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stroenterology | COVID-19患者住院期間腸道菌群的變化(國人作品)

2021-01-14 微生態

點擊藍字↑↑↑「微生態」,輕鬆關注不迷路

推薦:江舜堯

編譯:小菌菌

編輯:小菌菌

香港中文大學黃秀娟,陳基湘等人近期在Gastroenterology雜誌上發表了《Alterations in Gut Microbiota of Patients With COVID-19 During Time of Hospitalization》的文章,該研究探究了COVID-19患者住院期間腸道菌群的變化。

文章摘要

背景與目的:雖然SARS-CoV-2感染胃腸道組織,但很少有人知道腸道共菌在感染易感性和嚴重程度方面的作用。本文研究了住院期間SARS-CoV-2感染患者糞便微生物組的變化,以及與病毒嚴重程度和糞便中脫落的病毒的關係。方法:我們對2020年2月5日至3月17日在香港的15名COVID-19患者的糞便樣本進行宏基因組測序分析。從入院至出院,每周收集糞便2 - 3次;疾病分為輕度(無肺炎的影像學證據)、中度(有肺炎)、嚴重(呼吸速率≥30/min或呼吸環境空氣時氧飽和度≤93%)、嚴重(呼吸衰竭需要機械通氣、休克或器官衰竭需要重症監護)。本文比較了6名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和15名健康個體(對照組)的微生物組數據,並且評估了腸道微生物組與疾病嚴重程度和糞便排出的SARS-CoV-2變化之間的關係。

結果:與對照組相比,COVID-19患者在住院期間和住院期間的所有時間點的糞便微生物群落髮生了顯著變化,其特徵是機會性病原體的富集和有益共生物質的消耗。即使清除了SARS-CoV-2(通過咽拭子確定)並消除了呼吸道症狀,耗盡的共生和腸道失調等現象仍然存在。Coprobacillus, Clostridium ramosum, and Clostridium hathewayi的基線豐度與COVID-19嚴重程度相關;抗炎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的豐度與疾病嚴重程度呈負相關。住院期間,Bacteroides dorei、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Bacteroides massiliensis、Bacteroides ovatus下調小鼠腸道ACE2表達,與患者糞便樣本SARS-CoV-2負荷呈負相關。

結論:在一項對15名COVID-19患者的初步研究中,研究發現與對照組相比,住院期間糞便微生物組持續發生變化。糞便微生物群的改變與SARS-CoV-2和COVID-19嚴重程度相關。通過改變腸道菌群可能會降低疾病的嚴重程度。

 

文中重要圖片說明

圖1 糞便標本採集示意圖,SARS-CoV-2 PCR檢測結果及COVID-19患者住院時間(n=15)


