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科研團隊在人工無膜細胞器研究方面取得...

2020-11-26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首次在原核生物構建了人工無膜細胞區室,揭示了類蛛絲蛋白、節肢彈性蛋白等固有無序蛋白液-液相分離區室化的生物大分子機制,建立了螢光蛋白、酶等蛋白融合共定位至區室的功能化平臺。相關研究成果以「Formation and functionalization of membraneless compartments in Escherichia coli」為題發表於Nature Chemical Biology雜誌。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韋紹鵬、胡春飛及合作研究的錢志剛副研究員為共同第一作者,夏小霞教授為通訊作者,該文作者還包括受聘上海交通大學顧問教授的韓國科學技術院李相燁教授等。

生命體進化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在複雜的真核細胞內,存在經典的有膜細胞器和沒有脂膜包被的無膜細胞器。這類近年才備受關注的無膜細胞器,廣泛分布於細胞核、細胞質甚至細胞膜上,形成類似於胞內「小液滴」的特殊微環境,通過富集蛋白質、核酸等大分子參與代謝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過程。在尚未進化出有膜細胞器的原核細胞中,是否存在無膜的亞細胞結構,啟發生物學家的深入思考和長期探索。

該團隊長期研究蛋白質材料的設計及微生物合成,仿生合成的蛛絲蛋白、類節肢彈性蛋白,因為含有高度重複的固有無序結構域,與真核生物中的無膜細胞器蛋白組分極為類似。受此啟發,該團隊首先考察上述材料蛋白在原核細胞中的定位,發現經螢光標記的目標蛋白在模式細胞大腸桿菌的兩極形成聚集體(見圖1),與基本不可溶、無活性的包涵體迥然不同,而且未進行標記的材料蛋白本身也擁有類似的區室化行為。該團隊通過體外重構模擬胞內微環境,揭示了材料蛋白液-液相分離形成亞細胞區室的分子機制。在此基礎上,研究中將金屬硫蛋白等具有催化功能的酶分子與材料蛋白融合,通過單個或多個融合蛋白的胞內區室化共定位,實現了預期的人工無膜區室功能化,展現了原核細胞內生物合成時空可控的可行性和優越性。

圖1 人工無膜細胞器的形成及功能化

該研究受真核無膜細胞器啟發,賦予了原核生物原本不具備的功能化無膜區室,不僅打破了這類細胞器僅限於真核細胞的固有認知局限,而且破解了由於胞內固有環境的差異難以將已有真核無膜細胞器嫁接到原核細胞的天然障礙,為原核細胞內生化反應的人工時空調控及其合成生物學應用提供了新機遇。

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1674061,21406138和31470216)和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6YFE0204400)的資助。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9-020-0579-9.

