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特定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物提升放療病人生存率

2020-11-20 oebiotech歐易生物

援引熱心腸日報主編推薦語

輻射會導致造血和胃腸道等多組織器官損傷。此前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可能與輻射損傷存在關聯。Science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接受高劑量輻射後的長期倖存小鼠具有獨特的腸道菌群特徵,其中豐度升高的毛螺菌科和腸球菌科成員能發揮輻射保護作用,減輕輻射後的造血和胃腸道組織損傷。進一步研究表明,菌群產生的短鏈脂肪酸(特別是丙酸)和特定色氨酸代謝物,一定程度上介導了菌群對輻射的保護作用。這些發現為治療輻射損傷、減輕癌症放療的毒副作用,提供了潛在的治療靶點。

下面是小歐帶來的原文解讀。



研究背景

大劑量電離輻射的毒性通常與在部分或全身輻射後發生的慢性和急性輻射綜合症有關,並且可以進一步發展為造血,胃腸道和腦血管綜合症。腸道是輻射的主要目標,也是腸道菌群的棲息地。儘管有零星的描述性研究顯示腸道菌群與輻射引起的損害之間存在潛在的相關性,但這種關係的機理仍然不明晰。此外,儘管進行了數十年的嚴謹研究,但為抵抗放射損傷而進行的醫學幹預仍然是一項全球性挑戰。



實驗設計



研究結果

1. 精英倖存者小鼠擁有不同的腸道微生物類群

在給予高劑量的全身輻射(9.2 Gy)後,有5-15%的暴露SPF C57BL / 6小鼠可以恢復並長期存活(長達600天)(圖1A),這些小鼠被稱為「精英倖存者」。PCA分析(圖1B)和UniFrac差異距離分析(圖1C)顯示,對照組和精英倖存者組小鼠腸道菌群存在顯著差異。

圖1 與年齡匹配的對照組相比,輻射精英倖存者擁有不同的腸道微生物類群


2. 特定微生物類群介導的放射防護

Dirty-cage sharing 實驗中,分別將SPF小鼠養殖在精英存活小鼠和對照小鼠使用過的dirty cage中,並每周更換dirty cage,8周後對小鼠進行致死劑量的輻射(圖2A)。生活在精英存活小鼠dirty cage中的SPF小鼠對致死劑量輻射具有明顯的抵抗效果,30天內生存率達到了75%,而對照組的生存率僅為20%(圖2B)。將精英存活小鼠的糞菌移植給SPF小鼠和無菌小鼠後,SPF小鼠和無菌小鼠均表現出明顯的抗輻射能力。移植精英存活小鼠和對照小鼠的糞菌後,不同移植組小鼠的腸道菌群存在顯著差異(圖2K)。LDA分析篩選出13種關鍵差異物種,其中8種細菌相對豐度在「精英存活小鼠」受體組中顯著升高,另外的5種細菌相對豐度顯著下降(圖2M)。

圖2 精英倖存者的腸道微生物群可以保護GF和SPF受體免受輻射引起的死亡


為了驗證上述結果在人群中是否一致,作者收集了21例白血病病人的糞便進行菌群分析。由於腹瀉是放療之後常見的副作用,依據病人腹瀉的持續時間將病人分為輕度腹瀉和重度腹瀉兩組。在輕度腹瀉病人組中,Lachnospiraceae和Enterococcaceae這2種在小鼠中顯著富集的潛在有益菌群相對豐度顯著高於重度腹瀉的病人(圖3A)。此外,Lachnospiraceae的相對豐度與病人腹瀉時間存在顯著負相關性(圖3B)。因此,作者推斷在人體中,這些可能的「有益菌」也可以幫助病人降低放療引起的副作用。

