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動物所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昆明動物所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2021-01-07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症,是一種以腦運動皮質、腦幹和脊髓運動神經元退行性改變為特徵的進行性麻痺行疾病,其臨床表現主要為逐漸加重的肌肉無力、萎縮、肌束震顫、延髓麻痺及椎體損害,最終導致吞咽困難,呼吸肌無力而死亡。ALS的核心病理改變為運動皮質及脊髓運動神經元凋亡,伴隨有星形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及少突膠質細胞增生的神經炎症反應。ALS的另一個典型病理學特徵是脊髓下行運動神經元和外周肌肉的神經肌肉接頭的退化和功能喪失以及外周肌肉系統的萎縮和痙攣。

  全球範圍內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每年新發ALS患者為每10萬人中1-2例,發病率和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加,大約10%的ALS為家族遺傳性,其餘為散發性。對ALS致病基因與致病機制的研究一直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自從第一個ALS致病基因SOD1被報導以來,一共有近50個基因相繼被報導,其突變/功能異常參與或者影響了ALS的發生和發展,其中包括TDP43、FUS、C9orf72、HNRNPA1、SQSTM1、VCP、OPTN、PFN、CHCHD2以及CHCHD10等。這些基因廣泛參與了細胞內蛋白質穩定性、RNA代謝及穩定性和細胞骨架動態變化等過程的調控。其中TDP43、FUS、C9orf72和SOD1基因突變導致了約70%的家族遺傳性ALS的發生。TDP43和SOD1致病突變的病理學原因是突變蛋白在運動神經元胞體中的異常累積導致的神經毒性。正常生理狀態下,TDP43主要定位在運動神經元的細胞核中,參與RNA代謝調控。TDP43由細胞核向細胞質的轉定位和蛋白聚集體的累積是遺傳性和散發ALS的典型特徵,常被認為是ALS病變運動神經元的標誌之一。

  RNF220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毛炳宇團隊鑑定的一個新的泛素連接酶,在神經系統發育中具有重要作用。該團隊早期研究發現,泛素連接酶RNF220通過調控不同靶蛋白不同類型的泛素化修飾參與多個神經系統發育過程的調控。雖然RNF220-/-小鼠出生致死,但是約1/3的RNF220+/-小鼠成年後表現出進行性的運動障礙,最後癱瘓而死。開放場和轉棒等行為學分析發現,RNF220+/-小鼠的運動能力顯著降低。通過組織切片和病理學染色分析發現,RNF220在成年小鼠的脊髓運動神經元中特異表達,且其蛋白主要定位在細胞質中;與野生型小鼠相比,RNF220+/-小鼠脊髓運動神經元細胞中的TDP43蛋白表現出由細胞核到細胞質的轉定位現象且蛋白水平增多;RNF220+/-小鼠的腓腸肌肌纖維的直徑變小,表現出萎縮現象且肌肉出現去神經支配現象。因此,RNF220+/-小鼠表現出類似人ALS的行為和病理學特徵。體內外的生化分析發現,RNF220通過促進TDP43蛋白K48類型的經典泛素化修飾參與TDP43蛋白穩定性的調控。

  該研究揭示了ALS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豐富了人們對ALS致機理的認識,為ALS的診療提供了新的潛在靶標和動物模型支撐。近日,該研究結果以Haploinsufficiency of the TDP43 ubiquitin E3 ligase RNF220 leads to ALS-like motor neuron defects in mouse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上。昆明動物所副研究員馬鵬程和博士研究生李雨薇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毛炳宇為文章通訊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雲南省重點項目的支持。

