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去泛素化酶USP21調控Nanog轉錄因子機制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Nanog是胚胎幹細胞全能性維持和重編程過程中至關重要的核心轉錄因子。最近的研究提示泛素化修飾系統在幹細胞乾性維持和分化中有重要作用。Nanog的穩定性的維持同時受泛素化和去泛素化的調控,如泛素連接酶FBXW8可以促進Nanog的泛素化降解進而誘導細胞分化。然而,Nanog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機制仍未見報導。

  經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國家新藥篩選中心研究人員的共同證實,去泛素化酶USP21通過使乾性轉錄因子Nanog去泛素化而維持幹細胞的乾性。研究人員運用雙報告基因系統篩選了46個去泛素化酶,並最終找到了能夠通過去泛素化並穩定Nanog蛋白水平的去泛素化酶USP21。此外,研究人員還證實了USP21不僅能夠維持小鼠胚胎幹細胞的乾性,還能夠明顯提高iPS的效率。USP21本身的表達水平受到LIF/STAT3信號通路的調控,而USP21與Nanog的相互作用則受到ERK信號通路的影響。研究人員發現ERK能夠通過磷酸化USP21的S539位,使USP21與Nanog的相互作用減弱,進而加速Nanog的降解從而促進ES細胞的分化。USP21除了通過穩定Nanog蛋白水平維持幹細胞的乾性外,還能夠被Nanog招募到特定啟動子附近並通過調控組蛋白的甲基化修飾來調控胚胎幹細胞的命運。

  該項研究揭示了USP21在幹細胞命運中的重要作用,不僅對於進一步研究維持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及分化的分子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指導意義,而且為篩選幹細胞命運調控的小分子藥物及腫瘤幹細胞抑制劑提供了潛在的靶點。

  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教授王平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國家新藥篩選中心研究員謝欣;第一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的博士研究生金佳麗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國家新藥篩選中心的博士研究生劉健。王平主要從事泛素化修飾調控腫瘤微環境的分子機制的研究、小分子化合物篩選及腫瘤幹預策略研究、幹細胞乾性維持及分化過程中關鍵蛋白的翻譯後修飾如泛素化、磷酸化及乙醯化調控等調控機制的研究。謝欣主要從事G蛋白偶聯受體的信號轉導通路研究、小分子化合物對幹細胞命運調控的研究及高通量/高內涵新藥篩選模型建立及應用工作。

  該研究成果於11月2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doi:10.1038/ncomms13594)。該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973」計劃、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中科院幹細胞先導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上海市項目的支持。

  文章連結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去泛素化酶USP21調控Nanog轉錄因子機制

  Nanog是胚胎幹細胞全能性維持和重編程過程中至關重要的核心轉錄因子。最近的研究提示泛素化修飾系統在幹細胞乾性維持和分化中有重要作用。Nanog的穩定性的維持同時受泛素化和去泛素化的調控,如泛素連接酶FBXW8可以促進Nanog的泛素化降解進而誘導細胞分化。然而,Nanog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機制仍未見報導。
  經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國家新藥篩選中心研究人員的共同證實,去泛素化酶USP21通過使乾性轉錄因子Nanog去泛素化而維持幹細胞的乾性。研究人員運用雙報告基因系統篩選了46個去泛素化酶,並最終找到了能夠通過去泛素化並穩定Nanog蛋白水平的去泛素化酶USP21。此外,研究人員還證實了USP21不僅能夠維持小鼠胚胎幹細胞的乾性,還能夠明顯提高iPS的效率。USP21本身的表達水平受到LIF/STAT3信號通路的調控,而USP21與Nanog的相互作用則受到ERK信號通路的影響。研究人員發現ERK能夠通過磷酸化USP21的S539位,使USP21與Nanog的相互作用減弱,進而加速Nanog的降解從而促進ES細胞的分化。USP21除了通過穩定Nanog蛋白水平維持幹細胞的乾性外,還能夠被Nanog招募到特定啟動子附近並通過調控組蛋白的甲基化修飾來調控胚胎幹細胞的命運。
  該項研究揭示了USP21在幹細胞命運中的重要作用,不僅對於進一步研究維持胚胎幹細胞自我更新及分化的分子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指導意義,而且為篩選幹細胞命運調控的小分子藥物及腫瘤幹細胞抑制劑提供了潛在的靶點。
  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教授王平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國家新藥篩選中心研究員謝欣;第一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的博士研究生金佳麗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國家新藥篩選中心的博士研究生劉健。王平主要從事泛素化修飾調控腫瘤微環境的分子機制的研究、小分子化合物篩選及腫瘤幹預策略研究、幹細胞乾性維持及分化過程中關鍵蛋白的翻譯後修飾如泛素化、磷酸化及乙醯化調控等調控機制的研究。謝欣主要從事G蛋白偶聯受體的信號轉導通路研究、小分子化合物對幹細胞命運調控的研究及高通量/高內涵新藥篩選模型建立及應用工作。
  該研究成果於11月2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doi:10.1038/ncomms13594)。該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973」計劃、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中科院幹細胞先導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上海市項目的支持。
  文章連結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去泛素化酶USP21調控Nanog轉錄因子機制

