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意外!加利福尼亞大學發現腸道微生物竟與維生素D水平存在關聯

2020-12-02 轉化醫學網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Yun

導言:最近,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類腸道微生物的組成與維生素D的攝入水平有關。

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主要功用是促進小腸黏膜細胞對鈣和磷的吸收。一直以來大家對維生素D的作用只停留在補鈣上,殊不知,它對腸道菌群也有作用。

最近有項新研究發現生素D對腸道菌群的作用以及對免疫的影響。

這項新研究由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進行,並於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題為「Vitamin D metabolites and the gut microbiome in older men」。

圖 文章發表 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

生活在消化道中的許多細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對我們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而這些作用才剛剛開始被人們認識到。人體腸道微生物群的構成與他們體內活性維生素D的水平有關,維生素D是一種對骨骼健康和免疫力很重要的激素。維生素D可以有幾種不同的形式,但標準的血液測試只檢測到一種可以被人體儲存的非活性前體。為了利用好維生素D,人體必須將前體代謝成活性物質。

維生素D水平低的人患癌症、心臟病、更嚴重的COVID-19感染和其他疾病的風險更高。然而,迄今為止最大的隨機臨床試驗,超過25000名成年人得出結論,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對健康結果沒有影響,包括心臟病、癌症甚至骨骼健康。

此次研究小組分析了567名參與MrOS的男性的糞便和血樣。參與者住在美國六個城市,他們的平均年齡是84歲,大多數人的健康狀況良好。研究人員使用16srrna測序的技術,根據獨特的基因識別碼來識別和量化每個糞便樣本中的細菌類型。他們使用LC-MSMS方法來量化每個參與者血清中的維生素D代謝物(前體、活性激素和分解產物)。

除了發現活性維生素D與整體微生物群多樣性之間的聯繫外,研究人員還注意到:12種特定類型的細菌更常出現在富含活性維生素D的男性的腸道微生物群中。這12種細菌中的大多數都產生丁酸鹽,這是一種有益的脂肪酸,有助於維持腸道內壁的健康。

骨質疏鬆症診所主任,醫學博士Deborah Kado博士說:「我們驚訝地發現微生物組多樣性(一個人的腸道中各種細菌類型)與活性維生素D密切相關,但與前體形式無關。人們普遍認為,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與健康狀況有關。」

由於他們生活在美國的不同地區,因此研究中的男人會暴露於不同量的陽光下,這是維生素D的來源。正如預期,住在加利福尼亞聖地牙哥的男人的陽光最多、且充足。所以大多數維生素D是前體形式。

但是研究小組出乎意料地發現,男人的住所與他們的活性維生素D激素水平沒有關聯。

Kado說:「通過陽光或補充劑攝取多少維生素D似乎無關緊要,身體可以儲存多少維生素D也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身體將其代謝成活性維生素D的能力如何?這是臨床試驗需要測量的,以便更準確地了解維生素D在健康中的作用。」

Kado還指出,這項研究只研究了參與者血液和糞便中發現的微生物和維生素D的單一聯繫,還沒有考慮到其他因素,例如環境、飲食、睡眠習慣、藥物等。所以研究小組認為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細菌在維生素D代謝中的作用,並確定是否可以在微生物水平上進行幹預來治療疾病,從而改善骨骼和其他健康狀況。

參考資料:

