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發育所研究組聯合揭示蛋白聚集體選擇性自噬調控的新機制

2021-01-15 中國科學院大學新聞網

  細胞生物學著名期刊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於2017年4月12日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導師、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楊崇林及其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郭偉翔及其研究組合作的研究論文「The BEACH-containing protein WDR81 coordinates p62 and LC3C to promote aggrephagy」(DOI: 10.1083/jcb.201608039)。該研究發現了蛋白聚集體通過選擇性自噬清除過程中新的調控因子,並揭示了其作用機制。 

  錯誤摺疊蛋白和蛋白聚集體的清除對於細胞穩態維持至關重要。蛋白聚集體可通過選擇性細胞自噬而被清除,此過程被稱為聚集體自噬(aggrephagy)。聚集體自噬由受體分子p62/SQSTM1與自噬體膜上的Atg8/LC3家族蛋白互作,對多泛素化蛋白識別而形成自噬體(autophagosome),經與溶酶體融合後被降解。 

  楊崇林研究組在前期研究中,發現兩個從秀麗線蟲到人之間均為保守的蛋白:SORF-1/WDR91和SORF-2/WDR81。它們形成複合體,通過與磷脂醯肌醇3-磷酸激酶(PI3K)複合體的Beclin1亞基互作,進而抑制內吞體上PtdIns3P的生成,促進早期內吞體向晚期內吞體轉換,從而使細胞內靶向溶酶體的運輸得以順利進行(Liu K et. al., J. Cell Biol. 212: 181-198, 2016)。本研究揭示了WDR81蛋白的一種新功能,即其作為銜接蛋白(Adaptor protein),促進蛋白聚集體的選擇性自噬。這一功能不同於此前已發現的WDR81-WDR91複合體在溶酶體運輸通路的早-晚期內吞體轉換中的作用。本研究發現WDR81被招募到與泛素化的蛋白聚集體上,其缺失導致泛素化蛋白及其和受體p62在細胞內大量累積。研究發現,WDR81通過其N端結合p62,促進泛素化蛋白與p62的結合。另一方面,WDR81通過其BEACH結構域中的LIR motif 特異地結合LC3C,促進泛素化蛋白對LC3C的募集。因此,WDR81一方面促進受體分子對泛素化蛋白聚集體的識別,另一方面與自噬體膜上的LC3C發生互作,使泛素化的蛋白聚集體通過自噬而被清除。 

  在特異性敲除WDR81小鼠的腦中,泛素化蛋白和p62 聚集體在皮層和紋狀體神經元中明顯累積,且新生小鼠的死亡率極高。人類WDR81突變可能導致CAMRQ2症候群,其表現為小腦發育缺陷、智障,四肢爬行,但病理機制未知。楊崇林研究組此前的研究與本項研究結果表明,WDR81突變導致細胞內運輸障礙和變性蛋白聚集體的清除障礙,這可能是導致WDR81-相關的CAMRQ2症候群的主要原因。 

  楊崇林研究員和郭偉翔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楊崇林研究組博士生劉學釗、博士後李洋博士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楊崇林研究組的王鑫老師提供了電鏡分析,蹇友理博士、高之揚博士、劉鍇博士和甘啟文同學參與細胞和生化分析。郭偉翔研究組的博士研究生邢如曉和湯常永參與小鼠腦組織切片的製備和分析。英國Plymouth大學的羅壽青教授在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中給予極大幫助。該研究由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以及中科院項目資助。

