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重磅:腸道菌如何影響大腦,幫助消除恐懼相關的行為

2021-01-13 騰訊網

導讀

2019年10月下旬,《Nature》刊載了一種存在於「腸道微生物-腦細胞」間前所未有的細胞和分子交流機制。簡單來說,即微生物群的改變可以對神經元功能和與學習相關的可塑性產生相當大和持久的影響,進而能調節恐懼消退行為。

根據該研究,這種消退消退學習的缺陷與mPFC的功能障礙相關,尤其是興奮性神經元的功能障礙;而微生物群可能是通過循環的微生物源性代謝產物來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並直接影響mPFC中的興奮性神經元,導致消退性學習障礙的,而非迷走神經。此外,微生物源性代謝物還可能影響mPFC中的其他細胞亞群(如小膠質細胞),間接影響興奮性神經元和行為。

這些發現將我們對腸-腦間聯繫的理解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由於認知和突觸可塑性的改變在幾乎存在於所有的神經精神疾病中,這一研究也揭示一條將當前的發現轉化為臨床進展的可能途徑,其潛在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例如相關性最高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治療。

2019年10月下旬,這一難題被來自威爾康奈爾醫學院和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攻克,他們首次發現並精確描述了一種存在於「腸道微生物-腦細胞」間的全新的細胞和分子交流機制。

簡單來說,即微生物群的改變可以對神經元功能和與學習相關的可塑性產生相當大和持久的影響;缺乏複雜微生物群的小鼠會表現出恐懼相關行為的改變、大腦細胞基因表達的改變、神經元放電模式的改變以及重新布線的能力。

這一結果,也登上了近日的《Nature》。

這些發現將我們對腸-腦間聯繫的理解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

「我們的研究提供了腸道和大腦的機制在分子水平上進行交流的全新見解」,本文第二作者、 Jill Roberts炎症性腸病研究所所長、Friedman營養與炎症中心主任、威爾康奈爾醫學院免疫學教授David Artis補充道,「目前還沒有人知道IBD和其他慢性胃腸疾病是如何影響行為和心理健康的,我們的研究是理解全局的新方法的開始。

該研究中,來自Jill Roberts炎症性腸病研究所的Coco Chu博士所領導的團隊,還證實了這種消退學習的缺陷與mPFC的功能障礙相關,尤其是興奮性神經元的功能障礙;而微生物群可能是通過循環的微生物源性代謝產物來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並直接影響mPFC中的興奮性神經元,導致消退性學習障礙的,而非迷走神經。此外,該研究還提示,微生物源性代謝物還可能影響mPFC中的其他細胞亞群(如小膠質細胞),間接影響興奮性神經元和行為。

同時,由於認知和突觸可塑性的改變存在於幾乎所有的神經精神疾病中,該研究結果揭示一條將當前的發現轉化為臨床進展的可能途徑,其潛在的應用範圍也相當廣泛;例如相關性最高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治療。

微生物群的缺乏影響了滅絕學習

在試驗的第一部分,研究人員首先測試了微生物群能否影響小鼠對恐懼調節和生存——讓部分成年小鼠接受抗生素治療(ABX小鼠),然後採用經典的暗示恐懼調節和滅絕學習處理ABX小鼠和對照組小鼠。

結果顯示,儘管抗生素誘導了ABX小鼠的菌群變化(其菌群豐度比對照組小鼠低了600倍);但在恐懼條件作用後,兩組小鼠都習得了正常的恐懼反應;唯一的區別是,在滅絕學習中ABX小鼠的消退學習能力明顯受損。

ABX小鼠和GF小鼠不容易發生恐懼滅絕。圖a-c為恐懼調節的習得;d-e為在單次30音恐懼消退實驗中,ABX組和GF組小鼠的恐懼消退情況相同;f為小鼠恐懼消退後mPFC轉錄組的主成分分析(PCA),每組4隻小鼠;h為g圖所示基因中前下調或上調最顯著的50個基因的熱圖

在第一個試驗的基礎上,研究人員又進行了兩個更深入的研究:

1)無菌小鼠

在對成年無菌小鼠(GF小鼠)進行了類似的提示恐懼調節和消退學習實驗後,GF小鼠也表現出了恐懼消退學習能力減弱,即恐懼無法消除;表明來自微生物群的信號對於最佳的條件反射消退是必要的。

2)切斷迷走神經

而切斷腸和大腦之間的神經傳遞途徑迷走神經後,迷走神經切除的ABX小鼠與假手術的ABX小鼠在消退學習蛋白方面表現出相似的缺陷,提示ABX小鼠的消退學習蛋白缺陷與迷走神經無關。

