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生命學院科研團隊通過功能基因組挖掘發現一種新型羊毛硫...

2020-11-23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近日,《德國應用化學國際版》(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鄧子新院士團隊陶美鳳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成果Functional genome mining reveals a novel class V lanthipeptide containing a D-amino acid introduced by an F420H2-dependent reductase。上海交通大學博士徐敏、張菲為該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陶美鳳教授為通訊作者,該文作者還包括鄧子新教授、林雙君教授和紐西蘭奧克蘭大學(University of Auckland) Ghader Bashiri 副教授等。

為了獲得更多的結構複雜、活性好的小分子天然產物,為醫藥工業的藥物研發提供藥物先導分子,陶美鳳課題組開發了LEXAS平臺技術。LEXAS平臺技術有效地突破現有技術瓶頸,使用表達效率更高、遺傳背景更清晰的超級宿主,擴充了小分子化合物儲備,增加藥物先導物分子數量。近年來,該團隊基於該平臺技術已產生了多篇學術論文,例如: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16;Org Lett. 2016;Cell Chem. Biol 2017;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7;Front Microbiol. 2018。目前,課題組所在的鄧子新院士團隊正在尋求將該平臺技術進行工業化應用,為我國醫藥工業的源頭創新助力。

羊毛硫肽(lanthipeptide)是由核糖體合成的翻譯後修飾肽類,分子中含有特徵性的羊毛硫氨酸橋環。具有抗菌活性的羊毛硫肽稱為羊毛硫抗生素,其抗菌作用機制獨特,靶標細菌不容易產生抗藥性,是新抗生素藥物研發的重要方向。本次發現的羊毛硫肽以LEXAS技術命名為Lexapeptide (雷可肽)。雷可肽具有多種結構修飾,使其獲得對高溫和酸/鹼性pH的穩定性,對分枝桿菌、芽孢桿菌、多重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腸球菌具有較強的抗菌活性。雷可肽的體外抑菌效果和穩定性均優於其他羊毛硫抗生素如乳酸鏈球菌素。根據標準命名法,雷可肽是新類型的羊毛硫肽(V類),本篇論文研究表明雷可肽是V類新型羊毛硫肽的第一個成員。

 

雷可肽(lexapeptide)的發現和結構表徵

a. 通過LEXAS篩選從婁徹氏鏈黴菌Sal35的基因組BAC文庫中鑑定出具有抗菌活性、生產雷可肽的克隆。b. HPLC分析攜帶雷可肽生物合成基因簇的5個BAC克隆的異源表達產物(雷可肽峰用黑色菱形突出顯示,230 nm)。野生型菌株婁徹氏鏈黴菌並不產生雷可肽。 c. 雷可肽的HRMALDI-FTICR質譜。 d. 雷可肽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和前體肽(LxmA)中的核心肽序列。 e. 雷可肽中D-Ala和L-Ala的手性分析。 f. 本文確定的雷可肽結構。

