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認識下逆轉肥胖的腸道菌

2020-09-04 因微Indiv

人啊,有時候胖得不明不白的,不然「喝水都會胖」的吐槽也不會這麼流行。老鼠也是,美國猶他大學的一支科研團隊對小鼠的myd88基因進行了突變,這個基因會影響一類免疫細胞的生長,研究人員本來只想幹擾它們的免疫反應。

但卻意外地發現,這些小鼠開始蹭蹭蹭地長肉,然後都胖成球了,且體重增加伴隨著脂肪肝疾病、炎症性脂肪組織和胰島素抵抗。這種新鮮事兒難以不引起好奇和注意,研究人員開始尋根究底、順藤摸瓜,想讓這群小鼠胖個明白。

因微,專注人體微生態健康管理,帶你探索腸道微生物的健康奧秘。

賭一把,是不是腸道菌群!

按理來說,肥胖這事兒不歸免疫系統管轄,這中間是不是有什麼橋梁?那麼既跟免疫系統聯繫緊密、又與肥胖關係密切的,首先就讓人想到腸道菌群了。

於是研究人員給myd88基因突變的小鼠餵食大量的抗生素,這樣做相當於消除了腸道菌群的影響,結果它們真的不長胖了,這就坐實了小鼠胖是腸道菌群的鍋。

腸道菌群可是個複雜又無邊無際的話題,這就跟相親對象告訴你「性格不合適」一樣,其實等於沒說,還得搞清楚問題具體出在了哪裡才行。

到底是什麼菌在搗鬼?

研究人員開始對比,正常的小鼠和myd88基因突變的小鼠,腸道菌群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結果發現,myd88基因突變的小鼠體內有一種菌明顯下降,叫梭狀芽胞桿菌(Clostridia),而另一種細菌卻明顯增長,叫脫硫弧菌(Desulfovibrio)

如果按這個情況推測,梭狀芽胞桿菌(Clostridia)應該是減肥的菌,脫硫弧菌(Desulfovibrio)應該是增肥的菌。

因微,專注人體微生態健康管理,帶你探索腸道微生物的健康奧秘。

實驗結果證明確實如此,當研究人員給那些myd88基因突變的胖小鼠注入梭狀芽胞桿菌,它們竟然瘦下來了!無菌小鼠注入梭狀芽胞桿菌後還會變得更瘦!而給小鼠注入脫硫弧菌,則會抑制這種減肥效果。

原來,梭狀芽胞桿菌能降低一種叫做CD36的蛋白的表達,這會減少人體對長鏈脂肪酸的吸收。

免疫系統如何幹預菌群?

那麼免疫系統是如何讓小鼠的腸道菌群發生這種變化的呢?研究人員發現,myd88基因突變的小鼠,體內的一種免疫球蛋白IgA會減少。

IgA具有抗菌、抗毒、抗病毒作用,分為血清IgA和分泌型IgA,其中分泌型IgA廣泛分布於乳汁、唾液以及胃腸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分泌液中。它能抑制微生物,減緩病毒繁殖,在我們身體裡充當安全維穩角色。

一些IgA會密切觀察腸道菌群的情況,並對一些腸道菌群發起攻擊,以保持腸道菌群的穩定和平衡。

如果IgA水平下降,我們的腸道菌群就像失去了控制和管制一樣,會出現一些「霸道」的菌群放肆生長,另一些菌群被「壓迫」下降的情況。在myd88基因突變的小鼠體內,梭狀芽胞桿菌就被脫硫弧菌打壓下去了。

因微,專注人體微生態健康管理,帶你探索腸道微生物的健康奧秘。

這項研究發表在《科學》雜誌上,它不僅進一步揭示了腸道菌群與肥胖的關係,也對免疫系統與腸道菌群之間的互相影響提出了新的認知,《科學》雜誌對這項研究評價很高。

雖然目前只是小鼠研究,但對人類的啟示是非常大的。我們的身體「牽一髮而動全身」,表面問題之下可能藏著我們想不到真相,肥胖原因是腸道菌群、源頭卻在免疫系統,這強調了胃腸道內免疫反應對於預防代謝性疾病的重要性。

