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突破性發現!腸道微生物也許可以防輻射

2020-11-02 科學網

作者 | 小柯機器人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Jenny P. Y. Ting研究組,利用輻射倖存者的多組學分析發現了能夠輻射保護的微生物和代謝物。

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0月30日出版的《科學》上。

研究人員調查了從高劑量輻射中恢復到正常壽命的小鼠種群。這些「精英倖存者」擁有獨特的腸道菌群,這些菌群在輻射後壯大,並在無菌和常規飼養的小鼠中免受輻射引起的損害和死亡。

細菌類群Lachnospiraceae和Enterococcaceae成員的豐度升高與放射後造血功能恢復和胃腸道修復有關。

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細菌在接受放療的白血病患者中更為豐富,並且這些患者還表現出較輕的胃腸道功能障礙。

在這項研究中,代謝組學揭示了精英倖存者糞便中微生物來源的丙酸和色氨酸代謝產物的濃度增加。這些代謝物的使用可引起長期的放射防護,減輕了造血和胃腸症候群,並降低了促炎反應。

研究人員介紹,電離輻射會導致急性輻射綜合症,從而導致造血、胃腸道和腦血管損傷。


相關論文信息:

DOI: 10.1126/science.aay9097

相關焦點

  • 科學:腸道微生物與過敏
    隨著科學對腸道微生物日益深入的研究,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的關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特別是腸道微生物與過敏的關係。早在2016年,《科學》和《自然》兩大頂尖雜誌就對這方面的研究制定專刊,可想而知其重要性。說到環境因素,不得不讓人想到我們周圍的環境,社會不斷的發展,我們生產越來越多種類的食物,食物的改變勢必影響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而有毒有害的物質更是升高過敏發生的機率。腸道微生物是環境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我們應對過敏性疾病的手段有限,只是在病發時服用一些抗過敏的藥物,完全不能避免過敏反應的發生,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對腸道微生物的研究便有望解決這一問題。
  • 張志剛:沉浸在腸道微生物研究中的科學痴迷者
    由此,張志剛先後榮獲「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後備人才」「雲南省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等榮譽稱號,並成為雲南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生命與分子科學學科群整合生物學研究組PI。任重道遠,利用腸道微生物治療人體疾病腸道微生物被譽為人類的「第二基因組」,同時也是人體內的一個「隱形」器官。
  • 腸道微生物與健康
    研究者們從腸道微生物方面找到了支持這一說法的新證據:飲食可以改變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與各種疾病的聯繫緊密。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操縱這些微生物群,來治療某些疾病。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在一天之內,飲食可以改變腸道中的微生物群——特別是那些耐受膽汁的微生物,也會改變腸道細菌所表達的的基因類型。
  • 《科學》:腸道吸收脂肪的晝夜節律竟然是由腸道微生物設定
    這幾年,腸道微生物成為了奇點糕這裡的「常客」,每隔些日子就要被拉出來說一說,但也不是奇點糕非要這樣,實在是它們太神通廣大了,從方方面面影響我們的健康。 是的,今天還是腸道微生物的主場,這一次,我們要說說它是如何影響晝夜節律,調節代謝和肥胖的。
  • 他發現了科學的新大陸:人類是和微生物組成的超級生物體
    2005年,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Paul Eckburg及其同事在《科學》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他們採用了16S RNA高通量測序的方法,首次對三個健康人腸道不同部位和腸黏膜的微生物組成進行了分析,發現個體間菌群的多樣性差異較大,腸道菌群的組成主要是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門(Firmicutes)。
  • 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共同進化
    受飲食影響腸道微生物群落與它們的宿主共同進化。(圖片來源:《科學》/美國科學促進會)5月22日的《科學》(Science)雜誌報導說,你會偶爾享受一下美味的沙拉嗎?你應該感謝生活在你腸道中的眾多微生物。根據研究人員披露,這些微生物是與我們曾經食肉的祖先一起進化而來的,並賦予了它們承受進食植物對消化系統所形成的挑戰。
  • 腸道微生物可能導致癱瘓:2種菌群組合誘發免疫系統「亂殺」
    ,近日,RIKEN綜合醫學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又發現,腸道中微生物的特定組合會影響大腦和脊髓,加重多發性硬化症小鼠的症狀。這項研究發表在了科學雜誌《自然》上。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免疫系統會攻擊覆蓋大腦和脊髓神經細胞的髓鞘。脫髓鞘病變會影響神經元相互之間以及與肌肉的交流速度,從而導致各種症狀,包括麻木、肌肉無力、顫抖和失去行走能力等。此前已經有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會影響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但是其具體如何影響大腦和脊髓的髓鞘仍然是一個謎。
  • 科學家發現,溫暖環境可以通過改變腸道微生物,增加多...
    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人的流行病學數據分析和小鼠實驗發現,生活在比較溫暖的環境中有助於骨骼健康,阻止骨質流失,骨質疏鬆的發生,而這種好處是由腸道微生物介導的。因為溫熱環境改變了腸道微生物組成,增加了多胺類物質的合成,提高了成骨細胞的活性,同時減少了破骨細胞的活性,從而增強了骨骼強度。
