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機所揭示RNA調控漸凍人症致病蛋白TDP-43形成應激核體

2021-01-11 中國科學院

  TDP-43是一種重要的RNA結合蛋白,其基因突變可引起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症」)。在正常細胞中,TDP-43蛋白主要彌散分布於細胞核內,但可穿梭至胞漿並與其它蛋白相互作用形成應激顆粒等各種核糖核蛋白複合物,參與RNA剪切、成熟、加工、運輸、轉運、翻譯、降解等多個步驟的調控。在疾病狀態下,TDP-43在胞漿中形成異常蛋白聚集被認為與ALS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近期研究顯示,液-液相分離(LLPS)介導了無膜、液滴狀的應激顆粒的生成,而其異常相變被認為是導致胞漿形成TDP-43蛋白聚集並引發ALS的關鍵致病機制之一。細胞應激時部分TDP-43蛋白被招募到胞漿中參與應激顆粒的組裝,但絕大部分的TDP-43依然駐留在細胞核內。目前,核內TDP-43在細胞應激時的反應及其在ALS發病中的作用長期以來被忽視和低估。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員方燕姍課題組、研究員劉聰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不同類型的RNA精密調控TDP-43的相分離狀態,使其在細胞應激時於核內形成具有細胞保護功能的無膜、液滴狀、高度動態且可逆的核顆粒,研究團隊將之命名為「TDP-43核體」 。 

   該研究表明,TDP-43核體通過TDP-43蛋白的液-液相分離所形成,這一過程被RNA嚴格調控。TDP-43蛋白序列中的兩個RNA識別域RRM1和RRM2分別發揮著不同甚至相互拮抗的「向心–離心」作用,因而缺乏RRM1或RRM2的TDP-43核體分別展現出「核」-「環」形態。總RNA對TDP-43蛋白相分離具有抑制作用,這與細胞核中相對「抑制性」的微環境一致,因此很少看到正常細胞自發形成的TDP-43核體。研究發現,細胞應激時神經元中長鏈非編碼RNA (lncRNA) NEAT1 的水平明顯升高而且與TDP-43核體共定位。體外實驗結果顯示,NEAT1可明顯促進TDP-43蛋白相分離的發生,下調細胞中NEAT1水平會顯著減少應激細胞中TDP-43核體的形成,因此證明NEAT1對於TDP-43形成應激核體具有重要調控作用。 

  進一步研究發現,與所有其它已知的ALS致病突變主要集中在影響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功能域不同,TDP-43蛋白的D169G位突變(存在於ALS病人中)位於其RNA識別域RRM1中,並能嚴重影響lncRNA NEAT1促進TDP-43相分離和核體組裝的功能,導致細胞應激時有更多TDP-43蛋白從核內轉移至胞漿中,持續應激下進一步發展成具有ALS病理特徵的高度磷酸化的TDP-43蛋白聚集體。與此一致的是,D169G突變的TDP-43在人源細胞和果蠅模型中均引起比野生型TDP-43更強的細胞毒性和神經退化的表型。 

  該研究提示,TDP-43核體的形成或許是細胞應激時的「第一防線」,其組裝或功能異常可能與ALS的發生有重要關係。 

  相關成果以Stress induces dynamic, cytotoxicity-antagonizing TDP-43 nuclear bodies via paraspeckle lncRNA NEAT1-mediated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為題,發表在Molecular Cell上。研究生王晨、段永嘉和段鋼共同第一作者為共同第一作者,方燕姍、劉聰為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和上海市科委的支持。 

