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紮根祖國西部胸懷愛國之心的一群科技教育工作者,22年來,始終秉承「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西遷精神,瞄準國際學術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堅持團結合作、自主創新、攻堅克難,用豐碩的科研成果,解決了網絡化系統工程諸多「卡脖子」技術難題,為推動我國能源電力系統的安全優化以及網絡信息安全領域關鍵技術的自主化、獨立化、國產化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是我們身邊的「三秦楷模」——西安交通大學網絡化系統工程團隊。
薪火相傳 西遷老教授為事業築基
新春剛過,學校還未開學,記者走入西安交大彭康樓內的團隊實驗室時,這裡氣氛熱烈,團隊創建人和領頭雁、中國科學院院士管曉宏老師,正和研究團隊的學者們,交流討論著相關的技術問題。
管老師在與記者交流採訪中說,讓能源電力系統的安全優化、網絡信息安全等領域出現「中國身影」與「中國聲音」是團隊矢志不移的奮鬥目標。這是一份家國情懷,也是老一輩西安交大人對我們的精神傳承。
1956年,黨中央為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布局的需要,決定將交通大學從上海遷往西安。指導團隊組建發展的黃席椿、沈尚賢、胡保生、萬百五等教授,放棄在大上海的優厚生活條件,帶頭西遷並於1958年領銜成立無線電工程系,以智慧前瞻的眼光,迅速建設起尖端電子信息學科專業,培養了包括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一大批拔尖人才,出版了我國自動控制領域最有影響15本教材的其中2本,並於1979年創建系統工程研究所,為推動我國在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產業革新作出歷史性貢獻。
管老師介紹,我們的前輩沈尚賢教授雖已年過花甲,還堅守講臺講授《模擬電子學》課程;古稀之年後,他發揮餘熱,編著了《電子技術導論》等教材,主持電子學課程的改革,臨終前仍在詢問調研結果,為祖國科教事業鞠躬盡瘁,直至生命最後一息。老一輩愛國奉獻精神,為年青一代樹立了榜樣,在愛國奮鬥精神的指引下,團隊每一個人奮進致遠,攻堅克難,在西部的黃土地上取得了一項項重大的科研成果,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
愛國奉獻
激勵奮進致遠
帶著老一輩交大人的期許與希望,1996年西安交通大學網絡化系統工程團隊成立,團隊現有成員21名,黨員16名。他們先後主持「973」「863」等國家級項目17項,獲國家、省部級以上教學、科研成果獎勵18項。
團隊領頭人管曉宏院士,1970年不滿15歲的他參加了陝西華縣的民工隊從事三線建設。在當工人的工作之餘自學完成了初、高中的全部課程,自修了微積分、理論力學等大學課程。1977年參加高考,被清華大學自動化專業錄取。1985年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碩士畢業的他,看到西安交大需要年青一代知識分子開拓創業的信息,婉拒了母校的挽留,主動到西安交大任教,決心到這片曾經奮鬥過的三秦大地上建功立業。後赴美留學深造,獲得康乃狄克大學系統工程學科博士學位,積累了在美國最大的電力公司擔任高級工程師的工作經驗,親歷了矽谷地區科技創新的機制和氛圍。
「國內條件雖然艱苦,但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能像老一輩交大西遷人一樣為祖國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是時代給予我的寶貴機遇!」管曉宏最終婉拒了多家跨國企業和科研機構的聘請及優厚待遇,選擇了回到西安交大,並負責組建網絡化系統工程團隊。此時西遷老教授們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幫他出力出點子,搭平臺,壓擔子。帶著這份信任與重託,他以「引進來、留下來、走出去」的方式,將團隊打造成為吸引尖端人才的「強磁場」。
甘為人梯
讓團隊才俊輩出
這種無形和巨大的感召力如今讓西安交通大學網絡化系統工程團隊人才濟濟,交大自主培養和國外知名高校培養的海歸才俊雲集於此。70後和80後學者成了團隊的主力,諸多80後的青年才俊以自己優異的科研表現,成為教授、副教授,他們都受前輩和管院士的影響,決定用自身才華報效祖國。
李辰教授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從事生物信息學、生物醫學文本挖掘研究工作多年,面對世界五百強企業的優厚條件,毅然歸國加入團隊。他一心撲在科研和教學上,研發的多個文本挖掘模型和算法在領域公認的數據集上測試,性能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在讀博士劉曉明說,自己是2012年以推薦免試碩博連讀的形式進入團隊的。學習期間,老師們不僅將我們的課程進行了優化,同時採取英文授課,讓我們學習到專業知識的同時,也鍛鍊了外語能力,這裡的考試從來不是簡單的課程筆試,而是從實驗問題出發解決相關問題,力求學以致用。起初發表論文時遭遇挫折,老師就幫助我們找出其中的不足,並說這樣的挫折是發現問題難得的途徑。
劉曉明說,在外留學時,在與相關培養單位接洽的過程中,對方需要培養單位一封推薦信,當時時間已經到了午夜時分,試著通過電子郵件給管老師發了信息,萬萬沒有想到一封翔實完整的推薦信,就在凌晨兩三點鐘的時候,通過電子郵件發給了我。老師的敬業和對學生的愛,最終讓我在異國他鄉感到家人般的溫暖和幸福。在國外就讀期間,也有不少獵頭公司開出不錯的待遇要我去國外工作,但老師的教導和對國家的愛,讓我決定還是回到交大這個團隊,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本報記者 張彥剛
學習「三秦楷模」 勇做新時代的奮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