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國家蛋白質中心、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以及英國巴斯大學合作,在酶激活型光控螢光染料的超分辨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光致變色螢光探針策略實現生物標誌物超分辨成像」為題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酶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生物大分子,可通過催化底物的化學反應調控細胞的正常功能。而且,酶的催化活性異常與人類重大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密切相關(如癌症、細胞衰老等)。

前期研究中,研究團隊通過構建螺吡喃—萘醯亞胺光控螢光染料體系,實現了肝癌細胞的靶向光控螢光成像,進而通過結合人血清白蛋白構建了光控探針/蛋白質複合物,提升了探針的雙螢光發射性能,實現了肝癌細胞的靶向雙螢光循環成像。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在光致變色基團螺吡喃結構中引入了可被β—半乳糖苷酶水解的β—半乳糖基團,同步抑制了螺吡喃的光致變色性能和螢光性能,並進一步將探針與人血清白蛋白結合,形成光學性能增強的蛋白複合體。複合探針被細胞內化後受β—半乳糖苷酶催化水解β—半乳糖基團,從而同步激活螺吡喃分子的光致變色和螢光性能。基於探針獨特的光控「螢光閃爍」性能,研究人員運用超分辨成像技術將探針成像解析度提升至74~80nm,在亞細胞層次實現了β—半乳糖苷酶在卵巢癌細胞和衰老細胞中的活性分布探測。實驗表明,卵巢癌細胞的β—半乳糖苷酶傾向於均勻分布在胞質中,而在衰老細胞中傾向於在溶酶體周圍聚集。平行應用膜檢測算法分析了兩種不同細胞中酶分布的數據信息,構建了兩種不同病理狀態下的多邊形模型圖,為酶催化生物大分子動態修飾的亞細胞水平精準成像提供了新的化學工具。

據悉,上述研究工作主要由柴先志博士、韓海浩博士和亞當·賽吉維克博士在華東理工大學張雋佶副教授、賀曉鵬教授和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李佳研究員指導下協作完成,並得到了田禾院士的悉心指導。

