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滋病患者腸道菌群存在顯著差異,但這與性行為無關

2021-01-07 中國生物技術網

撰文:nagashi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可以引起一種嚴重的、危害性極大的傳染病——愛滋病(AIDS)。由於HIV可以攻擊人體免疫系統,愛滋病患者往往會因免疫系統崩潰而感染上各種疾病或罹患腫瘤,因此,愛滋病患者的死亡率極高。

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RT)有效延長了HIV感染者(PWH)的生存期,並將其發病範圍從愛滋病轉移到與年齡相關的非傳染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代謝性疾病以及肝臟和腎臟相關疾病等。

研究發現,引起這些非傳染性疾病的一個關鍵因素是HIV感染相關的炎症和免疫激活,它持續存在於慢性抗病毒治療的HIV感染中,但其病因仍未完全確定。

近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的研究人員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發表題為:HIV-associated gut dysbiosis is independent of sexual practice and correlates with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的研究論文。

此項研究報告了愛滋病感染者中顯著的腸道微生物群差異,但此差異與性行為無關。研究人員還發現了HIV相關的微生物群落特徵與炎症標誌物相關,包括suPAR、最低點CD4計數和相關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患病率。

腸道黏膜完整性的喪失和腸道微生物群的異常被認為是導致慢性炎症和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期間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因素。最近,性行為被發現是微生物群變異的一個主要來源,這可能會干擾先前對HIV感染者腸道微生物群變化的觀察。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早期研究主要招募了HIV感染者(PWH)隊列中的MSM(男男性行為),並沒有積極匹配病例和性行為的對照,導致HIV感染者(PWH)中的MSM(男男性行為)較未感染對照者豐富。由於這些研究存在大量的混雜變量和巨大的異質性,極大地阻礙了人類認知腸道微生物菌群失調對愛滋病的影響。

在此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腸道菌群的差異影響,主要有兩個來源的微生物群異質性:MSM(男男性行為)隊列和HIV感染隊列。研究人員在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的HIV感染組與未感染HIV的對照組發現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與HIV感染有關,這些對照組在年齡、性別、性行為、出生國家和BMI方面都有嚴格的匹配。

研究者們發現,Alpha多樣性的變化以及幾個細菌分類分支的相對豐度的差異與三個隊列具有一致性:女性、MSM(男男性行為)和MSW(男女性行為)。HIV相關的腸道菌群特徵與HIV疾病進展的臨床和炎症標誌物以及年齡相關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相關。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描述了一個與MSM(男男性行為)強烈相關的微生物群落特徵——Prevotella的富集和Alpha多樣性增加。更重要的是,他們還發現MSM(男男性行為)相關的微生物群落特徵是獨立於HIV感染之外的,即兩者無明顯相關性。

最後,研究人員提供的證據表明,MSM(男男性行為)相關的微生物群落特徵可能是由接受性肛交(RAI)驅動的,這一假設在對女性RAI的調查研究中得到證實。

總而言之,此項研究推翻了近期的某些混亂的研究偽結果,並表明HIV相關的腸道菌群的失調與性行為無關,但與非傳染性疾病有關。此外,研究人員還證實性肛交(RAI)可以改變人體的腸道菌群特徵。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6222-8