目前,全球有超過19億人肥胖,並有罹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肝病等代謝紊亂疾病的風險。梭狀芽胞桿菌(Clostridia)調節脂肪吸收的發現意義重大,通過挖掘其治療價值,可為解決肥胖問題帶來新的可能性。

這項研究再次表明:人體微生態如此重要,我們還需不斷探索和研究,進一步了解腸道菌群的功能機制,從而幫助人類更好地與微生物健康和諧相處。


參考資料:

[1] Charisse Petersen et al., (2019), T cell–mediated regulation of the microbiota protects against obesity,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t9351

[2] Yuhao Wang et al., (2019), Immune control of the microbiota prevents obesity,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y2057


因微,專注人體微生態健康管理,帶你探索腸道微生物的健康奧秘。因微品牌致力於以益生菌為載體,以腸道微生物基因檢測數據為依據,面向用戶提供精準、個性化和周期性的微生態健康解決方案。

相關焦點

  • 胡柚黃酮對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模型腸道菌群的調節作用
    ,並可能通過調節腸道菌群來減輕體質量。)以及厚壁菌門的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等為主要優勢菌科。表明FLS能夠調節肥胖小鼠腸道菌群在科水平上的組成結構。  用熱圖來比較屬水平上各個菌屬的相對豐度變化,由圖6C可知,隨著FLS幹預時間延長,普雷沃菌屬(Prevotella)、擬桿菌屬(Bacteroides)、布勞特氏菌屬(Blautia)、雙歧桿菌屬(Bifidobacterium)、艾克曼菌屬(Akkermansia)等相對豐度明顯增加,而瘤胃球菌屬(Ruminococcus)、毛螺菌屬(Lachnoclostridium)、嗜膽菌屬
  • 科學家發現肥胖「傷腦」的機制,通過腸菌代謝影響記憶能力
    不過,記憶能力的下降可並不是衰老的「專利」,有損記憶和其他認知功能的因素很多,肥胖也是其中一個。近期的《細胞代謝》雜誌上,來自西班牙的科研團隊對比了肥胖者和非肥胖者的記憶功能差異,並與大腦結構和腸道微生物組進行了關聯分析,結果發現,腸道微生物的芳香族胺基酸代謝物與大腦的記憶功能有關,肥胖可通過這一機制損害記憶功能[1]。
  • Int J Obesity:發現一種預防和逆轉肥胖的新機制
    在研究小鼠中,阻斷AHR不僅可以預防肥胖,還可以逆轉肥胖。在同一時間內,沒有NF的高脂肪飲食的老鼠變得非常肥胖。該藥未見不良反應。"研究小組接下來證明了用NF阻斷AHR不僅能預防肥胖,還能逆轉肥胖。"在這些實驗中,我們讓老鼠在高脂肪飲食中變胖,然後一半的老鼠被轉換成含有AHR受體阻滯劑NF的高脂肪飲食。在接下來的幾周內,轉向含有NF的高脂肪飲食的老鼠體重下降到與低脂肪飲食的老鼠相同。
  • 「腸道內革蘭氏陰性菌」增多,可能與肥胖有關
    與瘦子相比,胖子的腸道細菌多樣性更低。這種現象在狗界也是一樣。研究人員在6個月內給7隻小獵兔犬餵食無限量的食物增肥,在此期間每隻狗平均增重4.93千克,增加的重量佔原體重的67%。另外7隻狗食用定量的食物,體重保持不變。
  • 沒錯,又是腸道菌的「功勞」
    沒錯,又是腸道菌的「功勞」 2020-10-14 06: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高脂肪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模型中乳酸菌改善與肥胖相關的生物標誌物
