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肪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模型中乳酸菌改善與肥胖相關的生物標誌物

2020-11-30 中國生物技術網

| 編譯:楊帆,魏韜,鄭倩望(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

肥胖已成為與健康和生活質量有關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據報導,世界上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肥胖或超重,而且這種現象還會進一步增加。目前,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已批准一批藥物在世界各地實驗,目的是確認其減肥方式與已知的機制區別,其中有促進脂肪代謝、抑制脂肪吸收或抑制食慾。然而,這種藥理方法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副作用。因此,有必要考慮一種新的、更安全的治療方法,改善身體整體新陳代謝的和諧。

近日由Yosep Ji發表的一篇名為《高脂肪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模型中乳酸菌 CJLS03 改善與肥胖相關的生物標誌物》指出乳酸菌LactobacillussakeiCJLS03 (從韓國泡菜分離)對肥胖相關生物標誌物有影響。這種食用益生菌可減少脂肪積累和緩解與血糖和甘油三酯等代謝紊亂有關的生物標誌物水平,而且可以維持腸道微生物群的豐度、多樣性。

研究者通過大量對照試驗驗證L.sakeiCJLS03對改善肥胖的效力其中包括高脂肪飲食(HFD)與低脂飲食(LFD)對照、奧利司(ORL)治療組與cjls03的對照,反應效果體現在肥胖相關血清生物標誌物, 如膽固醇、甘油三酯和葡萄糖、對附膜脂肪組織 (eat) 中的各種生物標誌物和腸道微生物群與短鏈脂肪酸水平。

在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模型中給藥CJLS03的模型顯示脂肪組織顯著減少,並減少了包括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在內的各種肥胖相關生物標誌物數量。在不減少飼料消耗的情況,這些參數與糞便和血清樣本中的Scfa數量的增加密切相關,同時會影響腸道微生物群。事實表明高脂肪飲食可能會部分逆轉小鼠腸道微生物群並使小鼠肥胖。在與HFD對照組相比下,可見SCFA水平的升高表明微生物群 "更健康";這很可能是在給株 CJLS03 的管理下腸道 (糞便) 微生物群增加豐度的結果。根據血清化學分析顯示,在CJLS03餵養組中小鼠無毒星反應,而且游離脂肪酸和瘦素水平降低。總體而言,特殊的益生菌,如CJLS03,可以通過腸道微生物區系調節來減少肥胖相關生物標誌物,對宿主的健康有益。

總之L. sakeiCJLS03是一個很有希望的益生菌候選方案,可以對抗可能因腸道微生物群轉移而導致的代謝症候群和肥胖發病率不斷上升的現象。另一方面, 在不發達國家,可通過益生菌發展增強飲食中的能量收集,增強體質。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臺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註:國內為原創研究成果或評論、綜述,國際為在線發表一個月內的最新成果或綜述,字數500字以上,並請提供至少一張圖片。投稿者,請將文章發送至weixin@im.ac.cn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近期熱文

直接點擊文字即可瀏覽!

1、補牙或將成為歷史?

2、科學你慢慢學,中醫我先治病去了

3、科學告訴你應該多久洗一次澡

4、新證據:喝咖啡能延長壽命!

5、據說,這是生物醫學碩士博士生的真實的生活寫照6、一頓早餐到底有多重要?7、情商也是把雙刃劍!高情商或讓你更脆弱8、施一公: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鼓勵科學家創業!9、「科學禁食法」真能降低重大疾病風險10、睡眠科學家揭示出8種睡好覺的秘訣

11、有志者事竟成!2型糖尿病成功被逆轉

12、每周兩半小時,任何形式的鍛鍊都可以使你更長壽

13、喝醉以後,你以為睡一覺就沒事兒了?!

14、仰臥起坐等或將成為延壽運動?

15、冥想、瑜伽、太極等不僅能夠改善身心健康...

