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微生態」,輕鬆關注不迷路
推薦:江舜堯
編譯:小菌菌
編輯:小菌菌
香港中文大學黃秀娟,陳基湘等人近期在Gastroenterology雜誌上發表了《Alterations in Gut Microbiota of Patients With COVID-19 During Time of Hospitalization》的文章,該研究探究了COVID-19患者住院期間腸道菌群的變化。文章摘要
背景與目的:雖然SARS-CoV-2感染胃腸道組織,但很少有人知道腸道共菌在感染易感性和嚴重程度方面的作用。本文研究了住院期間SARS-CoV-2感染患者糞便微生物組的變化,以及與病毒嚴重程度和糞便中脫落的病毒的關係。方法:我們對2020年2月5日至3月17日在香港的15名COVID-19患者的糞便樣本進行宏基因組測序分析。從入院至出院,每周收集糞便2 - 3次;疾病分為輕度(無肺炎的影像學證據)、中度(有肺炎)、嚴重(呼吸速率≥30/min或呼吸環境空氣時氧飽和度≤93%)、嚴重(呼吸衰竭需要機械通氣、休克或器官衰竭需要重症監護)。本文比較了6名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和15名健康個體(對照組)的微生物組數據,並且評估了腸道微生物組與疾病嚴重程度和糞便排出的SARS-CoV-2變化之間的關係。結果:與對照組相比,COVID-19患者在住院期間和住院期間的所有時間點的糞便微生物群落髮生了顯著變化,其特徵是機會性病原體的富集和有益共生物質的消耗。即使清除了SARS-CoV-2(通過咽拭子確定)並消除了呼吸道症狀,耗盡的共生和腸道失調等現象仍然存在。Coprobacillus, Clostridium ramosum, and Clostridium hathewayi的基線豐度與COVID-19嚴重程度相關;抗炎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的豐度與疾病嚴重程度呈負相關。住院期間,Bacteroides dorei、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Bacteroides massiliensis、Bacteroides ovatus下調小鼠腸道ACE2表達,與患者糞便樣本SARS-CoV-2負荷呈負相關。
結論:在一項對15名COVID-19患者的初步研究中,研究發現與對照組相比,住院期間糞便微生物組持續發生變化。糞便微生物群的改變與SARS-CoV-2和COVID-19嚴重程度相關。通過改變腸道菌群可能會降低疾病的嚴重程度。
文中重要圖片說明
圖1 糞便標本採集示意圖,SARS-CoV-2 PCR檢測結果及COVID-19患者住院時間(n=15)圖2 COVID-19患者疾病過程中腸道微生物組的變化
圖3 疾病過程中COVID-19患者腸道細菌與糞便中脫落的SARS-CoV-2的關係
圖4 COVID-19腸道微生物群改變示意圖
你可能還喜歡
2019年度回顧 | 微生態環境微生物類微文大合輯
2019年度回顧 | 微生態人體/動物微生物類微文大合輯
2019年度回顧 | 技術貼合輯大放送
微生態科研學術群期待與您交流更多微生態科研問題
(聯繫微生態老師即可申請入群)。
了解更多菌群知識,請關注「微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