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生物學進展:肥胖誘導的脂肪因子sST2加速了脂肪T reg和ILC2的消耗並促進了胰島素抵抗

2021-02-20 骨生物學




The obesity-induced adipokine sST2 exacerbatesadipose T reg and ILC2 depletion and promotesinsulin resistance

 

作者:Xu-Yun Zhao, Linkang Zhou, Zhimin Chen, Yewei Ji, Xiaoling Peng, Ling Qi, Siming Li and Jiandie D. Lin. (Life Sciences Institute and Department of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edical Center, Ann Arbor, MI 48109, USA.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Cell Biology, Shanghai Key Laboratory for Tumor Microenvironment and Inflammation, Key Laboratory of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Apoptosis of Nation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China.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Shanghai Chest Hospital,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發表情況:Sci Adv 2020 May 13;6(20):eaay6191. doi: 10.1126/sciadv.aay6191. 

在肥胖症中,脂肪細胞釋放一系列促炎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從而導致促炎免疫細胞的募集增加,免疫信號的這種促炎性極化伴隨著脂肪庫中駐留調節性T細胞(T regs)和第2組先天淋巴樣細胞(ILC2s)的消耗,導致肥胖相關的脂肪功能障礙和胰島素抵抗,肥胖期間脂肪組織T reg和ILC2穩態破壞的潛在機制?

1.確定了sST2是與肥胖相關的脂肪因子,它可以破壞脂肪T reg和ILC2穩態以及胰島素敏感性。

2.確定Zbtb7b為脂肪細胞中TNFα信號和sST2表達的負調節劑,Zbtb7b為sST2表達的轉錄阻遏物。


脂肪駐留調節性T細胞(T regs)和第2組先天性淋巴樣細胞(ILC2s)的消耗與肥胖相關的胰島素抵抗有因果關係。然而,致病性信號的分子性質抑制了肥胖中的T regs和ILC2s。在這裡,研究確定了白介素(IL)–33受體ST2(sST2)的可溶性同工型為肥胖誘導的脂肪因子,可減弱IL-33信號傳導並破壞脂肪組織中的T reg / ILC2動態平衡,從而加劇肥胖相關的胰島素抵抗老鼠。研究證明了sST2是Zbtb7b對抗的脂肪細胞中TNFα信號傳導的靶標。Zbtb7b的脂肪特異性消融增強了脂肪sST2基因的表達,導致脂肪駐留T regs減少/ ILC2s,更明顯的脂肪組織炎症和纖維化,以及小鼠葡萄糖體內穩態受損。從機制上講,Zbtb7b通過使IκBα不穩定來抑制TNF-α響應的NF-κB活化。這些發現揭示了參與肥胖以驅動免疫代謝環境的病理變化的脂肪因子免疫信號通路。


Depletion of fat-resident regulatory T cells (Tregs) and 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2s) has been causally linked to obesity-associated insulin resistance. However, the molecular nature of the pathogenic signals suppress adipose Tregs and ILC2s in obesity remains unknown. Here, we identified the soluble isoform of interleukin (IL)–33 receptor ST2 (sST2) as an obesity-induced adipokine that attenuates IL-33 signaling and disrupts Treg/ILC2 homeostasis in adipose tissue, thereby exacerbates obesity-associated insulin resistance in mice. We demonstrated sST2 is a target of TNFα signaling in adipocytes that is countered by Zbtb7b. Fat-specific ablation of Zbtb7b augments adipose sST2 gene expression, leading to diminished fat-resident Tregs/ILC2s, more pronounced adipose tissue inflammation and fibrosis, and impaired glucose homeostasis in mice. Mechanistically, Zbtb7b suppresses NF-κB activation in response to TNFα through destabilizing IκBα. These findings uncover an adipokine-immune signaling pathway that is engaged in obesity to drive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immunometabolic landscape.