【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1-reveals-gut-bacteria-vitamin-d.html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793-8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當你能好好入睡時,請不要忘記感謝你的腸道微生物
    由日本筑波大學的Yanagisawa教授領導的研究人員將注意力集中在腸道中的細菌微生物上。他們對老鼠進行了研究,揭示了細菌怎麼改變腸道的環境和菌群,從而影響睡眠等行為。實驗相當簡單,研究人員給一組老鼠餵食了4周的強力混合抗生素,耗盡了它們的腸道微生物。然後,他們對比這些老鼠和同樣飲食的對照老鼠的腸道內容物。研究小組發現,微生物群減少的小鼠和對照組小鼠的代謝物存在顯著差異。正如Yanagisawa教授解釋:「我們發現兩組老鼠之間有200多種代謝物的差異。
  • Nature子刊:生信分析揭示吸血蝙蝠為什麼能以血液作為唯一營養來源
    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常見吸血蝙蝠(Desmodus rotundus)及其腸道微生物的基因組,以研究蝙蝠複雜飲食適應性的演變還有了解吸血蝙蝠如何在以血液為基礎的飲食中成長,該飲食來源富含蛋白質但缺乏維生素和維生素、碳水化合物,適應特殊飲食通常需要在基因組和微生物組水平上進行改進,相關研究以「Hologenomic adaptations underlying
  • 當你能好好入睡時,請不要忘記感謝你的腸道微生物
    由日本筑波大學的Yanagisawa教授領導的研究人員將注意力集中在腸道中的細菌微生物上。他們對老鼠進行了研究,揭示了細菌怎麼改變腸道的環境和菌群,從而影響睡眠等行為。實驗相當簡單,研究人員給一組老鼠餵食了4周的強力混合抗生素,耗盡了它們的腸道微生物。然後,他們對比這些老鼠和同樣飲食的對照老鼠的腸道內容物。
  • 老年人補充維生素D會如何影響腸道微生物組?
    老年人補充維生素D會如何影響腸道微生物組?一些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群改變了腸道維生素D代謝(VDM),益生菌補充劑可以影響循環維生素D水平。這些發現具有重大的臨床利益,因為多個大型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血清維生素D水平低的人會增加多種不良健康結果的風險,包括骨質疏鬆症,肥胖,炎症性腸病,偶然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 糖尿病人怎麼改善腸道菌群?《自然》雜誌:可能需要補充維生素D
    很多研究證明糖尿病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糖尿病人普遍存在腸道菌群紊亂症狀,腸道菌群種類少,有害菌偏多,益生菌不足。這樣的腸道菌群問題可能引起腸道黏膜受損,同時分泌內毒素等有害物質,增加人體慢性炎症,影響血糖健康。同時,最近研究也發現,糖尿病大量存在維生素D缺乏情況。
  • 【Nature子刊】這種抗癌藥為何如此有效?原來是腸道微生物組帶來了...
    近期,有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前列腺癌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會與這種口服藥物相互作用。醋酸阿比特龍可通過腸道細菌的代謝,以減少有害微生物,同時促進抗癌微生物的生長。該研究由加拿大勞森健康研究所和韋仕敦大學的科學家共同領導,並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
  • 歐易/鹿明生物助力科學家發現腸道微生物改善自閉症樣行為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腸腦軸在精神疾病的發生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而自閉症患者腸道微生物分布和神經發育正常的個體相比具有明顯差異。另外,在一項非盲的臨床研究中,使用正常人群腸道微生物給予 7-16 歲自閉症患者治療後,患者的胃腸道問題和行為的異常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這些研究均提示我們腸道微生物很可能成為自閉症新的治療方式。
  • 向寄生蟲學習:鉤在腸道的給藥系統登Science子刊封面
    Science子刊:能在腸道內緩釋藥物的新裝置Science Advances——[13.116]① 受鉤蟲生理結構的啟發,設計出一種有多個尖銳微尖端的星狀微型裝置了解菌群和活性物質的相互作用對理解微生物調節的功能和治療很重要。已建立的菌群資料庫提供了有關菌群-疾病關聯、飲食和藥物幹預以及藥物的菌群調節的有用信息。但是,關於由菌群修飾的活性物質和人體中腸道細菌豐富度的研究還不夠。已建立的資料庫僅涵蓋約7%的藥物。
  • 華大基因主導完成腸道微生物與Ⅱ型糖尿病的宏基因組關聯分析
    Ⅱ型糖尿病的宏基因組關聯分析」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雜誌《自然》(nature)上在線發表。人體腸道微生物對維持人類健康發揮著重大作用,並在腸道中保持著動態的平衡。而這種平衡因某些因素被打破而致使腸道菌群發生紊亂時,人體可能就會患上各種疾病。近年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Ⅱ型糖尿病可能與腸道菌群存在相關性,但是一直缺少全面系統的研究成果來支持。目前糖尿病還無法根治,而現有的治療方法也需要大力改進。