  論文連結 

RNF220調控脊髓運動神經元TDP43蛋白穩定性及ALS的發生發展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症,是一種以腦運動皮質、腦幹和脊髓運動神經元退行性改變為特徵的進行性麻痺行疾病,其臨床表現主要為逐漸加重的肌肉無力、萎縮、肌束震顫、延髓麻痺及椎體損害,最終導致吞咽困難,呼吸肌無力而死亡。ALS的核心病理改變為運動皮質及脊髓運動神經元凋亡,伴隨有星形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及少突膠質細胞增生的神經炎症反應。ALS的另一個典型病理學特徵是脊髓下行運動神經元和外周肌肉的神經肌肉接頭的退化和功能喪失以及外周肌肉系統的萎縮和痙攣。
  全球範圍內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每年新發ALS患者為每10萬人中1-2例,發病率和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加,大約10%的ALS為家族遺傳性,其餘為散發性。對ALS致病基因與致病機制的研究一直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自從第一個ALS致病基因SOD1被報導以來,一共有近50個基因相繼被報導,其突變/功能異常參與或者影響了ALS的發生和發展,其中包括TDP43、FUS、C9orf72、HNRNPA1、SQSTM1、VCP、OPTN、PFN、CHCHD2以及CHCHD10等。這些基因廣泛參與了細胞內蛋白質穩定性、RNA代謝及穩定性和細胞骨架動態變化等過程的調控。其中TDP43、FUS、C9orf72和SOD1基因突變導致了約70%的家族遺傳性ALS的發生。TDP43和SOD1致病突變的病理學原因是突變蛋白在運動神經元胞體中的異常累積導致的神經毒性。正常生理狀態下,TDP43主要定位在運動神經元的細胞核中,參與RNA代謝調控。TDP43由細胞核向細胞質的轉定位和蛋白聚集體的累積是遺傳性和散發ALS的典型特徵,常被認為是ALS病變運動神經元的標誌之一。
  RNF220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毛炳宇團隊鑑定的一個新的泛素連接酶,在神經系統發育中具有重要作用。該團隊早期研究發現,泛素連接酶RNF220通過調控不同靶蛋白不同類型的泛素化修飾參與多個神經系統發育過程的調控。雖然RNF220-/-小鼠出生致死,但是約1/3的RNF220+/-小鼠成年後表現出進行性的運動障礙,最後癱瘓而死。開放場和轉棒等行為學分析發現,RNF220+/-小鼠的運動能力顯著降低。通過組織切片和病理學染色分析發現,RNF220在成年小鼠的脊髓運動神經元中特異表達,且其蛋白主要定位在細胞質中;與野生型小鼠相比,RNF220+/-小鼠脊髓運動神經元細胞中的TDP43蛋白表現出由細胞核到細胞質的轉定位現象且蛋白水平增多;RNF220+/-小鼠的腓腸肌肌纖維的直徑變小,表現出萎縮現象且肌肉出現去神經支配現象。因此,RNF220+/-小鼠表現出類似人ALS的行為和病理學特徵。體內外的生化分析發現,RNF220通過促進TDP43蛋白K48類型的經典泛素化修飾參與TDP43蛋白穩定性的調控。
  該研究揭示了ALS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豐富了人們對ALS致機理的認識,為ALS的診療提供了新的潛在靶標和動物模型支撐。近日,該研究結果以Haploinsufficiency of the TDP43 ubiquitin E3 ligase RNF220 leads to ALS-like motor neuron defects in mouse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上。昆明動物所副研究員馬鵬程和博士研究生李雨薇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毛炳宇為文章通訊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雲南省重點項目的支持。
  論文連結 
  RNF220調控脊髓運動神經元TDP43蛋白穩定性及ALS的發生發展
  