來源:bioworld

相關焦點

  • 糖皮質激素治療與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道菌群的相關性
    UC在中國IBD患者中最常見,其發病機制被認為是在遺傳易感者中,異常環境因素驅動導致的黏膜免疫應答紊亂和黏膜屏障功能異常。腸道菌群是一類與IBD密切相關的環境因素。大量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表明,腸道菌群在UC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與非IBD人群相比,UC患者的腸道菌群生物多樣性減少,菌群組成存在顯著差異,並隨病變程度的不同而發生顯著變化。
  • 男女腸道菌群在7方面有差異
    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馬佔山學科組在《先進科學》上發表了研究論文,揭示了男女菌群在15個位點(包括腸道、呼吸道、口腔、皮膚等)7個方面所存在的重要差異及其機制,為研究男女在對菌群相關疾病的易感性差異等領域提出了參考標準,在「菌群性別組學」這一嶄新研究領域取得基礎性突破。
  • 各地區炎症性腸病患者腸道菌群特徵觀察性研究
    為了識別不同地區炎症性腸病(IBD)患者腸道菌群生物標誌物,建立預測模型,並探索其菌群功能變化特徵,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檢驗醫學部王忠偉使用微生物組分析軟體QIIME(v1.9.1)分析腸道菌群組成和多樣性指標,使用微生物多樣性分析軟體LEfSe比較IBD患者與健康對照有統計學差異的腸菌標誌物。隨機森林法建立預測模型。PICRUSt預測菌群功能變化特徵。結果發現,IBD患者腸道菌群α多樣性顯著低於HC(Wilcoxon秩和檢驗,P<0.05)。
  • 腸道菌群是乳腺癌轉移擴散的重要參與者
    目前尚不清楚宿主免疫功能的內在差異是否有助於腫瘤細胞的早期擴散,但是淋巴結轉移是復發性疾病最可靠的預測因素之一,並可以確定哪些患者可以從延長輔助激素治療中獲益。這種療法減少了一些高危患者的晚期復發,但通常也會導致不良和潛在的嚴重副作用。那麼,我們能不能找到一些早期或預先存在的影響乳腺癌轉移的宿主內在因素呢?
  • 美吉生物合作署名文章丨慢性胰腺炎患者腸道菌群特徵
    1、CP患者的腸道菌群變化CP患者組的α多樣性指數顯著低於HC組(表1)。PCoA分析也顯示CP和HC組的腸道菌群組成存在顯著差異(unweighted unifrac,ANOSIM,r = 0.0336, P = 0.002;weighted unifrac,ANOSIM,r =0.0587, P = 0.001;圖1B,C)。表1 HC和CP患者腸道菌群多樣性指標
  • [昊閱讀] 喝酒成癮:看看那腸道菌群如何鬧騰
    腸道菌群參與了酒精性肝病的發病機制,其體現是酒精依賴症患者的腸道菌群明顯失調。鑑定酒精濫用相關精神症狀對腸道菌群結構的影響經常被肝功能紊亂所混淆。為了區分這兩個因素的影響,本文對99個酒精依賴患者(包括肝硬化患者及非肝硬化患者)進行宏基因組測序分析。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腸道微生物作為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微小生命體對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大量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肥胖、糖尿病、肝臟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腸易激症候群、炎症性腸病、慢性腎病、愛滋病、過敏性溼疹、消化道癌症、自閉症、抑鬱症及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相關,已經成為一系列代謝性疾病防控的新方向。下面就腸道菌群的分布、分類、功能與疾病關係等方面進行介紹。
  • 腸道菌群組成影響腎細胞癌患者腫瘤免疫治療的應答
    研究發現,近期抗生素使用可改變腸道菌群組成,並降低患者的客觀緩解率,促進了不同優勢物種類群的形成,如Clostridium hathewayi菌在腎細胞癌患者的糞便中較為富集。還有一個重要的點,就是在接受nivolumab藥物前服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能夠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最後,研究人員表示微生物群的組成受TKI和ATB的影響,並影響免疫治療的成功。
  • 腸道菌群與疾病
    2.2急慢性腹患者與菌群失調 慢性腹瀉和腸道菌群失調互為因果.慢性腹瀉病人腸道常住菌大量排出,而過路菌(外襲菌)比例異常增加,且腸道蠕動功能減弱或過快影響腸道菌群比例,總的來說是類桿菌、雙歧桿菌、腸桿菌數值顯著減少,有潛在致病性的梭菌,酵母菌量增多[12],這導致腸道脂肪酸代謝紊亂和膽鹽代謝障礙引起腹瀉
  • 綜述|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
    Rothschild等[5]研究顯示,飲食和生活方式是塑造微生物組組成的最主要因素,宿主遺傳因素僅導致人與人之間微生物組差異的2%。而腸道的深度測序研究微生物群落學揭示了影響腸道菌群組成的126個外源性和內源性宿主因素,包括12種疾病,31個內在因素,19個藥物組,60個飲食因素,4個吸菸類別[6]。而早在腸道菌群作為疾病相關性因素走進人們視線之前,T2DM就因發病率逐年增加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 簡要敘述 | 膿毒症患者的腸道微生態|腸道|膿毒症|生態|菌群|患者|...
