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機所等在分子伴侶調控無膜細胞器動態組裝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03 瀟湘晨報

蛋白質的相分離在多種執行重要生物學功能的無膜細胞器動態組裝中發揮關鍵作用。在疾病條件下,蛋白質相分離調控的紊亂會直接導致蛋白的液-固相轉化和不可逆的蛋白致病聚集。該過程與一些神經退行性疾病,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密切相關。然而目前,學界缺乏關於蛋白相分離穩態在不同無膜細胞器中如何被精密調控的研究。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中心劉聰課題組、方燕姍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了一類維持無膜細胞器中蛋白穩態的關鍵分子伴侶Hsp40。其自身具有較強的相分離能力,並能夠與無膜細胞器中的蛋白發生協同相分離,在維持蛋白質高度動態的相分離中起到關鍵作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上。

分子伴侶(熱休克蛋白)廣泛參與細胞內蛋白質內穩態的維持。研究表明,不同的熱休克家族蛋白存在於多種無膜細胞器中,如應激顆粒(SGs)中鑑定出Hsp40、Hsp70、Hsp90等。然而,學界對分子伴侶在無膜細胞器動態組裝中的作用仍缺乏研究。該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調控蛋白相分離的一類重要分子伴侶Hsp40。該研究首次發現分子伴侶自身具有相分離能力,並能夠通過自身相分離參與到不同無膜細胞器的組裝及穩態維持中。該研究對分子伴侶在無膜細胞器穩態的維持,以及蛋白分相調控紊亂與疾病關係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義。

Hsp40家族蛋白種類繁多,可分為三類亞型:I型、II型、Ⅲ型,這三類亞型均包含參與Hsp70 ATP水解的J domain。除了J domain,I型與II型蛋白的氨基端(NTD)還具有甘氨酸/苯丙氨酸富集的柔性區域——G/F區域,在羧基端(CTD)具有底物結合結構域。研究發現,Hsp40的I型與II型蛋白成員——Hdj2與Hdj1在體外均具備較強的相分離能力,並且在細胞內存在於不同的無膜細胞器中。其中,Hdj2定位於細胞核內的核仁中,Hdj1定位於泛素化富集的核小體中;在壓力刺激下,兩者均會參與到細胞質SGs的形成中。進一步機理研究發現,柔性G/F區域中的多個苯丙氨酸和精氨酸殘基對Hsp40的分相及其參與SGs的組裝具有重要意義。G/F區域在不同亞型及不同種屬的Hsp40蛋白中廣泛存在,進一步實驗驗證了含有G/F區域的酵母Hsp40蛋白Sis1與Ydj1均具有較強的相分離能力。因此,相分離可能是Hsp40家族不同成員共有的屬性。

Hsp40家族蛋白在調控細胞蛋白質穩態中發揮重要作用,其功能缺失與一些疾病發病密切相關,Hsp40基因突變在ALS、帕金森症(PD)等神經退行性疾病中被發現。該研究發現,Hdj1能夠與ALS重要致病蛋白FUS發生協同相分離,穩定FUS在高度動態的液-液相分離狀態,並抑制FUS的致病性液-固相轉化,從而維持細胞內的蛋白內穩態。進一步機理研究發現,Hdj1通過其NTD中的精氨酸及苯丙氨酸殘基,分別介導與FUS-LC(1-163aa)和FUS-RGG(371-526aa)的相互作用及協同共分相。進一步,通過其CTD的底物結合結構域抑制液-液相分離狀態中的FUS進一步進行液-固相轉變。不同的分子伴侶在無膜細胞器動態組裝和解離的多個不同階段中可能存在不同作用。對多個不同分子伴侶協同或分段調控無膜細胞器的機制研究,將是該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

