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理工大學在超分子化學組裝調控化學發光領域取得新進展

2020-11-25 騰訊網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曲大輝教授課題組在超分子化學調控化學發光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Color-Tunable Single-Fluorophore Supramolecular System with Assembly-Encoded Emission」為題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發光可控的螢光材料在生物成像、發光二極體、傳感器以及光電器件等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如何實現對分子發光的智能調控一直以來都是研究熱點。近幾十年來,化學家們相繼開發出了許多螢光波長可控、具有刺激響應性的智能螢光材料。然而,多數材料都涉及到繁瑣冗長的有機合成過程,這限制了它們的進一步應用。隨著超分子化學的發展,化學家們發現主客體作用、親疏水作用力、氫鍵等超分子作用力是一種調控分子發光的優良手段。但是,如何通過簡單有效的方法構建螢光發射波長可調控的智能螢光材料仍然是巨大的挑戰。

該研究工作中,研究者們通過將螢光團芘以醯腙的方式連接在親水性分子上,構建含單一螢光團的兩親性分子,該分子的發光波長與螢光團芘之間的距離密切相關。研究者們通過親疏水作用力以及主客體識別作用這兩種超分子手段來實現可逆調控螢光團芘之間的距離,進而實現對其螢光顏色的可逆調控,在很大範圍內能夠調節其發光顏色從藍到黃並包含白光發射。同時,研究者們利用α-澱粉酶緩慢催化降解環糊精大環的機制,實現了超分子組裝體在酶催化條件下發生自發解離過程,進而構建出以環糊精為化學燃料,時間「編程」的非平衡動態組裝螢光系統,並成功應用於自擦除的凝膠書寫材料。

該工作由博士生王騫、張琦博士在曲大輝教授的指導下完成,並得到了田禾院士的悉心指導。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基礎科學中心、上海市重大科技專項以及華東理工大學「張江樹優博」重點培育計劃等項目資金的支持。

來源 華東理工大學新聞網

喜歡就點「在看」,開啟價值時刻!

