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俞皓教授團隊揭示父母本協同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

2020-11-10 BioArt植物

PLoS Biology | 俞皓教授團隊揭示父母本協同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


責編 | 逸雲


種子大小決定了植物後代的競爭力,對於物種的繁衍至關重要。植物通過有性生殖產生種子,其發育過程受到父本和母本的共同調控。通常認為由於親本資源有限,母本會抑制個體生長,而傾向於使其後代均等地獲取資源,使更多後代存活;相反,父本傾向於使自己的後代在競爭中獲取優勢,促進個體生長。與之相符的,四倍體母本和二倍體父本雜交(超雌)產生小種子,而二倍體母本和四倍體父本雜交超雄產生大種子或使種子敗育。傳統觀點認為,在上述不同倍性雜交的情形下,胚乳中母本印記基因(後代基因組中僅母源拷貝表達的基因)和父本印記基因(後代基因組中僅父源拷貝表達的基因)的相對比例發生紊亂,最終導致不同的胚乳發育狀態和種子發育結果【1】。雖然一些父本印記基因影響超雄種子敗育的表型,然而大量印記基因的突變並沒有導致種子表型的變化【2】。因此,印記基因是否是親本協調調控種子發育的決定性機制,以及是否有其他機制參與調控父母本協同影響種子發育還仍然未知。


另一方面,被子植物種子由雙受精產生,即兩個精子分別和母本的卵細胞及中央細胞(極核)融合,而後受精卵和受精極核分別發育為胚和胚乳。在受精發生時,雌配子體還含有其他附屬細胞,如助細胞和反足細胞。助細胞已知具有誘導花粉管,幫助精子完成受精的功能,而反足細胞在受精後逐漸凋亡降解,其功能一直未知。


近日,新加坡國立大學俞皓教授團隊在PLoS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TOP1α, UPF1, and TTG2 regulate seed size in a parental dosage-dependent manner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父母本協同調控種子大小的全新機制。



拓撲異構酶I是一類保守的酶,可以通過催化DNA單鏈斷裂、旋轉、接合來改變DNA的拓撲構象,因而其對DNA複製,RNA轉錄等過程有重要影響。俞皓研究組的前期研究已經揭示了擬南芥中拓撲異構酶I成員TOP1α控制開花時間的機制【3】,同時該基因功能缺失突變體top1α-10表現出明顯的大種子表型。在此項研究中,細胞核內的UPF1(一種RNA解旋酶)被鑑定為TOP1α的互作蛋白,功能缺失突變體upf1-1表現出與top1α-10類似的大種子表型。同時TOP1αUPF1均表達於父本的花粉和母本的反足細胞中。遺傳分析表明,小種子突變體ttg2-6可以完全抑制top1α-10upf1-1 的大種子表型,暗示TTG2位於TOP1αUPF1的信號下遊。TOP1α和UPF1通過影響TTG2位點處的染色質構象、R-loop水平和DNA甲基化水平,進而抑制TTG2的表達。在top1α-10upf1-1突變體中,TTG2在父本花粉中表達上升,在母本反足細胞中異位表達。top1α-10 upf1-1ttg2-6突變體在與野生型的正反交試驗中均表現出正反交相反表型:即野生型母本與top1α-10父本雜交產生小種子,而top1α-10母本與野生型父本雜交產生大種子,upf1-1與野生型的正反交實驗表現出類似的結果;與之相反,野生型母本與ttg2-6父本雜交產生大種子,而ttg2-6母本與野生型父本雜交產生小種子。有意思的是,雙親來源的TOP1αUPF1TTG2在後代中均能表達,即非印記基因,因此他們構成了全新的父母本親本互作機制。


研究發現四倍體中TOP1αUPF1表達上調而TTG2表達下調,而這些基因的四倍體突變體可以削弱或增強四倍體相較於二倍體的大種子表型,說明這些基因參與了多倍化效應的反饋調控,能夠模擬親本劑量效應,從而導致正反交相反的表型。另外,這些基因的突變也相應地影響了不同倍性雜交種子的發育。由於TOP1αUPF1TTG2的上遊調控基因,該工作揭示了一種基於TTG2相對親本劑量的,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具體而言,該機制依賴於精子以及母本反足細胞中TTG2的相對劑量。當父本TTG2較母本過量時傾向產生小種子,而當母本TTG2較父本過量時傾向產生大種子。


父母本TTG2劑量調控種子大小模型


此項發現不僅揭示了父母本相互作用控制種子早期發育和最終大小的全新分子機理,而且發現了反足細胞對種子發育存在影響。由於多倍體在高等植物包括作物中廣泛存在,該發現擴展了對跨倍性雜交種性狀的認識,初步揭示了其中的調控元件,對作物育種遺傳改良的實踐提供了新的思路。