(A)細胞中WDR81的缺失導致泛素化蛋白(Ub)和自噬受體分子p62的累積;(B)小鼠腦部缺失WDR81導致自噬受體分子p62的累積。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蛋白聚集體選擇性自噬調控的新機制
    《細胞生物學雜誌》(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於4月12日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楊崇林研究組和郭偉翔研究組合作的研究論文The BEACH-containing protein WDR81 coordinates p62 and LC3C to promote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謝旗研究組揭示ABA信號調控新機制
    Plant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謝旗研究組揭示ABA信號調控新機制來源 | 遺傳發育所編輯 | 王一,BioArt植物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謝旗研究組和西班牙Pedro L.在研究VPS23A參與調控ABA信號途徑的過程中,謝旗研究組發現,ABA處理同時也影響了VPS23A的穩定性,從而啟動了植物ESCRT複合體組分蛋白穩定性這個空白領域的研究。
  •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北京基因組所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2019-08-30 北京基因組研究所 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 上海生科院發現泛素信號調節細胞自噬、感應泛素脅迫新機制
    該項研究闡述了泛素信號在自噬受體水平調控細胞自噬的新機制,揭示了細胞內起核心作用的自噬受體蛋白p62作為感應泛素脅迫感應器調控細胞選擇性自噬活性,應對藥物、熱激(heat shock)等生理病理相關脅迫的基本的分子機制。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USP33調控線粒體自噬新機制
    PINK1-Parkin介導的線粒體自噬在線粒體質量控制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其調控異常與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相關已有研究表明Parkin蛋白泛素化和去泛素化修飾參與線粒體自噬調控過程,但Parkin蛋白的去泛素化酶及其調控線粒體自噬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趙永良研究組發現,去泛素化酶USP33通過去除Parkin蛋白Lys435位點的K63泛素鏈來調控線粒體自噬的發生,進而調控神經毒性劑MPTP誘導的神經腫瘤細胞的凋亡。
  • 遺傳發育所等發現植物26S蛋白酶體組裝參與鹽脅迫應答新機制
    遺傳發育所等發現植物26S蛋白酶體組裝參與鹽脅迫應答新機制 2018-11-07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字體因此,PBE1介導的完整蛋白酶體組裝對擬南芥自養生長的成功建立是必需的。綜上所述,該研究揭示了PBE1通過調控蛋白酶體的組裝和活性,形成脅迫特異性蛋白酶體,參與植物非生物脅迫信號的響應,調控植物幼苗由異養生長向自養生長的轉換過程。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自噬調控神經元軸突發育新機制
    該研究利用CRISPR/Cas9系統構建了Mir505基因敲除小鼠,結合胚胎電轉技術和透射電鏡技術,報導了Mir505-3p基因通過靶向抑制自噬相關基因Atg12,負向調控自噬通路並促進神經元軸突發育的新功能。該研究提供了自噬對神經發育調控作用的新證據。  「自噬」即「自我吞噬」,是一種將體內衰老細胞器和包漿中內含物包裹、降解並得以循環利用的生理途徑。
  • ...所揭示結核分枝桿菌表面蛋白招募泛素觸發宿主異體自噬的分子機制
    微生物所揭示結核分枝桿菌表面蛋白招募泛素觸發宿主異體自噬的分子機制 2019-05-06 微生物研究所 Immunology、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和Cellular Microbiology 等雜誌發表系列研究工作,發現了一系列Mtb效應蛋白調控宿主細胞功能從而逃逸免疫清除的新機制
  • 植物所揭示植物中O-GlcNAc糖基化介導表觀遺傳修飾調控發育新機制
    在植物中,這種動態的蛋白糖基化與磷酸化修飾調節植物春化作用介導的開花過程,而O-GlcNAc信號與組蛋白表觀遺傳調控的關係尚不清楚。  該研究揭示了植物體內一種新的蛋白O-GlcNAc糖基化介導表觀遺傳修飾調控開花的機制,並且建立了組蛋白甲基轉移酶的O-GlcNAc修飾參與植物發育過程的新功能。
  • 遺傳發育所謝旗研究組發表「泛素化修飾調控植物低磷脅迫響應」的...
    泛素化修飾是一種重要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通過精確調控蛋白質的穩定性、亞細胞定位、活性和與其它蛋白的相互作用在多種生命活動中發揮重要功能。近幾年的研究發現,泛素化修飾在植物低磷脅迫響應中發揮著核心調控作用。
