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2020-11-28 科學網

 

4月16日,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教授孫育傑團隊在《科學進展》上發表文章,結合高通量轉錄組測序和超分辨顯微成像,闡明核內肌動蛋白促進轉錄工廠形成,調控可誘導基因轉錄的機理。這個機理可能是基因調控快速響應環境刺激的分子基礎。

應激性是生命的基本特徵,響應外界刺激的基因表達調控在細胞水平決定了細胞增殖、分化、遷移和死亡,在器官和生物體水平決定了發育、免疫應答和神經可塑性,其調控異常可能會導致腫瘤。細胞及時響應外界刺激的一個策略是形成轉錄工廠,即將應答刺激的多個基因和多個RNA聚合酶拉到一起進行高效、協同的轉錄表達,但是這一過程如何發生和調控尚不清楚。

核內肌動蛋白通過多種途徑調控基因表達,儘管已取得一些研究進展,但核內肌動蛋白的調控基因表達的機理還不清楚。研究人員首先通過高通量轉錄組測序確定了在血清刺激條件下差異表達的一類基因—血清響應基因,發現核內肌動蛋白對細胞維持以血清響應基因為特徵的轉錄譜不可或缺。

研究人員用免疫螢光原位雜交和多色超分辨成像觀察到血清刺激下,轉錄工廠在血清響應基因位點上原位形成,進行活躍轉錄。接著,研究人員通過活細胞超分辨成像、時間相關光激活定位顯微分析、超分辨鑲嵌分析,發現和正常條件相比,轉錄工廠在血清刺激下密度更高、更活躍、持續時間更長,而核內肌動蛋白的存在是觀察到這種增強型轉錄工廠的必要條件。

進一步,研究人員用多色超分辨成像觀察到核內肌動蛋白在血清刺激下會與轉錄工廠共定位,暗示其可能作為支架促進形成增強型的轉錄工廠。基於N-WASP蛋白和Arp2/3蛋白複合體都與RNA聚合酶有相互作用,研究人員通過超分辨成像與分析,發現經典的N-WASP-Arp2/3-actin通路是形成血清增強型轉錄工廠的必要條件,而核內肌動蛋白可能通過液-液相分離機制促進轉錄工廠的形成。

特別重要的是,除了血清刺激,研究人員發現核內肌動蛋白對在幹擾素γ刺激下形成增強型轉錄工廠也是不可或缺的,顯示出核內肌動蛋白對調節轉錄工廠和響應刺激下的轉錄過程具有普遍意義。

綜合上述實驗結果,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的模型:核內肌動蛋白作為一個動態支架,通過相分離機制增強轉錄工廠的形成和維持。

同時,這項研究也提出了下一步有待解決的問題。首先,進一步理解核內肌動蛋白如何形成支架、如何與RNA聚合酶共相分離,以此快速形成轉錄工廠響應不同刺激(血清、幹擾素γ),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其次,進一步的機理探索在很大程度上將會受益於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發展對核內肌動蛋白進行無假象、高對比度、活細胞成像的技術。