  • 中國科學家建成小鼠腸道微生物資源庫
    1月7日,《自然·通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完成的小鼠腸道微生物資源庫工作。腸道微生物是近年來生命科學和健康領域研究的前沿和熱點。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健康和生長發育密切相關,在未來人體健康管理和醫療產業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腸道微生物資源庫的建設,是開發利用腸道微生物的基礎,是認知宿主—微生物互作機制和開發微生物藥物的關鍵。此次報導的小鼠腸道微生物資源庫包括126種微生物及其基因組。
  • 太空飛行會持續影響腸道中的微生物
    ,無論是在太空梭上還是在國際空間站(ISS)上的太空飛行,都會對腸道微生物群產生持續的影響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分析工具,可以比較早在2011年小鼠體內的微生物組數據。該工具被稱為「星圖」(對一致和可複製的微生物群落豐度模式進行相似性測試),分析表明,太空飛行會讓腸道中細菌的豐度、比例和多樣性發生特定的、一致的變化。
  • 腸道微生物對睡眠調節中的影響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柳澤正史教授說:「我們發現微生物的消耗消除了腸道中的血清素,我們知道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會影響睡眠-覺醒周期。」 「因此,通過改變飲食來改變腸道中的哪些微生物有可能幫助那些睡眠困難的人。」這項新的研究建立在先前工作的堅實基礎上,該工作建立了認知和大腦發育要素與腸道微生物健康和新陳代謝之間的緊密聯繫。該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告》上。
  • 腸道微生物與腫瘤的關係,超出你的想像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腸道微生物不足,而導致微生物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剖宮產,缺乏母乳餵養和嬰兒期缺乏社會接觸。 腸道菌群與腫瘤的關係 據估計,多達三分之一的人類腫瘤與慢性炎症有關。
  • 歐易/鹿明生物助力科學家發現腸道微生物改善自閉症樣行為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腸腦軸在精神疾病的發生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而自閉症患者腸道微生物分布和神經發育正常的個體相比具有明顯差異。另外,在一項非盲的臨床研究中,使用正常人群腸道微生物給予 7-16 歲自閉症患者治療後,患者的胃腸道問題和行為的異常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這些研究均提示我們腸道微生物很可能成為自閉症新的治療方式。
  • BioRxiv:單細胞水平檢測腸道微生物
    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腸道微生物群在控制新陳代謝和減少肥胖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在我們的飲食中添加某些形式的纖維,例如菊粉,能夠促進有益微生物生長並調節其平衡以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
  • 環境和飲食與腸道微生物的關係
    該研究的作者之一、普林斯頓大學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副教授Robert Pringle說:「糞便樣本為野生動物研究提供了一個窗口,通過糞便我們可以了解到它們的飲食、腸道微生物乃至體內寄生蟲的種類。我們這才剛剛起步,而基於DNA技術的野生動物生態學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實現過去很難進行的研究。」
  • 腸道微生物在「作怪」
    早前的研究已經檢驗了單一種類的腸道細菌是如何代謝口服藥物的。新的框架可以同時評估一個人的整個腸道微生物群落。研究的背景及展望分子生物學助理教授莫罕默德·S·多尼亞(Mohamed S.Donia)表示:「基本上,我們不會逃避微生物群的複雜性,而是接受它。
  • 陳根:腸道微生物與自閉症有什麼隱秘聯繫?
    腸道微生物在消化、調解人體免疫功能、抵禦疾病以及生產人體必須的維生素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此外,這些龐大的菌群被越來越多地證實與大腦之間的隱秘聯繫。,還是腸道微生物與大腦之間的聯繫,都讓腸道微生物的研究成為醫學研究的一個日益重要的方向。
  • 考古學家在中世紀的廁所裡,發現腸道微生物的蹤跡
    現在,研究人員對拉脫維亞和以色列兩個這樣的廁所的分析表明,使用這些廁所的人,有著與狩獵採集者或現代工業化者不同的腸道微生物群落。研究人員解釋道,腸道微生物群包括腸道中發現的所有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通過研究中世紀的微生物群落,科學家可以追蹤飲食和消化隨時間的變化,更好地了解現代微生物群落的健康狀況。
  • 腸道微生物通過皮質醇與腦代謝物「通信」
    據每日科學網站日前報導,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最新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可影響人的健康和行為,甚至與自閉症等神經系統疾病有關,其可通過血液中的皮質醇與腦代謝物「通信」,這一發現提供了一種能解釋自閉症特徵的內在機制。該校神經科學項目博士生奧斯汀·穆德稱,嬰幼兒期間神經代謝物的變化對腦發育影響重大,而腸道細菌、真菌和病毒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 腸道或者血液,腸道微生物在體內的位置決定了你的免疫能力
    這項研究可以幫助人們理解各種良性腸道微生物是如何重新編碼產生抗體的 B 細胞的,以及是如何幫助人體對抗感染的。Limenitakis 博士使用專門設計的電腦程式來處理數以百萬計的基因序列,這些基因序列根據微生物是留在腸道內還是到達血液中,來比較 B 細胞抗體庫。在這兩種情況下,抗體庫都會發生改變,但接觸位置的不同,效果會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