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團隊實現手性光控制的高效光學近場調控

2020-10-15 江蘇雷射產業創新聯盟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近日,復旦大學周磊教授、孫樹林研究員、何瓊副教授,與天津大學張偉力教授團隊合作,在超構表面調控光學近場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設計並製備的超構表面可在不同手性圓偏振光照射下高效率激發近場表面波並對其波前實現多功能調控,實現了將三維遠場光高效率耦合為兩維近場表面波並對其光場分布進行任意調控,該概念已在太赫茲頻段被理論和實驗證實,相關成果發表在Advanced Science上。

研究背景

表面波(包括表面等離激元、人工表面等離激元等)是一種局域在金屬等材料表界面的電磁本徵模式,所攜帶的水平波矢分量大於真空中電磁波的總波矢,因此具有亞波長分辨和局域近場增強等奇異光學性質。表面波的相關研究一直是納米光子學領域中的研究熱點,在增強光學透射、超分辨成像、光學通訊、增強光學吸收、化學/生物傳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為了實現以上應用目標,不僅需要高效率激發表面波,而且希望能夠有效調控表面波的光場形貌。為此,人們曾提出利用稜鏡、光柵等耦合器實現表面波的激發,另外也提出引入傳統光學器件來調控表面波的波前分布,然而要實現這兩種光場調控功能通常需要不同的光學器件,不同程度存在著體系尺寸大、效率低、功能單一、不易集成等問題(圖一)。

為了解決表面波的高效激發問題,復旦大學周磊教授團隊曾提出利用反射式超構表面實現傳輸波高效耦合表面波的新機制[見Nature Materials 11, 426 (2012)],其物理原理是通過設計超構表面的反射相位梯度來補償兩種不同電磁模式間的波矢差。在電磁波照射下,超構表面上不同位置處的反射波作為次波源相互幹涉疊加形成反射波陣面,所提供的反射相位梯度就補償了一個等效平行波矢,使得反射波沿著非鏡面方向傳輸;當該等效平行波矢大於真空中電磁波的總波矢時,超構表面可將傳輸波完美轉化為表面波。基於該新機制,團隊之後進一步設計出透射式超構表面實現了高效率表面波耦合器,有效的克服了以往耦合器存在的反射損耗和解耦損耗等問題,理想模型的效率為94%,實驗效率超過70%[見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5, e16003 (2016)]。雖然這些超構表面耦合器解決了表面波的高效耦合問題,然而它們並未能實現對表面波波前分布的調控效應。

圖一:超構表面近場調控示意圖。(a,b)不同器件分別實現表面波激發和波前調控;(c)單個超構表面實現手性調控的高效多功能近場激發及波前調控。

創新研究

最近,復旦大學團隊設計並製備出超構表面可同時實現近場表面波的高效激發和波前調控兩種不同的功能,該方法為超構表面走向未來高效率、高集成光學應用提供了思路(圖一)。具體的設計原理如下:首先,通過精準設計超構表面在兩維方向的相位梯度,保證提供的總波矢大於入射電磁波的總波矢來實現傳輸波到表面波的激發;其次,通過特殊設計保證超構表面不同位置處激發出表面波的相位分布具有特定的分布形貌,使得出射表面波可以具有任意預設的波陣面形貌;最後,結合共振相位和幾何相位兩種機制,在同一塊超構表面上集成兩套完全不同的兩維相位分布,在不同手性電磁波激發下實現兩種獨立的近場表面波波前形貌。為了驗證該概念,首先根據瓊斯矩陣理論指導在太赫茲波段設計出偏振轉化(相對)效率近100%的人工原子,設計並製備出沿x方向具有線性幾何相位分布的超構表面耦合器,可以實現高效率方向可調表面波激發,其耦合(絕對)效率超過60%(中心工作頻率為0.4THz),並通過太赫茲近場掃描系統表徵了體系中激發的表面波形貌(圖二);之後,該團隊設計製備了第二塊超構表面,分別在x和y方向上都引入了特定的幾何相位分布,實現了在左右旋圓偏振太赫茲光照射下激發出聚焦或發散的表面波,這裡只利用了幾何相位機制設計超構表面,因而兩種表面波近場調控功能是手性綁定的(圖三);最後,團隊進一步設計製備了第三塊超構表面器件,通過同時引入共振相位與幾何相位機制實現了手性調製的近場獨立雙功能光學調控,在不同圓偏振太赫茲光照射下支持兩套不同的相位分布,從而形成完全迥異的近場表面波波前分布(例如聚焦和偏折的表面波,見圖四)。全波數值模擬和近場掃描實驗完美驗證了以上三個太赫茲超構表面功能器件的近場調控效應。

圖二:超構表面實現高效率太赫茲近場表面波激發。(a)超構樣品照片;(b)右側等離激元金屬附近電場Ez分布;(c)等離激元金屬所支持的表面波色散關係;(d)超表面耦合器與光柵耦合器性能對比;(e)太赫茲近場掃描測試系統示意圖。