列印 責任編輯:江澄

相關焦點

  • 昆明動物所毛炳宇組研究揭示ALS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的新機制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俗稱漸凍症,是一種以腦運動皮質、腦幹和脊髓運動神經元退行性改變為特徵的進行性麻痺行疾病,其臨床表現主要為逐漸加重的肌肉無力、萎縮、肌束震顫、延髓麻痺及椎體損害,最終導致吞咽困難,呼吸肌無力而死亡。
  • 毛炳宇組研究揭示ALS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的新機制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俗稱漸凍症,是一種以腦運動皮質、腦幹和脊髓運動神經元退行性改變為特徵的進行性麻痺行疾病,其臨床表現主要為逐漸加重的肌肉無力、萎縮、肌束震顫、延髓麻痺及椎體損害,最終導致吞咽困難,呼吸肌無力而死亡。
  • PLoS ONE: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患者蛋白錯誤摺疊的新機制
    腦部疾病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阿爾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被稱為「纏繞疾病」,因為上述疾病的特點是錯誤摺疊的蛋白纏繞、聚集在大腦中。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一個不尋常的胺基酸--BMAA能插入到神經蛋白中,使神經蛋白發生錯誤摺疊和聚合。BMAA是由一種光合細菌--藍藻產生的,BMAA已在ALS患者腦組織中被檢測到。
  • 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漸凍人症)的治療方法介紹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英語名: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簡稱ALS,俗稱漸凍人症。它是一種不可逆的致死性運動神經元疾病,主要症狀是四肢和軀幹的肌肉逐漸無力和萎縮。這種病一般進展迅速,半數以上患者診斷後的平均生存期為3-5年,最後多死於呼吸肌無力導致的呼吸衰竭。
  • 健康所揭示自噬異常在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發病過程中的作用機制
    近期,國際學術期刊Autophagy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大醫學院健康所、中科院幹細胞生物學重點實驗室樂衛東研究組的研究成果Rapamycin treatment augments motor neuron degeneration in SOD1G93A mouse model of amyotrophic
  • 恐怖的「消瘦」,連肌肉都瘦沒了 |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
    於我而言,科室所遇之人、之事往往不僅如此,這裡也是最容易看清,疾病的本源的地方。《小竹醫記》,聚焦神經內科眾多病例,從病例透析事件,追溯病因,探索病例背後的故事。一起走進今天的故事——「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安徽六安的老張是一個老實巴交的漢子,從年輕時到現在七十多一直都很瘦,而且一直「怪病纏身」。最近他惡化到不能呼吸,不能吃飯,連平躺都困難,兒子強迫帶到了醫院。
  • 罕見疾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症致病原因主要有哪些?治療方法有哪些?
    導語:說起來漸凍症很多人都會覺得十分的可怕,這種疾病一旦患上人會漸漸的失去自己的知覺,這種疾病就目前而言還是沒有比較好的方法可以徹底的治癒的,漸凍症也被稱為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症,這種疾病本身就是一種比較罕見的疾病。患者中有10%的人是家族性患者,這種疾病的平均發病年齡是58~63歲,其餘90%的患者都是散發性患者,平均發病年齡是43~52歲。
  • 苯丁酸鈉聯合牛磺二醇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療效滿意
    苯丁酸鈉聯合牛磺二醇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療效滿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4 16:20:23 美國麻薩諸塞州總醫院Sabrina Paganoni團隊研究了苯丁酸鈉聯合牛磺二醇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療效。
  • ...FDA批准Exservan(利魯唑口腔膜劑),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
    近日,該公司宣布,其開發的利魯唑口腔膜劑Exservan比原計劃提前一周獲得了美國FDA批准,該藥用於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患者的治療。此前,Exservan已被FDA授予了孤兒藥資格(ODD)。在美國,罕見病是指患病人群少於20萬的疾病類型,罕見病藥物研發方面的激勵措施包括各種臨床開發激勵措施,如臨床試驗費用相關的稅收抵免、FDA用戶費減免、臨床試驗設計中FDA的協助,以及藥物獲批上市後為期7年的市場獨佔期。
  •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新藥!新型口服熱休克應激反應誘導劑arimo...