論文相關信息: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16/eaay6515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Science Advances:揭示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
    核內肌動蛋白(nuclear actin)通過多種途徑調控基因表達:1.nuclear actin存在於染色質重構複合物中;2.nuclear actin與三種RNA聚合酶都有相互作用,影響RNA聚合酶的轉錄活性;3.nuclear actin調控轉錄輔助因子MAL的活性;4.nuclear actin通過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s
  • BIOPIC孫育傑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發文揭示核內肌動蛋白調控...
    、調控可誘導基因(induciblegenes)轉錄的機理。儘管有這些研究進展,nuclear actin調控基因表達的機理仍然不清楚。研究人員通過RNA-seq確定了在血清刺激條件下差異表達的一類基因——血清響應基因,發現nuclear actin對細胞維持以血清響應基因為特徵的轉錄譜不可或缺。他們用免疫螢光原位雜交(ImmunoFISH)和多色超分辨成像觀察到血清刺激下,Pol II clusters在血清響應基因位點上原位形成,進行活躍轉錄。
  • 全新轉錄調控複合物可抑制轉錄—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GPCR發揮的生理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由其所激活的細胞內效應蛋白(G蛋白等)決定。根據其介導的下遊信號通路,G蛋白可分為Gs、Gi、Go和Gq等類型,其中,Gs 和Gi被GPCR活化後,分別激活和抑制腺苷酸環化酶,產生相反的生物學效應。研究表明,不同GPCR可選擇性激活一種或多種G蛋白,但一種GPCR如何識別不同類型的G蛋白一直未被清晰闡明,制約了對於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的深入理解。
  • 科學家揭示相關組蛋白甲基化活性的串擾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複合物的酶活調控及其分子機制,闡明了組蛋白H2B第120位賴氨酸(H2BK120)的單泛素化修飾對MLL甲基化活性的串擾調控機制,並發現了MLL複合物關鍵組分WDR5蛋白對MLL家族成員活性調控的迥異的分子機理及底物特異性調控機制。
  • 玉米G蛋白可同時調控發育及免疫機制—新聞—科學網
    因此,確定既控制發育信號又控制免疫信號的關鍵調節機制對於最大化生產率至關重要。12月1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以下簡稱資源區劃所)最新成果,解析了玉米信號開關分子G蛋白對發育及免疫信號的雙重調控機制,為平衡發育及免疫應答
  • Sox2/Ddx5與R-loop協同調控體細胞重編程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Sox2/Ddx5與R-loop協同調控體細胞重編程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研究員姚紅傑課題組聯合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孫前文課題組揭示了Sox2/Ddx5與R-loop協同調控體細胞重編程為誘導多能幹細胞的新機制。
  • 科學家揭示蘋果酸積累和液泡酸化調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蘋果蛋白MdBT2如何響應硝酸鹽調控蘋果酸積累和液泡酸化的分子機制。 郝玉金告訴《中國科學報》,有機酸種類和含量及其與糖的比例直接影響果實風味和加工品質,是果樹遺傳改良和栽培調控的重要目標性狀。在蘋果果實中,蘋果酸是最主要的有機酸,蘋果酸在果肉細胞的細胞質中合成代謝,並在液泡中大量積累。
  • 科學家已發現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水面上的葉子呈漂浮狀態,水下的葉子是針尖狀的,科學家認為,這種環境影響性狀的現象主要是通過表觀調控機制來實現的。」本文的作者之一、浙江萬裡學院教授錢國英告訴《中國科學報》。 基於基因組和轉錄組學分析,研究人員通過對20個紅耳龜的表觀遺傳基因篩選後發現,Kdm6b因子能夠調控它的性別。
  • 中外團隊揭秘黃瓜卷鬚背後的新型多功能轉錄因子 —新聞—科學網
