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tein & Cell|復旦大學團隊揭示脂肪棕色化的調控新機制

2020-12-05 BioArt生物藝術

責編丨昕

#肥胖#

肥胖症及其相關的代謝性疾病已經成為困擾全球的流行性疾病,通過誘導白色脂肪的棕色化,增加體內過量脂肪的「燃燒」,可以有效控制肥胖及其相關疾病。發現特異的誘導脂肪細胞棕色化的活性小分子和作用靶標,不但可以推動「使用藥物治療通過提高能源動員而成功治療肥胖」的臨床藥物研發,而且利用小分子探針,通過化學生物學等學科手段鑑定相應的作用靶標,可以揭示新的調控脂肪棕色化的內在分子機制。

2020年5月14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黨永軍研究團隊通過與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湯其群教授團隊、中科院有機所俞飆研究員、中科院藥物所羅成研究員團隊合作,在Protein & Cell上發表題為Ethacrynic acid targets GSTM1 to ameliorate obesity by promoting browning of white adipocytes的研究論文【1】

該研究表明依他尼酸(Ethacrynic acid, EA)(利尿酸,EDECRIN)和雷公藤紅素(celastrol, cela)可以通過促進白色脂肪棕色化來改善由高脂飲食誘導的小鼠體重增加、脂質累積以及相關代謝失調。其中EA和cela通過直接靶向穀胱甘肽巰基轉移酶M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M1,GSTM1),破壞GSTM1與細胞凋亡信號調節激酶1(Apoptosis signal-regulating kinase 1,ASK1)的互作,從而激活ASK1及其下遊信號通路,進而促進解偶聯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的表達,促進白色脂肪發生棕色化。

肥胖症會引發多種慢性代謝性疾病如高血壓、II型糖尿病、脂肪肝等,甚至會增加癌症的患病風險。抗肥胖及相關代謝性疾病的藥物主要是通過減少機體能量攝取或抑制食慾來發揮作用。然而,許多藥物由於作用靶標及相關分子生物學機制尚不清楚,在應用過程中存在治療效果弱、副作用強、特異性差等棘手問題。

目前已知存在於哺乳動物中的脂肪組織共分為三類:白色脂肪(White adipose tissue, WAT)、棕色脂肪(Brown adipose tissue, BAT)及米色脂肪(Beige adipocytes)。白色脂肪主要負責存儲機體過剩的熱量,棕色脂肪則藉助線粒UCP1的解偶聯作用將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產生的化學能以熱能的形式釋放出來。當交感神經處於興奮狀態,如機體處於低溫環境中或運動狀態,體內的白色脂肪組織會發生棕色化(又稱為米色化),這個過程主要是由UCP1介導【2】。產熱性的脂肪組織包括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可以被激活,這對於機體維持自身的代謝穩態十分重要。誘導機體白色脂肪發生棕色化是目前治療肥胖症及其伴隨的慢性代謝失調的一個新方向【3】

該論文研究表明,在高脂飲食誘導的小鼠肥胖模型中,腹腔注射EA或cela可使小鼠體重增長顯著變慢;小鼠白色脂肪體積顯著變小;其葡萄糖耐受、胰島素耐受情況以及血液相關生化指標如血糖、甘油三酯等均有明顯改善。另外,實驗組小鼠的氧耗量及能量消耗增加明顯;iWAT中的脂質累積降低,UCP1的表達水平增加。EA及cela可以通過促進小鼠白色脂肪棕色化來改善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及代謝失衡。並排除了EA並不通過利尿來發揮作用。

研究進一步利用分子探針,發現並確證了雷公藤紅素和EA均直接結合靶蛋白GSTM1。並通過與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丁澦副教授團隊合作,解析了雷公藤紅素和GSTM1同源蛋白GSTP1的晶體結構,構建了雷公藤紅素和GSTM1的結合模型。

EA和cela的共同靶標蛋白GSTM1介導了小鼠白色脂肪的棕色化過程。在SVF細胞分化過程中及在小鼠iWAT中分別使用小幹擾RNA及腺病毒對GSTM1進行蛋白敲減,GSTM1的低表達可以誘導脂肪細胞中UCP1蛋白的表達增加,並引起脂肪細胞中脂類物質的累積減少,促進白色脂肪棕色化的進程。

在成熟的C3H10T1/2細胞中,EA及cela可以不同程度地激活p38的磷酸化。另外,有研究表明,GSTM1可以與MEK3/6的上遊蛋白ASK1發生體外及細胞內的結合從而抑制其磷酸激酶活性【4】本項研究指明EA 及cela可以通過與GSTM1的結合,破壞GSTM1與ASK1的互作,從而增強ASK1的激酶活性,並由此激活其下遊的p38MAPK信號途徑,促進線粒體中UCP1的表達。

