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Rxiv:單細胞水平檢測腸道微生物

2020-11-27 騰訊網

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腸道微生物群在控制新陳代謝和減少肥胖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在我們的飲食中添加某些形式的纖維,例如菊粉,能夠促進有益微生物生長並調節其平衡以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然而,在腸道菌群中所有數十萬億種微生物中,很難確定哪種微生物對機體健康至關重要,以及如何對調節膳食纖維以達到上述目的。這是因為目前腸道微生物組學中缺少「參考基因組」的存在,而參考基因組對於通過DNA組學技術鑑定微生物種群類別十分關鍵。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早稻田大學的科學家設計了一種新技術,稱為凝膠珠測序(SAG-gel)單細胞擴增基因組學,該技術可快速提供腸道菌群的多個基因組信息,並鑑定對膳食纖維有反應的細菌,該技術不依賴於現有的參考基因組。此外,由於整個數據均純粹來自單個微生物,因此從全基因組測序的原始數據中獲取基因組信息僅需10分鐘。這大大加快了該過程所需的時間。

「我們的新的單細胞基因組測序技術可以分別獲取每個細菌基因組,並表徵微生物群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未培養細菌,這可以幫助我們根據細菌的纖維代謝和腸道代謝結果來估計代謝特徵。」文章通訊作者,早稻田大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助理教授Masahito Hosokawa說。「它引入了對腸道中無法培養的細菌的功能分析。」

在這一研究中,科學家給小鼠餵食菊粉長達兩周時間,之後使用上述技術將小鼠糞便樣品中得到的單個細菌隨機「捕獲」成微小的凝膠珠。然後,將細菌單細胞結合在漂浮在試管中的凝膠珠中進行單獨處理,並通過大規模測序獲得300多個單細胞擴增基因組(SAG)或單細胞基因組。因為每個SAG平均由數以萬計的讀數組成,所以它可以實現廉價的靶細胞全基因組測序。經過質量控制並對SAG進行分類後,科學家確定了哪些細菌負責分解菊粉並從中提取能量。

「根據我們的結果,富含菊粉的飲食增加了小鼠腸道內的擬桿菌屬的活性。此外,從新發現的擬桿菌屬物種的基因組信息中心,我們發現了用於分解菊粉的特定基因簇和用於生產特定短鏈脂肪酸的特定代謝途徑。將來將幫助科學家根據特定菌群的含量與活性來預測膳食纖維的效果。」

資訊出處:Understanding gut microbiota, one cell at a time

原始出處:Rieka Chijiiwa et al,Single-cell genomics of uncultured bacteria reveals dietary fiber responders in the mouse gut microbiota,(2019). DOI: 10.1101/784801

