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光學研究團隊實現常溫下對谷極化發光的高效調控

2021-01-09 北京大學新聞網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光學團隊」呂國偉研究員和龔旗煌院士等在二維材料谷極化發光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團隊利用掃描探針操控納米顆粒組裝成超小型手性光學天線,實現在常溫下對單層二硫化鉬谷極化發光偏振度與輻射方向的高效調製。相關研究成果以「Steering valley-polarized emission of monolayer MoS2 sandwiched in plasmonic antennas」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發展》上。(DOI: 10.1126/sciadv.aao0019)

過渡金屬硫化物(TMDCs)具有獨特的谷自旋自由度可用於信息和傳感等領域,是研發谷電子學微納光電器件的重要材料。近年來,利用金屬微納結構(納米線、納米光柵、超表面等)調控TMDCs材料的谷偏振發射特性,實現了左旋/右旋光的空間方向選擇性傳播。然而,這些表面波導型微納結構往往尺寸較大(>1μm2),難以滿足微型化和高度集成的器件設計需求。基於自上而下製備的納米結構對比溼法生長的,通常其表面粗糙度大且品質因子低,因而要求在低溫度環境下才能展現調製效果。獲得常溫下高效調控TMDCs谷偏振發射特性的微納結構器件成為當前備受關注的研究熱點之一。近期工作中,北京大學極端光學團隊利用掃描探針操控組裝納米顆粒,形成複合雜化納米結構體,先後實現了調控納米顆粒散射光和螢光,達到單向性發射[Laser & Photon. Rev. 9, 530(2015);10, 647 (2016)]。在最新的工作中,課題組將探針微納操控方法引入到手性特徵微納結構體系研究中,實現超小型手性光學天線高效調製谷極化發光特性。

實驗上,研究團隊利用掃描探針顯微鏡的針尖操控金納米棒,組裝製備出一種具有手徵特性的立體空間V型天線(~0.02μm2)【圖1(A)】。其中,將單層二硫化鉬夾在天線中間,在納米棒交疊區形成局域表面等離激元熱點區,可顯著增強光與物質相互作用,螢光強度增強約3個量級。單層二硫化鉬在天線近場耦合和遠場幹涉等作用下,其遠場輻射方向從各向同性被調製成單向性發射【圖1(B)】;同時,由於天線的手性耦合特性使得TMDCs的螢光谷偏振度從18%提高到47%【圖1(C)】。模擬計算表明,天線對於谷螢光的偏振度調控,由Purcell效應、局域模式耦合以及遠場幹涉效應共同決定。研究人員還利用探針操控的靈活性,通過原位改變兩個金納米棒的夾角和相對位置,獲得具有左旋、右旋手徵特性強弱不同的系列V型天線。實驗測量結果均與模擬計算的預期相一致,有力地支持了該手性天線調控性能的有效性和高效性,這為開發谷光電子微納器件奠定了基礎。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手性光學天線的量子效率依賴於量子發射體的手性,該發現為手性結構調控輻射場的相關研究新方向提供了可能性。

圖1 (A)手性天線製備過程示意圖;(B) 螢光遠場輻射角分布圖;(C) 被天線調製的螢光谷偏振度

論文第一完成人為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博士生溫特,主要合作者有新加坡國立大學Cheng-Wei Qiu教授、北京大學物理學院葉堉研究員等。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教育部、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和極端光學協同創新中心的支持。

