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2019-08-30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
NCB:parkin和USP30通過泛素化過程調控線粒體自噬
2015年2月1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美國一研究小組在著名國際期刊Nature Cell Biology發表文章,他們發現parkin和USP30能夠通過泛素化過程平衡調控線粒體自噬,了解這一過程對開發治療帕金森疾病的藥物具有重要意義。 許多研究表明,線粒體功能紊亂在帕金森病的發病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福州大學楊宇豐團隊揭示PINK1 /TUFm雙向調控線粒體自噬的機制
除了線粒體脫泛素化酶USPs和PTEN-L磷酸酶對Parkin介導的自噬的負調控研究外[3][4],對線粒體自噬的負調控知之甚少。在線粒體自噬激活調控信號途徑中,帕金森症相關蛋白PINK1與Parkin組成的經典的PINK1/Parkin通路發揮關鍵的作用。
-
中國科學家揭示肥胖性心肌病線粒體自噬調控新機制
大量研究表明肥胖與心血管疾病關係密切,特別是冠心病、心衰和房顫。肥胖也與心肌肥厚、心室功能障礙和舒張順應性降低的發生發展有關。目前針對肥胖性心肌病缺乏有效的藥物治療手段,尋找有針對性的防治靶點一直是醫學界關注的重要課題。 線粒體自噬蛋白FUNDC1是一種調控線粒體自噬的關鍵受體,既往研究表明FUNDC1是線粒體質量控制的關鍵線粒體膜蛋白。
-
Cancer Res:北大鄭曉峰團隊揭示去泛素化酶調控DNA損傷修復新機制
DNA損傷修復受到泛素化等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嚴格而精細的調控,其中,去泛素化酶通過兩種主要方式參與到DNA損傷修復過程中:直接作用到損傷位點或者調控DNA損傷應答關鍵的因子。鑑於DNA損傷應答調控的複雜性,鑑定新的參與到DNA損傷修復中的去泛素化酶,闡明其發揮作用的機制,有助於我們深入了解DDR修復的分子機制。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噬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線粒體自噬與感染類疾病有關。
-
最新綜述全面總結:去泛素化酶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它是由線粒體表面蛋白的泛素修飾觸發的,因此線粒體自噬受到去泛素化的抑制。近年來,許多去泛素化酶(deubiquitinase enzymes,DUBs)被認為是PD的潛在治療靶點,同時廣泛的研究表明,DUBs之間存在相互影響,這可能對PD的進展或阻礙具有協同效應。
-
【科技前沿】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前期研究表明,秀麗隱杆線蟲中轉錄因子ATFS-1和DNA結合蛋白DVE-1參與了對UPRmt的激活,但UPRmt的整體調控機制還有待進一步闡明。該研究揭示了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的新機制,並證實該機制影響機體的天然免疫與衰老進程。
-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去泛素化酶USP21調控Nanog轉錄因子機制
最近的研究提示泛素化修飾系統在幹細胞乾性維持和分化中有重要作用。Nanog的穩定性的維持同時受泛素化和去泛素化的調控,如泛素連接酶FBXW8可以促進Nanog的泛素化降解進而誘導細胞分化。然而,Nanog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機制仍未見報導。
-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反應和壽命 2020-09-21 0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分子所劉穎/李川昀課題組合作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揭示了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的新機制,並證實該機制影響機體的天然免疫與衰老進程。前期研究表明,秀麗隱杆線蟲中轉錄因子ATFS-1和DNA結合蛋白DVE-1參與了對UPRmt的激活,但UPRmt的整體調控機制還有待進一步闡明。
-
上海科學家發現自噬新機制 有助抗感染治療
上海科學家發現自噬新機制 有助抗感染治療 2019-02-26 14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 供圖 中新網上海2月26日電 (鄭瑩瑩 徐明睿)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26日發布消息,該所的錢友存課題組最新研究發現單增李斯特菌通過誘導巨噬細胞發生線粒體自噬反應,來促進自身的存活,為抗感染治療提供新的分子靶點和治療思路,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Immunology(《自然免疫學
-
中山大學崔雋/黃軍就聯合團隊揭示USP19通過調控巨噬細胞極化抑制...
因此,精確調控巨噬細胞的極化對保持機體的健康具有重大意義。 近日,我院崔雋教授團隊和黃軍就教授團隊合作,揭示了去泛素化酶USP19通過精確調控細胞大自噬和選擇性自噬,一方面抑制NLRP3炎症小體介導的炎症反應;另一方面通過NLRP3的非炎症小體功能,促進轉錄因子IRF4的穩定和M2型巨噬細胞的極化,從而達到「一石二鳥」的抗炎作用的新機制。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OTUB1調控PD-L1穩定性和腫瘤免疫逃逸的機制
該研究發現去泛素化酶OTUB1通過調控免疫檢查點蛋白PD-L1的泛素化修飾來抑制PD-L1在內質網的降解,揭示了OTUB1-PD-L1信號途徑在調節腫瘤細胞免疫逃逸中的關鍵作用,表明特異性抑制OTUB1的活性和功能可能成為腫瘤免疫治療的潛在靶標。程序性死亡配體1(PD-L1)和受體分子PD-1是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中的重要靶點。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該文揭示了肌醇多磷酸激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調控自噬活性和溶酶體產生的機制。為研究自噬活性的調控機制,張宏實驗室建立了秀麗隱杆線蟲(C. elegans)為研究多細胞生物自噬活性調控的模型。通過遺傳篩選,作者發現線蟲ipmk-1 (bp1075)突變體中自噬活性顯著升高。
-
崔雋團隊揭示細胞自噬調控非經典NF-kB通路
與已經被廣泛研究的經典NF-kB通路不同,目前對非經典NF-kB通路的分子調控機制的研究還相對有限。論文闡明了E3泛素連接酶TRIM14通過選擇性自噬調控轉錄因子p100/p52的穩定性,正向幹預非經典NF-kB信號通路的分子機制,同時揭示了TRIM14-USP14複合物調控的選擇性自噬在急性結腸炎和結腸癌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
研究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的全新機制
4月9日,《細胞與發育生物學前沿》(Front Cell Dev Biol)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劉興國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OPA1-Exon4b binds to mtDNA D-loop for transcriptional and metabolic modulation, independent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劉興國課題組與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等多個研究組合作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的全新機制。
-
上海生科院發現泛素信號調節細胞自噬、感應泛素脅迫新機制
該項研究闡述了泛素信號在自噬受體水平調控細胞自噬的新機制,揭示了細胞內起核心作用的自噬受體蛋白p62作為感應泛素脅迫感應器調控細胞選擇性自噬活性,應對藥物、熱激(heat shock)等生理病理相關脅迫的基本的分子機制。
-
動物所發現線粒體調控細胞中蛋白質穩態的新機制
如果這些蛋白在線粒體基質中不能被及時清除,則會參與形成一種特異的多層膜結構。在線粒體分裂相關蛋白FIS1的參與下,這些多層膜結構會與線粒體網絡分離並形成線粒體相關蛋白聚集體(Mitochondrion Associated Protein Aggregates, MAPAs)。MAPA不同於以往報導的Aggresome,其中含有來源於線粒體的蛋白,包括線粒體膜蛋白FUND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