相關焦點

  • 昆明動物所揭示去泛素化酶BAP1促進乳腺癌生長和轉移的機制
    昆明動物所揭示去泛素化酶BAP1促進乳腺癌生長和轉移的機制 2015-10-09 昆明動物研究所 然而,KLF5作為一個轉錄因子不是藥物直接作用的理想靶標,找到正向調控KLF5表達的酶作為抗癌藥物靶點具有重要價值。  KLF5已知經歷各種翻譯後修飾包括泛素化。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所導致的蛋白降解的動態平衡在KLF5蛋白水平的調節中具有重要地位。
  •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2019-08-30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 【科技前沿】鍾波課題組發現去泛素化酶調控腸道感染免疫與腫瘤...
    【科技前沿】鍾波課題組發現去泛素化酶調控腸道感染免疫與腫瘤發生的重要成果 2020-07-07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武漢大學鍾波團隊發現去泛素化酶調控腸道感染免疫與腫瘤發生的...
    該研究報導了去泛素化酶USP25調控腸道炎症與感染及腫瘤發生的重要功能與機制,為治療腸道疾病提供新靶點。這是該團隊在去泛素化酶調控炎症反應和腫瘤發生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該團隊首先發現USP25在消化道組織、結腸上皮細胞與固有層單核細胞、小腸和結腸隱窩細胞中廣泛表達,且敲除USP25小鼠小腸隱窩中Paneth細胞數目以及小腸絨毛上goblet細胞增多,而隱窩中的增殖細胞與幹細胞數量減少,暗示USP25調控腸道細胞的分化與增殖。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PINK1-Parkin介導的線粒體自噬在線粒體質量控制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其調控異常與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相關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趙永良研究組發現,去泛素化酶USP33通過去除Parkin蛋白Lys435位點的K63泛素鏈來調控線粒體自噬的發生,進而調控神經毒性劑MPTP誘導的神經腫瘤細胞的凋亡。
  • 轉錄因子入核的調控機制
    轉錄因子入核的調控機制 來源:生命經緯 2007-01-16 09:12 對細胞分化的調控是臨床應用胚胎幹細胞的關鍵問題之一。
  • 科學家發現去泛素化酶ATXN3L通過穩定KLF5促進乳腺癌細胞增殖
    泛素蛋白酶體途徑(ubiquitin proteasome pathway,UPP)是蛋白質功能重要的調節者,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所導致的蛋白降解的動態平衡在KLF5蛋白水平的精細調節中具有重要地位。大多數重要的轉錄因子如p53、c-Myc和β-catenin等都受到泛素化/去泛素化調節,KLF5也不例外。
  • 基因轉錄調控:共激活因子的多樣性及調控機制
    Roeder教授首先發現了真核生物RNA聚合酶I、II、III,從而開創了真核生物轉錄調控領域。隨後Roeder實驗室採用生物化學方法建立了體外轉錄系統,並利用該系統分離和鑑定了眾多關鍵轉錄調控因子,其中包括第一個真核轉錄因子TFIIIA、中介體複合物(mediator)以及多種通用轉錄因子(GTFs),並且揭示了染色質結構(包括組蛋白修飾)在表觀遺傳水平對基因轉錄的影響。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OTUB1調控PD-L1穩定性和腫瘤免疫逃逸的機制
    該研究發現去泛素化酶OTUB1通過調控免疫檢查點蛋白PD-L1的泛素化修飾來抑制PD-L1在內質網的降解,揭示了OTUB1-PD-L1信號途徑在調節腫瘤細胞免疫逃逸中的關鍵作用,表明特異性抑制OTUB1的活性和功能可能成為腫瘤免疫治療的潛在靶標。程序性死亡配體1(PD-L1)和受體分子PD-1是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中的重要靶點。
  • 陳策實學科組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穩定KLF5蛋白促進三陰性乳腺癌...
    該工作揭示了去泛素化酶USP3部分通過去泛素化KLF5促進乳腺癌細胞的生長的功能和機制。學科組之前的多項研究表明KLF5通過調控下遊靶基因FGF-BP(Oncogene, 2009), mPGES1(JBC, 2013), TNFAIP2 (Oncogene, 2017),Slug (J pathology, 2018)等的轉錄,促進乳腺癌細胞的增殖、乾性、存活、遷移、腫瘤生長和轉移。 因此,KLF5是一個有潛力的治療靶點。
  • 轉錄因子NPAS4調控去極化神經元的信號
    轉錄因子NPAS4調控去極化神經元的信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4 21:51:21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Brenda L.
  • 研究發現特異地切割宿主線性泛素鏈的全新去泛素化酶及其功能與機制