相關焦點

  • 華理在超分子化學組裝領域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
  • 華東理工大學在超分子水凝膠領域研究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特聘研究員王義明與郭旭虹教授團隊在仿生自組裝水凝膠領域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以「Biomimeticstrain-stiffening self-assembled hydrogels」為題發表在
  • 華東師範大學青年學者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徐林教授課題組和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海濤研究員課題組跨學科合作研究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
  • 華東師大青年學者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華東師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徐林教授課題組和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海濤研究員課題組跨學科合作研究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
  • 華東師大在超分子光化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隨著高等院校科學研究的日益規模化和前沿領域的不斷深化,科研活動不僅依賴於科學家的個人努力和學科成員之間的合作,跨學科研究合作已經成為科學研究的主要形式。瑞典皇家科學院在1998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獎公報裡指出:「化學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在這個新時代裡,實驗和理論能夠共同協力探討分子體系的性質。」
  • 【中國科技網】華東理工大學分子機器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曲大輝教授團隊在實現人工分子馬達運動的集成及功能性調控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新研究成果以「基於離散超分子金屬大環的可見光碟機動分子馬達」為題發表於最新一期《美國化學會志》。位阻烯烴的分子馬達在外界光熱刺激下能夠進行360°單向可控旋轉的獨特性能已廣泛應用於離子識別、不對稱催化、手性調控等領域。
  • 「Angew」華東理工:功能染料組裝誘導發光研究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的馬驤教授團隊基於前期通過超分子組裝手段調控振動誘導發光(vibration-induced emission,VIE)的研究, 將手性環已二胺單元引入到VIE分子中,利用VIE分子的雙發射、大斯託克斯位移和環境敏感等特點,對從動力學亞穩態到熱力學穩態的組裝過程進行實時的可視化監測
  • 華東理工大學在有機室溫磷光水凝膠材料研究領域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的馬驤教授團隊在有機室溫磷光材料領域連續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分別在線發表於化學領域國際著名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 CCS Chemistry | 超分子化學和光化學齊上陣,烯烴聚合調控策略取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陳昶樂課題組在超分子化學和光化學調控烯烴聚合方面取得新進展,利用超分子策略構建多核烯烴聚合催化劑,將脲和偶氮苯基團引入到α-二亞胺鈀催化劑中,以實現超分子化學和光化學對烯烴聚合的調控,最終成功得到了具有雙峰GPC分布的聚合物。
  • 《上海科技報》華東理工大學在環境化學領域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邢明陽教授課題組在環境汙染控制領域取得最新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通過缺陷調控實現硫化鈷對水中有機汙染物的長效降解》為題,發表在德國化學會知名學術刊物《德國應用化學》上。水環境保護是當前人類社會的熱點議題之一。在眾多水汙染處理手段中,高級氧化技術憑藉其強大的氧化能力,被廣泛應用於處理水環境中難降解的有機汙染物。
  • 化學所在肽基組裝界面親疏水性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
    、界面與化學熱力學院重點實驗室李峻柏課題組對二肽分子組裝機理、短肽摺疊、結構和功能調控進行了長期系統化研究。研究發現,精準調控組裝途徑能實現二肽組裝體從凝膠轉變成有序的單晶結構,為生理條件下培養肽基和蛋白晶體創建了新方法。
  • 【創新前沿】德國《應用化學》報導我校功能染料組裝誘導發光研究...
    近日,我校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的馬驤教授團隊基於前期通過超分子組裝手段調控振動誘導發光(vibration-induced emission,VIE)的研究, 將手性環已二胺單元引入到VIE分子中,利用VIE分子的雙發射、大斯託克斯位移和環境敏感等特點,對從動力學亞穩態到熱力學穩態的組裝過程進行實時的可視化監測,同時成功誘導出圓偏振發光
  • 為配位超分子化學奉獻青春
    同時,所領導對新引進人才和隊伍,從工作到生活,都十分關心,所以回國後,我選擇到這裡工作。」孫慶福說。 自課題組成立以來,他們在超分子組裝方法學、組裝體系的結構創新、超分子體系的性質與功能開發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和突破,近五年來在國際知名雜誌發表原創學術論文21篇。
  • 【中國科學報】為配位超分子化學奉獻青春
    同時,所領導對新引進人才和隊伍,從工作到生活,都十分關心,所以回國後,我選擇到這裡工作。」孫慶福說。  自課題組成立以來,他們在超分子組裝方法學、組裝體系的結構創新、超分子體系的性質與功能開發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和突破,近五年來在國際知名雜誌發表原創學術論文21篇。
  • 為配位超分子化學奉獻青春—新聞—科學網
    同時,所領導對新引進人才和隊伍,從工作到生活,都十分關心,所以回國後,我選擇到這裡工作。」孫慶福說。 自課題組成立以來,他們在超分子組裝方法學、組裝體系的結構創新、超分子體系的性質與功能開發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和突破,近五年來在國際知名雜誌發表原創學術論文21篇。
  • 發光學報 | 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
    隨著科技和信息的發展,對新型發光材料的製備也提出了精準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等更高的要求。配位導向自組裝在多組分超分子聚集體的可控構築和調控方面展現出優異的高效性與多樣性。利用具有明確配位構型的過渡金屬為節點,通過有機構築基元的合理設計與調控,各種幾何形狀的多核金屬有機分子籠的結構設計成為可能,其中具有絕對立體構型的手性配位超分子體系也被相繼報導。
  • 華東理工大學人工構建自組裝多酶體—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記者從華東理工大學獲悉,該校生工學院魯華生物技術研究所教授魏東芝和任宇紅研究團隊,在自組裝超分子多酶體的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 武漢科技大學在超分子化學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進入新世紀以來,多學科交叉融合已成為創新的源泉和高校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武漢科技大學「超分子材料與分子納米器件團隊」梁峰教授課題組立足自身特色,與納米科學和生物醫學領域的專家合作,在刺激響應性導電水凝膠、二維材料、腫瘤精準診療等領域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發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論文。
  • 【JACS】華東理工曲大輝教授團隊在分子機器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曲大輝教授團隊在實現人工分子馬達運動的集成及功能性調控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最新研究成果「Visible-Light-Driven Rotation of Molecular Motors in Discrete Supramolecular Metallacycles
  • 華東師範大學研製成功多種超分子螢光材料—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徐林教授課題組聚焦超分子螢光材料化學領域的研究,在超分子配位組裝機理研究、組裝材料穩定性強化以及發展組裝新策略方面開展了系統性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