圖3. EA和cela誘導白色脂肪棕色化的作用機制

本項研究不僅發現依他尼酸老藥新用的功效,同時也揭示了我國傳統中藥雷公藤主要成分雷公藤紅素減肥的作用機制,首次確證了GSTM1是兩種化合物的作用靶標以及調節脂肪細胞棕色化的新功能。

崔照盟博士、劉洋青年副研究員和萬偉博士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黨永軍研究員、湯其群教授、俞飆研究員和羅成研究員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項工作得到了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譚敏佳研究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Dengke Ma教授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Jun Liu教授等的大力支持。

製版人:珂

參考文獻

1. Cui Z, Liu Y, Wan W et al. Ethacrynic acid targets GSTM1 to ameliorate obesity by promoting browning of white adipocytes.Protein Cell2020.

2. Dodd GT, Decherf S, Loh K et al. Leptin and insulin act on POMC neurons to promote the browning of white fat.Cell2015; 160: 88-104.

3. Kim SH, Plutzky J. Brown Fat and Brown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Obesity and Related Metabolic Disorders.Diabetes Metab J2016; 40: 12-21.

4. Hattori K, Naguro I, Okabe K et al. ASK1 signalling regulates brown and beige adipocyte function.Nat Commun2016; 7: 11158.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研究團隊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
    人民網上海3月15日電 (記者 姜泓冰)近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孟丹研究組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張書寧副主任醫師合作揭示了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3月13日,研究成果以《Bach1調控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並抑制幹細胞向中胚層和內胚層的分化》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一種關鍵的轉錄因子Bach1在調控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中的重要作用及作用機制,可能為開發幹細胞治療人類疾病的新療法提供新思路。
  • 復旦大學發現內耳幹細胞調控新機制—再登Stem Cells雜誌封面
    復旦大學發現內耳幹細胞調控新機制—再登Stem Cells雜誌封面 2020-07-08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東農業大學李廈團隊揭示根分生區發育轉錄調控新機制
    Plant Cell | 山東農業大學李廈團隊揭示根分生區發育轉錄調控新機制責編 | 逸雲根尖分生區幹細胞的不斷分裂分化保證根的持續生長9月28日,山東農業大學李廈教授團隊在The Plant Cell 在線發表題為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PLETHORA1 in the Root
  • 復旦團隊合作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
    復旦團隊合作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新機制 2019-03-14 14:34:00來源:央廣網
  • Protein & Cell | 周軍課題組揭示纖毛穩態調控的新機制
    2018年11月,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周軍教授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上發表文章Ciliary defects caused by dysregulationof O-GlcNAc modific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diabetic complications,首次報導O-GlcNAc修飾這一細胞營養感受器與纖毛這一細胞天線之間的密切關係,並發現過高O-GlcNAc修飾所導致的纖毛缺陷可能是糖尿病併發症發生的一個新機制【2】。
  •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課題組揭示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課題組揭示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19-01-02  瀏覽:
  • 復旦葉丹組揭示SIRT5調控細胞氧化應激能力新機制
    2016年,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員葉丹、餘紅秀團隊曾報導SIRT5在細胞抵抗氧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4】。首次發現SIRT5通過去琥珀醯化和去戊二醯化修飾,分別激活NADPH產生相關代謝酶IDH2和G6PD的活性,進而調控細胞氧化應激能力,相關成果發表在EMBO Reports。
  • 梳理利用白色脂肪棕色化治療肥胖最新進展
    他們在小鼠的白色脂肪細胞中刪除了FLCN基因,讓TFE3進入細胞核,隨後TFE3結合到DNA上激活了細胞代謝的一個關鍵調控因子PGC-1β,該分子隨後激活了一系列參與棕色化程序的基因。FLCN 敲除小鼠的白色脂肪細胞中產生了更多的線粒體,並且細胞內的其他結構也發生改變,線粒體的氧氣消耗能力更強,基因表達的模式也出現了不同,白色脂肪細胞變得更像棕色脂肪細胞。
  • ...復旦大學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