圖3 在病人和小鼠中,腸道微生物群與放射防護均顯著相關


3. 小鼠輻射後微生物群的選擇

為了解決精英生存者如何擁有輻射防護菌群的問題,作者調查了在輻射前精英生存者中是否存在一種獨特的優勢菌群,還是在輻射後該菌群才被選擇(圖3C)。PCA分析顯示,輻射前,兩種不同結局小鼠腸道菌群不存在差異,但在輻射後的第7天,精英倖存者體內的細菌群落與隨後死亡小鼠腸道菌群存在差異(圖3E);Lachnospiraceae和Enterococcaceae的豐度在精英倖存者體內也相應大量富集(圖3F)。作者挑選了4種單一菌群進行小鼠體內實驗(圖4A),結果表明餵食Lachnospiraceae的小鼠存活率和臨床評分提高最大,餵食糞腸桿菌和鼠李糖菌的小鼠存活率提高了40 - 60%(圖4B-E)。此外,餵食Lachnospiraceae的小鼠與一系列輻射導致的相關症狀得到緩解(圖4F-H)。

圖4 毛螺菌科可改善輻射所致的症候群


4. 輻射防護的代謝物介質

短鏈脂肪酸(SCFA)是調節機體免疫反應和炎症反應的重要物質,而Lachnospiraceae可以產生大量的短鏈脂肪酸,作者分別檢測了3種短鏈脂肪酸對小鼠抵抗輻射的效果(圖5A)。全身輻射後30天生存率:丙酸組為79%,對照組為28%,醋酸組和丁酸組提供了較溫和的保護(圖5B和C)。作者同時檢測了骨髓中造血幹細胞和祖細胞的比例,發現丙酸組遠高於對照小鼠。此外,輻射所導致的DNA損傷與活性氧的釋放,在丙酸組也降低了50-60%(圖D-G)。

圖5 菌群共生體相關SCFAs抑制輻射引起的死亡和損害


代謝組結果顯示,精英倖存者小鼠和對照組小鼠的代謝譜存在顯著差異(圖6A和B)。從精英倖存者的糞便中提取的高度富集的代謝物主要聚集在色氨酸代謝途徑中,其中indole-3-carboxaldehyde(I3A)和kynurenic acid(KYNA)均升高了8倍以上(圖C和D)。作者對I3A和KYNA進行了體內驗證實驗,發現這兩種代謝物均能顯著提高放射治療SPF小鼠的存活率(提升至75%左右)並降低其臨床評分(圖E-H)。

圖6 非靶向代謝組學顯示色氨酸代謝物是有效的放射防護劑



研究結論

腸道微生物代謝網絡可以為小鼠提供有效的保護以抵抗輻射損傷。本研究表明,Lachnospiraceae和Enterococcaceae的存在與造血功能的恢復和胃腸道修復有關。在接受放射治療的白血病患者中,這兩種細菌類群更為豐富,這些患者表現出輕度的胃腸道功能障礙。丙酸、以及兩個色氨酸途徑代謝物,I3A和KYNA,在精英倖存者中升高,並提供了長期的防輻射保護。這項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可以促進造血發生以及腸道損傷修復,從而幫組機體抵抗輻射引起的損傷和死亡。



參考文獻

Guo H , Chou WC , Lai YJ , et al. Multi-omics analyses of radiation survivors identify radioprotective microbes and metabolites. Science. 2020 Oct 30;370(6516):eaay9097.