圖1  肥胖相關的脂肪T regs減少與sST2的表達和分泌增加有關

(A)在餵食HFD 8周的C57BL / 6J小鼠隊列中,eWAT Foxp3和IL-33 mRNA水平與體重之間的相關性。(B)ST2同工型的示意圖。箭頭指示同工型特異性qPCR引物的位置。(C)qPCR分析一組食物的小鼠中sST2和ST2L表達的結果,這些小鼠餵了chow(實心,n = 4)和HFD(空腹,n = 4)。(C)中的數據表示平均值±SEM。* P <0.05,** P <0.01,*** P <0.001,瘦與肥胖,兩尾未配對的學生t檢驗。(DqPCR分析從瘦小鼠(實心,n = 3)和HFD餵養(空腹,n = 3)小鼠的eWAT分離的基質血管分數(SVF)和脂肪細胞(Adp)中的基因表達。數據表示平均值±SEM。** P <0.01,SVF vs Adp,雙向ANOVA。(E)在來自於以食物和高脂飲食餵養的小鼠的eWAT外植體培養物中的條件培養基(CM)中sST2的濃度(n = 3)。(F)qFPCR分析了用IL-33(10 ng / ml)或未使用重組sST2(100 ng / ml)處理的HFD餵養小鼠(n = 3)的eWAT外植體中的基因表達。(E)和(F)中的數據表示平均值±SEM。* P <0.05,*** P<0.001,食物對HFD(E)和rST2 + IL-33對IL-33(F),兩尾未配對學生t檢驗。(C)至(F)中的數據代表三個獨立實驗。

 

圖2  sST2的過表達加劇了HFD誘導的胰島素抵抗

(A)用HFD連續10周用AAV-GFP(空心,n= 5)和AAV-sST2(實心,n= 6)轉導的小鼠的體重。數據表示平均值±SEM,雙向ANOVA,進行多次比較。(B)血糖和血漿胰島素濃度。數據表示平均值±SEM。* P <0.05,GFP對sST2,兩尾未配對的學生t檢驗。(C)分別在餵飼HFD 9周和11周後,用AAV-GFP(空心,n = 6)或AAV-sST2(實心,n = 7)轉導的小鼠中的GTT(左)和ITT(右)。數據表示平均值±SEM。* P <0.05,** P <0.01,*** P<0.001,GFP與sST2,雙向ANOVA,具有多個比較。(A)至(C)中的數據代表三個獨立實驗。(D)蘇木精和曙紅(H&E)和eWAT切片的天狼星紅染色(上)以及CLS和纖維化陽性區域的定量(下)。(E)eWAT基因表達的qPCR分析。(F)eWAT中來自轉導小鼠的常駐T regs和ILC2s的代表性門控。(G)CD45 + SVF細胞中免疫細胞的百分比。(E)和(G)中的數據表示平均值±SEM。* P <0.05,** P <0.01,GFP vs sST2,兩尾不成對學生t測試。(D)至(G)中的數據代表三個獨立實驗。比例尺= 100μm。

 

圖3  TNFα刺激脂肪細胞sST2的表達和分泌,而TNFα則被Zbtb7b拮抗

(A)eWAT sST2基因表達與體重(左)和Ccl2表達(右)之間的相關性。(B)用媒介物(Veh),IL-1β(10 ng / ml),TNFα(10 ng / ml)或IFN-γ(10 ng / ml)處理的分化C3H10T1 / 2脂肪細胞中sST2 mRNA表達的qPCR分析持續24小時(左)或指定劑量的TNFα(右)。數據代表平均值±SD(n = 3)。** P <0.01,*** P <0.001,相對於Veh,單向方差分析。(C)用Veh或TNFα(10 ng / ml)處理24小時的C3H10T1 / 2脂肪細胞(左)或eWAT外植體培養物(右)中CM中sST2的濃度。數據代表平均值±SD(n = 3)。*** P<0.001,Veh與TNFα,兩尾未配對的學生t檢驗。(D)在有或沒有NF-κB抑制劑VIII(VIII; 4μM)的情況下,用TNFα(10 ng / ml)處理的脂肪細胞中sST2 mRNA表達(左)和濃度(右)24小時。數據代表平均值±SD(n = 3)。*** P<0.001,Veh對VIII,雙向ANOVA。(B)至(D)中的數據代表三個獨立實驗。(E)HFD餵養小鼠中Zbtb7b的eWAT mRNA表達與體重(左)和sST2(右)之間的相關性。(F)qPCR分析Zfb7b在SVF和從進食(實裝,n = 3)或HFD進食(開放,n= 3)滑鼠eWAT。數據表示平均值±SEM。*** P <0.001,SVF vs Adp,雙向ANOVA。(ģ)在eWAT來自WT(填充,Zbtb7b表達的qPCR分析Ñ = 5)和的ob / ob(打開,Ñ = 3)或WT(填充,Ñ = 4)和的db / db(打開,Ñ = 4)老鼠。數據表示平均值±SEM。* P <0.05,** P <0.01,瘦與肥胖,兩尾未配對學生t檢驗。(H和I)用10 ng / mlTNFα處理24小時的分化C3H10T1 / 2脂肪細胞(H)和外植體脂肪培養物(I)中Zbtb7b表達的qPCR分析。(H)和(I)中的數據表示平均值±SEM。* P<0.05,Veh與TNFα,雙側非配對t檢驗。(J)TNFα(10 ng / ml)處理24小時後,來自表達載體(Vec)或Zbtb7b的C3H10T1 / 2脂肪細胞的sST2 mRNA表達(左)和CM中的濃度(右)。數據代表平均值±SD(n = 3)。*** P<0.001,Vec對Zbtb7b,雙向ANOVA。(F)至(J)中的數據代表三個獨立實驗。