相關論文信息: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0537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 創新前沿】JACS報導我校光控螢光染料的超高分辨成像研究進展
    近期,我校費林加諾貝爾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與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國家蛋白質中心、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以及英國巴斯大學合作,在酶激活型光控螢光染料的超高分辨成像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Photochromic Fluorescent Probe Strategy for the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of Biologically Important Biomarkers
  • 我國學者在活細胞超分辨成像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國家實驗室生物醫學光子學功能實驗室張玉慧教授研究團隊通過對細胞穿膜肽的研究,利用其運載能力將不能透膜的螢光染料及特異性識別基團攜帶進入活細胞,突破以往光激活螢光化學探針中螢光染料及識別基團本身需要透膜的限制,為活細胞超分辨成像化學探針的構建提供了一種新策略。
  • 【材料】季銨化哌嗪羅丹明——提升亮度的新型超分辨螢光染料
    相較於傳統光學成像,超分辨螢光成像建立在更大規模的光子統計數據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提升成像解析度、改善成像質量,人們希望設計出具有更高亮度以及更好光穩定性的螢光染料。羅丹明染料雖然被廣泛應用於超分辨成像,但其螢光亮度通常受激發後分子內扭轉電荷轉移(TICT)的非輻射躍遷過程的影響(圖1a),其成像潛力並未得到完全的釋放。
  • 浙大科學家提出三維光學超分辨成像新方法
    201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了超分辨螢光顯微技術的發明者,這一技術利用特定的螢光染料實現光學的超分辨,突破衍射極限,到達200納米以下的尺度。科學家們可以通過光學顯微鏡,看到細胞的精細結構。然而,這項技術也有自己的弊端,比如對螢光染料有特殊的擦除或者開關效應要求,或需要獲取成百上千張原始圖像以重構超分辨圖像,因此成像時間較長。
  • 新一代螢光顯微鏡可輕鬆實現超分辨成像
    近年來,隨著活細胞體系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的發展,膜蛋白單分子研究,特別是受體動力學的研究,已成為目前單分子研究領域中最活躍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超分辨成像技術因其能夠突破光學衍射極限,而比傳統光學顯微鏡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和更高的定位精度。
  • 稿件速遞|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
    導讀近年來,研究者將一系列超分辨成像技術與螢光偏振顯微術結合,實現了納米尺度上乃至單分子水平的螢光偶極子成像。北京大學席鵬副教授課題組總結了已有的螢光偏振成像技術,介紹了最近開發的兩種超分辨螢光偏振成像技術,比較了各種螢光偏振成像技術的優劣。
  • 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成像揭露細胞器相互作用全景
    ,發展了超分辨螢光輔助衍射層析(SR-FACT)雙模態顯微成像技術,實現了對細胞內細胞器相互作用過程的高速三維全景成像。 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的出現極大的推動了現代生命科學對細胞內新結構和新的動態過程的研究。然而,受限於較寬的發射光譜及光毒性,其僅能對有限幾種螢光標記同時成像,難以用於細胞內不同細胞器間複雜代謝過程的研究。電子顯微鏡雖然具有更全面及高解析度的成像能力,但不能對活細胞進行動態成像。即使在活細胞的超分辨螢光成像中,依然也需面對螢光漂白效應對三維成像速度、成像總時程的限制。
  • 南開教師在紅細胞骨架超分辨成像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近日,我校物理科學學院、泰達應用物理研究院潘雷霆副教授與合作者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Ke Xu教授基於超分辨光學成像技術在紅細胞骨架結構與特性研究方面獲重要進展,相關結果以「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 Reveals the Native Ultrastructure of the Erythrocyte Cytoskeleton」為題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ell Reports
  • 【材料】ACS AMI┃全可見光調控的聚集誘導發光型二芳基乙烯螢光分子開關用於超分辨成像
    然而,二噻吩基乙烯通常需要紫外光碟機動光異構化閉環反應,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實用性。特別是在超分辨螢光成像領域,顯微系統因為成本、兼容性、安全等因素通常未裝備紫外光源,導致現有成像系統對二噻吩基乙烯探針的兼容性較差。同時,相較於可見光,紫外光波長更短、能量更高、對樣品或操作者傷害較大,且穿透性更差。因此,迫切需要開發使用較溫和的可見光替代紫外光碟機動的二噻吩基乙烯螢光分子開關。
  • 大工肖義教授課題組發展出顯著提高染料發光效率新策略
    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肖義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的劉曉剛教授課題組發展出顯著提高染料發光效率的新策略。此新策略為未來超分辨成像領域開發更多性能優異的螢光染料提供了很好的指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螢光染料發光構效關係研究取得系列進展—新聞...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螢光染料發光構效關係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 螢光染料識別響應調控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呂東光 劉萬生報導) 1月10日,在2013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大連理工大學彭孝軍、段春迎、樊江莉、何成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成果「螢光染料識別與響應調控的理論與應用基礎研究
  • 突破傳統光學衍射極限:新一代Nanoimager可輕鬆實現超分辨螢光成像
    近年來,隨著活細胞體系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的發展,膜蛋白單分子研究,特別是受體動力學的研究,已成為目前單分子研究領域中最活躍的研究方向之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超分辨成像技術因其能夠突破光學衍射極限,而比傳統光學顯微鏡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和更高的定位精度。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Light在線】問答實錄:超分辨成像與單細胞分選技術
    問:上轉換納米顆粒的效率比較低,在應用於超分辨成像時發光會不會比較弱,單個顆粒的亮度是多少,與螢光染料相比呢?能否更好的應用於生物超分辨成像中?答:可以提高參雜濃度來提升亮度,上轉化材料抗淬滅性好,一般能亮更久,在生物成像中就可以做長時間STED成像。22.
  • 大連化物所螢光染料發光構效關係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探針與螢光成像研究組徐兆超團隊長期致力於螢光分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針對生物單分子檢測和超高時空動態分辨的前沿需求,開展「標記-探針-成像」一體化研究。該團隊以螢光分子發光構效關係為核心,以「實驗/理論」相結合的模式深刻理解和探索分子發光機理,工程化創製高性能新型螢光分子,並於近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
  • 新型仿生螢光多肽研究獲新進展
    7月8日,美國化學會(ACS)對天津大學化工學院教授齊崴、博士王躍飛團隊關於「彩虹色仿生螢光多肽納米顆粒」的研究工作進行了報導與新聞推送。
  • 單分子螢光成像概述
    (b)供體和受體距離 PALM/STORM 除了TIRF和FRET,我們在超分辨專題中給大家介紹的光激活定位顯微技術(PALM)和隨機光學重建顯微技術(STORM)也是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
  • 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4月16日,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教授孫育傑團隊在《科學進展》上發表文章,結合高通量轉錄組測序和超分辨顯微成像,闡明核內肌動蛋白促進轉錄工廠形成,
  • 南開團隊在細胞中間纖維骨架超分辨成像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近日,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潘雷霆副教授、許京軍教授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Ke Xu教授團隊基於超分辨光學成像技術在細胞中間纖維骨架動力學變化特性方面研究獲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封底(Back Cover)論文形式發表在國際知名綜合類學術期刊《Advanced Science》(IF:15.804),題為「Hypotonic stress induces fast, reversible degra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