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噬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線粒體自噬與感染類疾病有關。
-
上海生科院發現泛素信號調節細胞自噬、感應泛素脅迫新機制
研究發現,正向泛素脅迫如蛋白酶體抑制劑類藥物的腫瘤化療或細胞處於熱激狀況時,細胞內泛素水平明顯上升並伴隨有依賴p62的細胞選擇性自噬的激活;而泛素負向脅迫條件下則細胞自噬被嚴重抑制。在揭示了泛素信號調節自噬複合物形成的基礎上,該研究在自噬受體層面揭示了泛素信號調節自噬受體功能開關,調控細胞反應的新機制,不僅幫助人們從機制上理解此前困惑已久的一系列生物學現象,為研究細胞應對各種刺激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也可能有助於優化設計通過幹預細胞自噬提高腫瘤診療效果的方案。
-
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原標題: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活化調控新機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團隊發現,E3泛素連接酶分子Nrdp1在T細胞抗感染、抗腫瘤功能的活化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為研究如何增強機體抗感染、抗腫瘤特異性免疫功能同時抑制自身免疫病發生發展提出了新的分子機制與幹預方法。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9月21日的《自然—免疫學》雜誌。
-
科學網—細菌通過誘導線粒體自噬求存活
本報訊(記者陸琦 見習記者谷雙雙)線粒體自噬與感染類疾病有關。
-
Cell:範可尼貧血基因也在自噬和免疫中發揮功能
2016年5月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MC)、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和三家歐洲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鑑定出範可尼貧血(Fanconi anemia, FA)途徑中的基因的重要新功能,這一發現可能對開發用於治療這種疾病和一些癌症的新療法產生影響。
-
細胞自噬機制可充當「清道夫」
諾貝爾委員會表示,大隅良典的發現有助了解細胞如何自行循環回收,研究人類身體如何適應飢餓和對感染作出反應,他的發現對研究癌症和包括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在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重大幫助。 阻止細胞損傷凋亡 細胞自噬,是一種細胞自身成分降解並回收利用的基本過程。
-
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樊春海團隊在發展納米自噬抑制劑治療...
近期,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等單位的合作研究發現,納米金剛石可以用作一種安全高效的自噬抑制劑,顯著提高三氧化二砷對實體腫瘤的治療效果。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是中國研究者發現可治癒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特效藥,其分子機制在於選擇性誘導白血病細胞的程序性死亡(凋亡)。然而,砷劑藥物對於實體瘤的治療效果較為有限。其原因在於實體瘤細胞中自噬水平較高,與凋亡形成拮抗,阻礙了實體瘤細胞進入程序性死亡。
-
中國科學家揭示肥胖性心肌病線粒體自噬調控新機制
目前針對肥胖性心肌病缺乏有效的藥物治療手段,尋找有針對性的防治靶點一直是醫學界關注的重要課題。 線粒體自噬蛋白FUNDC1是一種調控線粒體自噬的關鍵受體,既往研究表明FUNDC1是線粒體質量控制的關鍵線粒體膜蛋白。其功能改變與多種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密切相關。
-
...所揭示結核分枝桿菌表面蛋白招募泛素觸發宿主異體自噬的分子機制
Mtb效應蛋白調控宿主細胞功能從而逃逸免疫清除的新機制,揭示了病原菌與宿主間相互博弈的動態過程及分子機理,為抗結核治療及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和特異靶點。另一方面,宿主細胞也同樣存在多種抗感染免疫防禦機制,用於抵抗和清除入侵的Mtb。Mtb與宿主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拮抗貫穿結核感染的整個過程,與疾病的發展和結果密切相關。
-
Dev Cell:阻斷細胞自噬可用於治療癌症
這種「細胞回收」過程被稱為自噬。針對和改變這一過程與幫助控制或減少某些癌症有關。現在,辛辛那提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表明,通過改變細胞的回收過程能夠有效改善乳腺癌細胞的生長。這些結果發表在2月8日的《Developmental Cells》雜誌上。
-
...眼科範先群團隊和交大醫學院鍾清團隊揭示葡萄膜黑色素瘤自噬新...