 

圖4  Zbtb7b的脂肪細胞特異性失活加劇了胰島素抵抗

(A)由HFD餵養的對照組(Flox; n = 12)和ZAKO(n = 9)小鼠的血糖和血漿胰島素濃度。數據表示平均值±SEM。* P <0.05,Flox與ZAKO,兩尾未配對的學生t檢驗。(B)分別餵食HFD 8周和11周的Flox(空心,n = 12)和ZAKO(實心,n = 9)小鼠中的GTT(左)和ITT(右)。數據表示平均值±SEM。* P <0.05,** P <0.01,*** P<0.001,Flox與ZAKO,雙向ANOVA進行多次比較。(A)和(B)中的數據代表三個獨立的實驗。(C)靜脈注射生理鹽水(Sal; Flox,開放,n = 7; ZAKO,填充,n = 3)和胰島素(Ins; Flox,開放,n)後,餵食HFD的Flox和ZAKO小鼠的eWAT裂解液的免疫印跡為13周= 5;和ZAKO,填充,n= 5)10分鐘。(D)用鹽水或胰島素治療的小鼠的血漿非酯化脂肪酸(NEFA)和β-羥基丁酸酯濃度。數據表示平均值±SEM。* P <0.05,Flox與ZAKO,雙向ANOVA。(E)HFD餵養的小鼠的eWAT和肝臟切片的H&E和Sirius紅染色。右側顯示了CLS和纖維化陽性區域的定量。(F)肝甘油三酸酯(TAG)含量。(G)用TNFα(10 ng / ml)處理24小時的Flox和ZAKO小鼠的外植體脂肪培養物中sST2的mRNA表達(左)和分泌(右)。數據代表平均值±SEM(n = 4)。* P<0.05,** P <0.01,*** P <0.001,Flox與ZAKO,雙向ANOVA。(E)至(G)中的數據代表三個獨立實驗。比例尺= 100μm。

 

圖5  Zbtb7b的脂肪細胞特異性失活減少了脂肪駐留的T regs和ILC2s

(A)HFD餵養的Flox(n = 12)和ZAKO(n = 9)小鼠的外植體脂肪培養和血漿中CM中sST2的濃度。(B)代表來自Flox和ZAKO小鼠的駐留脂肪的T reg和ILC2細胞。(C)來自HFD餵養的Flox和ZAKO小鼠的CD45 + SVF細胞中免疫細胞的百分比。(D)來自Flox和ZAKO小鼠的eWAT基因表達的qPCR分析。(A),(C)和(D)中的數據表示平均值±SEM。* P <0.05,** P <0.01,*** P <0.001; Flox與ZAKO,兩尾未配對的學生t檢驗。(EqPCR分析了用IL-33(40 ng / ml)處理24小時的,由HFD餵養的Flox和ZAKO小鼠的外植體脂肪培養物中的基因表達。數據代表平均值±SEM(n = 6)。* P <0.05,** P<0.01,*** P <0.001,Flox與ZAKO,雙向ANOVA。(A)至(E)中的數據代表三個獨立實驗。