    近日,該公司宣布,評估arimoclomol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的III期臨床研究ORARIALS-01已完成患者入組。在美國和歐盟,arimoclomol已被授予治療ALS的孤兒藥資格。ALS是一種罕見的、快速進展的、並且總是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運動神經元中的蛋白質錯誤摺疊和聚集是疾病進程的重要因素,最終導致骨骼肌和呼吸肌癱瘓。
  • Nat Neurosci:心臟病藥物地高辛或可有效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
    2014年10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表示,一種用於治療心力衰竭的藥物地高辛或許可以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
  • FDA授予masitinib(馬賽替尼)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的孤兒藥地位
    2015年3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專業從事蛋白激酶抑制劑研發及銷售的AB Science公司近日宣布,FDA已授予masitinib(馬賽替尼)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的孤兒藥地位。
  • Nature子刊: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等發現泌乳量和乳汁分泌的調控新機制
    然而,人們對於泌乳的調控機制還知之甚少。2020年1月17日,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及中科院動物進化與遺傳前沿交叉卓越創新中心的焦保衛研究員、雲南大學的王璐副研究員和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的易萍主任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聯合研究成果:TDP-43 facilitates
  • 神經科的那些病例:少年型肌萎縮側索硬化
    體格檢查:神清,言語清晰,對答切題,定向力、記憶力和計算力正常,無舌肌萎縮及纖顫,舌肌頂頰肌力 5 級,其餘顱神經未見陽性體徵,頸軟,四肢肌張力正常,右上肢近端肌力 4 級,遠端肌力 3 級,右下肢近端肌力 4 級,遠端肌力 3 級,左側肢體肌力 5 級,雙側下頜反射活躍,四肢腱反射亢進,雙側掌頦反射陽性,雙側 Babinski 徵、Chaddock 徵陽性。
  • 神經綜述:肌萎縮側索硬化的感覺神經損害
    神經綜述:肌萎縮側索硬化的感覺神經損害 肌萎縮側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種病因未明的致死性神經變性疾病,主要累及大腦皮質、腦幹和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臨床表現為隱襲性起病的局部肌肉無力、萎縮及錐體束徵,並逐漸進展至所有骨骼肌癱瘓。
  • 上海有機所揭示RNA調控漸凍人症致病蛋白TDP-43形成應激核體
    TDP-43是一種重要的RNA結合蛋白,其基因突變可引起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症」)。在正常細胞中,TDP-43蛋白主要彌散分布於細胞核內,但可穿梭至胞漿並與其它蛋白相互作用形成應激顆粒等各種核糖核蛋白複合物,參與RNA剪切、成熟、加工、運輸、轉運、翻譯、降解等多個步驟的調控。
  • 動物所揭示胚胎背腹軸發育穩定性的奧秘
    在胚胎前後軸建立方面,發現染色體重塑複合體NURF最大的亞基BPTF在TGF-β信號下遊與Smad2結合,通過其染色體重塑活性調節核小體滑動,調控wnt8a的表達,促進後部中樞神經組織發育,揭示了Smad2通過募集BPTF,調控染色質的高級結構的新機制(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15)。
  • 方燕姍/劉聰組揭示致病蛋白TDP-43形成應激核體的細胞保護新機制
    TDP-43是一種重要的RNA結合蛋白,其基因突變可引起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症」)。在正常細胞中,TDP-43蛋白主要彌散分布於細胞核內,但可穿梭至胞漿並與其它蛋白相互作用形成應激顆粒等各種核糖核蛋白複合物,參與RNA剪切、成熟、加工、運輸、轉運、翻譯、降解等多個步驟的調控。
  • 昆明動物所等在幹細胞基因組穩定性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研究幹細胞如何維持基因組穩定,有助於推動幹細胞的安全應用和理解相關發育疾病的致病機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鄭萍團隊長期關注幹細胞維持基因組穩定性的獨特機制。前期工作中,該研究團隊鑑定胚胎幹細胞基因組穩定性調控的關鍵多功能因子Filia,揭示其不同的作用途徑(Cell Stem Cell 2015,16(6):684-698;Cell Research 2018,28(1):69-89),並發現人類同源基因的功能突變能夠導致胚胎發育失敗和復發性流產(PloS Biology 2019,17(10):e3000468)。
  • 動物所等揭示RNA m6A修飾調控人幹細胞衰老的新機制
    已有研究表明,m6A作為基因表達調控中的重要節點,通過調節靶RNA的出核、穩定性、選擇性剪接和翻譯過程,參與調控諸多生物學事件,而關於m6A在衰老特別是在人幹細胞衰老過程中的研究卻鮮有報導。因此,m6A在人幹細胞衰老過程中的動態變化規律、調控作用及關鍵調節因子均需進一步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