    他們發現,黃瓜卷鬚身份基因TEN是一個新型的多功能轉錄因子,能夠結合在基因內部的增強子上,並通過乙醯化修飾組蛋白球體區域的賴氨酸,打開染色質,激活靶標基因。 「這項研究通過黃瓜卷鬚這個特殊的『透鏡』,為解答結合到基因內部的轉錄因子如何調控基因表達這一基礎科學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是發育生物學和基因表達調控領域的一個重要突破。」
  • 深度展望:mRNA轉錄後整體調控
    Keene教授是研究RNA調控的專家,曾發現並闡明了蛋白的RNA識別模式(RNA Recognition Motif),而攜帶該模式的蛋白後被證實為最大的RNA結合蛋白家族。該發現對於RNA調控研究具有至關重要的貢獻。近期Jack D.
  • 靶向幹預m6A通路抑制癌細胞新策略被發現—新聞—科學網
    該成果揭示了RNA甲基化m6A閱讀器YTHDF2在細胞周期中的作用,並闡明細胞周期通過影響YTHDF2蛋白穩定性形成前饋調控迴路的分子機制,為通過靶向幹預m6A通路抑制癌細胞增殖提供新的策略。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費啟立介紹,真核生物轉錄組RNA甲基化修飾m6A對基因的轉錄後水平調控起著重要的作用。
  • 轉錄因子入核的調控機制
    轉錄因子入核的調控機制 來源:生命經緯 2007-01-16 09:12 對細胞分化的調控是臨床應用胚胎幹細胞的關鍵問題之一。
  • 真核生物核糖體蛋白基因的轉錄調控
    在前基因組時期,構建基因調控網絡是最重要的問題之一然而,一個物種中包含有成千上萬的基因,因此構建基因調控網絡難度不言而喻。基於對核糖體蛋白(RP)基因近50年的研究,所以我們就可以通過這些基因更好地來理解和構建調控網絡。 RP基因的早期研究是在大腸肝菌中開始的,RP基因在原核生物中形成操縱子,一些RP蛋白還能夠結合到翻譯成這些蛋白的mRNA上,引起翻譯的終止,在翻譯水平形成一種RP基因的調控反饋網絡。
  • Molecular Cell:MOF蛋白調控基因轉錄活性
    美國密西根大學副教授竇雅麗研究小組最近在Molecular Cell雜誌上發表了有關MOF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種新型的調控機制。MYST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HAT)廣泛存在於從酵母到人的真核生物中,在真核生物的轉錄調控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一家族中MOF蛋白在轉錄活性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組蛋白H4乙醯轉移至K16。
  • 組蛋白H2A的單泛素化調控轉錄熱點染色質開關的分子機制
    PcG蛋白通過負向修飾染色質抑制基因表達,主要的作用分為三種:單泛素化修飾組蛋白H2A(H2AK121ub)、三甲基化修飾組蛋白H3(H3K27me3)、壓縮染色質。相比較PcG介導的兩種組蛋白修飾,PcG蛋白如何調控染色質結構仍不清楚。
  • 基因轉錄調控:共激活因子的多樣性及調控機制
    Roeder教授首先發現了真核生物RNA聚合酶I、II、III,從而開創了真核生物轉錄調控領域。隨後Roeder實驗室採用生物化學方法建立了體外轉錄系統,並利用該系統分離和鑑定了眾多關鍵轉錄調控因子,其中包括第一個真核轉錄因子TFIIIA、中介體複合物(mediator)以及多種通用轉錄因子(GTFs),並且揭示了染色質結構(包括組蛋白修飾)在表觀遺傳水平對基因轉錄的影響。
  • 熱休克蛋白調控機制與疾病
    2019年8月8日,我校生物&醫學午茶會(Henan University,Biweekly BioMed Seminar,簡稱「HU-BBS」)第四期如期在基礎醫學院6樓錄播室舉辦,胡延忠博士應邀作了題為「熱休克蛋白調控機制與疾病」的精彩報告,生命科學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和醫學院所屬學院、附屬醫院和重點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近50人參加會議並進行了熱烈研討。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動物最終個體大小的調控機制一直以來都是發育生物學的一個既重要又困難的科學問題。在昆蟲中,蛻皮激素(20E)通過誘導昆蟲蛻皮和變態來決定個體生長時間,而胰島素/類胰島素樣肽信號通路(IIS)調控昆蟲生長速率;兩者共同決定昆蟲個體大小。
  •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去泛素化酶USP21調控Nanog轉錄因子機制
    研究人員發現ERK能夠通過磷酸化USP21的S539位,使USP21與Nanog的相互作用減弱,進而加速Nanog的降解從而促進ES細胞的分化。USP21除了通過穩定Nanog蛋白水平維持幹細胞的乾性外,還能夠被Nanog招募到特定啟動子附近並通過調控組蛋白的甲基化修飾來調控胚胎幹細胞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