 

圖6  Zbtb7b通過與β-TrCP競爭hnRNPU結合來穩定IκBα

(A)來自HFD餵養的Flox和ZAKO小鼠的總eWAT裂解物的免疫印跡。(B)用載體或TNFα(10ng / ml)處理15分鐘的表達載體(vec)或Zbtb7b(ZB)的C3H10T1 / 2脂肪細胞的總裂解物的免疫印跡。(C)來自瞬時轉染的HEK293T細胞的總裂解物和α-Myc免疫複合物的免疫印跡。醫管局,血凝素。(D)在指定的時間裡,用環己醯亞胺(CHX;100μg/ ml)處理的表達Vec或Zbtb7b的分化的10T1 / 2脂肪細胞的總裂解物的免疫印跡。(E)描繪Zbtb7b-sST2-IL-33信號通路在調節脂肪組織T reg中的作用的示意圖/ ILC2穩態和胰島素敏感性。(A)至(D)中的數據代表三個獨立實驗。

 

脂肪組織是內分泌激素,如瘦素,脂聯素,神經調節蛋白和4,其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組織上,以調節營養素和能量代謝(的不同方面的一個重要來源)。另外,脂肪細胞釋放多種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從而促進免疫細胞的募集並在肥胖期間維持脂肪組織中的慢性炎症。現已確定,肥胖居民體內T regs和ILC2的消耗是免疫代謝異常的一個突出特徵,並且有助於脂肪組織炎症和胰島素抵抗。在這項研究中,確定了sST2是與肥胖相關的脂肪因子,它可以促進脂肪T reg和ILC2穩態以及胰島素敏感性的破壞。研究發現,肥胖觸發由脂肪細胞強烈誘導sST2表達和分泌。SST2的AAV介導的高度減少脂肪組織T暫存器並加劇了HFD誘導脂肪組織炎症和胰島素抵抗。在機制水平上,轉錄因子Zbtb7b通過抑制NF-κB信號傳導減弱TNFα誘導的sST2表達。這些發現將sST2確定為肥胖相關的脂肪因子,其減弱IL-33信號傳導並加劇胰島素抵抗。研究表明了脂肪細胞中代謝和炎症基因程序高度協調的情況,sST2為有害的脂肪因子的鑑定揭示了在肥胖症中恢復免疫代謝穩態的幹預措施的潛在目標。

