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工大霍延平團隊應力響應-烷氧基鏈調控AIE的發光材料研究新進展

2020-07-10 化學加

聚集誘導發光分子(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luminogen, AIEgen)作為一種具有優異性能的新型先進材料,在光電器件、螢光傳感器、生物成像等領域都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其中,開發高性能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是AIE材料最有前途的應用之一。由於AIE材料自身具有聚集發光的性質,是非摻雜OLED器件的理想發光材料,基於聚集誘導發光材料製備的非摻雜OLED顯示出優異的性能。此外,由於AIE分子較為鬆散的分子堆積結構,對於外界刺激具有很強的響應,這種刺激響應AIE材料能夠在外界刺激下發生吸收及螢光波長的可逆變化。尤其是應力響應的發光材料,由於其在光學防偽、應力檢測方面顯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近年來成為研究熱點。

廣工大霍延平團隊應力響應-烷氧基鏈調控AIE的發光材料研究新進展

近期,廣東工業大學輕工化工學院的霍延平教授課題組報導了三個烷氧基鏈修飾的四苯乙烯基菲並咪唑衍生物,TPEO1-PPI, TPEO4-PPITPEO6-PPI,實驗結果表明,通過在四苯乙烯基兩端修飾不同長度的烷氧基鏈,可以改變四苯乙烯基的扭轉角及整個分子的空間排列與堆積方式,從而定向有效地調控分子的AIE效應及刺激響應變色程度。

廣工大霍延平團隊應力響應-烷氧基鏈調控AIE的發光材料研究新進展

圖1.具有應力響應-AIE螢光分子的結構

在此工作中,由於烷氧基鏈具有一定的水溶性,故而通過調節四苯乙烯兩端烷氧基鏈長度,可以定向調控AIE現象的螢光強度倍數關係,表現為越長的烷氧基鏈修飾的分子越難到達聚集的狀態,且隨著烷氧基鏈長度增加,達到聚集態發光時螢光強度倍數越高。此外,由於烷氧基鏈長度影響其單晶狀態下分子的排布,顯著影響其在晶態粉末時下的發射波長,隨著烷氧基鏈長度的增加而導致π-π堆積的減弱及C-H-π等氫鍵作用力的增強,促使其螢光逐漸的藍移。並且,這些化合物表現出與烷氧基長度正相關的可逆力致變色Mechanofluorochromic(MFC)特性,而MFC光譜位移隨烷氧基鏈長度的增加而增加(R = 1,DlMFC = 19 nm; R = 4, DlMFC = 24 nm; R = 6, DlMFC = 53 nm)。通過XRD衍射實驗表明,在各種外部刺激下,MFC現象源於樣品晶態和非晶態之間的轉變(圖2), 由於晶態作用力在力刺激下的消失,導致螢光光譜的顯著紅移,且可通過有機溶劑的燻蒸恢復。輔助以菲並咪唑基團良好的載流子傳輸能力,其中TPEO4-PPI為發光層的非摻雜器件獲得了4.07 %的高EQE,並且在1000cd/m2的亮度下仍然能保持3.59%的EQE,顯示出極低的效率滾降。該研究為拓展應力響應聚集誘導螢光分子和構建高效非摻雜OLED器件提供了新的思路。

廣工大霍延平團隊應力響應-烷氧基鏈調控AIE的發光材料研究新進展

圖2.本文分子AIE聚集程度及力致變色圖片及光譜,晶體堆積情況。

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廣東工業大學碩士生邱志鵬,通訊作者為廣東工業大學籍少敏教授,霍延平教授,此工作的器件製備與福建農林大學歐陽新華教授合作。該工作以「Alkoxy chain regulated stimuli-responsive AIE luminogens based on tetraphenylethylene substituted phenanthroimidazoles and non-doped OLEDs with negligible efficiency roll-off 」,發表在國際知名材料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上。該工作也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1975055,61671162,21975053)、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點項目(2019B1515120023,2019B1515120035)及廣東省分子聚集發光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2019-kllma-06)的大力資助。