圖2 COVID-19患者疾病過程中腸道微生物組的變化


圖3 疾病過程中COVID-19患者腸道細菌與糞便中脫落的SARS-CoV-2的關係


圖4 COVID-19腸道微生物群改變示意圖


你可能還喜歡

2019年度回顧 | 微生態環境微生物類微文大合輯

2019年度回顧 | 微生態人體/動物微生物類微文大合輯

2019年度回顧 | 技術貼合輯大放送

微生態科研學術群期待與您交流更多微生態科研問題

(聯繫微生態老師即可申請入群)。


了解更多菌群知識,請關注「微生態」。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重磅裡程碑:20.5萬基因組+1.7億基因被鎖定
    ,可預測肝硬化患者不良預後Gastroenterology——[17.373]① 納入602名肝硬化住院患者,88名出現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43名在院內死亡,72名在30天內死亡;② 血液中的微生物源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次級或磺酸化膽汁酸、
  • 自體幹細胞移植期間患者腸道菌群多樣性的變化及與移植預後的相關性
    自體幹細胞移植期間患者腸道菌群多樣性的變化及與移植預後的相關性 2021-01-08 1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Gastroenterology Report》2019年第1期中文摘要
    [摘要] 腸道居住著大量微生物,即所謂的腸道菌群。這些微生物與宿主是一種共生關係,可協助宿主降解複雜的碳水複合物。儘管腸道菌群通常被認為是有益的,但大量存在的微生物細胞對宿主來說也是一種永久性的威脅。因此,腸道上皮覆以一層緻密的黏液層,以防止腸道菌群進入下層組織。腸道黏液是一種有著宿主特異性多糖結構的糖蛋白網絡。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
    在肝臟疾病期間,由於肝腸循環、腸道炎症和門脈高壓的改變,宿主生理和腸道完整性發生重大變化。輕度肝性腦病(MHE)和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腸道菌群之間也存在協同作用,與其他人相比,PTSD患者的菌群失調更為嚴重。PTSD,酒精濫用和肝硬化常常並存。微生物變化可能有助於將MHE與PTSD區別開來,並且可以幫助我們定義較新的療法。
  • 腸道菌群與潰瘍性結腸炎
    本文重點介紹腸道菌群在UC的變化以及益生菌在UC中的應用。關於IBD發病機制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遺傳易感性、免疫異常、腸道菌群改變。近來愈來愈多的研究認為IBD可能主要由遺傳易感體質決定,免疫調節紊亂是關鍵的直接發病機制,腸道菌群是這種免疫損傷過程的重要激發因素,環境精神等因素可能是發病的誘因,這一觀點得到 大多數學者的支持。本文重點介紹腸道菌群在UC的變化以及益生菌在UC中的應用。
  • 綜述 | Cancer Letters:腸道菌群與腫瘤免疫治療(國人作品)
    腸道微生物群中含有約3×1013種細菌,其中大部分與宿主共生。微生物群可影響多種生理功能,特別是代謝、炎症和免疫。當腸道微生態系統發生變化時,一些共生細菌可以迅速增殖並獲得致病特徵,包括艱難梭菌或萬古黴素耐藥腸球菌。腸道菌群與上皮細胞和基質細胞相互作用,發揮各種重要的調節功能。
  • 糖皮質激素治療與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道菌群的相關性
    UC在中國IBD患者中最常見,其發病機制被認為是在遺傳易感者中,異常環境因素驅動導致的黏膜免疫應答紊亂和黏膜屏障功能異常。腸道菌群是一類與IBD密切相關的環境因素。大量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表明,腸道菌群在UC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與非IBD人群相比,UC患者的腸道菌群生物多樣性減少,菌群組成存在顯著差異,並隨病變程度的不同而發生顯著變化。
  • 今日Nature:聚焦飲食和菌群等對血液代謝物的影響
    ;③ 小桿菌屬、韋榮球菌屬及嗜膽菌屬等在長期醫務工作者的腸道菌群中富集;④ 相比於非ICU員工,ICU員工腸道菌群中的小桿菌屬、腸桿菌科及假單胞菌屬等富集;⑤ 相比於護士,住院醫師腸道菌群中的擬桿菌屬及瘤胃球菌屬減少。
  • 腸道菌群與疾病
    1.4生長與衰老腸道菌群隨年齡增大有所變化,健康乳兒中,雙歧桿菌約佔腸道菌群的98%,主要為嬰兒雙歧桿菌;成年後不僅雙歧桿菌的菌量減少,菌種也不同,主要為青春雙歧桿菌;進入老年後,2菌群與疾病一般情況下,腸道菌群與人體和外部環境保持著一個平衡狀態,對人體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但是這種平衡在某些情況下,可被打破,形成腸道菌群失調,表現為腸道菌群在種類、數量、比例、定位和生物學特性上的變化。
  • 簡要敘述 | 膿毒症患者的腸道微生態|腸道|膿毒症|生態|菌群|患者|...
