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腸-腦新發現!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居然源於腸道

2020-11-05 轉化醫學網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Cathy

導言:當我們在重要場合,需要保持良好狀態的時候,胃腸道似乎有自己的想法,往往會帶來腹痛腹瀉等反應;當我們情緒低落、焦慮壓抑時,即便食物美味也會沒有胃口或消化不良。「腸-腦」聯繫早已為人們所熟知,而近日,又有科學家發現,那些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居然也源於腸道

先前人們認為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是免疫功能低下的脆弱部位,而近幾年的研究顯示,大腦受到了腦膜的特殊保護,可以抵禦細菌和病毒入侵,但是其防禦機制長期以來一直是個謎。近日,由劍橋大學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那些腦膜內漿細胞分泌的,用於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居然源於腸道

該研究於11月4日發表在《自然》雜誌,題為「Gut-educated IgA plasma cells defend the meningeal venous sinuses」。

大腦可以說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因為它控制大多數其他身體系統,並且能夠推理,決定智力和情感。人類已經進化出了各種保護措施來防止外界對大腦的物理傷害:它位于堅固的骨殼-頭骨中,並包裹在三層腦膜的防水組織中。

然而,科學家們尚不清楚身體如何保護大腦免受感染。在人體的其他地方,如果細菌或病毒進入血液,我們的免疫系統就會啟動,出現免疫細胞和針對並消除入侵者的抗體。但是,腦膜形成了不可滲透的屏障,阻止了這些免疫細胞進入大腦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腦膜內大血管旁存在漿細胞,它們能夠分泌抗體「衛士」來保護大腦的周圍。當觀察這些細胞產生的特定抗體的類型時,他們驚訝地發現,這些抗體類型通常是在腸道中發現的類型

漿細胞(plasma cell),又稱效應B細胞,來源於B細胞。每個B細胞的表面都具有該細胞特有的抗體。如果抗原(觸發免疫應答的細菌或病毒的一部分)與該表面抗體結合,則B細胞被激活:它將分裂產生新的後代,它們的子代細胞也可識別相同的抗原。

漿細胞 圖源:The Immune Response

在分裂過程中,B細胞將一個突變引入抗體基因,從而改變一個胺基酸,使其結合特性略有不同。其中一些B細胞就會產生能夠更好地與病原體結合的抗體,它們就會繼續繁殖。那些抗體不能很好結合的B細胞就會死亡。這有助於確保身體產生最佳抗體,以靶向和破壞特定抗原。

通常,在血液中發現的抗體是免疫球蛋白G(IgG),這種抗體產生於脾臟和骨髓中,負責保護身體內部。然而,在腦膜中發現的抗體是免疫球蛋白A(IgA),它通常在腸道內壁或鼻或肺的襯裡中產生,這些抗體保護黏膜表面,即與外界環境接觸的表面。

研究小組對腸道和腦膜中的B細胞和漿細胞中的抗體基因進行測序,並證明了它們是相關的。換句話說,最終進入腦膜的細胞是那些在腸道中被選擇性增殖的細胞,在那裡它們識別出特定的病原體。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Menna Clatworthy教授說:「大腦保護自己免受腦膜之外的感染的確切方法,已經被揭開,在腸道中發現重要的防禦線是令人驚訝的,但實際上,這是完全有道理的:即使輕微地破壞腸道屏障也會使病原體進入血流,如果它們能夠擴散到大腦中,則會造成毀滅性後果。在腦膜中植入抗體產生細胞,這些細胞被選擇來識別腸道微生物,確保了對最可能入侵者的防禦。」

該團隊使用小鼠進行了這項研究。他們發現,當小鼠的腸道中沒有細菌時,腦膜中就不會存在產生IgA的細胞,這表明這些細胞實際上起源於腸道,在腸道中,它們被選中以識別腸道微生物,然後再留在腦膜中。因此當研究人員取出腦膜中的漿細胞時,就沒有IgA可以捕獲病原體了,微生物就能夠從血液擴散到大腦中。

此外,該小組還通過分析在手術期間取出的樣本,證實了人類腦膜中IgA細胞的存在,表明該防禦系統可能在保護人類中樞神經系統免受感染(腦膜炎和腦炎)的侵害中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資料:

