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科學家發現自噬新機制 有助抗感染治療
上海科學家發現自噬新機制 有助抗感染治療 2019-02-26 14LC3結合進而促進線粒體自噬通路的激活。
-
科學家揭示蛋白聚集體選擇性自噬調控的新機制
p62的累積;(B)小鼠腦部缺失WDR81導致自噬受體分子p62的累積。該研究發現了蛋白聚集體通過選擇性自噬清除過程中新的調控因子,並揭示了其作用機制。 錯誤摺疊蛋白和蛋白聚集體的清除對於細胞穩態維持至關重要。蛋白聚集體可通過選擇性細胞自噬而被清除,此過程被稱為聚集體自噬(aggrephagy)。
-
Cell:範可尼貧血基因也在自噬和免疫中發揮功能
論文第一作者、UTMC自噬研究中心內科講師Rhea Sumpter博士說,FA途徑中的基因突變也能夠在未患上這種疾病的癌症患者中發現到。這些突變包括FANCS(也被稱作BRCA1)基因突變和FANCD1(也被稱作BRCA2)基因突變,這些突變不論一個人是否患上FA,都極大地增加這些人患上家族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風險。
-
科學網—哺乳動物細胞線粒體自噬分子調控現新機制
本報訊 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陳佺研究組在《自然》子刊《細胞生物學》在線發表論文,報導了新的哺乳動物細胞線粒體自噬的分子調控機制
-
Molecular cell:中國科學家發現蛋白修飾與自噬起始新關係
2015年2月12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浙江大學的劉偉教授研究小組在著名國際期刊molecular cell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細胞自噬關鍵起始因子
-
上海生科院發現泛素信號調節細胞自噬、感應泛素脅迫新機制
該項研究闡述了泛素信號在自噬受體水平調控細胞自噬的新機制,揭示了細胞內起核心作用的自噬受體蛋白p62作為感應泛素脅迫感應器調控細胞選擇性自噬活性,應對藥物、熱激(heat shock)等生理病理相關脅迫的基本的分子機制。
-
遺傳發育所研究組聯合揭示蛋白聚集體選擇性自噬調控的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了蛋白聚集體通過選擇性自噬清除過程中新的調控因子,並揭示了其作用機制。 錯誤摺疊蛋白和蛋白聚集體的清除對於細胞穩態維持至關重要。蛋白聚集體可通過選擇性細胞自噬而被清除,此過程被稱為聚集體自噬(aggrephagy)。
-
Dev Cell:阻斷細胞自噬可用於治療癌症
這種「細胞回收」過程被稱為自噬。針對和改變這一過程與幫助控制或減少某些癌症有關。現在,辛辛那提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表明,通過改變細胞的回收過程能夠有效改善乳腺癌細胞的生長。這些結果發表在2月8日的《Developmental Cells》雜誌上。
-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2019-08-30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該研究揭示了去泛素化酶USP33在調控線粒體自噬方面的新機制,解析了泛素化和去泛素化動態平衡對線粒體自穩態維持的關鍵作用,相關研究為闡明線粒體自噬發生的分子機制和生物學功能提供了重要依據,為相關神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靶點。
-
Nat.Cell Biolo.:啟動細胞自噬的FoxO1蛋白
最近,國際著名科學雜誌《自然細胞生物》(Nature Cell Biology)上刊登了北京大學醫學部朱衛國教授課題組的重大研究進展:腫瘤抑制因子FoxO1是誘導細胞自噬的關鍵蛋白,其抗癌作用與其誘導自噬功能密切相關。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PINK1-Parkin介導的線粒體自噬在線粒體質量控制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其調控異常與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相關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趙永良研究組發現,去泛素化酶USP33通過去除Parkin蛋白Lys435位點的K63泛素鏈來調控線粒體自噬的發生,進而調控神經毒性劑MPTP誘導的神經腫瘤細胞的凋亡。
-
Cell:蛋白Mcr調節相鄰細胞中的自噬