這些結論在過去的不少研究中也有所提及,但該團隊並沒有打算止步於此,而是進行了更多深入分析

深入試驗結果表明,微生物群落可以被用來改變特定神經元群的特徵,斷奶前微生物群建立是關鍵

由於恐懼反應的消除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大腦前額皮質的功能,因此,Chu等人對小鼠的大腦也進行了活體成像,發現神經元活動模式以及樹突棘結構的形成和消除,樹突棘結構與神經元之間突觸連接的形成有關——在恐懼消除實驗中,對照組動物的樹突脊椎消除較少,而脊椎形成較多。

而創造突觸和維持適當的現有突觸的能力是突觸可塑性的關鍵部分,也是一個對學習和記憶至關重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突觸連接的強度能夠隨著神經元活動的變化而變化。

ABX小鼠的興奮性神經元和小膠質細胞受到影響

同樣的,嚴格控制基因表達對突觸和行為可塑性的調節也至關重要。

Chu和他的同事還對整個區域的單個細胞進行了RNA測序,以識別單個細胞類型的基因表達變化。結果顯示,微生物群落的缺失對興奮性神經元的影響比抑制性神經元更為顯著。這一發現也為在未來的研究中,利用微生物群落來改變特定神經元群的特徵的應用方向奠定了基礎。

此外,單細胞測序還揭示了小膠質細胞的基因表達變化。在缺乏微生物菌群的小鼠小膠質細胞中,與不成熟狀態相關的基因表達量很高,這種變化可能會影響細胞的正常功能——過去十年間,已經有大量研究證實小膠質細胞在突觸連接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變化會改變神經發育,與精神疾病有關。

雖然Chu等人沒有直接評估突觸吞噬的變化,但他們的研究結果為未來研究微生物群和小膠質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影響大腦突觸密度奠定了基礎。

GF小鼠的學習障礙與微生物源性代謝物的改變有關

最後,Chu團隊還對腸道代謝物進行了分析,確定了四種代謝物在缺乏微生物菌群的小鼠體內的含量明顯低於對照組。研究人員推測,微生物群通過向循環釋放的代謝物的方式影響了大腦中的神經元和小膠質細胞。

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變微生物群引起的滅絕學習障礙能否可以通過確定個體微生物或微生物群的定植來治療的試驗中,採用用分葉絲狀菌(SFB)、梭狀芽胞桿菌(Clostridium species)、腸桿菌(Enterobacter species)和Altered Schaedler flora(ASF)定植之後,受試小鼠與對照組小鼠相比,仍表現出了滅絕學習受損;表明正常的滅絕學習和恐懼滅絕行為需要一個更多樣化的微生物群。

而在由改變的微生物群引起的滅絕學習障礙是否可逆的試驗中,研究人員將從健康的對照組小鼠在不同的發育時間點的完整微生物群,移植給了先前的無菌(ex-GF)小鼠。與對照組小鼠相比,成體定植的前GF小鼠(成體定植)和斷奶期定植的前GF小鼠(斷奶期定植)仍表現出恐懼消退障礙,表明斷奶後GF小鼠的消退學習障礙是不可逆的。

然而,當ex-GF老鼠出生後立即飼養於微生物充足但無病原體的環境中(specific-pathogen-free,SPF),它們的恐懼滅絕行為也會和對照組小鼠類似,表明滅絕學習和學習相關的可塑性需要斷奶前關鍵時期的微生物驅動信號;而無論斷奶後是否有微生物定植,新生兒期微生物群的缺乏都會導致成年期恐懼消退學習能力的缺失。