相關焦點

  • 梳理利用白色脂肪棕色化治療肥胖最新進展
    白色脂肪細胞內塞滿了脂肪分子(以甘油三酯的形式)用來儲存能量以備不時之需,而白色脂肪過多就會導致肥胖、胰島素抵抗性、代謝症候群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棕色脂肪細胞在兒童體內比較常見,成人體內的棕色脂肪細胞就少得多,棕色脂肪細胞能夠燃燒儲存為脂肪的能量,同時消耗葡萄糖,因此能夠幫助機體適應寒冷環境,還有助於防止肥胖和糖尿病的發生。米色脂肪細胞也能燃燒能量,可以嵌入白色脂肪組織。
  • Lonza人脂肪前體細胞,研究糖尿病胰島抵抗、肥胖的優秀體外模型
    然後,這種所謂的「脂毒性」會誘導胰島素抵抗,並增加罹患II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當脂肪組織迅速擴張時,會導致細胞死亡、缺氧和機械應激。這些信號促進巨噬細胞浸潤,導致炎症反應。實際上,在分析肥胖患者的脂肪組織時,研究人員發現多達40%的細胞是巨噬細胞。慢性低度炎症會損害脂肪組織的功能,阻礙脂肪形成,並降低胰島素敏感性。
  • 你以為脂肪能幫你禦寒 實際上它會加速癌症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進展!
    最近來自日本的研究人員構建了脂肪特異性氧化應激清除和增強小鼠模型對氧化應激在飲食誘導肥胖相關的代謝紊亂中的作用進行了觀察。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Diabetes上。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在脂肪細胞中過表達Cat和Sod1,構建了脂肪氧化應激清除模型,他們發現小鼠雖然表現出脂肪組織擴張的表型,但脂質的異常堆積減少,胰島素敏感性得到改善。
  • Cell系列綜述:棕色脂肪分泌——產熱之外的代謝調節
    棕色脂肪組織能夠通過解耦聯蛋白1(ucp1)介導的產熱功能促進能量消耗。激活棕色脂肪功能會導致能量消耗增加,抑制肥胖,同時也會降低血漿中的葡萄糖和脂質水平,從而促進機體能量平衡。一直以來,呼吸作用解偶聯以及熱量產生被認為是棕色脂肪組織產生的主要代謝獲益,但近些年來一些研究表明棕色脂肪細胞除具有解偶聯促產熱功能外,還能夠通過分泌因子對能量代謝帶來局部以及系統性影響。
  • 骨生物學進展:棕色脂肪通過SLC25A44調控支鏈胺基酸分解代謝控制能量穩態
    有支鏈胺基酸分解代謝障礙的棕色脂肪細胞的生熱和BCAA清除功能受損。支鏈胺基酸(BCAA;纈氨酸,亮氨酸和異亮氨酸)的補充通常有益於能量消耗。但是,循環BCAA水平升高與肥胖和糖尿病有關。這種矛盾的機制仍不清楚。我們研究證明,在冷暴露下,棕色脂肪組織(BAT)積極利用線粒體中的BCAA進行生熱作用,並促進小鼠和人類體內的BCAA清除。
  • 整合素CD11b對胰島素抵抗和II型糖尿病
    整合素CD11b對胰島素抵抗和II型糖尿病 來源: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5-12-25   今日/總瀏覽:1/2993
  • 研究發現脂肪前體細胞分化命運的重要調控機制
    博士研究生劉軻莉以硬脂醯輔酶A去飽和酶1(Stearoyl-CoA desaturase 1, Scd1)為研究切入點,首次揭示了Scd1與琥珀酸之間的調控關係,及其決定脂肪前體細胞向米色脂肪細胞分化的調控機制,為預防和治療肥胖及相關代謝紊亂性疾病提供了新的策略。米色脂肪細胞,一種能夠消耗脂肪進行呼吸產熱的「好」脂肪,被認為是抵抗肥胖的有效治療方式而備受關注。
  • 抑制脂肪5-羥色胺 促進脂肪燃燒
    2015年4月17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韓國的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脂肪組織合成的5-羥色胺對於肥胖過程的發生具有重要促進作用,阻斷白色脂肪組織中
  • 骨生物學進展:ankyrin-B缺乏使GLUT4增加而導致肥胖
    DOI:10.1073/pnas.1708865114  AnkB R1788W / R1788W小鼠出現了年齡依賴性肥胖症和胰島素抵抗(IR),但在食物消耗或代謝活性方面沒有可察覺的差異。在高胰島素的正常血糖鉗夾研究中AnkB突變小鼠葡萄糖消耗增加,表明白色脂肪組織(WAT)和骨骼肌(SKM)中的葡萄糖吸收增加。
  • 高脂肪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模型中乳酸菌改善與肥胖相關的生物標誌物
    目前,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已批准一批藥物在世界各地實驗,目的是確認其減肥方式與已知的機制區別,其中有促進脂肪代謝、抑制脂肪吸收或抑制食慾。然而,這種藥理方法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副作用。因此,有必要考慮一種新的、更安全的治療方法,改善身體整體新陳代謝的和諧。
  • 胰島素抵抗引發脂肪酸過度氧化