該研究解析了lncRNA ZNNT1通過直接調控自噬關鍵基因ATG12,誘導腫瘤細胞自噬,抑制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 ,UM)發生發展的新機制。 該研究首次在UM中發現了一種與自噬調控相關的長鏈非編碼RNA ZNNT1(lncRNA ZNNT1)。
-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2019-08-30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該研究揭示了去泛素化酶USP33在調控線粒體自噬方面的新機制,解析了泛素化和去泛素化動態平衡對線粒體自穩態維持的關鍵作用,相關研究為闡明線粒體自噬發生的分子機制和生物學功能提供了重要依據,為相關神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點。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PINK1-Parkin介導的線粒體自噬在線粒體質量控制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其調控異常與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相關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趙永良研究組發現,去泛素化酶USP33通過去除Parkin蛋白Lys435位點的K63泛素鏈來調控線粒體自噬的發生,進而調控神經毒性劑MPTP誘導的神經腫瘤細胞的凋亡。
-
上海生科院發現AMPK信號調控自噬的新機制
6月15日,自噬領域國際學術期刊Autopha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劉知學組的研究論文:AMPK regulates該研究發現AMPK信號通過磷酸化Beclin1的蘇氨酸388位點從而調控細胞自噬,進一步揭示了自噬的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為解析細胞自噬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依賴溶酶體途徑對胞質蛋白和細胞器進行降解的一種過程,在進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廣泛存在於從酵母、線蟲、果蠅到高等脊椎動物的細胞中。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自噬調控神經元軸突發育新機制
8月19日,國際細胞自噬領域的核心期刊《自噬》在線發表了題為《Mir505-3p通過調控Atg12及自噬通路以影響神經元軸突發育》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東華大學化工生物學院周宇荀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仇子龍研究組合作完成。
-
nat commun:細胞自噬相關蛋白參與腦細胞分子運輸的新機制
2020年4月2日訊/生物谷BIOON/---此前研究表明,自噬作為一種細胞自我循環或廢物清除的過程,對於神經元的存活而言必不可少。在最近一項研究中,來自科隆大學CECAD衰老研究中心的Natalia Kononenko實驗室的科學家們發現,自噬實際上還具有新的重要功能:參與細胞自噬的蛋白質同時參與了細胞內蛋白轉運速度的調節。
-
NIBS學者Cell子刊發現選擇性自噬新機制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與傳統認識不同,自噬對被運輸的貨物(cargo)可以有高度的選擇性。自噬的選擇性通過自噬受體實現。自噬受體特異地識別貨物並將貨物與組裝自噬體(autophagosome)的自噬相關蛋白Atg8聯繫起來。內質網自噬(ER-phagy)是將內質網作為貨物運送到溶酶體中的選擇性自噬途徑。環境和生理因素導致的內質網腔內未摺疊蛋白的積累會造成內質網脅迫。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為研究自噬活性的調控機制,張宏實驗室建立了秀麗隱杆線蟲(C. elegans)為研究多細胞生物自噬活性調控的模型。通過遺傳篩選,作者發現線蟲ipmk-1 (bp1075)突變體中自噬活性顯著升高。敲除IPMK提升自噬活性並促進溶酶體的產生和功能進一步研究發現,IPMK對於自噬活性和溶酶體產生的調控依賴於轉錄因子TFEB。IPMK缺失可以特異性地提高TFEB的轉錄活性,促進TFEB下遊基因的轉錄,進而促進溶酶體的產生和功能,提升自噬活性。敲減TFEB能夠抑制IPMK敲除細胞中異常增強的自噬活性和增多的溶酶體。
-
研究發現納米顆粒抗原活化初始CD4T細胞新機制
Immunity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侯百東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唐宏課題組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B cells are the dominant antigen-presenting
-
科學家在人類鼻後喉嚨發現唾液腺:或有助減輕癌症治療副作用
來源:海外網海外網10月22日消息,日前,科學家發現,位於喉嚨的一個新器官可能有助於減少某些癌症治療的副作用。原題為《科學家意外發現新器官:有助減輕癌症治療副作用》 據加拿大CTV新聞報導,荷蘭癌症研究所(NCI)的研究人員說,他們在進行一項研究時在鼻後喉嚨的上部發現了新的唾液腺。專家以前認為人類的唾液腺只有三個,分別位於舌頭下方、下頜下方和臉頰後下頜的後部。直到現在,他們還認為鼻子後面的鼻咽區域內只有微小的唾液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