相關焦點

  • 胡柚黃酮對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模型腸道菌群的調節作用
    黃酮類化合物(FLS)是胡柚中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質,胡柚黃酮的主要成分為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等。研究表明,FLS能夠利用其抗氧化和抗炎特性在超重胰島素抵抗大鼠中發揮潛在的肥胖治療作用,並降低血漿脂質濃度,改善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飲食誘導的大鼠心血管功能障礙和肥胖。在FLS發揮作用的機制中,腸道菌群被認為起到核心作用,這不僅是因為一些FLS具有抑菌作用,而且也特異性地促進了部分細菌的增殖。
  • 梳理利用白色脂肪棕色化治療肥胖最新進展
    為了進行這項研究,研究者Narayanan及其同事利用三組小鼠進行研究,其中第一組小鼠進行正常的嚙齒類動物飲食方式,另外兩組被餵以高脂肪飲食來使其快速肥胖,其中一組高脂肪飲食小鼠利用運輸工具進行治療,而另一組小鼠則利用Beta-LGND2來治療,研究者發現,相比其它高脂肪飲食小鼠而言,利用Beta-LGND2治療的小鼠明顯變瘦了,而且Beta-LGND2治療的小鼠具有較高的機體體溫及較大的耗氧量
  • 杉寶解讀:一種NAD+前體可以改善高脂肪飲食的小鼠健康
    在細胞中,NAM由NAD+消耗酶形成,如sirtuins、CD38等。CD38是一種糖苷水解酶,通過其調節SIRT3活性的能力參與了NAD年齡相關的下降和線粒體功能損害。NAD有助於維持線粒體的健康,並且對組織健康至關重要,包括神經和心臟。有研究表明,膳食中添加NR(NAD前體)可以防止高脂飲食(HFD)誘導的小鼠肥胖,同時改善肝功能,預防糖尿病神經病變。
  • 高脂飲食帶來肥胖和抑鬱,影響自己和後代,消油膩要靠肉桂
    當前,本星球的生產力大幅提高,除了亂搞或被封鎖的地方,食物來源和種類都得到了空前改善。咱這兒的百姓,也不再受供應限制,買肉不用票,肉比水果還便宜。放開猛吃一段後,體重上竄,腰圍暴增,超重和肥胖比率持續增長。高脂飲食,在其中起了有關鍵作用。
  • 證實褪黑素讓高脂飲食小鼠吃不胖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帶領的湖南農業大學(以下簡稱湖南農大)和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團隊發現,動物腸道微生物節律與宿主脂肪代謝密切相關,同時褪黑素對微生物節律以及脂肪代謝紊亂起到一定緩解作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微系統》等雜誌。褪黑素是一種晝夜節律激素,它可以通過重新編程腸道菌群來改善宿主脂質代謝,腸道菌群也可以在明/暗循環中表現出節律性。
  • 飲食導致的肥胖會讓脂肪細胞出現什麼變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脂飲食及其造成的肥胖已經逐漸成為危害健康的一大殺手。肥胖不僅會引起多種代謝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多種疾病的重要易感因素。事實上,我們關注最多的還是脂肪細胞在其中的變化和作用,這也是進一步研究肥胖的基礎。
  • JBC:新研究揭示肥胖小鼠脂肪組織巨噬細胞產生的重要機制
    2018年4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眾所周知,肥胖誘導的慢性炎症與代謝疾病的發生存在關聯。之前的研究結果表明在高脂飲食餵養的情況下小鼠體內激活的巨噬細胞會增多,其中包括CD11c陽性的脂肪組織巨噬細胞(ATM),這種情況的出現會促進胰島素抵抗。
  • Science:高脂肪飲食的危害!它減少抑制暴飲暴食的腦細胞的活性,從而導致肥胖發生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瑞典和英國的研究人員發現在給小鼠餵食高脂肪飲食後,參與抑制暴飲暴食的某些腦細胞變得不那麼活躍了。
  • ...又一個肥胖元兇被發現,竟是阿爾茲海默症的元兇——澱粉樣蛋白...
    在此,論文研究者報導了澱粉樣蛋白前體(APP)在通過高脂飲食(HFD)誘導後,造成白色脂肪組織中線粒體非常規錯誤定位,損害線粒體的功能,並最終促進肥胖。充分認知並理解導致脂肪組織(AT)功能障礙的過程,對於理解肥胖的病理生理學是至關重要的,並且可以確定預防和治療肥胖相關性疾病的新靶點。
  • LC-MS非靶向代謝組學中藥研究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療肥胖高血壓機制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1.實驗材料:作者將雄性小鼠隨機分為高脂肪飲食(HFD組,n = 41)和陰性對照(NC組,n = 9)。選取體重大於NC組平均值的25%的27個HFD小鼠隨機分為BBTD組、米沙坦組(Telmisartan)、模型組。代謝組學所用實驗材料為小鼠血漿。每組各7個生物學重複。