    【前沿進展】復旦大學董愛武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揭示植物組蛋白分子伴侶識別組蛋白的結構基礎 2020-11-20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武大科研團隊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中新網·湖北武大科研團隊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發布時間:2020年11月17日 10:21 來源:湖北日報今日熱點:湖北省長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成果不斷提升國家再評專精特新「小巨人」國家統計局:10月份國民經濟運行延續穩定恢復態勢福島核燃料取出作業前景不明 機械研發因疫情停滯秘魯總統梅裡諾上任未滿一周辭職 前總統關注局勢武大科研團隊《自然》雜誌發表論文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 重慶大學李正國團隊揭示番茄果實成熟轉錄調控新機制
    The Plant Journal 重慶大學李正國團隊揭示番茄果實成熟轉錄調控新機制責編 | 奕梵通過對番茄果實成熟突變體的研究,現已鑑定出了多個調控果實成熟的基因。乙烯作為一種重要的植物激素,在呼吸躍變型果實(番茄、蘋果、香蕉等)的成熟過程中發揮關鍵調控作用。目前報導較多的果實成熟調控基因多為正調控因子,且很多基因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 新加坡國立大學俞皓教授團隊揭示父母本協同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
    PLoS Biology | 俞皓教授團隊揭示父母本協同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責編 | 逸雲種子大小決定了植物後代的競爭力>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父母本協同調控種子大小的全新機制。由於TOP1α和UPF1是TTG2的上遊調控基因,該工作揭示了一種基於TTG2相對親本劑量的,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具體而言,該機制依賴於精子以及母本反足細胞中TTG2的相對劑量。當父本TTG2較母本過量時傾向產生小種子,而當母本TTG2較父本過量時傾向產生大種子。
  • 【學術前沿】周軍團隊揭示血管新生調控的新機制
    【學術前沿】周軍團隊揭示血管新生調控的新機制 2020-11-24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開大學團隊揭示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新機制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瑋光 記者 吳軍輝)記者獲悉,長期從事B肝、肝癌研究的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曉東教授團隊在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機制方面有了新突破。日前,他們在生物醫學領域學術期刊《Theranostics》上發文,首次報導了「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AT1信號通路促進HBV cccDNA(B肝病毒共價環狀閉合DNA)微小染色體組裝和表觀遺傳修飾」的新機制,為臨床清除HBVcccDNA和治療B肝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  B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慢性感染可導致肝炎、肝硬變和肝癌。
  • ...課題組發文揭示神經外單胺轉運體作為脂肪細胞兒茶酚胺清除新機制
    清華藥學院陳立功課題組發文揭示神經外單胺轉運體作為脂肪細胞兒茶酚胺清除新機制清華新聞網1月22日電 1月17日,清華大學藥學院研究員陳立功課題組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3型有機陽離子轉運蛋白作為一種新型脂肪細胞兒茶酚胺類物質運載途徑並介導白色脂肪棕色化過程
  • Cell Metab:維持脂肪細胞棕色化需要抑制自噬過程
    在米色向白色脂肪細胞轉變的過程中自噬發生激活利用遺傳學和藥物學方法抑制自噬能夠保留米色脂肪細胞延長對米色脂肪細胞的維持可以改善肥胖和葡萄糖耐受最近,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Metabolism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他們發現自噬介導的線粒體清除是導致米色脂肪細胞向白色脂肪細胞轉變的一個關鍵調控過程,抑制該過程可以維持米色脂肪細胞的形態和功能,該研究為開發以白色脂肪棕色化為方向的肥胖治療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 突破 | 中南大學合作揭示舒尼替尼調控腫瘤免疫的新機制
    近十年來,針對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及其配體程序性死亡配體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ligand 1, PD然而,Sunitinib在腫瘤免疫監測中的作用以及是否參與PD-L1的調控尚不清楚。
  • 復旦大學團隊實現手性光控制的高效光學近場調控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近日,復旦大學周磊教授、孫樹林研究員、何瓊副教授,與天津大學張偉力教授團隊合作,在超構表面調控光學近場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設計並製備的超構表面可在不同手性圓偏振光照射下高效率激發近場表面波並對其波前實現多功能調控
  • 中國科學家揭示肥胖性心肌病線粒體自噬調控新機制
    線粒體自噬蛋白FUNDC1是一種調控線粒體自噬的關鍵受體,既往研究表明FUNDC1是線粒體質量控制的關鍵線粒體膜蛋白。其功能改變與多種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密切相關。近日,復旦大學中山醫院張英梅教授、任駿教授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了題為「FUNDC1 Interacts with FBXL2 to Govern Mitochondrial Integrity and Cardiac Function through an IP3R3-Dependent Manner in Obesity」的研究,報導了線粒體自噬蛋白FUNDC1在調節肥胖性心肌病的新機制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2019-03-08 中國科學報 丁佳 【字體 小】 語音播報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永秀團隊同德國馬普植物育種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