圖片來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7.06.0182017年7月5日/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新的研究,來自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等相關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果蠅相鄰細胞之間部署的一種免疫相關蛋白在一種被稱作自噬的細胞降解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研究揭示ER自噬機制
他們發現全基因組的內質網(ER)自噬篩選突出了線粒體代謝和ER駐留泛素樣的後轉錄修飾(UFMylation)的關鍵作用。出乎意料的是,ER自噬需要兩個途徑。首先,線粒體代謝降低會抑制ER自噬,這與一般自噬相反,並且獨立於AMPK。
-
Cell Rep:阻斷自噬 將癌細胞牢牢粘在原地
2016年5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發現抑制細胞的自噬過程能夠有效阻斷腫瘤細胞遷移和腫瘤模型中的乳腺癌轉移。這項研究表明自噬過程在腫瘤轉移過程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詳細闡述了自噬促進細胞遷移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ports上。
-
Cell|線粒體自噬測量新工具
將目光聚集在了如何開發一種性質穩定且能夠同時用於活體成像以及固定樣品成像的線粒體自噬測量工具,在進行耐酸性螢光蛋白的篩選、優化以及體內體外的檢測後,開發了一種信號滯留型自噬指示器mito-SRAI,該指示器定位於線粒體上,能夠測量線粒體自噬情況。同時作者們發現可以將mito-SRAI應用於高通量體外以及帕金森小鼠模型中篩選線粒體自噬的化學誘導劑。
-
研究揭示新冠病毒阻斷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一種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由溶酶體介導的降解系統。自噬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體包裹部分細胞質,並運輸至溶酶體進行降解,對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細胞自噬作為一種細胞監測機制也參與抵抗外來入侵的細菌或病毒。
-
中國科學家揭示肥胖性心肌病線粒體自噬調控新機制
線粒體自噬蛋白FUNDC1是一種調控線粒體自噬的關鍵受體,既往研究表明FUNDC1是線粒體質量控制的關鍵線粒體膜蛋白。其功能改變與多種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密切相關。近日,復旦大學中山醫院張英梅教授、任駿教授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了題為「FUNDC1 Interacts with FBXL2 to Govern Mitochondrial Integrity and Cardiac Function through an IP3R3-Dependent Manner in Obesity」的研究,報導了線粒體自噬蛋白FUNDC1在調節肥胖性心肌病的新機制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為研究自噬活性的調控機制,張宏實驗室建立了秀麗隱杆線蟲(C. elegans)為研究多細胞生物自噬活性調控的模型。通過遺傳篩選,作者發現線蟲ipmk-1 (bp1075)突變體中自噬活性顯著升高。敲除IPMK提升自噬活性並促進溶酶體的產生和功能進一步研究發現,IPMK對於自噬活性和溶酶體產生的調控依賴於轉錄因子TFEB。IPMK缺失可以特異性地提高TFEB的轉錄活性,促進TFEB下遊基因的轉錄,進而促進溶酶體的產生和功能,提升自噬活性。敲減TFEB能夠抑制IPMK敲除細胞中異常增強的自噬活性和增多的溶酶體。
-
自噬通過降解MHC-I促進胰腺癌的免疫逃逸
Perera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自噬通過降解MHC-I來促進胰腺癌的免疫逃逸。相關論文於2020年4月22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研究人員表明,在PDAC中,MHC-1分子通過涉及自噬貨物受體NBR1的自噬依賴性機制選擇性靶向溶酶體降解。PDAC細胞在細胞表面顯示MHC-1的表達降低,而在自噬體和溶酶體中表現出主要的定位。
-
Cell:挑戰常規!揭示細胞自噬體膜產生新機制
2020年2月8日訊/生物谷BIOON/---我們的細胞不斷進行春季大掃除:細胞自己的回收系統,即所謂的自噬,將細胞廢物填滿垃圾袋,將它們運送到回收站(即溶酶體),使得分解的物質再次可用。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學研究所和科隆大學的研究人員能夠在模式生物酵母中證實稱為自噬體(autophagosome)的垃圾袋的膜是在垃圾周圍的地方新產生的,而不是由業已存在的成分構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