陶美鳳課題組長期從事通過基因組挖掘發現新天然產物的研究、抗生素的代謝調控研究和合成生物學組裝新抗生素研究。該研究工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上海市科委科研計劃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08035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科研團隊在DNA硫修飾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領域權威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鄧子新團隊賀新義研究員和趙一雷教授在DNA硫修飾領域聯合領銜,與復旦大學甘建華研究員課題組共同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DNA backbone interactions impact the
  • 上海交大團隊揭示DNA磷硫醯化基因組修飾異質性特徵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鄧子新院士團隊由德林教授研究組與張大兵教授團隊楊立桃教授研究組合作,在DNA磷硫醯化修飾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在《PLoS Genetics》發表了題為「Quantitative mapping of DNA phosphorothioatome reveals phosphorothioate
  • 上海交大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科研團隊在人工無膜細胞器研究方面取得...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首次在原核生物構建了人工無膜細胞區室,揭示了類蛛絲蛋白、節肢彈性蛋白等固有無序蛋白液-液相分離區室化的生物大分子機制,建立了螢光蛋白、酶等蛋白融合共定位至區室的功能化平臺。
  • ...交通大學科研成果獎一等獎獲獎項目:DNA硫修飾的發現及其生理意義
    上海交通大學不斷提高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水平,重大科研成果不斷湧現,多項成果獲得國家和上海市及學校重大獎勵。學校特開設「科技之光」專欄,宣傳獲得「上海交通大學科研成果獎」獲獎項目,旨在全方位展示學校科學研究取得的成績,激勵交大人凝心聚力,在各個領域研究探索,勇於創新,產生更多有全球影響力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
  • 由德林等破譯DNA磷硫醯化修飾基因組分布圖譜—資訊—科學網
  • 上海交大醫工交叉研究取得可喜成果 ——成功構建中國漢族人泛基因組分析流程
    近日,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兩個跨學科、跨專業科研團隊,通過數年的協作科技攻關,開發了一套針對大規模人類基因組深度測序數據的全新分析系統---人類泛基因組分析系統(Human Pan-genome Analysis system,簡稱HUPAN)。該方法學的建立為解析人類基因組中尚未被發現的「暗物質」提供了重要研究工具。
  • 上海交大科研團隊揭示深海熱液煙囪微生物群落的演替
    近日,《Microbiome》雜誌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科研團隊研究成果「Microbial success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active to inactive stages of 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 sulfide chimneys
  • 上海交大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韓澤廣科研團隊在馬兜鈴酸導致肝癌...
    7月20日,肝病領域國際權威期刊Hepatology《肝臟病學》在線發表上海交大韓澤廣團隊最新研究成果The Mutational Features of Aristolochic Acid–Induced Mouse and Human Liver Cancers,該研究進一步深層揭示了馬兜鈴酸暴露可以導致肝癌的發生,是人類肝癌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 交大科技力!
    1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開發微衛星不穩定性檢測新方法,助力腫瘤精準檢測 發表期刊 《基因組蛋白質組與生物信息學報》 (Genomics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自然條件下發現+1價鈣離子二維晶體
    眾所周知,鈣原子是一種鹼土金屬原子,具有兩個價電子。到目前為止,自然條件下鈣離子的唯一已知價態是+2,相對應的所有種類鈣離子晶體都沒有磁性且呈現絕緣性。在最近的研究中,西安交大科研工作者基於冷凍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在還原氧化石墨烯(rGO)膜上直接觀察到了自然環境下生成的二維CaCl晶體,其中鈣離子的價態為+1。
  • 三秦楷模——西安交大網絡化系統工程團隊 把科研成果論文寫在祖國...
    這是一份家國情懷,也是老一輩西安交大人對我們的精神傳承。1956年,黨中央為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布局的需要,決定將交通大學從上海遷往西安。管老師介紹,我們的前輩沈尚賢教授雖已年過花甲,還堅守講臺講授《模擬電子學》課程;古稀之年後,他發揮餘熱,編著了《電子技術導論》等教材,主持電子學課程的改革,臨終前仍在詢問調研結果,為祖國科教事業鞠躬盡瘁,直至生命最後一息。老一輩愛國奉獻精神,為年青一代樹立了榜樣,在愛國奮鬥精神的指引下,團隊每一個人奮進致遠,攻堅克難,在西部的黃土地上取得了一項項重大的科研成果,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
  •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病毒DNA天然免疫識別新型受體
    7月19日,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研究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的論文,報導該課題組發現了機體感知與甄別入侵病毒DNA的一種新型天然免疫識別受體(hnRNP-A2B1)。就像「哨兵」一樣,該受體分子能夠在細胞核內特異性地識別病毒DNA,隨後激活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和誘導幹擾素產生,啟動天然免疫應答反應以清除DNA病毒的感染。
  • 沒有一個蛋白是廢的,上海交大在膜蛋白的人工設計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Cell旗下刊物iScience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許平教授團隊與MIT媒體實驗室的張曙光教授(美國發明家科學院院士,交大顧問教授)的合作研究論文「Non-full-length Water-Soluble CXCR4QTY and CCR5QTY Chemokine
  • 上海交大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在中鏈脂肪酸合成硫酯酶的定向設計方面...
    近日,國際代謝工程領域重要學術期刊《Metabolic engineering》在線發表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e-guided Reshaping of the Acyl Binding Pocket of 『TesA Thioesterase Enhances Octanoic Acid Production
  • 鄧子新院士團隊對DNA骨架硫修飾生物學意義研究又獲兩突破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鄧子新院士團隊對DNA骨架硫修飾生物學意義的研究又獲得兩項突破。聚焦核酸研究的著名國際學術刊物 Nucleic Acids Research 以特寫文章(Featured article)發表了由該團隊德林副教授主持,博士生徐鐵剛和姚芬為共同第一作者的論文——「沙門氏菌中與DNA骨架上硫修飾直接關聯的一種新的限制系統」。
  • 交大科技力!
    前者直接從大腦皮層表面採集腦電信號,需要通過手術植入晶片;而後者通過腦電帽等穿戴設備,從頭皮上採集腦電波信號,記錄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EEG)。EEG反應了大腦組織的電活動及大腦的功能狀態,通過對腦電圖的分析,可以探測和識別人的意圖,並據此可實現對外部設備的直接控制。
  • 西安交大電信學院科研團隊實現
    從2009年開始,基於甲基銨鉛碘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就備受矚目,目前已成為國際科研以及產業領域關注的熱點。在不到8年的時間裡,其光電轉換效率從2009年的3%一路飆升到2017年的22.1%。甲基銨鉛碘鈣鈦礦材料具有直接帶隙、吸收帶隙可調且強吸收、載流子傳輸距離長的特點,是光伏器件的最理想的活性吸收材料。
  • 上海交大iGEM團隊以「快樂科學」為導向培養國際視野創新人才...
    據悉,iGEM比賽是以合成生物學為主題的國際性科技創新賽事,在生物科學領域具有極高的影響力。作為21世紀剛剛興起的一門多學科交叉學科,儘管合成生物學還游離在普通大眾的視野之外,但是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始終走在科學發展的前沿。
  •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自然條件下
    眾所周知,鈣原子是一種鹼土金屬原子,具有兩個價電子。到目前為止,自然條件下鈣離子的唯一已知價態是+2,相對應的所有種類鈣離子晶體都沒有磁性且呈現絕緣性。在最近的研究中,西安交大科研工作者基於冷凍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在還原氧化石墨烯(rGO)膜上直接觀察到了自然環境下生成的二維CaCl晶體,其中鈣離子的價態為+1。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細胞DNA編程計算分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5月21日記者獲悉,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細胞DNA編程計算分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科研成果登上國際化學領域權威期刊。腫瘤的發生、發展等進程是涉及多水平的複雜分子事件,與多種RNA、蛋白的異常表達密切相關。 同時,獲取多元組分的準確信息,並探究其潛在關聯對理解細胞功能、解析致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