相關焦點

  • 顏河&劉峰:非富勒烯受體上不對稱烷氧基取代實現高效OSC
    這種新型的NFA材料有可能將OSC效率提高到20%。因此,明確Y6的關鍵結構特徵以及其結構性能關係對於更好地利用Y6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的一些結果表明,Y6結構中吡咯分子的某些支鏈對於分子的溶解度以及最終器件性能有著很大的影響。而另一個影響的因素則是外部噻吩單元β位置上的烷基鏈,這一點尚未得到詳細研究。
  • 顏河&劉峰AEM:非富勒烯受體上不對稱烷氧基取代實現高性能OSC
    這種新型的NFA材料有可能將OSC效率提高到20%。因此,明確Y6的關鍵結構特徵以及其結構性能關係對於更好地利用Y6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的一些結果表明,Y6結構中吡咯分子的某些支鏈對於分子的溶解度以及最終器件性能有著很大的影響。而另一個影響的因素則是外部噻吩單元β位置上的烷基鏈,這一點尚未得到詳細研究。
  • 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研究獲進展
    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先後在《先進科學》和《納米能源》發表。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是一種新型的發光材料,它依賴於摩擦起電和電致發光耦合,通過極其柔和的機械作用將動態運動轉換為發光信號。
  • 極端光學研究團隊實現常溫下對谷極化發光的高效調控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光學團隊」呂國偉研究員和龔旗煌院士等在二維材料谷極化發光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團隊利用掃描探針操控納米顆粒組裝成超小型手性光學天線,實現在常溫下對單層二硫化鉬谷極化發光偏振度與輻射方向的高效調製。
  • 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河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科研團隊在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先後在《先進科學》和《納米能源》發表。
  • 同步輻射技術在二氧化釩薄膜相變的應力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同步輻射技術在二氧化釩薄膜相變的應力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鄒崇文副研究員和樊樂樂博士等利用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和倒空間成像技術(Reciprocal
  • 寧波材料所碳基納米發光材料室溫長壽命發射調控與應用研究獲進展
    室溫長壽命發光材料由於特有的發光過程而被廣泛應用於新一代光電器件、光學防偽、化學/生物傳感、時間分辨成像等領域。然而在過去幾十年中發展起來的室溫長壽命發光材料(主要包括有機小分子、過渡金屬配合物和稀土基長餘輝材料)普遍具有製備純化過程繁雜、需要昂貴的原料、潛在的生物毒性或苛刻的長壽命產生條件等缺點。
  • 材料學院團隊在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材料科學與光電技術學院黃輝教授研究團隊在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的光電和生物等應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進展,提出了新的材料設計思想和方法。,深入探索三線態激子的工作原理,黃輝團隊近期通過結合A』-D-A-D-A』結構和扭曲構象,成功的合成了具有大π中心的三線態受體材料。
  • 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是一種新型的發光材料
    打開APP 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是一種新型的發光材料 中國科學報 發表於 2020-11-10 10:14:01 近日,河北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科研團隊在摩擦起電誘導電致發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先後在《先進科學》和《納米能源》發表。
  • 進展|氧離子輸運動力學的原位電鏡研究取得新進展
    離子調控是產生新物態和新物性的一種重要手段。離子輸運伴隨的結構相變微觀機制是決定材料性質和器件功能的關鍵。在原子尺度下對離子傳輸動態行為進行原位實時觀測,揭示材料新性質的原子機制,對材料設計和器件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近紅外有機發光材料研究進展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先進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心一直致力於近紅外有機光子材料與器件的研究工作,馬東閣研究員等通過與加拿大卡爾頓大學王植源教授合作,近期在近紅外有機電致發光材料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結果陸續發表在《材料化學》(Chemistry
  • 應力記錄的新方式:應力誘導載流子存儲
    其中,基於應力發光材料的應力傳感技術具有分布傳感和遠程響應的顯著優勢,有望用於發展下一代觸覺傳感器和應力記錄裝置。一般認為,應力發光材料在受到機械刺激的瞬間發射出光子,需要在線使用光電探測器對於光子進行實時探測,這使得應力發光材料的應用被限制於實時的應力傳感。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在超級電容器材料缺陷調控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催化材料團隊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合作,在超級電容器法拉第電容材料缺陷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嵌鋰誘導四氧化三鈷缺陷調控實現高法拉第反應活性和優異超級電容器性能》(Lithiation-Induced
  • 有機電致發光顯示器的研究進展*
    摘要: 有機電致發光顯示器具有功耗小、驅動電壓低、視角寬、響應速度快等優點,是近年來平板顯示技術領域的研究熱點。1987年,C.W.Tang等製備成功低壓驅動(<10V)的小分子發光器件[4],使有機發光現象再次引起廣泛關注。1990年,J.H. Borroughes等又報導了低壓下高分子器件的發光現象[5],開闢了高分子材料研究的新領域。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又稱為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由透明陽極ITO、金屬陰極和有機薄膜層構成,如圖1所示。
  • 化工系張強團隊在鋰金屬沉積規律認識與調控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新聞網11月11日電 為了解決鋰金屬負極存在枝晶生長的安全隱患,清華大學張強教授研究團隊通過研究提出了金屬鋰沉積擴散-反應競爭機制,引入親鋰共價有機骨架以降低鋰離子的界面擴散能壘,獲得了無枝晶生長的複合鋰金屬負極。這為新體系二次電池提供了關鍵能源材料化學基礎。
  • 華理在可調控室溫磷光材料研究領域獲新突破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的馬驤教授團隊基於前期純有機室溫磷光材料研究基礎,將動態共價化學與有機室溫磷光聚合物材料相結合,通過可逆狄爾斯-阿爾德反應,將熱可逆的動態共價鍵引入發光基團,構建了發光可調控的智能純有機室溫磷光聚合物材料。
  • 華東理工大學在超分子水凝膠領域研究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特聘研究員王義明與郭旭虹教授團隊在仿生自組裝水凝膠領域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以「Biomimeticstrain-stiffening self-assembled hydrogels」為題發表在
  • 華東理工大學在超分子化學組裝調控化學發光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曲大輝教授課題組在超分子化學調控化學發光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Color-Tunable Single-Fluorophore Supramolecular
  • 【材料】ACS AMI┃具有電場和溫度雙重響應的高glum值圓偏振手性發光液晶材料的構築及性能研究
    對圓偏振發光材料的研究不僅能很好地揭示手性分子處於激發態時的結構信息,而且有助於我們更深入的理解手性的產生、傳遞及放大機制。由於圓偏振發光材料在不對稱催化、化學傳感器/探針、液晶顯示器背光源、3D顯示、光學防偽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近年來受到了研究者們的廣泛關注。
  • 南科大俞大鵬團隊發表狄拉克半金屬超導電性調控研究新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俞大鵬團隊與北京大學、荷蘭特文特大學等合作,在狄拉克半金屬-超導體異質結量子調控方面取得研究新進展,相關成果以《通過增大狄拉克半金屬約瑟夫森結的幾何尺寸將電子輸運維數降到拓撲鉸鏈態》(「Reducing Electronic Transport Dimension to Topological Hinge States by Increa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