    生物體的生長發育、損傷應激、免疫應答,以及體內細胞分化凋亡等一切生命活動由各種各樣的過程所調控其中泛素化及其「逆過程」去泛素化就是重要的調控機制,它們在體內形成動態平衡,並幾乎參與了所有的生命活動。由於這兩個過程與腫瘤、心血管等疾病的免疫與發病機制密切相關,近年來,已成為研究熱點與重要藥物的新靶標。病原菌在與宿主長期的相互「鬥爭」中,會分泌一些具有去泛素化酶活性的「壞蛋分子」,幹擾宿主泛素化過程,降低宿主免疫能力並促進病原菌的「侵襲」。
  • 資料庫 | 怎樣查詢調控circRNA的轉錄因子
    目前還甚少有以circRNA作為靶分子,研究上遊轉錄分子對circRNA的調控機制。我先鬥膽猜測:對circRNA上遊轉錄調控機制研究,必將是circRNA未來下一個熱點研究方向!其中,就發現轉錄因子Twist1介導的功能性間充質標誌物Vimentin的表達,但並不依賴於直接的轉錄調節,而這裡就是通過一種circRNA發揮作用。↑轉錄因子Twist1促進Cul2 circRNA轉錄,通過其吸附靶向Vimentin的miRNA,提高Vimentin表達量,從而促進肝癌腫瘤上皮-間充質轉變(EMT)。
  • Cancer Res:北大鄭曉峰團隊揭示去泛素化酶調控DNA損傷修復新機制
    DNA損傷修復受到泛素化等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嚴格而精細的調控,其中,去泛素化酶通過兩種主要方式參與到DNA損傷修復過程中:直接作用到損傷位點或者調控DNA損傷應答關鍵的因子。鑑於DNA損傷應答調控的複雜性,鑑定新的參與到DNA損傷修復中的去泛素化酶,闡明其發揮作用的機制,有助於我們深入了解DDR修復的分子機制。
  • 上海藥物所揭示HDAC抑制劑實體瘤治療失敗機制及聯合用藥方案
    靶向腫瘤表觀遺傳修飾是當前分子靶向抗腫瘤藥物研發的重要方向。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劑特異作用於組蛋白乙醯化調控過程,因在多種亞型血液腫瘤的臨床治療中取得突破率先獲批上市,是靶向腫瘤表觀遺傳修飾的分子靶向藥物的成功範例。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等發現基礎轉錄因子可以特異調控脂類代謝
    脂滴的大小和動態調控與細胞的功能和代謝狀態息息相關。前人的研究在不同模式系統中發現了許多影響脂類儲存和脂滴動態變化的分子機制,但是人們對脂類儲存和脂滴動態調控的了解仍然不夠透徹。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黃勳研究組前期的工作發現磷脂酸PA,脂滴表面PAT家族蛋白與脂酶互作調節脂滴大小(PLoS Genetics 2011,J Cell Science 2012),胞嘧啶二脂醯甘油合成酶(Cds)協調細胞的脂類儲存與生長(PLoS Genetics 2014),以及細胞內的鈣穩態調節脂類儲存(Cell Metabolism 2014)。
  • 轉錄因子對腫瘤糖代謝具有基因調控功能
    其中轉錄因子對糖代謝基因的調控是腫瘤能量代謝重編程的重要機制之一,近期來自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腫瘤研究所,教育部癌變與侵襲原理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介紹了低氧誘導因子1, c-Myc, p53等轉錄因子與腫瘤糖代謝的相互調節作用,指出這種關聯為靶向代謝的抗癌藥物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公布在《科學通報》上。
  • 轉錄因子Oct4與Erk/MAPK信號通路在胚胎幹細胞分化中的調控機制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幹細胞生物學重點實驗室金穎課題組的研究論文Stk40 links the pluripotency factor Oct4 to the Erk/MAPK pathway and controls extraembryonic endoderm
  • 造血發育中一個全新泛素化酶FBXO11——調節紅細胞基因轉錄
    尋找泛素化酶的特定功能底物一直以來是該領域的技術難題。研究人員通過建立轉錄組和定量蛋白質組整合分析在FBXO11缺失的紅細胞系中鑑定出重要轉錄抑制蛋白BAHD1。後續的功能實驗發現BAHD1的功能喪失可部分回復FBXO11缺失引起的分化缺陷,這表明BAHD1是FBXO11的核心功能底物。
  • 上海藥物所揭示組蛋白甲基轉移酶G9a促進乳腺癌發展機制
    但目前關於G9a在腫瘤生長與轉移中的作用具體機制遠未得以闡明,阻礙了該類抑制劑的開發。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丁健課題組、耿美玉課題組近年來一直在探索G9a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作用。機制研究結果揭示,G9a與轉錄因子YY1和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1形成轉錄抑制複合物共同作用於在細胞鐵穩態維持中起重要作用的亞鐵氧化酶(hephaestin, HEPH)的啟動子區,抑制該蛋白表達,進而使細胞內亞鐵離子含量上調,促進乳腺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