相關焦點

  • bioRxiv生信好文速覽
    上個月6號,biorxiv上post出了一篇獨特的預印本(preprint):來自biorxiv的創建團隊的Richard Server等人,以
  • BioRxiv已有8篇論文關注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整理丨BioArt編輯部2020年1月23日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研究團隊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
  • bioRxiv | 基於結構的高效PROTAC分子設計策略
    2020年5月30日,美國Fox Chase Cancer Center的John Karanicolas課題組和以色列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Nir London課題組在bioRxiv上傳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使用基於Rosetta軟體的方法設計PROTAC分子。
  • bioRxiv速覽 | 拓撲異構酶專題
    Wojciech Kaspera, Wojciech Szopa, Mateusz Bujko, Bartosz Czapski, Miroslaw  Zabek, Ewa Iżycka-Świeszewska, Wojciech Kloc,  Pawel Nauman, Bartosz Wojtas, Bozena Kaminska連結:https://www.biorxiv.org
  • 怎樣用拉曼光譜檢測單細胞水平的固態氮
    固氮微生物,包括固氮細菌和固氮古菌,可將惰性的氮氣轉化成生物可利用的氨態氮或硝態氮。據估計,生物可利用氮的半數由生物固氮過程提供。然而,由於微生物種類和功能極其豐富多樣,並且超過99%的環境菌目前無法實現純培養,造成了對環境中固氮菌功能和活性的認識仍非常不足。環境微生物的不可純培養性,帶來了方法學上的很大挑戰。
  • BioRxiv到底是什麼期刊?為什麼突然火了?
    特別是幾位印度老學者在 BioRxiv 發文懷疑2019-nCoV可能是人造病毒後,這個雜誌在微信朋友圈更火了。處於好奇,作者剛剛用谷歌檢索 「BioRxiv」 and "武漢" 竟然顯示有近36萬條目!那麼BioRxiv究竟是什麼類型的期刊呢?
  • [bioRxiv] ROP-GEF3是根毛髮生所必須的重要調控因子
    今日德國海德堡大學Guido Grossmann實驗室在bioRxiv上的文章指出ROP鳥嘌呤核苷酸交換因子3(GEF3)參與到將ROP定位到RHID參與到根毛的發生,而GEF4參與調控之後的根毛生長。 首先作者結合已經發表的數據以及對不同Marker基因在根毛髮生、生長過程進行觀察。
  • 4月bioRxiv生信好文速覽|galaxy聯合創始人離世
    需要注意的是,biorxiv將拒絕你的研究成果在其上發布,如果你的文章是:針對新冠肺炎的、純生信的、藥物作用或療效的預測。為此,biorxiv聯合創始人Richard Server發推表示這是團隊深思熟慮的結果:The balance we have to strike is speeding up science but also minimising potential for harm。
  • 被Nature翻牌的bioRxiv——冷凍電鏡發展到原子級別解析度水平
    Nature 新聞報導了2020年5月22日同時發表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上的兩篇關於冷凍電鏡裡程碑式的突破,將解析度提高到單個原子水平。這一突破鞏固了cryo-EM在繪製蛋白質結構圖譜中的主導工具地位。
  • 利用單細胞拉曼光譜研究土壤解磷微生物取得進展
    微生物是土壤元素循環的發動機,解磷微生物可以通過釋放有機酸溶解土壤中的鈣磷,或釋放活性磷酸酶活化土壤中的有機磷。利用解磷微生物釋放土壤中被固定的磷,提升磷的生物有效性,對磷素的可持續利用和緩解磷礦枯竭危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環境微生物的大量不可純培養性,對開發利用微生物資源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 腸道微生物通過皮質醇與腦代謝物「通信」
    據每日科學網站日前報導,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最新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可影響人的健康和行為,甚至與自閉症等神經系統疾病有關,其可通過血液中的皮質醇與腦代謝物「通信」,這一發現提供了一種能解釋自閉症特徵的內在機制。該校神經科學項目博士生奧斯汀·穆德稱,嬰幼兒期間神經代謝物的變化對腦發育影響重大,而腸道細菌、真菌和病毒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 加利福尼亞大學發現腸道微生物竟與維生素D水平存在關聯
    D的攝入水平有關。一直以來大家對維生素D的作用只停留在補鈣上,殊不知,它對腸道菌群也有作用。最近有項新研究發現生素D對腸道菌群的作用以及對免疫的影響。人體腸道微生物群的構成與他們體內活性維生素D的水平有關,維生素D是一種對骨骼健康和免疫力很重要的激素。維生素D可以有幾種不同的形式,但標準的血液測試只檢測到一種可以被人體儲存的非活性前體。為了利用好維生素D,人體必須將前體代謝成活性物質。維生素D水平低的人患癌症、心臟病、更嚴重的COVID-19感染和其他疾病的風險更高。
  • bioRxiv|廈門大學夏寧邵團隊合作發表基於SARS-CoV-2 S蛋白假病毒系統用於篩選中和抗體相關文章
    歡迎點擊上方BioResearcher關注我們廈門大學夏寧邵教授,張天英博士,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志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疾病預防控制所黃保英副研究員在bioRxiv
  • Immunity:腸道微生物調控外周淋巴結發育
    因此,這類細胞很可能受到腸道微生物的調節,進而影響淋巴結的發育。對此,來自清華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的石彥教授課題組利用無菌培養小鼠模型與基因表達譜分析手段,證明了腸道微生物對RALDH+DC以及淋巴結發育的影響。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Immunity》雜誌上。
  • 2019年3月bioRxiv生信好文速覽
    如果我們點進這些在經歷評審的manuscript,則會找到該文在bioRxiv或其他預印本伺服器的連結。Nature Communications為大家提供了一份列表以供參考:https://nature-research-under-consideration.nature.com/posts/20010-community-recognised-preprint-serversarXiv, bioRxiv, ChemRxiv, EarthArXiv, ESSOAr
  • 人類腸道微生物分離群資料庫建立
    人類腸道微生物分離群資料庫建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3 12:27:42 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布羅德研究所E. J. Alm和R. J.
  • bioRxiv:科學家基於CRISPR-Cas12技術開發出了一種超靈敏、快速...
    2020年3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上題為「An ultrasensitive, rapid, and portable coronavirus SARS-CoV-2 sequence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CRISPR-Cas12」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基於
  • 愛米基因攜手華潤江中建立國人腸道微生物資料庫 推動疾病檢測和...
    原標題:愛米基因攜手華潤江中建立國人腸道微生物資料庫,推動疾病檢測和新藥研發   近日,愛米基因與華潤江中在深圳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人腸道微生物基因組檢測領域開展密切合作
  • 微生物培養有何新突破?34分綜述一覽階段性進展
    、天然化學成分;③ 穩定同位素探測將微生物與同位素標記反應物(底物或重水)進行孵育,靶向檢測代謝活躍細胞同化作用;④ 底物類似物探測SAP包括螢光-SAP、非經典-SAP及基於活性、親和力的蛋白分析,將微生物與天然分子的結構、功能類似合成物進行孵育、追蹤。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腸道菌群|微生物|益生菌|解密|長壽|疾病...
    因此,該隊列中的腸道微生物組可用於定義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組。長壽者腸道菌群多樣性水平高一般認為,隨著年齡增長時,腸道微生物多樣性通常會降低。可能是由於生理,飲食,藥物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所致。是不是所有老人的腸道菌群多樣性都會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