相關焦點

  • 二維材料谷極化特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金玉奇研究員、李剛研究員等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於霆教授和復旦大學叢春曉教授合作,在二硫化鎢谷極化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內封面文章形式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出版社的Nanoscale Horizons雜誌上發表。
  • 復旦大學團隊實現手性光控制的高效光學近場調控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近日,復旦大學周磊教授、孫樹林研究員、何瓊副教授,與天津大學張偉力教授團隊合作,在超構表面調控光學近場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設計並製備的超構表面可在不同手性圓偏振光照射下高效率激發近場表面波並對其波前實現多功能調控
  • 極端光學團隊在強雷射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導讀 北京大學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劉運全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結合高分辨光電子成像技術,對光場調控對強雷射場中光子自旋軌道相互作用進行了開創性研究。
  • 極端光學研究團隊發現非厄米光子拓撲絕緣體拓撲相變規律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光學團隊」胡小永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在非厄米拓撲光子學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發現在二維PT對稱構型的耦合諧振環陣列光子拓撲絕緣體中存在拓撲相變,並且揭示了產生拓撲相變的內在條件:由耦合強度與增益損耗量共同決定的解析關係。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 量子密鑰分發等20項重大光學進展入選
    4.高效穩定非鉛滷化物雙鈣鈦礦暖白光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國家光電研究中心唐江教授團隊及其合作者,闡明了非鉛滷素鈣鈦礦Cs2AgInCl6的自限域激子發光機理,並通過Na+合金化和Bi3+痕量摻雜實現了高效穩定的單基質白光發光,突破了單基質白光螢光粉的效率瓶頸,為非鉛鈣鈦礦發光材料的研究指明了一條道路
  • 高壓調控實現一維金屬滷化物90%螢光量子效率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的呂旭傑研究員和楊文革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最新發現,壓力可以有效抑制自陷態激子的非輻射複合速率,從而在一維雜化金屬滷化物中實現了90%的螢光量子效率(圖1)。該工作首次在吉帕高壓(GPa)尺度上實現了螢光量子產率的確定。
  • 科學家公布新型碳氫硫常溫超導材料 需在極端壓力條件下實現
    來自紐約的一支物理學家團隊,已經發現了一種可在室溫下達成最佳效率的超導材料。研究團隊在近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稱,他們成功地在高達 59℉(15℃)的溫度下,讓一種碳氫硫化合物表達出了超導的特性。不過這個長期追求的科學裡程碑,仍有一個明顯的短板 —— 需要在極端壓力條件下才能實現。
  • 《物理評論快報》報導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實驗室「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劉運全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實驗上測量了800nm和400nm圓偏振雷射與Xe原子相互作用的多光子電離過程,通過冷靶電子離子動量譜儀,實現光電子能譜和動量譜的高精度測量。實驗上,他們發現在400nm波長條件下,測量到可分辨多光子特徵的電子能譜和動量譜結構,如圖1(a)。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微腔表面對稱性破缺誘導非線性光學 北京大學肖雲峰教授和龔旗煌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與其合作者,利用超高品質因子回音壁模式光學微腔,極大地增強了表面對稱性破缺誘導的非線性光學效應,得到的二次諧波轉換效率提升了14個數量級。
  • 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高效穩定非鉛滷化物雙鈣鈦礦暖白光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國家光電研究中心唐江教授團隊及其合作者,闡明了非鉛滷素鈣鈦礦Cs2AgInCl6的自限域激子發光機理,並通過Na+合金化和Bi3+痕量摻雜實現了高效穩定的單基質白光發光,突破了單基質白光螢光粉的效率瓶頸,為非鉛鈣鈦礦發光材料的研究指明了一條道路,有希望在綠色照明方面實現應用。5.
  • 頂發光微腔結構實現高效率鈣鈦礦發光二極體
    ​近日,南京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和王建浦教授團隊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子刊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發表論文,他們提出通過構築光學微腔,製備頂發射PeLED,從而大幅度提升器件效率的新思路。
  • 科技日報:研發新型光催化劑:常溫光照高效制氫,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科技日報訊(作者 陳曦 焦德芳)日前,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成功合成新型帶隙可調的二維層狀鍺矽烷材料,這種新材料可用作性能優異的光催化劑,在常溫光照條件下高效製備氫氣,還能將二氧化碳高效還原成一氧化碳。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隨著工業社會發展,「溫室效應」成為了人類面臨的重大環境挑戰。
  • 西北工大黃維院士團隊報導鈣鈦礦基高效深紅光發光二極體
    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黃維院士團隊在鈣鈦礦材料基礎上先後創造性地實現了其在信息顯示、太陽電池、信息存儲、X射線探測和信息通訊等領域的應用,先後在Nature(《自然》)、Nature Materials(《自然•材料》)、Nature Photonics(《自然•光子學》)、Nature Electronics(《自然•電子學》)、Nature Energy
  • 《物理評論快報》報導物理學院極端光學研究團隊強雷射分子隧道...
    強雷射場下原子分子隧道電離是強場物理的基本問題,對光場調控原子分子動力學有著重要影響,比如電子關聯和高次諧波產生等。理論上精確描述在強雷射場作用下分子隧道電離是非常困難的(見下圖),人們對從分子隧道電離電子波包的特徵缺少深入認識,通常近似地認為分子隧道電離的電子波包為平面波。
  • 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為了有效發揮微腔「雙共振」增強效應,研究人員發展了一種動態相位匹配技術,利用光學微腔中熱效應和光學克爾效應的相位調製,高效地實現了基波和諧波信號同時與微腔模式共振。實驗上獲得的二次諧波轉換效率高達0.049% /W,相比傳統表面非線性光學的結果增強了14個數量級。
  • 國家納米中心在上轉換圓偏振發光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段鵬飛團隊發現將上轉換納米粒子(UCNPs)和鈣鈦礦納米晶(CsPbBr3)分散進手性向列相液晶(N*LC)中,通過粒子間發生的能量轉移過程,能夠實現glum數值高達1.1的上轉換圓偏振發光(圖1)。在這個過程中,CsPbBr3的發光恰好位於光子禁帶的中心,因此獲得的上轉換圓偏振光具有最高的glum值。
  • 國家納米中心在上轉換圓偏振發光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段鵬飛團隊發現將上轉換納米粒子(UCNPs)和鈣鈦礦納米晶(CsPbBr3)分散進手性向列相液晶(N*LC)中,通過粒子間發生的能量轉移過程,能夠實現glum數值高達1.1的上轉換圓偏振發光(圖1)。在這個過程中,CsPbBr3的發光恰好位於光子禁帶的中心,因此獲得的上轉換圓偏振光具有最高的glum值。
  • ...常溫光照高效制氫 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天津大學研發新型光催化材料
    (焦德芳、記者王敏)日前,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成功合成新型帶隙可調的二維層狀鍺矽烷材料。這種新材料可用作性能優異的光催化劑,在常溫光照條件下高效製備氫氣,還能將二氧化碳高效還原成一氧化碳。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隨著工業社會發展,「溫室效應」成為了人類面臨的重大環境挑戰。
  • 廣工大霍延平團隊應力響應-烷氧基鏈調控AIE的發光材料研究新進展
    聚集誘導發光分子(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luminogen, AIEgen)作為一種具有優異性能的新型先進材料,在光電器件、螢光傳感器、生物成像等領域都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其中,開發高性能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是AIE材料最有前途的應用之一。
  • Science Advances報導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在調控光致變色...
    西工大新聞網4月22日電(東赫)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趙強教授團隊在實現光致變色材料響應行為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