END


微生物 撰文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竟然能提升放療化療,免疫治療的成功率!
    腸道菌群提升癌症治療的有效率!(化療,放療,免疫治療)對於大多數患有晚期疾病的患者,細胞毒性藥物是治療的主要手段。但是,這些藥物會引起與治療相關的高發病率和死亡率,並產生嚴重的副作用,費用高昂和不可避免的耐藥性是藥物治療的弊端。
  • Science|腸道菌群代謝物肌苷調控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抗腫瘤效果
    最近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可以影響抗腫瘤免疫反應。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可以預測ICB的治療效果。特定微生物組成調控ICB療效,用促ICB菌群輔助抗腫瘤免疫治療或將有助於克服ICB治療耐藥性。儘管發現特定菌群與抗腫瘤免疫調控有關,但其中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近日,來自加拿大Calgary大學的 Kathy D.
  • Science | 腸道菌群代謝物肌苷調控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抗腫瘤效果
    最近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可以影響抗腫瘤免疫反應。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可以預測ICB的治療效果。特定微生物組成調控ICB療效,用促ICB菌群輔助抗腫瘤免疫治療或將有助於克服ICB治療耐藥性。儘管發現特定菌群與抗腫瘤免疫調控有關,但其中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近日,來自加拿大Calgary大學的 Kathy D.
  • Science:腸道菌群會成為癌症治療領域的新突破嗎?
    研究發現,健康的腸道菌群似乎是腫瘤免疫療法所需要的,因為其或可提高機體對腫瘤的免疫應答。 腸道菌群與免疫 腸道菌群在免疫系統應答中起著重要作用,乍一看,這似乎有些奇怪。但是,考慮到我們絕大多數的免疫細胞(高達 70%~80%)都在腸道中活動,這就不再奇怪了。腸道作為人體巨大的「運輸樞紐」,免疫細胞直接暴露於外部世界以及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基因多樣性的腸道微生物組中。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
    肝臟,作為第一個接觸微生物產物進入門靜脈循環的器官,可能受到腸道微生物群及其變化的多種影響。腸道微生物群的成分或代謝物通過各種機制與肝臟相互作用。肝臟中產生的膽汁酸(如膽酸和鵝去氧膽酸)與葡萄糖醛酸酶結合。一旦分泌到十二指腸腸腔,腸道菌群代謝和解共軛,產生尿膽原(排洩)和初級膽汁酸被吸收和循環。膽汁酸還通過內在的微生物調節活動來控制和影響菌群。
  • 腸道菌群竟然能夠提升放療,化療,免疫治療的成功率!
    腸道菌群提升癌症治療的有效率!(化療,放療,免疫治療)對於大多數患有晚期疾病的患者,細胞毒性藥物是治療的主要手段。但是,這些藥物會引起與治療相關的高發病率和死亡率,並產生嚴重的副作用,費用高昂和不可避免的耐藥性是藥物治療的弊端。
  • 一種新的腸道菌群代謝物與心血管疾病相關
    一種新的腸道菌群代謝物與心血管疾病相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9 12:49:33 美國克利夫蘭診所•勒納研究所Stanley L.
  • 腸道菌群是乳腺癌轉移擴散的重要參與者
    人們對腸道菌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越來越感興趣,腸道菌群是指生活在腸道的數以萬億計的細菌、真菌、病毒、古細菌和原生生物的總稱。這些微生物與宿主互惠共生,對我們的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腸道菌群紊亂和特定細菌物種豐度的改變會增加許多疾病的風險,比如炎症性腸病、胃癌和結腸癌。
  • Science|腸道菌群調節的CART+腸道神經元可調節血糖
    同時,GF結腸和迴腸中SST+和CART+神經元數目減少,回補SPF腸道菌群可增加SST+和CART+神經元數量及神經纖維的密度;GF小鼠迴腸和十二指腸中iEAN的數目顯著減少,而結腸維持不變,回補SPF腸道菌群可恢復迴腸iEAN數量,而對結腸沒有影響。
  • 腸道菌群與疾病
    2.2急慢性腹患者與菌群失調 慢性腹瀉和腸道菌群失調互為因果.慢性腹瀉病人腸道常住菌大量排出,而過路菌(外襲菌)比例異常增加,且腸道蠕動功能減弱或過快影響腸道菌群比例,總的來說是類桿菌、雙歧桿菌、腸桿菌數值顯著減少,有潛在致病性的梭菌,酵母菌量增多[12],這導致腸道脂肪酸代謝紊亂和膽鹽代謝障礙引起腹瀉
  • 糖尿病人怎麼改善腸道菌群?《自然》雜誌:可能需要補充維生素D