【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1-brain-infection-guts.html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86-4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源於腸道;浪漫愛情的神經機制
    1,【Nature】腸-腦新發現!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居然源於腸道來源:轉化醫學網先前人們認為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是免疫功能低下的脆弱部位,而近幾年的研究顯示,大腦受到了腦膜的特殊保護,可以抵禦細菌和病毒入侵,但是其防禦機制長期以來一直是個謎。
  • 《自然》:保護大腦要看腸道
    當研究者們嘗試分析腦膜上免疫細胞產生的抗體的時候,他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這些抗體,竟然是IgA,也就是通常存在於腸道的抗體!我們知道,抗體分為不同的類型,血液中最常見的是IgG,而腦膜中發現的IgA,普遍存在於腸道內膜以及呼吸道黏膜。更奇怪的是,腦膜內的IgA,竟然還真的受到腸菌的調控。
  • Nature解開謎題:大腦不會受到感染的特殊保護機制——腸道
    大腦因為有獨特的保護機制,所以可以抵禦入侵的細菌和病毒,但是這種防禦機制長期以來一直是個謎。現在,一項新研究表明,大腦在保護方面具有令人驚訝的盟友:腸道。但是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不清楚機體如何保護大腦免受感染的。在人體的其他地方,如果細菌或病毒進入血液,我們的免疫系統就會啟動,免疫細胞和針對並消除入侵者的抗體就會出現。但是,腦膜形成了不可滲透的屏障,阻止了這些免疫細胞進入大腦。
  • 肝腦腸神經弧維持腸道Treg細胞的生態位
    肝腦腸神經弧維持腸道Treg細胞的生態位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2 22:03:12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院Takanori Kanai和Yohei Mikami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Nature新進展:帕金森源於腸道又添新證,帕金森病患者腸道中有過量...
    早在2003年,德國科學家海科·布拉克(Heiko Braak)博士及其同事就提出,帕金森病可能開始於腸道,由病原體觸發,然後傳播到大腦。最近,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的研究人員關於帕金森病與腸道的關係研究有了新的發現。帕金森病(PD)是一種常見的、進行性的、使人衰弱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還無法預防或治癒。
  • 揭秘第二「大腦」與腸「毒素」的關係
    人還有第二個「大腦」?沒錯!俗話說,臉是腸子的鏡子,腸是人的第二「大腦」。腸功能正常,才有漂亮的肌膚,健康的身體。腸道擁有一千億個神經細胞,主要負責下意識的活動,腸道的確有它自己的思想。除了通過廣泛的交流網絡跟大腦直接相連,腸道還是大腦以外唯一一個擁有獨立神經系統的「器官」。
  • 腸道不好「連累」大腦!消化系統這樣影響全身健康……
    腸道與大腦間有條「高速公路」由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尼克·斯賓塞教授等人進行的新研究,從神經學角度詳細闡述了胃腸消化系統是如何影響大腦的,其原理被稱為「腦腸互動理論」。他們發現,人的腸壁布滿一種特殊神經元,其靠近脊髓,可直達大腦,腸道就是通過這些神經元與大腦進行交流的。
  • 「綜述」腸道微生態和腸菌移植與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進展
    Negi等[20]發現抗生素誘導了腸道生態失調,導致肺樹突狀細胞(DC)的低反應性,結核感染中T細胞應答減弱,引起結核發生發展;而口服補充海藻糖-6, 6-二黴菌酸酯(TDB)和乳酸桿菌,可以恢復肺部免疫應答,降低結核感染風險。總之,腸道菌群通過調節肺部免疫功能,對結核的發生發展產生一定影響,保護肺部抵禦結核分枝桿菌感染。
  • 腦科學日報: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儀式感可緩解大腦焦慮
    2,Nature | 腦腸軸的又一新證據——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來源:BioArt存在感受腸道菌的環路,可控制投射至腸道的交感神經活動性外周神經系統中,自主神經系統(也稱植物神經系統)外源性腸相關神經元 (extrinsic enteric-associated neurons, eEANs) 包括感覺傳入及自主傳入兩部分,可同時感受多處小腸狀況,並將信息傳遞給組織,與內源性腸相關神經元 (intrinsic EANs, iEANs) 共同調節腸道功能。
  • 大腦的健康,也受腸道通透性的影響
