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黃辛)記者從華東理工大學獲悉,該校生工學院魯華生物技術研究所教授魏東芝和任宇紅研究團隊,在自組裝超分子多酶體的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近日,《應用化學》報導了相關成果。
蛋白質自組裝是合成生物學和納米生物技術領域的研究熱點。在自然界,細胞通過漫長的進化獲得了許多按一定空間結構組裝在一起的多酶複合體,在這些複合體中,酶與酶之間可以形成底物通道,減少中間產物(尤其有毒物質)的擴散,以達到高效的胞內催化功能,在細胞代謝過程和生命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模擬天然的多酶複合體,在胞內人工構建超分子多酶體,是生物催化和合成生物學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為解決如何實現多聚體酶精確組裝的問題,該研究團隊選擇了兩個異種微生物來源的多聚體酶作為技術模型,利用蛋白質自身同源自聚特性以及相互作用蛋白結構域和其配體的異源相互作用特性,採用生物技術,成功實現了這兩個多聚體酶在胞外和胞內的自組裝,得到了結構高度有序的層狀超分子多酶體。與未組裝的酶相比,無論是催化性能還是蛋白質穩定性都得到了顯著提高。
《中國科學報》 (2014-11-17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