  論文連結 

TDP-43核體響應細胞應激和參與ALS疾病發生的分子機制示意圖 

相關焦點

  • 方燕姍/劉聰組揭示致病蛋白TDP-43形成應激核體的細胞保護新機制
    TDP-43是一種重要的RNA結合蛋白,其基因突變可引起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症」)。在正常細胞中,TDP-43蛋白主要彌散分布於細胞核內,但可穿梭至胞漿並與其它蛋白相互作用形成應激顆粒等各種核糖核蛋白複合物,參與RNA剪切、成熟、加工、運輸、轉運、翻譯、降解等多個步驟的調控。
  • 腦科學日報: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儀式感可緩解大腦焦慮
    1,方燕姍/劉聰團隊揭示致病蛋白TDP-43形成應激核體的細胞保護新機制來源:小柯生命TDP-43核體響應細胞應激和參與ALS疾病發生的分子機制示意圖。TDP-43是一種重要的RNA結合蛋白,其基因突變可引起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症」)。在正常細胞中,TDP-43蛋白主要彌散分布於細胞核內,但可穿梭至胞漿並與其它蛋白相互作用形成應激顆粒等各種核糖核蛋白複合物,參與RNA剪切、成熟、加工、運輸、轉運、翻譯、降解等多個步驟的調控。
  • 昆明動物所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昆明動物所揭示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新機制 2021-01-07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昆明動物所毛炳宇組研究揭示ALS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的新機制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俗稱漸凍症,是一種以腦運動皮質、腦幹和脊髓運動神經元退行性改變為特徵的進行性麻痺行疾病,其臨床表現主要為逐漸加重的肌肉無力、萎縮、肌束震顫、延髓麻痺及椎體損害,最終導致吞咽困難,呼吸肌無力而死亡。
  • 上海有機所等在分子伴侶調控無膜細胞器動態組裝研究中獲進展
    在疾病條件下,蛋白質相分離調控的紊亂會直接導致蛋白的液-固相轉化和不可逆的蛋白致病聚集。該過程與一些神經退行性疾病,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密切相關。然而目前,學界缺乏關於蛋白相分離穩態在不同無膜細胞器中如何被精密調控的研究。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中心劉聰課題組、方燕姍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了一類維持無膜細胞器中蛋白穩態的關鍵分子伴侶Hsp40。
  • 毛炳宇組研究揭示ALS相關蛋白TDP43穩定性調控的新機制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俗稱漸凍症,是一種以腦運動皮質、腦幹和脊髓運動神經元退行性改變為特徵的進行性麻痺行疾病,其臨床表現主要為逐漸加重的肌肉無力、萎縮、肌束震顫、延髓麻痺及椎體損害,最終導致吞咽困難,呼吸肌無力而死亡。
  • 新發現|邊緣為主年齡相關TDP-43腦病(LATE)
    該病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手段,深入揭示其發病原因和病理生理機制乃是當務之急。其實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研究人員就已經注意到,一些痴呆症患者表現出了阿爾茨海默病的症狀,但對他們大腦海馬區域的組織檢測結果卻令人費解。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中通常會出現β澱粉樣蛋白的沉積和Tau蛋白聚集形成的神經纖維纏結,而這些患者的大腦中並沒有顯示出同樣的跡象。
  • 發現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 TDP-43病變起重要作用
    記者5日從南通大學獲悉,該校神經再生重點實驗室劉飛教授領銜的「tau代謝與老年性痴呆」研究團隊,TDP-43蛋白的病變可能通過影響tau mRNA的代謝加工,在阿爾茨海默病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漸進性發展的中樞神經系統致死性退行性疾病,也是威脅老年人生命健康的四大殺手之一。
  • 賽業神經科學第五期:漸凍症的發病機理及相關小鼠模型概述
    前文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漸凍症, ALS)的症狀和治療手段做了一個小小的總結,今天我們來聊一聊ALS的機理及相關的動物模型。在說機理之前,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運動神經系統及運動神經元,因為該疾病造成的損傷都是針對運動神經系統的,雖然肌肉也受到了影響,但只能算得上是「次生災害」。
  • 動物所等揭示RNA m6A修飾調控人幹細胞衰老的新機制