  • 衰老、飲食誘導肥胖和代謝性疾病之間的聯繫
    來源:血管與腔內血管外科雜誌德克薩斯大學休斯頓健康科學中心的一個合作研究小組發表了一項研究,揭示了肥胖、衰老、端粒長度和代謝性疾病之間的聯繫。最近的研究也顯示了肥胖引起的代謝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與衰老細胞的積累之間的聯繫,衰老細胞進入了不可逆轉的增殖停滯狀態,細胞衰老可能是由於幹細胞過度分裂導致端粒縮短所致。目前還不清楚過度餵養和肥胖是如何與細胞衰老機制聯繫在一起。
  • 壓力誘導炎症因子IL-6分泌,可致肥胖
    該研究表明,外界壓力會誘導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6(IL-6)在棕色脂肪細胞中的分泌,導致棕色脂肪細胞無法正常調節葡萄糖等物質的新陳代謝和分解脂肪,最終造成肥胖,以及肥胖引起的併發症。之前的研究表明,心理壓力會降低宿主對各種疾病炎症的適應能力。本研究在利用小鼠模型,研究應激壓力導致疾病炎症的機制時,意外的發現了壓力導致機體肥胖的一種可能機制。
  • 8周低碳水、高脂肪飲食能顯著改善肥胖老年人的血脂水平
    8周低碳水、高脂肪飲食能顯著改善肥胖老年人的血脂水平  Winnie Lee • 2020-08-22 11:33:20 來源:前瞻網
  • 科學期刊《細胞》:研究表明,肥胖或可導致癌細胞腫瘤生長
    揭開肥胖與癌症的「勾當」在此項工作中,研究人員為揭示肥胖對患有不同類型癌症(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和黑色素瘤等)小鼠的影響,分別為不同組的小鼠提供高脂肪飲食(high-fat diet,HFD)和對照飲食(control diet,CD),其中高脂肪飲食可導致小鼠出現肥胖症狀和其它與肥胖相關的變化,並觀察了腫瘤微環境
  • 骨生物學進展:肥胖誘導的脂肪因子sST2加速了脂肪T reg和ILC2的消耗並促進了胰島素抵抗
    在肥胖症中,脂肪細胞釋放一系列促炎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從而導致促炎免疫細胞的募集增加,免疫信號的這種促炎性極化伴隨著脂肪庫中駐留調節性T細胞(T regs)和第2組先天淋巴樣細胞(ILC2s)的消耗,導致肥胖相關的脂肪功能障礙和胰島素抵抗,肥胖期間脂肪組織T reg和ILC2穩態破壞的潛在機制?
  • 表觀遺傳學因素在肥胖遺傳中起到關鍵作用
    肥胖小鼠通過配子(精子和卵子)將表觀遺傳學因子傳遞給後代,從而讓 後代更容易產生飲食性肥胖,在線發表於《自然—遺傳學》上的一項研究得出上述結論。除了將遺傳信息以DNA的形式傳遞給後代外,父母輩同樣也能將自身獲得的一些表觀遺傳學變化傳遞到自身的遺傳物質中,這些變化會影響基因表達但不改變DNA序列。流行病學與生物模型研究顯示,個體產生肥胖症的風險是可以受表觀遺傳學因子的繼承性影響而增加的。
  • Lonza人脂肪前體細胞,研究糖尿病胰島抵抗、肥胖的優秀體外模型
    肥胖與胰島素抵抗之間的聯繫脂肪組織包含的許多分子參與維持代謝平衡所必需的過程,因而脂肪在代謝疾病發作中起關鍵作用。如今,肥胖症已成為全球性的健康流行病,與II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高死亡率疾病有關。實際上,在分析肥胖患者的脂肪組織時,研究人員發現多達40%的細胞是巨噬細胞。慢性低度炎症會損害脂肪組織的功能,阻礙脂肪形成,並降低胰島素敏感性。在參與能量穩態的器官中,免疫系統的激活,在肥胖與胰島素抵抗之間建立了聯繫。
  • 你以為脂肪能幫你禦寒 實際上它會加速癌症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進展!
    前列腺癌是美國男性的第二大癌症相關死亡誘因,而肥胖是加劇這一疾病的進展和惡性程度的主要風險因素。但是背後的分子機制卻並不清楚,部分原因是由於小鼠肥胖模型受限,這使得研究人員很難獨立於飲食因素之外研究脂肪細胞和腫瘤組織之間的特異性相互交流。
  • 杜敏教授團隊揭示母親孕期運動增強子代抵禦肥胖的機制
    增強褐色脂肪組織和米色脂肪組織產熱消耗能量,是抵禦肥胖及肥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新興機制。儘管肥胖與遺傳、環境等因素之間的聯繫已經被發現,然而仍缺乏關於孕婦運動狀態對子代健康的影響。子代斷奶後發現,相比於孕期長期久坐小鼠,孕期運動的子代小鼠體重顯著降低,並且,孕期運動的子代小鼠褐色脂肪組織重量顯著升高,提示該組小鼠褐色脂肪組織(「好脂肪」)發育更好,同時發現腹股溝白色脂肪組織(「壞脂肪」)重量更少。
  • 肥胖?找到「肥胖基因」啦!
    請點擊標題下的 解碼醫學,關注我們吧。 近日,發表於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可以引發肥胖的關鍵基因。該基因在機體所有細胞中都存在,而且其可以編碼一種名為14-3-3ζ的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