俞皓課題組的李騁翔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龔喜明博士、張斌博士等參與了本項研究,俞皓教授為通訊作者。本研究項目得到了新加坡國立研究基金會、新加坡科學技術研究局產業協調基金預先定位計劃、新加坡國立大學、淡馬錫生命科學研究院的支持。


延伸閱讀:

Nature Plants | 俞皓團隊揭示植物種子大小調控的新機制
https://mp.weixin.qq.com/s/PIQIerZJZxnwCoGBalxnUA

Dev. Cell | 俞皓教授研究組揭示植物開花的調控新機制
https://mp.weixin.qq.com/s/WEXbFubyP-wszeLbIiIFfQ

Mol. Plant | 谷曉峰組和俞皓組合作揭示植物RNA甲基化調控新機制
https://mp.weixin.qq.com/s/VOhg5LUYLR2XTf1avYlUlg


參考文獻

1. Haig, D. (2013) Kin conflict in seed development: an interdependent but fractious collective. Annu. Rev. Cell Dev. Biol. 29, 189-211.

2. Wolff, P. et al. (2015) Paternally expressed imprinted genes establish postzygotic hybridization barrier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Elife 4, e10074.

3. Gong, X. et al. (2017) DNA topoisomerase I alpha affects the floral transition. Plant Physiol. 173 (1), 642-654.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bio.3000930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揭示乙烯調控種子休眠新機制 2019-03-08 中國科學報 丁佳 【字體、弗萊堡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揭示了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的新機制,對開展優化育種、減少作物種子穗發芽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 科技創新進展:揭示脫落酸與茉莉酸協同調控水稻種子萌發的新機制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子發育課題組在New Phytologist在線發表了題為「Abscisic acid promotes jasmonic acid biosynthesis via a 'SAPK10-bZIP72-AOC' pathway to synergistically inhibit seed germination
  • 擬南芥種子數目和角果大小的遺傳調控新機制
    Current Biology | 擬南芥種子數目和角果大小的遺傳調控新機制撰文 | SHR責編 | 逸雲「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在種類繁多的豆類植物中,這種現象更為明顯。從扁豆、紅花菜豆到四季豆,它們的種子數量和大小以及莢果的大小都不相同。有趣的是,當你打開豆莢時,會發現每個豆莢裡的種子大小一致且間距相同。事實上,這種排列模式也適用於非豆類植物,植物進化出該策略以減少受精後相鄰胚珠或種子之間進行的養分競爭,從而保證繁殖成功並將遺傳資源轉移到下一代【1】。
  • 上海交通大學校友俞皓當選新加坡國家科學院院士
    俞皓教授當選新加坡國家科學院院士。,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科學系系主任,國立大學教務長首席教授,新加坡淡馬錫生命研究院董事會董事及淡馬錫資深研究員。他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分別在1994年和1997年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2001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於2002-2003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
  • 武大科研團隊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中新網·湖北武大科研團隊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發布時間:2020年11月17日 10:21 來源:湖北日報今日熱點:湖北省長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成果不斷提升國家再評專精特新「小巨人」國家統計局:10月份國民經濟運行延續穩定恢復態勢福島核燃料取出作業前景不明 機械研發因疫情停滯秘魯總統梅裡諾上任未滿一周辭職 前總統關注局勢武大科研團隊《自然》雜誌發表論文揭示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
  • 中科院植物所發現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新機制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永秀帶領的團隊同德國馬普植物育種所、弗萊堡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揭示了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的新機制,對開展優化育種
  • 重慶大學李正國團隊揭示番茄果實成熟轉錄調控新機制
    The Plant Journal 重慶大學李正國團隊揭示番茄果實成熟轉錄調控新機制責編 | 奕梵通過對番茄果實成熟突變體的研究,現已鑑定出了多個調控果實成熟的基因。乙烯作為一種重要的植物激素,在呼吸躍變型果實(番茄、蘋果、香蕉等)的成熟過程中發揮關鍵調控作用。目前報導較多的果實成熟調控基因多為正調控因子,且很多基因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 【學術前沿】周軍團隊揭示血管新生調控的新機制