Hsp40參與無膜細胞器形成及其穩態維持示意圖

【來源: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2.01 星期二
    科研進展1、上海有機所在烷烴的官能團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2、南海海洋所診斷出熱帶不穩定波的赤道高頻流場 3、蘇州納米所等在高性能柔性儲能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4、上海有機所等在分子伴侶調控無膜細胞器動態組裝研究中獲進展
  • 上海交大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科研團隊在人工無膜細胞器研究方面取得...
    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韋紹鵬、胡春飛及合作研究的錢志剛副研究員為共同第一作者,夏小霞教授為通訊作者,該文作者還包括受聘上海交通大學顧問教授的韓國科學技術院李相燁教授等。生命體進化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在複雜的真核細胞內,存在經典的有膜細胞器和沒有脂膜包被的無膜細胞器。
  • Science:重大進展!揭示內質網通過接觸調節無膜細胞器的生物發生和...
    2020年2月6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內質網與細胞中的至少兩個無膜區室(membraneless compartment)接觸並影響它們的影響。
  • 無膜細胞器:「細胞蛇」
    3、細胞器是什麼?如薛丁格所言,與非生命相比,生命增加了秩序和複雜性。對於細胞來說,增加秩序和複雜性的一個方式是區域化,就是不同的生物過程和生物分子在細胞裡有其獨特的定位和結構。或許我們可以把細胞比喻成一所學校。
  • 化學所在生物分子馬達組裝體性能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膠體、界面與化學熱力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峻柏課題組長期致力於生物分子馬達ATP合酶的分子組裝與應用研究,並取得了系列進展。硫醇的種類決定體系中質子梯度形成的動力學,進而調控ATP的合成速率。上述組裝的生物分子馬達體系將合成的有機小分子轉化為生命能量分子ATP,為進一步大面積能量採集及構建ATP驅動的生物分子器件奠定了重要基礎。
  • 昆明植物所等在細胞器基因組組裝軟體開發研究中取得進展
    真核生物細胞器基因組包括線粒體和質體(包括葉綠體、白色體等)的全部DNA分子,是細胞質遺傳的主要載體。在動植物和真菌的單個細胞內,有多個(甚至成千上萬個)細胞器基因組單元的拷貝,使得利用低覆蓋度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組裝得到完整的細胞器基因組成為可能。
  • 固體表面上功能分子體系組裝構造的動態過程及其調控研究取得新進展
    功能分子在固體表面上的可控組裝及其物性研究,一直是納米器件量子調控的重要研究內容。目前,分子在表面自組裝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過設計分子結構,調製分子-基底以及分子-分子間相互作用,從而得到所需的功能特性。其中,分子在表面動態過程中的表徵一直是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特別是對於結構較為複雜的大分子複雜體系,目前尚無對於整個動態體系進行全面描述的方法。
  • 小分子-膜蛋白質互作界面和結構調控分析研究獲進展
    小分子-膜蛋白質互作界面和結構調控分析研究獲進展 2019-04-17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解析小分子與膜蛋白受體的相互作用機制目前仍然面臨巨大挑戰,是小分子藥物開發中的難點之一。該方法為研究小分子-膜蛋白受體分子識別和結構調節機制提供了一種有效的質譜分析新方法,有望應用於靶向小分子藥物的篩選、評估和優化。
  • 生物物理所等在分子伴侶的動力學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該論文報導了利用單分子螢光技術研究人源應激型Hsp70蛋白的構象動態及與輔分子伴侶Hsp40相互作用的動力學機制。Hsp70蛋白是分子伴侶系統的核心成員之一,參與細胞內蛋白質摺疊、轉運、降解等多種生理活動,對於維持細胞內蛋白質穩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 科學家已發現無膜細胞器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相關性(上)
    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生物分子凝聚物,由蛋白質和RNA組成的暫時性流體液滴,被發掘了出來。人們將這些生物分子凝聚物稱為無膜細胞器。關於這些無膜細胞器結構和生物物理學特性的研究在過去的10年裡突飛猛進。科學家和藥物研發者們也越來越重視這一獨特的生物學結構。我們將近期發表於《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上有關無膜細胞器的一篇文章編譯和整理成了上下兩篇。