    這種食用益生菌可減少脂肪積累和緩解與血糖和甘油三酯等代謝紊亂有關的生物標誌物水平,而且可以維持腸道微生物群的豐度、多樣性。研究者通過大量對照試驗驗證L.sakeiCJLS03對改善肥胖的效力其中包括高脂肪飲食(HFD)與低脂飲食(LFD)對照、奧利司(ORL)治療組與cjls03的對照,反應效果體現在肥胖相關血清生物標誌物, 如膽固醇、甘油三酯和葡萄糖、對附膜脂肪組織 (eat) 中的各種生物標誌物和腸道微生物群與短鏈脂肪酸水平。
  • 養樂多「活菌」守護腸道健康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辨野義己博士在會上指出,保持腸道健康的關鍵就在於維持腸內菌群平衡。一旦腸道內的有益菌數量減少,就容易引起菌群紊亂、抵禦力下降等問題。在此次演講中,辨野義己重點分享了其開展的腸道細菌和「便便」的關係研究。據不完全統計,現今社會不少人群飽受排便不暢的困擾,尤其是女性。如何保持腸道健康成為重要的健康話題。研究表明,腸道是人體最重要的營養吸收和免疫器官,腸道內存活著多達100兆的細菌,大致可分為有益菌、有害菌及中性菌。
  • 肥胖與腸道菌群紊亂有關,他汀類藥物是潛在微生物調節治療劑
    雖然肥胖個體的腸道菌群此前已被證明與苗條的人不同,但Raes實驗室在定量微生物組分析方面的獨特經驗,讓研究人員對與肥胖相關的微生物群改變有了全新的認識。 Jeroen Raes教授說:「最近,我們的實驗室發現,在患有腸道炎症(炎症性腸病)、多發性硬化症和抑鬱症的患者中,腸道微生物群結構(腸型)有所增加。
  • 「綜述」腸道微生態和腸菌移植與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進展
    腸菌移植(intestin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是一種通過移植健康供體腸道菌群至患者胃腸道內,重建腸道菌群的一種新興治療方法,其對於機體腸道菌群正常結構的恢復、調節內環境穩態、治療多種疾病的療效已得到多項研究結果證實[5, 6, 7]。本文總結了腸道微生態、腸菌移植與呼吸系統疾病關係的研究進展,為未來的治療提供新思路。
  • 腦科學日報: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儀式感可緩解大腦焦慮
    2,Nature | 腦腸軸的又一新證據——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來源:BioArt存在感受腸道菌的環路,可控制投射至腸道的交感神經活動性外周神經系統中,自主神經系統(也稱植物神經系統)7月8日,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Daniel Mucida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Nature雜誌在線發表題為Microbiota modulates sympathetic neurons via a gut-brain circuit的研究論文,通過使用揭示中樞和外周聯繫的神經環路研究技術,揭示了外源性腸相關神經元在識別腸道菌及其代謝物的作用。
  • 10 原著益生菌:不情願接受認知被顛覆2020.07.27
    我們曾經認為,在健康正常情況下,子宮、胎盤、羊水、裡面的小寶寶是無菌;母乳是無菌的;眼睛無菌的……現代生物技術(例如PCR)不能培養就可以一個都不少的檢測細菌和病毒,發現原來言之鑿鑿無菌的這些組織中都是有菌的,而且不僅僅一兩種菌,那裡的菌還豐富多樣的。
  • 腸道微生物群在冠心病中的作用
    腸道菌群與肥胖2004年,Bäckhed等人首先報導了腸道微生物群與肥胖有關,因為他們發現腸道微生物群可以調節實驗小鼠的脂肪儲存。在人和小鼠中都發現了與肥胖相關的相似的腸道菌群。在肥胖的小鼠和肥胖的人類腸道微生物群中,厚壁菌/擬桿菌比例更高。 他們的結果表明,肥胖患者的微生物組從飲食中獲取能量的能力更強。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致病菌一般不常駐在腸道內,從外界攝入後可以在腸道內大量繁殖,導致疾病的發生。常見的致病菌有沙門菌和致病性大腸埃希菌等。③依據對氧氣的需求。腸道菌群可以分為專性厭氧菌、兼性厭氧菌和需氧菌。腸道菌群以厭氧菌居多,共生菌一般都是專性厭氧菌。