    【學術前沿】周軍團隊揭示血管新生調控的新機制 2020-11-24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開大學團隊揭示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新機制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瑋光 記者 吳軍輝)記者獲悉,長期從事B肝、肝癌研究的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曉東教授團隊在B肝病毒轉錄、複製調控機制方面有了新突破。日前,他們在生物醫學領域學術期刊《Theranostics》上發文,首次報導了「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AT1信號通路促進HBV cccDNA(B肝病毒共價環狀閉合DNA)微小染色體組裝和表觀遺傳修飾」的新機制,為臨床清除HBVcccDNA和治療B肝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  B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慢性感染可導致肝炎、肝硬變和肝癌。
  • 中科院植物所發現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永秀帶領的團隊同德國馬普植物育種所、弗萊堡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揭示了乙烯調控種子休眠形成的新機制,對開展優化育種
  • 山東農業大學李廈團隊揭示根分生區發育轉錄調控新機制
    Plant Cell | 山東農業大學李廈團隊揭示根分生區發育轉錄調控新機制責編 | 逸雲根尖分生區幹細胞的不斷分裂分化保證根的持續生長9月28日,山東農業大學李廈教授團隊在The Plant Cell 在線發表題為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PLETHORA1 in the Root
  • 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發有知覺的人造皮膚
    該設備由100個小型傳感器組成,大小約為1平方釐米,被稱為異步編碼電子皮膚(Asynchronous Coded Electronic Skin,簡稱ACES)。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員表示,ACES處理信息的速度比人類神經系統更快,並能夠識別20至30種不同的紋理,閱讀盲文字母的準確率也超過90%。
  • 研究發現DNA去甲基化酶ROS1負調控基因印記和種子休眠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了擬南芥DNA去甲基化酶ROS1負調控DOGL4基因的印記和種子休眠的新機制。基因印記是指父母本來源等位基因之間發生顯著表達差異的一種表觀遺傳現象。在植物中,基因的印記表達主要出現在胚乳中。擬南芥中含有4個DNA去甲基化酶,其中DME特異在雌配子的中心細胞中表達,它通過去甲基化作用調控了胚乳的基因組印記。然而,其它更廣泛表達的去甲基化酶是否參與了基因組印記的調控仍未知。
  • Plant Physiol | 中山大學李陳龍團隊揭示種子休眠調控新機制
    農業生產上對種子質量的一個判斷標準是種子在不利條件下的萌發活力,高質量的種子即使在逆境條件下仍然能夠保持高的萌發率並長出健壯的幼苗。因此,研究種子萌發與休眠調控機理在理論研究和生產應用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的研究發現植物激素脫落酸 (ABA) 和赤黴素 (GA) 在控制種子休眠中共同起決定作用,種子休眠時間可能依賴於種子內部的ABA和GA的動態平衡。
  • 植物所科研人員揭示光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新機制
    休眠是種子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產生的適應性性狀,植物通過抑制種子萌發保證其在逆境中生存。
  • 茉莉酸協同脫落酸信號延遲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被雲南大學揭示
    Plant Cell | 雲南大學餘迪求團隊闡明植物激素茉莉酸協同脫落酸調控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受到植物體內多種信號物質和外界環境因子的精細調控。前人研究表明,茉莉酸(Jasmonate, JA)是植物體內一類十分重要的生長調節物質,參與調控植物的生長發育及對環境因子的響應,如在一些作物及擬南芥中抑制種子萌發過程,然而相應的分子調控機理及信號傳導通路仍不清楚。
  • 植物株型發育新機制 揭示如何調控基因表達
    光明網訊(記者 宋雅娟 張蕃) 7月13日,《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等6家單位合作研究的關於作物株型發育基因表達調控的最新研究成果。
  • 李家洋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
    Mol Plant | 李家洋院士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來源 | Mol Plant獨腳金內酯(Strigolactone, SL)是一種新型植物激素,通過抑制側芽伸長負調控水稻的分櫱數目。脫落酸(Abscisic acid, ABA)是另一種主要的植物激素,在植物響應非生物和生物脅迫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同時能夠抑制種子萌發以及側枝的生長。
  • 武漢病毒所等揭示黃病毒科NS3蛋白酶-解旋酶協同作用新機制
    武漢病毒所等揭示黃病毒科NS3蛋白酶-解旋酶協同作用新機制 2017-08-28 武漢病毒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龔鵬課題組長期從事以聚合酶為核心的RNA病毒複製關鍵酶類的催化與調控機制研究,2013年10月起與武漢大學教授潘茲書課題組建立合作關係,共同研究黃病毒科瘟病毒屬代表種豬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CSFV)的NS5B聚合酶與NS3蛋白酶-解旋酶的功能機制。
  • PNAS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果樹逆境生物學團隊揭示糖轉運蛋白協同...
    舉報   責編 | 王一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果樹逆境生物學團隊和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