相關焦點

  • 腸道微生物影響記憶?《自然》揭示菌群變化如何改變大腦
    科學家通過小鼠研究發現,腸道菌群的變化會改變大腦神經元的功能和結構,進而影響動物的行為。同期刊發的評論給予這項工作很高評價,認為「代表了我們對腸-腦相互作用的理解有了一次飛躍」。David Artis教授和同事用一項經典的動物實驗考察了微生物群對大腦學習能力的影響。 他們讓小鼠學習的是恐懼記憶的消除。具體來說,是訓練小鼠先把一種聲音與輕微的電擊聯繫起來,形成條件反射,小鼠在聽到聲音後就會害怕地身體僵住。隨後,當電擊不再和聲音同時出現,正常情況下,小鼠慢慢地就會消除對聲音的恐懼。
  • 糞便移植改變大腦?沒錯,又是腸道菌的「功勞」
    糞便移植改變大腦?沒錯,又是腸道菌的「功勞」 2020-10-14 06: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原來大腦不只自己下命令,還會聽腸道菌的話!
    這是因為「腹腦」是內臟神經系統中的一種,既與大腦和脊髓有聯繫,又相對獨立於大腦。而腸道表面的神經元通常都與腸道菌相連,而科學家發現超過500種、數量約在10億萬個腸道菌的狀態與我們的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很多人都會在心情不佳的時候暴飲暴食,但研究發現這是由於情緒的變化導致腸道菌的菌群失調,進而菌群影響了人類的大腦,改變了人類的飲食習慣,才出現了暴飲暴食的情況。
  • 抑鬱症,恐懼,壓力和腸道微生物群脫不開的關係
    同樣,另一項研究指出對患有抑鬱樣特徵的齧齒動物施用益生菌可以減少這些特徵,從而使齧齒動物恢復正常行為。所有這些表明,腸道菌群的外部操縱具有進行新的心理健康治療的潛力。抑鬱症患者的腸道菌群與健康人不同。與健康個體相比,它們的腸道菌群多樣性和豐富性較少。《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對於消除小鼠的恐懼反應至關重要。
  • 《自然》:母親腸菌或影響後代神經發育
    原創 奇點糕 奇點網 收錄於話題#神奇的腸道微生物23個胎兒在母親體內發育時,一切營養都來自於母親,同樣,有時候也會受到一些不利影響,例如孕期壓力、感染和飲食習慣的變化,這些因素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胎兒時期和出生之後的大腦發育和行為。
  • 腸道細菌能夠影響我們的大腦嗎?
    在這篇論文裡面,科學家們研究了腸道細菌對於秀麗隱杆線蟲(C.elegans)行為的影響。由於這種動物結構簡單並且培養方便,秀麗隱杆線蟲是生物實驗室的常見實驗動物。因此,很多在遺傳發育等領域中的重要發現都是最初在秀麗隱杆線蟲上面做出來的。
  • Nature子刊重磅:健康老年腸菌,讓年輕人「煥發新生」
    當他們將老年健康小鼠的腸菌,FMT至年輕無菌受體小鼠時發現: 受體小鼠大腦海馬區的神經生成增加; 小鼠的腸道生長增加,小腸絨毛的長、寬度增加; FGF21-AMPK-SIRT1
  • 腦科學日報: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儀式感可緩解大腦焦慮
    2,Nature | 腦腸軸的又一新證據——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來源:BioArt存在感受腸道菌的環路,可控制投射至腸道的交感神經活動性外周神經系統中,自主神經系統(也稱植物神經系統)7月8日,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Daniel Mucida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Nature雜誌在線發表題為Microbiota modulates sympathetic neurons via a gut-brain circuit的研究論文,通過使用揭示中樞和外周聯繫的神經環路研究技術,揭示了外源性腸相關神經元在識別腸道菌及其代謝物的作用。
  • 《自然》:保護大腦要看腸道
    雖然腳趾頭實在是不會想想,gut倒真的與大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屢次在奇點文章中出現的腸腦軸。近期,劍橋大學和NIH的科學家們又發現了一個腸道和大腦之前的有趣關聯,大腦腦膜上的免疫守衛B細胞,竟然是腸道不遠萬裡派遣來的,是它們阻止了血液中的微生物侵入大腦。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1]。
  • 研究發現:腸道不健康或會誘發精神類疾病,腸道是人類第二大腦?
    後來我查閱文獻發現,在我們的腸道中有著數百萬神經元和複雜的腸道菌群,和我們的情緒以及思維能力密切相關。因此,腸道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別名「腸腦」。2015年10月16日,《自然》雜誌又一次特別關注了腸道和大腦的關係,在一篇新聞特稿中特意用了這張魔性的圖:這腦殼裡,裝的像是大腦,仔細一看,居然是副大腸(還布滿調皮的微生物)!
  • 科學網—寄生蟲消除齧齒動物對捕食者恐懼