    02、腸道微生態紊亂增加膿毒症風險腸道微生態由諸多細菌菌群共同組成,稱為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可以分為α-多樣性和β-多樣性。腸道菌群多樣性的破壞會引起機體的一些病變。新生兒出生之後的一段時間內,腸道就會出現一些菌群,包括厭氧菌群。這些菌群會保護機體,使其免受其他菌群的影響。
  • Nature等多篇論文揭示生命早期的TLR5表達會影響長期的腸道菌群組成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Marcus Fulde等人報導腸道受體蛋白TLR5參與積極地塑造新生小鼠腸道微生物群落(也稱作腸道菌群)的長期組成[1]。腸道中的細菌定植通常始於產道[2]。隨後,在腸道菌群變化期間,微生物物種的增加和減少連續地發生,其中在人類中,這一變化持續大約18個月的時間[3]。生命早期的營養狀況和免疫系統發育都會影響腸道定植,這將對隨後的生長和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
  • 各地區炎症性腸病患者腸道菌群特徵觀察性研究
    為了識別不同地區炎症性腸病(IBD)患者腸道菌群生物標誌物,建立預測模型,並探索其菌群功能變化特徵,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檢驗醫學部王忠偉使用微生物組分析軟體QIIME(v1.9.1)分析腸道菌群組成和多樣性指標,使用微生物多樣性分析軟體LEfSe比較IBD患者與健康對照有統計學差異的腸菌標誌物。隨機森林法建立預測模型。PICRUSt預測菌群功能變化特徵。結果發現,IBD患者腸道菌群α多樣性顯著低於HC(Wilcoxon秩和檢驗,P<0.05)。
  • 腸道菌群組成影響腎細胞癌患者腫瘤免疫治療的應答
    疾病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PD】:可測量目標病灶的直徑總和增大≥20%超過觀察到的最小總和,如治療期間未觀察到總和降低,則定義為超過基線。疾病穩定【stable disease,SD】:介於PR和PD之間。摘要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評估在晚期腎細胞癌患者中,其腸道菌群組成對ICB療效的預測價值。
  • 愛滋病患者腸道菌群存在顯著差異,但這與性行為無關
    由於HIV可以攻擊人體免疫系統,愛滋病患者往往會因免疫系統崩潰而感染上各種疾病或罹患腫瘤,因此,愛滋病患者的死亡率極高。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RT)有效延長了HIV感染者(PWH)的生存期,並將其發病範圍從愛滋病轉移到與年齡相關的非傳染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代謝性疾病以及肝臟和腎臟相關疾病等。
  • 美吉生物合作署名文章丨慢性胰腺炎患者腸道菌群特徵
    腸道菌群是宿主新陳代謝的關鍵因素,在免疫穩態和免疫失調中起著重要作用。然而,腸道菌群在CP發病機理中的作用尚未清楚。本文通過16S rRNA微生物多樣性測序分析,研究了CP患者腸道菌群變化,以及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PEI)和不同病因對腸道微生物多樣性和物種組成的影響。
  • Gastroenterology:科學家有望開發出一種治療結直腸癌的新方法
    2019年12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雖然精準醫療和免疫療法的出現極大地改善了結直腸癌患者的預後,但對於晚期疾病患者而言研究人員還需要開發出新型療法,因為這些患者對很多療法並沒有反應;據美國癌症協會數據顯示,4期結腸癌患者5年的生存率僅為14%,研究人員非常感興趣尋找新型療法來抑制結直腸癌的生長。
  • 腸道菌群是乳腺癌轉移擴散的重要參與者
    1、腸道菌群失調導致乳腺內炎症和髓樣細胞浸潤增加 腸道菌群對於維持全身和局部的免疫平衡非常重要,因此腸道菌群失調可能會破壞乳腺組織的免疫平衡。 腸道菌群失調期間,血清和乳腺組織微環境中參與髓樣細胞浸潤的趨化因子都明顯增加。
  • 腸道菌群調節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
    腸道菌群調節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03:01 美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Joao B.
  • [昊閱讀] 喝酒成癮:看看那腸道菌群如何鬧騰
    腸道菌群參與了酒精性肝病的發病機制,其體現是酒精依賴症患者的腸道菌群明顯失調。鑑定酒精濫用相關精神症狀對腸道菌群結構的影響經常被肝功能紊亂所混淆。為了區分這兩個因素的影響,本文對99個酒精依賴患者(包括肝硬化患者及非肝硬化患者)進行宏基因組測序分析。
  • 羥氯喹治療Covid-19住院患者的療效分析
    羥氯喹治療Covid-19住院患者的療效分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2 16:54:57 英國倫敦熱帶醫學和全球衛生中心Martin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