    N6-甲基腺嘌呤(m6A)是真核生物RNA上較為常見的一類轉錄後表觀修飾,其建立、擦除和識別分別受到m6A甲基轉移酶(writer)、去甲基化酶(eraser)以及結合蛋白(reader)的動態調控。已有研究表明,m6A作為基因表達調控中的重要節點,通過調節靶RNA的出核、穩定性、選擇性剪接和翻譯過程,參與調控諸多生物學事件,而關於m6A在衰老特別是在人幹細胞衰老過程中的研究卻鮮有報導。因此,m6A在人幹細胞衰老過程中的動態變化規律、調控作用及關鍵調節因子均需進一步闡明。
  • 分子所劉穎/李川昀課題組合作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2020年9月15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劉穎研究員課題組和李川昀研究員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Histone deacetylase HDA-1 modulates mitochondrial stress response and longevity」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的新機制
  • 上海有機所揭示肌球蛋白分子馬達Myosin VI結合Tom1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細胞內一種必不可少且高度受調控的,利用溶酶體來清除大型蛋白聚集體、受損細胞器、入侵病原體等成分以應對內外界細胞壓力和維持細胞動態平衡的重要分解代謝過程。細胞自噬在細胞生長、胚胎發育、天然免疫等眾多生理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上海生科院科研人員揭示環狀 RNA 編碼蛋白的重要機制
    上海生科院科研人員揭示環狀 RNA 編碼蛋白的重要機制
  • 莊小威團隊最新論文:發現YTHDF蛋白促進應激顆粒的形成
    研究人員發現,m6A修飾結合蛋白YTHDF促進應激顆粒的形成。RNA-蛋白質(RNP)顆粒是無膜的細胞器,在表觀遺傳和轉錄後調控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應力顆粒(SG)是RNP顆粒,在各種細胞應激條件下組裝,例如氧化、滲透壓或熱激脅迫等情況,並調節信使RNA(mRNA)翻譯和降解。
  • 保守BOULE基因產生的環RNA在熱應激下保護雄性生育力
    通過構建circBoule RNAs敲除的果蠅和小鼠,發現缺失circBoule RNAs的雄性果蠅在高溫環境下的生育能力呈現快速下降;而環RNA敲除小鼠的成熟精子在熱應激後的體外受精能力也快速下降。說明熱應激條件下circBoule RNAs在保護雄性生育力方面具有保守的生理功能。
  • 營養所研究人員發現胰島β細胞中調控內質網應激信號通路的新機制
    RACK1在胰島β細胞中內質網應激IRE1信號通路的負反饋調控中發揮關鍵作用1月27日,國際著名雜誌《科學·信號轉導》(Science Signaling)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劉勇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腳手架(Scaffold)蛋白RACK1以分子開關的方式,在胰島β細胞中內質網應激(ER stress)信號通路的動態調控中發揮關鍵作用。
  • NCB |管坤良組揭示YAP/TAZ參與熱應激調控的分子機制
    2020年11月16日,加州聖地牙哥分校的管坤良教授研究組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發表了題為「Heat stress activates YAP/TAZ to induce the heat shock transcriptome」的研究成果,揭示了
  • NCB|管坤良組揭示YAP/TAZ參與熱應激調控的分子機制
    他們為了發掘Hippo通路新的調控信號,試驗了多種應激條件,最後發現熱激能夠顯著的促進YAP的127位絲氨酸的去磷酸化。數據表明,在HEK293A和A549細胞系中,43℃處理會使得細胞在30分鐘內迅速地將YAP完全去磷酸化,同時也能夠降低LATS1蛋白表達水平,但是不影響其更上遊的MTS1/2和MAP4Ks。
  • 你要高度警惕漸凍人症
    你要高度警惕漸凍人症   今年3月,患「漸凍人症」的著名物理學家霍金離世,享年76歲。「漸凍人症」(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是世界衛生組織開列的五大絕症之一,與癌症和愛滋病齊名。遺憾的是,「漸凍人症」目前尚不能被治癒,但霍金的案例也鼓舞了不少患者。「經過早期診斷、良好的護理、漸凍人症患者也可以很長壽。」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姚曉黎主任在接受家庭醫生在線採訪時指出。
  • 漸凍人症是什麼 漸凍人症怎麼預防較好
    近日,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去世了,很多人都非常惋惜以及深感痛苦。這個偉大的物理學家不僅帶給了我們很多的知識,也讓漸凍人症走進了人們的視線。很多人並不是太了解漸凍人症是什麼樣的一種疾病,小編給大家具體講講漸凍人症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