  • 昆明動物所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昆明動物所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2021-01-07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為研究自噬活性的調控機制,張宏實驗室建立了秀麗隱杆線蟲(C. elegans)為研究多細胞生物自噬活性調控的模型。通過遺傳篩選,作者發現線蟲ipmk-1 (bp1075)突變體中自噬活性顯著升高。TFEB是調控自噬-溶酶體通路相關基因轉錄的關鍵轉錄因子。目前已知的多種信號通路通過影響TFEB的磷酸化水平和入核轉運來調控其轉錄活性。但該研究發現敲除IPMK並不影響TFEB的磷酸化水平及其在胞質與核之間的運輸(圖2)。那麼IPMK如何影響TFEB的功能呢?
  • 朱健康院士等揭示SnRK2蛋白激酶調控miRNA合成的新機制—新聞...
    朱健康院士等揭示SnRK2蛋白激酶調控miRNA合成的新機制通過調控mRNA的剪切和翻譯,miRNA參與了植物生長發育、脅迫應答等許多生物學過程。III型核糖核酸酶DCL1、鋅指蛋白SE以及雙鏈RNA結合蛋白HYL1是miRNA合成複合體的核心組分。已知植物激素脫落酸和滲透脅迫應答途徑能夠影響miRNA的積累,但詳細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 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植物沒法靠遷徙躲避不利的自然困境,它們又是如何適應環境開花結果的呢?8月6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何躍輝研究組,和杜嘉木研究組合作,分別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遺傳學》上背靠背發表研究論文。
  • 中國科學家揭示肥胖性心肌病線粒體自噬調控新機制
    線粒體自噬蛋白FUNDC1是一種調控線粒體自噬的關鍵受體,既往研究表明FUNDC1是線粒體質量控制的關鍵線粒體膜蛋白。其功能改變與多種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密切相關。近日,復旦大學中山醫院張英梅教授、任駿教授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了題為「FUNDC1 Interacts with FBXL2 to Govern Mitochondrial Integrity and Cardiac Function through an IP3R3-Dependent Manner in Obesity」的研究,報導了線粒體自噬蛋白FUNDC1在調節肥胖性心肌病的新機制
  • 溶酶體膜蛋白減輕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和自噬調控新機制
    該研究報告了溶酶體膜蛋白LAPTM4B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I/R)中的保護作用和調控機制,進一步揭示了溶酶體在心肌損傷修復中的重要作用,並為發展心臟修復治療新策略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心血管疾病是當今威脅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而缺血性心肌病是其中最致命的一種。及時的進行再灌注是挽救缺血心臟的必需步驟。
  • 植物所揭示種子休眠與萌發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種子休眠與萌發是植物由生殖生長過渡到營養生長的重要發育轉變進程,涉及大量基因的激活或者沉默。組蛋白修飾介導的表觀遺傳基因轉錄調控可能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但其分子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劉永秀研究組利用遺傳和生理生化等手段,揭示了擬南芥SNL1和SNL2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制。
  • 自噬受體蛋白Optineurin結合TBK1激酶和泛素蛋白的分子機制
    長期致力於基於核磁共振、X射線晶體衍射等分析技術的結構生物學相關的研究工作,開展了眾多與自噬通路相關的蛋白/蛋白間相互作用的機制研究。迄今已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Genes & Development、Autophagy、PNAS、EMBO J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發表了30多篇SCI論文。
  • 遺傳發育所在神經元內質網脅迫應激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丁梅研究組發現,在D類型運動神經元中過表達四次跨膜電突觸蛋白,可以細胞自主性地激活內質網應激反應。此外,結合螢光標記,電突觸蛋白定位的改變就指示了內質網應激反應的發生與否。該體系可以在不需要藥物或任何其他外部刺激情況下,實現對神經元內質網脅迫應激的監測。
  • 昆明動物所毛炳宇組研究揭示ALS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的新機制
    圖示RNF220調控脊髓運動神經元TDP43蛋白穩定性及ALS的發生發展全球範圍內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每年新發ALS患者為每10萬人中1-2例,發病率和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加,大約10%的ALS為家族遺傳性,其餘為散發性。對ALS致病基因與致病機制的研究一直是本領域的研究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