    一種常見假說認為,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會降低脂肪氧化的發生,此外有研究表明,胰島素抵抗還會導致胞質內脂質分子的聚集,並破壞胰島素信號通路。
  • Diabetes:線粒體去乙醯化酶促進抵抗高脂誘導胰島素抵抗
    2015年5月12日訊 /生物谷BIOON/ --許多研究發現蛋白質高度乙醯化與葡萄糖不耐受和胰島素抵抗之間具有一定關聯性,這表明調節乙醯化修飾組的酶可能在糖代謝的病理學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近日,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diabetes在線發表了一項最新科研進展,他們發現去乙醯化酶sirt3在促進機體對葡萄糖的處理,增強線粒體功能,改善飲食誘導的胰島素抵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Sirt3是定位於線粒體中的NAD+依賴性去乙醯化酶,之前有研究發現sirt3在調節能量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你的體內是否正在發生胰島素抵抗?
    眾多流行病學資料顯示,遺傳因素是2型糖尿病的獨立危險因素,由此可以推測,胰島素抵抗的發生也和遺傳因素有關。環境因素包括現代生活方式和某些疾病狀態,長期高熱量的飲食攝入導致營養過剩,便利的交通工具和工作環境也極大減少了人的體力活動,從而減少熱量消耗,進一步促進過多的熱量轉換為脂肪儲存在體內,導致肥胖、胰島素抵抗的發生;另外,某些疾病狀態使機體過多分泌胰島素拮抗激素,如庫欣症候群可導致胰島素抵抗。
  • Cell Metabolism | 糖誘導的肥胖和胰島素抵抗與果蠅壽命縮短無關
    Cocheme´教授和德國科勒大學的Christoph Kaleta教授在《Cell Metabolism》上合作發表論文。用果蠅模型證實了高糖飲食導致壽命的縮短並不是肥胖和胰島素抵抗所致,而是由於高糖飲食導致嘌呤合成與分解代謝增加誘發尿酸累積與尿結石的生成最終導致壽命縮短,這一表型可通過補水挽救,揭示了嘌呤代謝或許是影響壽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 養生專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悄悄接近的健康危機
    肥胖、高膽固醇飲食拉近你與脂肪肝的距離  非酒精性脂肪肝通常與代謝異常或飲食不當有關,肥胖者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機率遠高於正常體重者。簡單的說,肥胖者的脂肪組織存積太多脂肪,一部份脂肪便會存積到肝臟或其他的組織。
  • 下丘腦性肥胖最新研究進展
    由於下丘腦在機體能量穩態調節中的作用複雜,下丘腦性肥胖目前仍是臨床治療中的難點。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李益民教授等對下丘腦肥胖的最新臨床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 其中,弓狀核的POMC/古柯鹼和安非他明調節轉錄肽神經元產生的α、β和γ黑素細胞刺激素作用於下丘腦內、外的黑皮質素3型和4型受體可降低攝食、增加能量消耗,而刺鼠相關蛋白/神經肽Y神經元表達的神經肽Y則可促進攝食、降低能量消耗。下丘腦結構受損或POMC、黑皮質素4型受體等單基因突變均可阻斷以上通路,破壞機體能量穩態。
  • 磁共振脂肪測量技術在肌肉病變中的應用進展
    ,如杜氏型肌營養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肌肉退行性病變等,且肌肉內脂肪含量越高,患者的病情越嚴重。Arpan等將15例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的DMD患者納為研究對象,運用T2 mapping及MRS測量下肢肌肉T2值和脂肪含量來評估糖皮質激素治療效果,發現經糖皮質激素治療後,DMD患兒肌肉的T2減低、肌肉脂肪沉積減少。MRI脂肪測量技術不但能準確地評估DMD患者病情的進展程度,還可以評估治療效果進而指導臨床及時進行幹預。
  • ...又一個肥胖元兇被發現,竟是阿爾茲海默症的元兇——澱粉樣蛋白...
    在此,論文研究者報導了澱粉樣蛋白前體(APP)在通過高脂飲食(HFD)誘導後,造成白色脂肪組織中線粒體非常規錯誤定位,損害線粒體的功能,並最終促進肥胖。充分認知並理解導致脂肪組織(AT)功能障礙的過程,對於理解肥胖的病理生理學是至關重要的,並且可以確定預防和治療肥胖相關性疾病的新靶點。
  • Protein & Cell|復旦大學團隊揭示脂肪棕色化的調控新機制
    ,通過誘導白色脂肪的棕色化,增加體內過量脂肪的「燃燒」,可以有效控制肥胖及其相關疾病。發現特異的誘導脂肪細胞棕色化的活性小分子和作用靶標,不但可以推動「使用藥物治療通過提高能源動員而成功治療肥胖」的臨床藥物研發,而且利用小分子探針,通過化學生物學等學科手段鑑定相應的作用靶標,可以揭示新的調控脂肪棕色化的內在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