對於膿毒症患者來說,糞便移植的時機、效果、操作標準等尚需進一步的明確,這一技術在未來可能會改善膿毒症患者的預後。


相關焦點

  • Gastroenterology | COVID-19患者住院期間腸道菌群的變化(國人作品)
    >推薦:江舜堯編譯:小菌菌編輯:小菌菌香港中文大學黃秀娟,陳基湘等人近期在Gastroenterology雜誌上發表了《Alterations in Gut Microbiota of Patients With COVID-19 During Time of Hospitalization》的文章,該研究探究了COVID-19患者住院期間腸道菌群的變化
  • JCH:腸道微生態與肝性腦病
    人體的腸道微生態系統由腸道內環境和寄生於腸道的微生物共同構成,這些微生物包括固有菌、共生菌、過路菌。在人體內,腸道菌群數量相對固定,可達1012~1014個,是人體自身細胞數目的10倍。這些細菌大多數為類桿菌、優桿菌、消化球菌以及雙歧桿菌等專性厭氧菌,約佔腸道總菌量的99%;腸桿菌、腸球菌、乳酸桿菌等兼性厭氧菌約佔總菌量的1%,構成複雜的腸道微生態系統[1]。
  • |腸道|菌群|多囊卵巢症候群|多發性硬化症
    ,高血壓患者與高血壓聯合抑鬱症患者機體腸道菌群存在一定差異。Stevens表示,人類是由數量大致相同的細胞和細菌組成的綜合體,腸道菌群的生態與機體生理和大腦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這就會使得一些人患上高血壓和抑鬱症。未來衛生健康專家或許就能靶向作用機體腸道來抑制、診斷並選擇性地治療不同形式的高血壓。
  • 各地區炎症性腸病患者腸道菌群特徵觀察性研究
    為了識別不同地區炎症性腸病(IBD)患者腸道菌群生物標誌物,建立預測模型,並探索其菌群功能變化特徵,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檢驗醫學部王忠偉使用微生物組分析軟體QIIME(v1.9.1)分析腸道菌群組成和多樣性指標,使用微生物多樣性分析軟體LEfSe比較IBD患者與健康對照有統計學差異的腸菌標誌物。隨機森林法建立預測模型。PICRUSt預測菌群功能變化特徵。結果發現,IBD患者腸道菌群α多樣性顯著低於HC(Wilcoxon秩和檢驗,P<0.05)。
  • 王邦茂教授:2020年腸道微生態在消化病學領域的重要進展
    腸道微生態是指寄生於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與人體之間相互作用而共同構成的一個生態系統,各種微生物相互制約、相互依賴達成動態平衡。其發病機制複雜,尚不完全明確,越來越多證據表明腸道微生態失調與IBS發病密切相關。研究指出IBS患者的腸道菌群多樣性降低,厚壁菌門/擬桿菌門比值升高,乳桿菌科、腸桿菌科、擬桿菌屬增加,同時伴有雙歧桿菌屬、糞桿菌屬等的降低。腸道菌群失調可能通過破壞腸道黏膜屏障、影響胃腸動力、引起腸-腦軸功能紊亂、內臟高敏感等多種機制參與IBS發病。
  •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易激症候群
    IBS的發病機制複雜,可能涉及胃腸道運動異常、內臟高敏感、免疫異常、腸道微生態失衡、感染、腦-腸軸失調、腸黏膜屏障功能紊亂等多種因素。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在IBS的發病中起了不容小覷的作用,因此,恢復正常腸道菌群對於治療IBS可能是一個有效的治療途徑。且研究表明使用微生態製劑調節腸道菌群紊亂治療IBS取得了有益的作用。
  • 菌群:腸道裡的健康密碼
    中性菌具有雙重作用,如大腸桿菌、腸球菌等在正常情況下對健康有益,一旦增殖失控,或從腸道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就可能引發許多問題。說到腸道菌群,要說下腸道微生態的概念,就是寄生於人體腸道內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與人體之間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一個生態系統。離開了腸道微生物的作用,人體無法單獨生成。
  • 糖皮質激素治療與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道菌群的相關性
    UC在中國IBD患者中最常見,其發病機制被認為是在遺傳易感者中,異常環境因素驅動導致的黏膜免疫應答紊亂和黏膜屏障功能異常。腸道菌群是一類與IBD密切相關的環境因素。大量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表明,腸道菌群在UC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與非IBD人群相比,UC患者的腸道菌群生物多樣性減少,菌群組成存在顯著差異,並隨病變程度的不同而發生顯著變化。
  • FASEB J:南方醫科大學發現腸道微生物群與敗血症患者的器官損傷有關
    發表在FASEB雜誌上的一項新的人體研究首次表明,膿毒症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在器官損傷中起著重要作用。為了進行這項實驗,研究人員首先比較了兩組人的糞便微生物組成:一組患有敗血症,另一組沒有。他們觀察到,與第二組相比,第一組的腸道微生物群在功能和組成水平上都發生了變化。
  • 綜述 | Cancer Letters:腸道菌群與腫瘤免疫治療(國人作品)
    在這裡,我們討論腸道菌群,腫瘤,免疫和腫瘤免疫治療之間的相互關係,重點是免疫治療。此外,我們還簡要介紹影響治療效果的相關挑戰,並提出了可能的解決辦法。值得注意的是,腸道菌群的破壞(被稱為「腸道菌群失調」)一直在流行病學上與各種慢性炎症疾病有關。在此,我們討論了腸道菌群、腫瘤、免疫和腫瘤免疫療法之間的關係,重點是免疫療法。同時,我們簡要介紹了影響免疫治療的療效的相關挑戰,並提出了可能的解決方案。
  • 「綜述」腸道微生態和腸菌移植與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進展
    例如,最近已有多項研究結果證實[1, 2, 3, 4]腸道微生物可以通過「腸肺軸」影響肺部炎症性疾病的發生發展,呼吸系統疾病與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關係密切。腸道菌群微生態是人體內環境穩定的重要因素,出現失衡時,腸源性內毒素的釋放以及腸道菌群移位引起的炎性介質的釋放,均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發展。
  • 重症肝病患者的監護:膿毒症、感染性休克如何管理?