  • 意念加AI算法「復原」每個手指,智能義肢登上Nature子刊封面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張倩、杜偉、李澤南使用「意念」控制機械,讓肢體缺失的殘疾人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這聽起來像是出現在電影中的場景。最近,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展示的新技術卻讓科幻變成了現實,他們的研究還登上了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的封面。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機械臂控制方法,它利用人工智慧為被截肢者提供前所未有的準確操縱能力。
  • Cell子刊:腸道自產「消毒液」在維護著健康
    近日,發表在《Cell Host & Microbe》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結腸內壁的一種酶會釋放出大多數微生物都生活在我們的大腸中,而大腸其實是一個天然的低氧環境。研究通訊作者、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學院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授Andreas Bäumler說:「人體內有超過一半的微生物對氧氣不耐受。我們發現,腸道菌群遠離結腸表面,這對於避免因好細菌的意外免疫反應而引發的炎症至關重要。
  • Nat Commun:老年人補充維生素D會如何影響腸道微生物組?
    其對567名老年男性進行橫斷面分析,利用LC-MSMS量化血清維生素D代謝物,並從16S核糖體RNA基因測序數據中定義糞便亞操作分類單元。 一些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群改變了腸道維生素D代謝(VDM),益生菌補充劑可以影響循環維生素D水平。
  • ​36氪首發 | 聚焦基因修飾的腸道微生物與代謝類疾病研究,「一...
    36氪獲悉,專注於提供腸道微生物領域解決方案的生物科技公司「一兮生物」已完成了千萬級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薪資通聯合創始人王鑫。接下來,「一兮生物」將聚焦於通過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機制的研究,腸道微生態與腸道免疫微環境互作機制及疾病幹預策略的研究,研發用於解決腸道微生物相關疾病的替代治療方案、合成生物菌株和藥物。
  • 菊紋,糞便識別測健康,斯坦福智能馬桶研究登上Nature子刊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雪花,「菊花」亦然。至少,史丹福大學的一篇論文是這麼說的。在這篇論文中,研究者發明了一種「菊紋識別」智能馬桶,可以利用深度學習技術識別你的「菊紋」和便便,從而達到健康監測的目的。
  • 研究發現亨廷頓舞蹈病與腸道菌群失調存在關聯
    新華社雪梨9月6日電(陳宇)澳大利亞研究人員最新發現,患有亨廷頓舞蹈病實驗鼠的腸道微生物組成與健康鼠顯著不同。這一研究為證明亨廷頓舞蹈病與腸道菌群失調存在關聯提供了初步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在大腦疾病中起著重要作用。
  • PNAS新發現:腸道菌如何對血糖水平「下手」
    眾所周知,腸道微生物組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影響並導致各種類型的疾病數不勝數,除了肥胖、癌症、心血管等常見疾病外,它還與如抑鬱症等心理疾病有關。在今年年初發表的一項研究還發現了其與糖尿病的直接證據:腸道微生物產生的丁酸,能改善人體的胰島素響應。而就在前天,又有一篇研究發現了腸道微生物組與糖尿病之間的關聯。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近日,來自英特爾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宣布,團隊已經在神經形態晶片 Loihi 上成功設計了基於大腦嗅覺電路的算法,實現了在線學習和強記憶力能力。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並成為封面文章。
  • 原來大腦不只自己下命令,還會聽腸道菌的話!
    ,腸道菌與人類的行為、情緒,存在著奇妙的關聯。腸道表面的神經元數量與大腦是同一個等級的,甚至有科學家把腸道視為是人體的「第二個大腦」。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解剖和細胞生物學系主任麥克葛森提出這個位於腹腔的「腹腦」,指的就是腸胃的神經系統,擁有大約1000億個神經細胞,與大腦細胞數量相等,能夠像「大腦」一樣感受悲傷情緒。
  • 「Nature」腸-腦新發現!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居然源於腸道
    近日,由劍橋大學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那些腦膜內漿細胞分泌的,用於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居然源於腸道。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腦膜內大血管旁存在漿細胞,它們能夠分泌抗體「衛士」來保護大腦的周圍。當觀察這些細胞產生的特定抗體的類型時,他們驚訝地發現,這些抗體類型通常是在腸道中發現的類型。漿細胞(plasma cell),又稱效應B細胞,來源於B細胞。每個B細胞的表面都具有該細胞特有的抗體。
  • Nature綜述:腸道菌群如何劃分腸型
    我們發現腸道微生物群落是結構化的,雖然在統計學上沒有強有力的支持,但聚類的方法還是可以為微生物組數據提供有效的解釋。另外,由於群落水平的分層分析只解釋了微生物群落變化的某些方面,因此,這種分析方法並不能替代其他分析方法對群落變異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