    很多研究證明糖尿病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糖尿病人普遍存在腸道菌群紊亂症狀,腸道菌群種類少,有害菌偏多,益生菌不足。這樣的腸道菌群問題可能引起腸道黏膜受損,同時分泌內毒素等有害物質,增加人體慢性炎症,影響血糖健康。同時,最近研究也發現,糖尿病大量存在維生素D缺乏情況。
  • 今日Nature:聚焦飲食和菌群等對血液代謝物的影響
    Nature:血液代謝物,飲食和菌群是關鍵源頭?Nature——[42.778]① 測量491名健康人的1251個血清代謝物,通過機器學習構建基於遺傳、腸道菌群、臨床參數、飲食、生活方式和人體測量數據等的模型,能顯著預測76%的代謝物;② 飲食、臨床參數和菌群的預測力較強,分別能顯著解釋335、337
  • 深度解讀 | 腸道菌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關係
    腸道微生物組成,菌群內的特定菌株,益生菌處理,菌群衍生產物和其他因素構成微生物組研究的範圍。(B)基因神經發育過程因GF動物的定植或因抗生素消耗腸道細菌而調節。具體而言,以下過程是調節:血腦屏障形成和完整性,神經發生,小膠質細胞成熟和分化,髓鞘形成,和神經營養因子,神經遞質,及其各自的受體的表達。細分來看,腸神經系統(ENS)就是腸道的大腦,同時還是聯繫著腸道外部(微生物群,代謝物和營養物)和內部(免疫細胞和基質細胞)微環境。
  • 腸道菌群的又一功能:調控交感神經的活動
    最近這幾個月來的主要進展包括,連續多篇Nature文章報導的腸道菌膽汁酸代謝物調控宿主免疫功能【1-3】,以及報導腸道菌代謝產物影響他汀類藥物療效【4】(詳見BioArt報導:特別關注Nature | 他汀類藥物治療或可阻止腸道菌群失調)或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5】。
  • Science:腸道菌群保護有害輻射造成的負面影響
    2020年11月1日訊/生物谷BIOON/---UNC Lineberger綜合癌症中心的科學家於2020年10月30日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如果腸道內有特定類型的細菌,則暴露於可能致命的全身輻射水平的小鼠可以免受輻射損害 。
  • 腸道菌群控制人體對癌症治療的反應
    然而一些臨床結果表明該類藥物對一部分病人並沒有效果。最近兩篇研究文章對此內在的機理進行了闡釋。作者們認為這部分病人體內的微生物種群存在異常,因而不能正常地產生免疫反應。這兩項研究第一次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與腸道的菌群聯繫起來。正常情況下,免疫細胞表面的一些受體能夠限制其對自體組織進行殺傷。然而腫瘤組織同樣能夠激活這些受體,導致特異性的免疫細胞無法對其進行識別與殺傷。
  • 人類腸道菌群有何巨大機會?
    雖然腸道微生物的研究已經進行了幾十年,但對微生物在人體腸道中所起作用的研究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不僅僅局限於經典的傳染病。例如,許多研究報告了腸道菌群在肥胖、糖尿病和肝病期間的變化,還有癌症甚至神經退行性疾病。人體腸道微生物群被認為是一種潛在的新型療法來源。從2013年到2017年,關注腸道菌群的出版物數量顯著為12900份,佔過去40年調查腸道菌群的出版物總數的五分之四。
  • 調節腸道菌群也能減肥?這是不是又一個智商稅
    Thaiss於2018年11月23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得獎文章Microbiome dynamics in obesity(中文標題:肥胖中微生物組動態)指出:關於肥胖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成功減肥後,肥胖個體的體重迅速回升,這種現象通常被稱為復發性肥胖。
  • 腸道微生物通過皮質醇與腦代謝物「通信」
    據每日科學網站日前報導,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最新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可影響人的健康和行為,甚至與自閉症等神經系統疾病有關,其可通過血液中的皮質醇與腦代謝物「通信」,這一發現提供了一種能解釋自閉症特徵的內在機制。該校神經科學項目博士生奧斯汀·穆德稱,嬰幼兒期間神經代謝物的變化對腦發育影響重大,而腸道細菌、真菌和病毒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 腸道微生物也許可以防輻射
    Ting研究組,利用輻射倖存者的多組學分析發現了能夠輻射保護的微生物和代謝物。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0月30日出版的《科學》上。這些「精英倖存者」擁有獨特的腸道菌群,這些菌群在輻射後壯大,並在無菌和常規飼養的小鼠中免受輻射引起的損害和死亡。細菌類群Lachnospiraceae和Enterococcaceae成員的豐度升高與放射後造血功能恢復和胃腸道修復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