    老鼠怕貓,那是謠傳寄生蟲消除齧齒動物對捕食者恐懼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寄生蟲學家Laura Knoll說,剛地弓形蟲「顯然是在操縱宿主的排洩物」,而且這種操縱沒有進化上的原因需要集中在貓身上。該種寄生蟲的有性生殖雖然依賴於貓科動物,但只要有動物吃掉受感染的獵物,寄生蟲就會傳播。一隻膽大、好奇的老鼠「更可能外出走動並被吃掉。不論是被狐狸還是山貓吃掉,結果都會使寄生蟲傳染下去」。
  • 不同性別的腸道菌群對小鼠行為和大腦結構的調節作用不同
    腸道菌群影響宿主生物學的許多方面,其中包括腦部結構以及功能。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與厭惡性學習調節和焦慮相關行為有關,但研究幾乎只是在雄性個體中進行。該研究評估了不同性別的腸道菌群對於動物大腦結構和行為的影響。為了研究腸道菌群紊亂對厭惡性學習和記憶的性別特異性影響,首先對成年雌性和雄性小鼠口服給予中等劑量的抗菌藥物(neomycin, bacitracin, pimaricin ATM;新黴素,桿菌肽,那他黴素),為期10天。通過16S rRNA測序分析腸道微生物組組成的變化。
  • 曬太陽改變人類腸菌;世界首款阿爾茨海默藥物已通過臨床試驗
    Michael's Hospital and the Princess Margaret Cancer Centre)的研究人員在一項最新研究中,揭示了為什麼引起炎症性腸病的蛋白質突變是如何影響腸道免疫的。相關成果發表在10月25日的《Science》上。
  • 腸道微生物群紊亂會導致大腦的損傷?有研究有真相
    芝加哥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的失衡會導致大腦的損傷。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患有一種罕見的導致大腦出血的遺傳疾病的的人與沒有患病的人有不同的腸道微生物。此外,正是這種細菌失衡所產生的分子導致了這些病人大腦的損傷。這些結論在人類神經血管疾病中尚屬首次,它們對治療疾病和監測其他可能受人腸道微生物群影響的神經血管疾病都有意義。
  • Nature新進展:帕金森源於腸道又添新證,帕金森病患者腸道中有過量...
    早在2003年,德國科學家海科·布拉克(Heiko Braak)博士及其同事就提出,帕金森病可能開始於腸道,由病原體觸發,然後傳播到大腦。最近,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的研究人員關於帕金森病與腸道的關係研究有了新的發現。帕金森病(PD)是一種常見的、進行性的、使人衰弱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目前還無法預防或治癒。
  • 科學家發現肥胖「傷腦」的機制,通過腸菌代謝影響記憶能力
    近期的《細胞代謝》雜誌上,來自西班牙的科研團隊對比了肥胖者和非肥胖者的記憶功能差異,並與大腦結構和腸道微生物組進行了關聯分析,結果發現,腸道微生物的芳香族胺基酸代謝物與大腦的記憶功能有關,肥胖可通過這一機制損害記憶功能[1]。實驗中,移植了肥胖者腸菌的小鼠記憶功能有了顯著的降低!
  • 「Nature」腸-腦新發現!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居然源於腸道
    「腸-腦」聯繫早已為人們所熟知,而近日,又有科學家發現,那些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居然也源於腸道。人類已經進化出了各種保護措施來防止外界對大腦的物理傷害:它位于堅固的骨殼-頭骨中,並包裹在三層腦膜的防水組織中。然而,科學家們尚不清楚身體如何保護大腦免受感染。在人體的其他地方,如果細菌或病毒進入血液,我們的免疫系統就會啟動,出現免疫細胞和針對並消除入侵者的抗體。
  • 來,認識下逆轉肥胖的腸道菌
    於是研究人員給myd88基因突變的小鼠餵食大量的抗生素,這樣做相當於消除了腸道菌群的影響,結果它們真的不長胖了,這就坐實了小鼠胖是腸道菌群的鍋。腸道菌群可是個複雜又無邊無際的話題,這就跟相親對象告訴你「性格不合適」一樣,其實等於沒說,還得搞清楚問題具體出在了哪裡才行。到底是什麼菌在搗鬼?
  • 腸道不好「連累」大腦!消化系統這樣影響全身健康……
    眾所周知,大腦是人體的「最高司令部」,負責指揮全身各系統及器官的正常運轉。但你可能不知道,腸道也有自己獨立的神經系統,它的某些功能幾乎可與大腦媲美。《電子神經學雜誌》最新發表的研究顯示,腸道與大腦關係密切,甚至很多腦病的發生都與腸道有關。腸道是如何影響大腦的?哪些腦病跟腸道有關?生活中如何正確呵護腸道?訪權威專家,為你一一解答。
  • 腸道菌是關鍵
    令人欣慰的是,多數科學證據也確實支持富含纖維的飲食與一系列積極的結果相關。但是,纖維食物是如何保護心臟的呢?近日,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給出答案:關鍵在腸道菌! 那麼如何抑制炎症呢?「在一定程度上這取決於有一個功能強大的腸道屏障。」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Federico Rey博士解釋道,「當炎症分子從有益菌中分離出來並從腸道中滲出繼而進入到血流時,它們會引發廣泛的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