  • 中國科大在神經細胞GABAA受體轉運調控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然而,關於細胞膜上的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研究還存在大量的空白。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膜細胞器與細胞動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與醫學部王朝教授課題組和熊偉教授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GABARAP-mediated GABAAreceptor trafficking and functions on GABAergic
  • 無膜細胞器與細胞動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美國華盛頓組織專項...
    細胞是生命活動的最小單元,細胞內的生物大分子並非均一分布在水溶液環境中,而是形成位置和功能各異的胞內區室-細胞器。細胞器分為膜性細胞器與無膜細胞器,他們有機的動態作用構築了細胞動力學交響樂,調控細胞可塑性與穩態維繫。
  • 化工學院仰大勇團隊:通過DNA動態組裝在細胞內構建類細胞器結構
    本站訊 近期,天津大學化工學院仰大勇教授課題組在化學領域權威期刊Angewandte Chemie(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通過DNA動態組裝在細胞內構建類細胞器結構並調控細胞行為的研究。天津大學化工學院郭小翠博士和李鳳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相關成果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支持。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總結膜生物學中的相分離:​有膜細胞器與無...
    相分離解釋了在沒有膜結構參與的情況下(),細胞內特定分子如何聚集並維持成具有一定流動性的液體狀態,在細胞內的特定區域完成其生理功能【1-3】。最近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有膜細胞器和無膜細胞器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繫,協同參與多種生理活動。
  • 中國科大等在神經細胞極性維持的分子結構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年12月3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膜細胞器與細胞動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朝課題組通過綜合性運用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化學生物學及分子神經細胞生物學等研究手段
  • 福建物構所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配位分子籠可以通過次級自組裝構築具有較高孔隙率的超分子框架化合物。然而,由於結構基元間僅存在弱相互作用,超分子框架化合物在無客體分子狀態下往往表現出較差的框架穩定性,限制其作為固態吸附劑的應用。配位分子籠中的金屬節點有望原位在超分子框架中催化活性單體使其轉化為聚合物進而為框架提供額外物理支撐,因此可能會使較脆弱的超分子框架的外在孔道得到保持。
  • 上海有機所揭示RNA調控漸凍人症致病蛋白TDP-43形成應激核體
    近期研究顯示,液-液相分離(LLPS)介導了無膜、液滴狀的應激顆粒的生成,而其異常相變被認為是導致胞漿形成TDP-43蛋白聚集並引發ALS的關鍵致病機制之一。細胞應激時部分TDP-43蛋白被招募到胞漿中參與應激顆粒的組裝,但絕大部分的TDP-43依然駐留在細胞核內。目前,核內TDP-43在細胞應激時的反應及其在ALS發病中的作用長期以來被忽視和低估。
  • 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
    Nature Comm | 復旦大學董愛武/沈文輝合作揭示組蛋白分子伴侶OsChz1調控染色質結構的分子機制真核生物DNA複製、轉錄與修復一直伴隨著核小體的組裝/去組裝過程,該過程需要依賴組蛋白分子伴侶的幫助。已有的研究發現,酵母Chz1是組蛋白變體 H2A.Z特異的組蛋白分子伴侶,系統進化樹分析顯示在酵母、真菌、植物及動物中都存在Chz1同源蛋白,但目前對Chz1蛋白的功能研究僅在酵母中被報導。
  • 細胞蛇:細胞器家族的新成員
    核內含有細胞中大多數遺傳物質DNA,它是細胞遺傳與代謝的調控中心,對維持基因的完整性發揮著重要作用,也藉由調控基因表達來影響細胞活動。細胞間期的細胞核由雙層膜結構的核被膜包裹,其中外膜與細胞質中的內質網相連,內膜靠近核面,分布有網狀結構核纖層。
  • 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配位分子籠可以通過次級自組裝構築具有較高孔隙率的超分子框架化合物。然而,由於結構基元間僅存在弱相互作用,超分子框架化合物在無客體分子狀態下往往表現出較差的框架穩定性,限制其作為固態吸附劑的應用。配位分子籠中的金屬節點有望原位在超分子框架中催化活性單體使其轉化為聚合物進而為框架提供額外物理支撐,因此可能會使較脆弱的超分子框架的外在孔道得到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