圖三:超構表面實現手性關聯近場表面波調控。(a-c)超構表面樣品照片及其在左旋和右旋圓偏振光照射下的反射相位分布;(d, e)在線偏振光照射下的超構表面器件表面近場的實驗測試及全波模擬結果。

圖四:超構表面實現手性控制近場表面波獨立雙功能調控。(a-c)超構表面樣品照片及其在左旋和右旋圓偏振光照射下的反射相位分布;(d-f)不同偏振光照射下的超構表面近場表面波聚焦和偏折效應的模擬和實驗結果。

總 結

基於該項研究成果,人們藉助單個超構表面器件就可以實現高效率表面波激發及其波前調控,這對未來集成光子學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實現了對近場光學環境的靈活自由的調控能力,為增強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提供了理想的高效率集成化平臺。該成果以「Excite Spoof Surface Plasmons with Tailored Wavefronts Using High-Efficiency Terahertz Metasurfaces」為題發表在Advanced Science 7, 2000982 (2020)(DOI: 10.1002/advs.202000982)。復旦大學博士生王卓、李士青和天津大學張學遷老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復旦大學周磊教授、孫樹林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論文合作者還包括復旦大學何瓊副教授、天津大學張偉力教授、韓家廣教授。該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復旦長光合作基金的資助。

作者名單:Zhuo Wang,Shiqing Li,Xueqian Zhang,Xi Feng,Qingwei Wang,Jiaguang Han,Qiong He,Weili Zhang, Shulin Sun, Lei Zhou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vs.202000982