  • PNAS新發現:腸道菌如何對血糖水平「下手」
    眾所周知,腸道微生物組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影響並導致各種類型的疾病數不勝數,除了肥胖、癌症、心血管等常見疾病外,它還與如抑鬱症等心理疾病有關。在今年年初發表的一項研究還發現了其與糖尿病的直接證據:腸道微生物產生的丁酸,能改善人體的胰島素響應。而就在前天,又有一篇研究發現了腸道微生物組與糖尿病之間的關聯。
  • 《自然》刊登瑞金醫院王衛慶教授研究成果:腸道微生物群可幹預肥胖
    」(肥胖及減肥幹預後腸道菌群和血清代謝物改變)為題於2017年6月19日在線發表在NatureMedicine上。肥胖與超重是導致慢性代謝紊亂的主要病因。減肥日益成為大眾廣泛關心的健康問題,如何能夠找到安全有效的減肥靶點是目前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腸道菌群與人類多種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西方人群研究表明,肥胖人群存在腸道菌群結構失調,細菌多樣性下降,然而在菌種水平導致肥胖發生的細菌仍所知甚少,中國肥胖人群腸道菌群特徵又如何?如何影響人體代謝水平?是否可以利用腸道共生菌開發減肥藥物?
  • 原來大腦不只自己下命令,還會聽腸道菌的話!
    而腸道表面的神經元通常都與腸道菌相連,而科學家發現超過500種、數量約在10億萬個腸道菌的狀態與我們的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很多人都會在心情不佳的時候暴飲暴食,但研究發現這是由於情緒的變化導致腸道菌的菌群失調,進而菌群影響了人類的大腦,改變了人類的飲食習慣,才出現了暴飲暴食的情況。
  • 想不到的身體主宰:腸道菌群失衡可以致癌?
    按照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腸道菌可分為三個群體:有益菌、有害菌和條件致病菌。有益菌(如雙歧桿菌、乳酸菌)總是與人體友好共生,互利互惠。有害菌(如葡萄球菌)則並不適應正常的腸道環境,往往是通過不潔食物等途徑,機緣巧合進入到人體。它們的代謝產物不利於人體健康,甚至能導致疾病。但因為數量偏少,通常不構成嚴重威脅。
  • 肚子上的肥肉與腸道垃圾有關嗎?如何排出腸道垃圾?
    很多人為減掉肚子上的肉,也是想過很多辦法,比如喝減肥茶排出腸道垃圾之類的。那麼,肚子上的肥肉,是不是與腸道垃圾有關呢?我們又該如何排出腸道垃圾呢?一、肚子上的肥肉減不掉,和腸道垃圾有關嗎?肚子上的肥肉主要是因為脂肪堆積所致。它之所以減不掉,原因有很多,而腸道垃圾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 養樂多呼籲關注腸道健康
    受訪者供圖在全國範圍開展「益菌衡,喚啟腸健康」主題宣傳5月29日是「世界腸道健康日」,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的背景下,腸道健康與免疫力的關係受到普遍關注。腸道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而腸內菌群的平衡影響著腸道免疫功能的正常發揮。
  • 腸道菌群——你所不知道的人體「第二基因組」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腸道除了腸體以外,還生存著超過百萬億的微生物,兩者的互動平衡保證了腸道整體的健康。其中,微生物包含了細菌、原生動物以及病毒等,被稱為人體「第二基因組」。現在,人們可能已經了解人體基因的重要性及人體基因組計劃,而對腸道微生物所代表的人體「第二基因組」認識卻不多。現代醫學研究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尤其是細菌分布的平衡對人體的健康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