    2019年的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發現,新生兒的腸道菌群會使其免受膿毒症的影響。如果機體腸道厭氧菌缺失,那麼患者就會更容易出現葡萄球菌和大腸埃希菌感染。對於成年人來講,膿毒症之前腸道微生態到底起到什麼作用呢?目前相關研究不多。一項研究表明,術後患者出現的膿毒症和腸道微生態改變相關。也有研究指出,如果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被破壞(出現更多的革蘭氏陰性菌和腸球菌),患者就更容易出現膿毒症。
  • 綜述 | Cancer Letters:腸道菌群與腫瘤免疫治療(國人作品)
    治療效果有限是由於腸道菌群的缺失或菌群的調控所致。菌群提高抗腫瘤免疫應答的精細機制可根據治療方式而變化。例如,環磷醯胺導致小腸的易位-在結腸中存在著腸球菌,並在結腸中積累了巴氏桿菌,這兩者都有助於在抗腫瘤免疫中發揮協調的免疫刺激。這歸因於上端胃腸道的滲透性增加。
  • 腸道菌群與潰瘍性結腸炎
    關於IBD發病機制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遺傳易感性、免疫異常、腸道菌群改變。近來愈來愈多的研究認為IBD可能主要由遺傳易感體質決定,免疫調節紊亂是關鍵的直接發病機制,腸道菌群是這種免疫損傷過程的重要激發因素,環境精神等因素可能是發病的誘因,這一觀點得到 大多數學者的支持。本文重點介紹腸道菌群在UC的變化以及益生菌在UC中的應用。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
    在幾乎一半的急性酒精性肝炎患者中,失代償和慢加急性肝衰竭都會發生,但沒有任何可識別的促發事件,這表明這與內源性機制有關(例如,門靜脈高壓症或細菌易位)。3.  酒精顯著改變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降低擬桿菌的相對豐度,增加變形菌。  它的代謝物,特別是乙醛,可以破壞腸道上皮細胞的緊密連接,導致腸道滲漏,促進細菌和真菌的易位,這兩者都可能與肝硬化的進展有關。在不同病因的肝硬化(例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或B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中也觀察到微生物群組成的改變以及腸道的滲漏。
  • Science | 特定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物提升放療病人生存率
    PCA分析(圖1B)和UniFrac差異距離分析(圖1C)顯示,對照組和精英倖存者組小鼠腸道菌群存在顯著差異。移植精英存活小鼠和對照小鼠的糞菌後,不同移植組小鼠的腸道菌群存在顯著差異(圖2K)。LDA分析篩選出13種關鍵差異物種,其中8種細菌相對豐度在「精英存活小鼠」受體組中顯著升高,另外的5種細菌相對豐度顯著下降(圖2M)。
  • 調節腸道菌群也能減肥?這是不是又一個智商稅
    最近經常有文章說腸道菌群和肥胖有關係,由此誕生了一個新的減肥流派:調節腸道菌群減肥。這個流派號稱不用節食、不用運動、只靠吃就能減肥!媽呀!這不是所有在為減肥努力的人民的終極夢想嗎?那這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 益生菌Probio-Fit通過調節腸道菌群輔助治療炎症性腸病(IBD)
    炎症性腸病(IBD)是一種特發性腸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發病部位是迴腸、直腸和結腸。具體的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甚至可有血便,病程漫長且經常反覆。排除5名不符合試驗要求的志願者(其中包括UCADI評分大於10的重度患病者、孕婦以及沒有進行治療後診斷的志願者);剩下的25名輕中度患者隨機分成益生菌組(12人)和安慰劑組(13人)。這25名患病志願者共同完成臨床診斷,其中還有10名益生菌組和7名安慰劑組患者參與了黏膜樣品採集(腸道微生物檢測,圖1)。
  • 糖尿病與腸道菌群紊亂增加老年痴呆症的風險,儘早改善更健康
    阿爾茨海默氏病(老年痴呆症的主要原因)會讓老人的行為能力受損,顯著降低生活質量,對老人健康危害很大。現在我國的相關疾病發生也越來越多,每年有幾百萬老人確診。怎麼減少這種疾病的發生呢?降低高風險因素是關鍵。
  •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易激症候群
    當機體受到環境、氣候、飲食、用藥等因素影響時,腸道的條件致病菌轉變為致病菌,正常的生理平衡被破壞,而產生病理性組合,使腸道微生態失調,主要包括菌群比例失調和定位轉移(移位)兩大類。1.菌群失調:腸道菌群失調是指腸道菌群數量的增減和比例失調以及菌種性質的變化。 國內外多項研究表明,IBS 患者存在菌群失調。
  • 研究發現亨廷頓舞蹈病與腸道菌群失調存在關聯
    新華社雪梨9月6日電(陳宇)澳大利亞研究人員最新發現,患有亨廷頓舞蹈病實驗鼠的腸道微生物組成與健康鼠顯著不同。這一研究為證明亨廷頓舞蹈病與腸道菌群失調存在關聯提供了初步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在大腦疾病中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