來自:九鄉河 兩江科技評論 江蘇雷射聯盟轉載

相關焦點

  • 極端光學研究團隊實現常溫下對谷極化發光的高效調控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光學團隊」呂國偉研究員和龔旗煌院士等在二維材料谷極化發光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團隊利用掃描探針操控納米顆粒組裝成超小型手性光學天線,實現在常溫下對單層二硫化鉬谷極化發光偏振度與輻射方向的高效調製。
  • 電磁手性:從基本原理到手性光學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 收錄於話題#手性3個非商務 推廣位撰稿 | Hector(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博士生)手性定義為物體結構和其鏡像(對映異構體)的不可重疊性(圖1)。
  • 納米可控手性光場產生方面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姚保利團隊在納米可控手性光場產生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Nanoscale。手性指的是一種物體在二維平面內無法通過任何平移和旋轉而與其鏡像重合的不對稱性,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和生命體中。手性分子通常以左手(左旋)和右手(右旋)形式成對出現,稱之為手性異構體或對映體。
  • 「Angew」復旦朱亮亮課題組實現無定形材料中的超大手性控制
    在模擬自然界手性起源的背景下,通過自組裝形成超分子手性的研究是化學、物理、材料等領域的一個重要的特色分支。其中,如何獲得超大的手性信號(如吸收不對稱因子gabs>0.1)和相關的手性控制放大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因為它與不對稱光催化、圓偏振發光、甚至是基於光學活性潛在成像技術有密切關聯。
  • ...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最新研究進展與應用
    光子晶體中介質折射率的周期性結構不僅能在光子色散能帶中誘發形成完整的光子帶隙,而且在特定條件下還可以產生一維手性邊界態或具有Dirac(或Weyl)準粒子行為的奇異光子色散能帶。原則上,光子晶體的概念也適用於控制「納米光」的傳播。該「納米光」指的是限域在導電介質表面的光子和電子的一種耦合電磁振蕩行為,即表面等離子體激元(SPPs)。
  • Nature、Science共賞|納米分辨的散射型近場光學顯微技術最新研究...
    光子晶體中介質折射率的周期性結構不僅能在光子色散能帶中誘發形成完整的光子帶隙,而且在特定條件下還可以產生一維手性邊界態或具有Dirac(或Weyl)準粒子行為的奇異光子色散能帶。原則上,光子晶體的概念也適用於控制「納米光」的傳播。該「納米光」指的是限域在導電介質表面的光子和電子的一種耦合電磁振蕩行為,即表面等離子體激元(SPPs)。
  • 西安光機所在納米可控手性光場產生方面取得進展
    日,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姚保利團隊在納米可控手性光場產生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Nanoscale。手性指的是一種物體在二維平面內無法通過任何平移和旋轉而與其鏡像重合的不對稱性,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和生命體中。手性分子通常以左手(左旋)和右手(右旋)形式成對出現,稱之為手性異構體或對映體。
  • 中國科大實現亞納米分辨的近場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侯建國院士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在近場螢光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將成像空間解析度大幅提升,推進至~8Å的亞納米分辨水平,從而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亞分子分辨的單分子光致螢光成像,為在原子尺度上展顯物質結構、揭示光與物質相互作用本質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該成果於2020年8月1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
  • Science:「馴服」近場光
    何為近場光?近場光是相對傳統的遠場光而言的,我們通常將距離物體表面一個波長以內的光稱為近場光,所以通過探測近場光可以獲得亞波長信息,近年來為了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的限制發展出的近場掃描光學顯微鏡使得近場光的研究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探測近場光可實現納米量級的解析度,但是近場光在粒子操縱、近場傳感、光通信、非輻射能量轉移等方面的潛力尚未開發出來。
  • 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2近場光學旋渦中的光學斯格明子結構深圳大學杜路平、袁小聰教授與其合作者發現,在光學近場條件下,光的自旋-軌道角動量之間的耦合會形成一種與磁斯格明子相同的光學自旋分布。這是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並報導了近場光學旋渦中由光的自旋-軌道耦合形成的光學斯格明子結構,為微納尺度的光場調控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研究發現,在這種光學斯格明子內部,其偏振態的變化非常劇烈。對於可見光波段的近場光學旋渦光場,其偏振的精細結構半高寬可以達到10 nm以下(<λ/60),遠遠突破光學的衍射極限(<λ/2)。
  • Small:具有強線性光學活性和高環境感應敏感度的二元合金手性納米顆粒
    因此手性藥物的檢測、分離以及選擇性合成是現代化學至關重要的科學問題。近幾年來科研人員開始使用手性螺旋納米顆粒與手性分子的相互作用「控制」手性分子,為上述幾個重要問題尋找新的解決方案。為了增強對映體分子與手性顆粒之間的手性選擇性相互作用,客觀上決定了手性螺旋顆粒的螺距要儘可能縮小到分子尺度(即小於10納米),然而一些傳統的合成方法很難實現這一點。
  • Science:石墨烯莫爾(moiré)超晶格納米光子晶體近場光學研究
    從結構上看,光子晶體是一類在光學尺度上具有周期性介電結構的人工設計和製造的晶體,其物理思想可類比半導體晶體。通過設計,這類晶體中光場的分布和傳播可以被調控,從而達到控制光子運動的目的,並使得某一頻率範圍的光子不能在其中傳播,形成光子帶隙。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近場光學旋渦中的光學斯格明子結構 深圳大學杜路平、袁小聰教授與其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由光的自旋-軌道耦合產生的「光學斯格明子」結構,為微納尺度的光場調控提供了全新的思路。6通過Na+合金化和Bi3+痕量摻雜實現了高效穩定的單基質白光發光,突破了單基質白光螢光粉研究近半個世紀的效率瓶頸,為非鉛鈣鈦礦發光材料的研究指明了一條道路,有希望在綠色照明方面實現產業化應用。
  • 虛空之美:原子層厚度超構表面光場調控
    ,為實現光的相位、振幅、頻率調控提供可調諧、緊湊型的平臺。超構表面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設計平面光學元件,例如超薄超構透鏡、超構波片、光速波前整形、超構偏振分束片、矢量全息成像等。隨著超構表面新技術發展,為亞波長尺度上實現光場調控提供了豐富的手段,使得設計新型超薄平面光學元件成為可能。儘管構建亞波長等離子體激元和全介質納米天線是實現亞波長尺度光場調控的有效途徑。
  • 合肥工業大學吳宗銓教授團隊在手性高分子可控合成領域取得...
    17 15:27:05 來源: 化學加網 舉報   導讀  近日,合肥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吳宗銓教授團隊在手性高分子可控合成領域取得新進展
  • 物理所三維手性超材料的摺疊加工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微加工實驗室博士研究生楊盛焱,博士劉哲,研究員楊海方、李俊傑、顧長志等人,建立並完善了一種基於離子束應變誘導的三維摺疊納米結構加工方法,並與合作者一起在構築三維超材料和實現光場調控特性方面取得新進展。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 量子密鑰分發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
    近場光學旋渦中的光學斯格明子結構深圳大學杜路平、袁小聰教授與其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由光的自旋-軌道耦合產生的「光學斯格明子」結構,並揭示了存在其內部的光學自旋超精細結構,在亞納米光學位移傳感、光學超分辨顯微成像等領域具有重大應用前景。3.
  • 太赫茲全光器件開關過程的光學主動調控
    近日,國防科技大學江天研究員課題組在太赫茲主動調控器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利用構建電磁感應透明超表面和複合光敏層的方法,成功製備了響應時間從皮秒到納秒主動可調的太赫茲全光開關,實現了光控太赫茲超快器件的實時動態調控。
  • 中國科學家發現聲學中的「雙面神」:超越聲自旋的近場調控
    近場倏逝波聲場是一種常見的波動模式,其波動強度會隨距離增加而指數型下降,呈現出高度的空間局域性。它可以攜帶信息,且具備很高的能量密度,因此在信息傳輸、無線傳能、無損探測、超分辨顯微成像等方向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是這些應用都需要一個前提:對近場波的選擇性調控。 怎樣才能使近場波像遠場波一樣,具有高度可調的方向性和高指向性?
  • Science Advances報導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在調控光致變色...
    西工大新聞網4月22日電(東赫)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趙強教授團隊在實現光致變色材料響應行為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