    系統性炎症反應症候群(SIRS)如白細胞減少、低體溫和呼吸急促等在肝硬化患者中常見,但對膿毒症的預測性很差。有報導指出一些生物標誌物例如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等,可用於預測肝病患者的細菌感染。及時的目標導向定量復甦對於嚴重膿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極為重要。
  • 李蘭娟:腸道微生態製劑,可以有效預防新型肺炎導致繼發感染!
    很多患者不是死於疾病本身,而是死於繼發感染,因此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至關重要。 什麼是腸道微生態 腸道菌群是人體中固有的微生物群落,數量以萬億計算,對宿主的健康有著重要作用,構成腸道微生態屏障。
  • 腸道菌群與疾病
    關鍵詞 腸道菌群 腸道菌群失調 微生態製劑1 腸道菌群一般介紹剛出生的嬰兒由於在子宮內是處於無菌的環境,所以腸道內是無菌的,出生後。2.7癌症與腸道菌群 腸道菌群在腸道腫瘤病因學方面的作用近年來很受人們重視。文獻報導,類桿菌在腸內增加有致癌作用[10]。而大腸癌和腸道菌群的關係尤為密切。傅冷西等證明大腸癌患者類桿菌、梭菌和梭桿菌等較正常人高[22]。
  • 膿毒症相關性腦病診斷及病理生理機制研究進展_膿毒症_膿毒症相關...
    經顱都卜勒超聲(transcranial doppler,TCD)可以床旁無創、連續、實時地監測腦血流狀態,尤其適用於重症患者。一項觀察性研究顯示,TCD檢查可以預測膿毒症患者譫妄的發生。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EEG)可作為診斷SAE較為敏感的工具,有研究表明腦電改變發生於膿毒症臨床表現之前,但也有50%的非SAE患者發生腦電的改變,即EEG的特異性較低,僅可作為輔助診斷。
  • 自體幹細胞移植期間患者腸道菌群多樣性的變化及與移植預後的相關性
    自體幹細胞移植期間患者腸道菌群多樣性的變化及與移植預後的相關性 2021-01-08 1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腸道菌群組成影響腎細胞癌患者腫瘤免疫治療的應答
    摘要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評估在晚期腎細胞癌患者中,其腸道菌群組成對ICB療效的預測價值。研究人員收集了69例晚期腎細胞癌患者的糞便樣本和2994例健康志願者的糞便樣本。同時,研究人員還進行了臨床前研究,將對ICB具有抗性的腎細胞癌患者糞便微生物移植到荷瘤小鼠上,以此證明了腸道細菌組成與ICB臨床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
  • 美吉生物合作署名文章丨慢性胰腺炎患者腸道菌群特徵
    腸道菌群是宿主新陳代謝的關鍵因素,在免疫穩態和免疫失調中起著重要作用。然而,腸道菌群在CP發病機理中的作用尚未清楚。本文通過16S rRNA微生物多樣性測序分析,研究了CP患者腸道菌群變化,以及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PEI)和不同病因對腸道微生物多樣性和物種組成的影響。
  • 腸道菌群與潰瘍性結腸炎
    上述動物模型的研究表明:①基因背景影響IBD表現及嚴重程度 ; ②無菌環境下多數模型不能形成IBD; ③腸道菌群成分是IBD形成的必需條件。可以認為細菌是IBD相關的一個重要環境因素 ,研究腸道菌群的變化對於了解IBD 發病機制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 5 ] , UC患者腸腔內和腸黏膜內含有高濃度的細菌,結腸細菌數量高於迴腸1000~10000倍。
  • 腸道微生物與腫瘤的關係,超出你的想像
    腸道微生物起源於哪? 研究證實,腸道微生態系統是在生後逐漸建立的,通過母嬰傳播和環境因素,直至成年,而且在整個生命中它還會被改變,其中最關鍵的影響因素是飲食和抗生素,比如膳食纖維會有利於腸道益生菌的生長,而抗生素則會破壞腸道菌群的生態穩定,引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