相關焦點

  • 沒有一個蛋白是廢的,上海交大在膜蛋白的人工設計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Cell旗下刊物iScience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許平教授團隊與MIT媒體實驗室的張曙光教授(美國發明家科學院院士,交大顧問教授)的合作研究論文「Non-full-length Water-Soluble CXCR4QTY and CCR5QTY Chemokine
  • 上海交大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科研團隊在DNA硫修飾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領域權威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鄧子新團隊賀新義研究員和趙一雷教授在DNA硫修飾領域聯合領銜,與復旦大學甘建華研究員課題組共同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DNA backbone interactions impact the
  • 上海交大材料學院竇紅靜團隊ACS Nano上發表多糖人工仿細胞研究的...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竇紅靜教授團隊在合成具有凝集素結合特性的多糖仿細胞微囊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基於凝集素—糖這類天然細胞識別與粘附的主要驅動力,該團隊構築了以多糖共聚物為「細胞」膜主要成份的仿細胞微囊,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結構設計,賦予人工細胞可識別凝集素的仿生「細胞」膜,這使得相關研究向更複雜的類細胞結構邁出一步。
  • 上海交大竇紅靜團隊發表多糖人工仿細胞研究的重要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竇紅靜教授團隊在合成具有凝集素結合特性的多糖仿細胞微囊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基於凝集素—糖這類天然細胞識別與粘附的主要驅動力,該團隊構築了以多糖共聚物為「細胞」膜主要成份的仿細胞微囊,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結構設計,賦予人工細胞可識別凝集素的仿生「細胞」膜,這使得相關研究向更複雜的類細胞結構邁出一步。
  • 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開展2020級研究生新生入學教育
    庚子初秋,雛鷹新至,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迎來五湖四海的莘莘學子。9月6日,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全體研究生新生於閔行校區東上院100號報告廳分會場,組織開展2020年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開學典禮暨學院研究生新生入學教育活動。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總結膜生物學中的相分離:​有膜細胞器與無...
    相分離解釋了在沒有膜結構參與的情況下(),細胞內特定分子如何聚集並維持成具有一定流動性的液體狀態,在細胞內的特定區域完成其生理功能【1-3】。最近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有膜細胞器和無膜細胞器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繫,協同參與多種生理活動。
  • 無膜細胞器與細胞動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美國華盛頓組織專項...
    細胞是生命活動的最小單元,細胞內的生物大分子並非均一分布在水溶液環境中,而是形成位置和功能各異的胞內區室-細胞器。細胞器分為膜性細胞器與無膜細胞器,他們有機的動態作用構築了細胞動力學交響樂,調控細胞可塑性與穩態維繫。
  • 上海有機所等在分子伴侶調控無膜細胞器動態組裝研究中獲進展
    然而目前,學界缺乏關於蛋白相分離穩態在不同無膜細胞器中如何被精密調控的研究。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中心劉聰課題組、方燕姍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了一類維持無膜細胞器中蛋白穩態的關鍵分子伴侶Hsp40。其自身具有較強的相分離能力,並能夠與無膜細胞器中的蛋白發生協同相分離,在維持蛋白質高度動態的相分離中起到關鍵作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Proc. Natl.
  • 無膜細胞器:「細胞蛇」
    薛丁格在他的演講中講到,生命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秩序。一年後,他根據這場報告整理出版了一本小書,書名叫What Is Life?(《生命是什麼?》)。這本書吹響了用物理方法研究生命科學的號角。有許多年輕的物理學家受此影響轉而研究生物學,其中包括劍橋大學的克裡克(Francis Crick)。
  • 上海交大化學化工學院2021年MEM招生與培養簡介
    快速總覽上海交大化學化工學院工程管理碩士開始招生啦!!以下招生簡章原文招生詳情上海交大化學化工學院工程管理碩士開始招生啦!!本專業依託上海交大強大的理工科基礎、雄厚的管理學科力量以及化學化工學院的學科優勢,整合相關專業優秀教師及眾多行業資深教師的師資力量,擁有優質的教育資源、校友資源、產業服務平臺及國際合作交流等多渠道資源。
  • 西安交大電信學院科研團隊實現
    從2009年開始,基於甲基銨鉛碘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就備受矚目,目前已成為國際科研以及產業領域關注的熱點。在不到8年的時間裡,其光電轉換效率從2009年的3%一路飆升到2017年的22.1%。甲基銨鉛碘鈣鈦礦材料具有直接帶隙、吸收帶隙可調且強吸收、載流子傳輸距離長的特點,是光伏器件的最理想的活性吸收材料。
  • 「細胞器與逆境生物學國際研討會」在上海交大舉辦
    11月7日, 由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德國馬普學會「細胞器與逆境生物學」夥伴研究組和中國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學會細胞與發育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細胞器與逆境生物學國際研討會」 在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及Zoom線上平臺舉辦,來自國內外的500餘名學者通過線上和來自全國各地的150餘位師生在現場參與了此次研討會
  • 上海交大生命學院科研團隊通過功能基因組挖掘發現一種新型羊毛硫...
    近日,《德國應用化學國際版》(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鄧子新院士團隊陶美鳳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成果Functional genome mining reveals a novel class V lanthipeptide containing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細胞DNA編程計算分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5月21日記者獲悉,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細胞DNA編程計算分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科研成果登上國際化學領域權威期刊。腫瘤的發生、發展等進程是涉及多水平的複雜分子事件,與多種RNA、蛋白的異常表達密切相關。 同時,獲取多元組分的準確信息,並探究其潛在關聯對理解細胞功能、解析致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交大科技力!
    近期,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生物、航天、管理、公共衛生、電子科學技術等領域相繼取得重要進展,一起來看這些新突破、新成果! 讓我們為交大科研實力打Call!
  • 中國科大等在神經細胞極性維持的分子結構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年12月3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膜細胞器與細胞動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朝課題組通過綜合性運用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化學生物學及分子神經細胞生物學等研究手段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兩團隊科研成果登同期《Science》雜誌
    10月9日凌晨兩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教授團隊和季恆星教授團隊的兩項科研成果在國際頂尖雜誌《Science》上刊發。其中,中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趙忠教授團隊通過發育生物學和植物病毒學交叉研究,找到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的關鍵因子—WUSCHEL(WUS)蛋白,揭示植物幹細胞的廣譜抗病毒機制。
  • 中國科大在神經細胞極性維持的分子結構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2020...
    2019年12月3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膜細胞器與細胞動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王朝教授課題組通過綜合性運用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化學生物學及分子神經細胞生物學等研究手段,揭示了
  • 上海交大iGEM團隊以「快樂科學」為導向培養國際視野創新人才...
    交大醫學院2016級本科生張凱然作為項目的提出者,為項目的設計提供了許多重要的建議。整個暑假他都睡在iGEM辦公室裡,早起讀文獻、查資料,為項目的可行性提供佐證,白天則積極參與到實驗工作當中,常常忙碌至深夜。
  • 上海交大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在中鏈脂肪酸合成硫酯酶的定向設計方面...
    近日,國際代謝工程領域重要學術期刊《Metabolic engineering》在線發表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e-guided Reshaping of the Acyl Binding Pocket of 『TesA Thioesterase Enhances Octanoic Acid P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