    粘液由杯狀細胞分泌,充當機械保護層,還含有消化和抗菌酶及抗體,並會水合上皮層,並幫助其再生。上皮層除了在吸收營養物質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外,由於上皮細胞之間的緊密連接,也起到物理屏障的作用。此外,腸內分泌細胞分布在上皮層。這一層連同固有層也是體內最大的免疫細胞庫,即黏膜相關免疫細胞的宿主。
  • 腦血管病、老年痴呆是腸道疾病誘發的?腸道和大腦有什麼聯繫?
    大家都知道,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負責指揮著全身各個系統和器官的正常運轉。但你不知道是,腸道也有著自己獨立的神經系統,甚至某些功能可以和大腦媲美,並且腸道和大腦的關係密切,甚至很多腦病的發生都和腸道有關。腸道是怎樣影響大腦的?
  • 科學家發現肥胖「傷腦」的機制,通過腸菌代謝影響記憶能力
    近期的《細胞代謝》雜誌上,來自西班牙的科研團隊對比了肥胖者和非肥胖者的記憶功能差異,並與大腦結構和腸道微生物組進行了關聯分析,結果發現,腸道微生物的芳香族胺基酸代謝物與大腦的記憶功能有關,肥胖可通過這一機制損害記憶功能[1]。實驗中,移植了肥胖者腸菌的小鼠記憶功能有了顯著的降低!
  • 認知功能下降可以通過腦-腸軸機制提前幹預治療
    近期國外知名科學媒體NewScientist發布文章《阿爾茨海默病可能始於腸道並擴散至大腦》,文中認為β-澱粉樣蛋白的蛋白質在大腦中聚集形成斑塊,破壞正常的大腦功能。科學家在死於這種疾病的人的腸道中發現了β-澱粉樣沉積物。
  • 腸道:你的第二個大腦
    但腸神經系統是一套廣泛分布在兩層腸道組織裡的神經網絡,遠不如大腦那樣明顯(如下圖)。因此,直到19世紀中葉,科學家才發現了它的存在。它是自主神經系統的組成部分。自主神經系統屬於外周神經系統,專門負責控制內臟的運作。
  • Nature綜述:腸道菌群如何劃分腸型
    對每一種腸型的特性研究,發現共存的微生物網絡中心存在一種指示/驅動類群,即這一類微生物與給定的腸型最相關。d, 飲食和疾病與普氏菌屬(Prevotella)、厚壁菌門(Firmicutes)或擬桿菌門(Bacteroides)豐富的腸道菌群的關係(附表5)。為方便區分,在a, b, d中3種腸型均採用顏色區分。隨後對新數據集的研究也在不同程度上證明了腸型的存在,包括對腸型數量的驗證和提供的統計學證據,當然也存在一些沒有發現此類結構的研究(圖2和附表1)。
  • 今日Nature雙發:聚焦菌群-免疫互作和腸神經
    然而,在與腸道有關的淋巴器官中,生發中心是長期存在的。這些腸道相關生發中心(gaGC)能支持針對腸道感染和免疫的靶向性抗體反應,並在穩態下受到來自食物和菌群的持續和多樣的抗原刺激。在穩態下,gaGC中是否會發生B細胞選擇和抗體親和力成熟,尚不十分清楚。Nature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對這一問題做出了肯定回答,並表明根據腸道菌群的存在與否和複雜性,B細胞選擇的頻率和優勢克隆會存在很大差異。
  • Nature重磅:腸道菌如何影響大腦,幫助消除恐懼相關的行為
    這些發現將我們對腸-腦間聯繫的理解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由於認知和突觸可塑性的改變在幾乎存在於所有的神經精神疾病中,這一研究也揭示一條將當前的發現轉化為臨床進展的可能途徑,其潛在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例如相關性最高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治療。
  • 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機制中的作用
    腸內微生物菌群的平衡,能維護胃腸蠕動、保護腸黏膜的完整性、防止病原體侵入並啟動免疫應答等;相反,許多胃腸道疾病(如腸易激症候群、炎症性腸病、乳糜瀉和食物過敏等)與腸內微生物菌群的失衡有關。 清楚了解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神經機制中的作用及其調控的信號通路,能為進一步研究其機制提供理論基礎,並為治療內臟痛提供新的靶點。本文擬從腸道菌群在腦-腸軸中的作用、腸道菌群及其分泌物在內臟痛中的作用、作為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參與內臟痛、通過影響迷走神經等方面闡述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機制中的作用。
  • 腦科學日報:調控大腦尺寸的基因;孕婦為什麼吃的多?
    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發現大腦尺寸調控基因 來源:小柯生命 m6A 修飾的 RNA 的命運和功能主要通過「閱讀器」蛋白(包括 YTH 結構域家族蛋白 YTHDF1,YTHDF2,YTHDF3 和 YTHDC1)介導。
  • 利用外泌體通過咪唑二肽的腦腸相關激活
    它們大量存在於肌肉與大腦中,尤其在肉食中的含量更為豐富。迄今為止,已了解到咪唑二肽具有抗氧化作用、抗糖化作用、疲勞恢復作用等各種生理功能1,2)。最近,從阿爾茲海默病小鼠模型分析3)以及中老年人志願者參與的人體實驗的結果可以看出,咪唑二肽具有改善記憶的效果4,5)。雖然已明確咪唑二肽具有改善大腦功能的效果,但是其詳細的作用機制尚未被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