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團隊揭示DNA磷硫醯化基因組修飾異質性特徵

2020-11-28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鄧子新院士團隊由德林教授研究組與張大兵教授團隊楊立桃教授研究組合作,在DNA磷硫醯化修飾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在《PLoS Genetics》發表了題為「Quantitative mapping of DNA phosphorothioatome reveals phosphorothioate heterogeneity of low modification frequenc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展了PT-IC-seq和PT-IC-ddPCR兩種技術,首次定量地檢測了基因組上DNA磷硫醯化修飾位點,揭示了磷硫醯化修飾在全基因組水平上的修飾都存在細胞之間異質性(heterogeneity)。博士生李金麗、碩士生陳依、鄭濤博士、孔令新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DNA是重要的遺傳物質,儲存著所有蛋白質和RNA的全部遺傳信息。DNA上的任何一個微小的變化都有可能改變生命的遺傳信息,影響生命活動,如經典的DNA甲基化修飾在生物界具有保護遺傳穩定,調控DNA複製、轉錄以及翻譯過程等重要功能。DNA磷硫醯化修飾是由鄧子新發現的,DNA骨架上硫原子取代磷原子上的非橋聯氧原子形成一種新型DNA修飾。它突破了DNA由碳、氫、氧、氮、磷五種元素構成的結論,拓展了經典的DNA組成,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多年來,圍繞這一新型DNA修飾的探索已逐步形成了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是中國在基礎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的原創性貢獻。2014年,由德林研究組利用單分子實時測序和碘切割依賴的測序技術繪製了大腸桿菌基因組DNA磷硫醯化修飾圖譜,但這種新型DNA修飾的基因組分布規律和修飾頻率尚未知。

研究團隊將碘乙醇對磷硫醯化修飾位點的特異性切割和新一代DNA測序技術結合起來,開發了PT-IC-seq技術,該技術可以用於高通量研究全基因組水平上每個磷硫醯化位點的修飾頻率。PT-IC-seq分析發現,在大腸桿菌B7A和沙門氏菌Serovar Cerro 87中大多數修飾位點都是保持著較低(<5%)的磷硫醯化修飾頻率,並且它們都表現出類似於甲基化修飾的異質性特點。研究人員又引入了微滴式數字PCR技術,開發了可以絕對定量的PT-IC-ddPCR方法,相關分析進一步印證了DNA磷硫醯化修飾具有低頻和異質性特徵的重要發現。類似於甲基化異質性,這種磷硫醯化異質性是否可能使細菌在逆性環境下增加群體生存而賦予種群進化上的優勢,目前還不得而知。

由德林研究組在過去十餘年中持續關注DNA磷硫醯化修飾的生物學研究,分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4)、Journal Biological Chemistry(2016)、 Molecular Microbiology (2015)、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0)、Molecular Microbiology (2014)上發表文章,解析了DNA磷硫醯化修飾基因組圖譜、修飾基因的功能和轉綠水平上的調控機制,以及發現DNA磷硫醯化修飾限制系統並闡明了其作用機制。該工作是這種新型DNA骨架修飾生物學研究上的又一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為磷硫醯化修飾在全基因組水平的精確定位和定量鑑定提供了重要工具,對揭示修飾的過程和修飾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計劃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https://journals.plos.org/plosgenetics/article?id=10.1371/journal.pgen.1008026

相關焦點

  • 由德林等破譯DNA磷硫醯化修飾基因組分布圖譜—資訊—科學網
    上海交大
  • 科學家發現單鏈DNA磷硫醯化修飾系統
    中外多個實驗室經過緊密合作,發現了一套全新的DNA單鏈磷硫醯化修飾Ssp系統,並揭示了細菌通過該修飾來抗噬菌體感染的分子機制。相關跨校合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微生物學》。  細菌磷硫醯化限制—修飾系統是細菌抵禦外源DNA轉移的一種細胞防禦機制,在細菌中廣泛分布。
  • 科學網—科學家發現單鏈DNA磷硫醯化修飾系統
    中外多個實驗室經過緊密合作,發現了一套全新的DNA單鏈磷硫醯化修飾Ssp系統,並揭示了細菌通過該修飾來抗噬菌體感染的分子機制。相關跨校合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微生物學》。 細菌磷硫醯化限制—修飾系統是細菌抵禦外源DNA轉移的一種細胞防禦機制,在細菌中廣泛分布。
  • Nat Micro+PNAS ǀ 王連榮團隊連續發掘全新DNA磷硫醯化系統並揭示修飾位點選擇新機制
    DNA單鏈磷硫醯化修飾-感應修飾限制系統的工作機理以往發現的磷硫醯化修飾均位於基因組雙鏈DNA上。海洋弧菌FF75具有一類特殊的高頻單鏈磷硫醯化修飾並位於CPSCA核心序列。然而,在 FF75的基因組上沒有找到dnd基因簇,這促使研究者推斷FF75中可能存在一套全新的編碼單鏈磷硫醯化修飾的基因簇。
  • 全新DNA磷硫醯化系統發掘並揭示修飾位點選擇新機制
    DNA單鏈磷硫醯化修飾-感應修飾限制系統的工作機理以往發現的磷硫醯化修飾均位於基因組雙鏈DNA上。海洋弧菌FF75具有一類特殊的高頻單鏈磷硫醯化修飾並位於CPSCA核心序列。然而,在 FF75的基因組上沒有找到dnd基因簇,這促使研究者推斷FF75中可能存在一套全新的編碼單鏈磷硫醯化修飾的基因簇。
  • 基因頭條 | 最大規模巴豆醯化修飾組學揭示其在DNA損傷修復中重要...
    科研進展 1、最大規模巴豆醯化修飾組學分析揭示其在DNA損傷修復中的重要作用 巴豆醯化在生殖發育、腫瘤發生、轉錄調控、抗逆脅迫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 上海交大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科研團隊在DNA硫修飾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領域權威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鄧子新團隊賀新義研究員和趙一雷教授在DNA硫修飾領域聯合領銜,與復旦大學甘建華研究員課題組共同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DNA backbone interactions impact the
  • 上海交通大學在細菌DNA硫化修飾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吳更教授與武漢大學王連榮、陳實教授團隊合作,揭示了細菌DNA硫化修飾中催化第一步反應的半胱氨酸脫硫酶發生構象變化,使其活性位點半胱氨酸朝向底物半胱氨酸移動5.5埃以發起攻擊的催化機制。
  • 冉冉升起的新星:非組蛋白的巴豆醯化修飾及其調控
    作為兼具高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和研發PTMs修飾抗體的公司,景傑生物一直是蛋白質組和蛋白質修飾組學的領跑者。在Kcr修飾研究領域,景傑生物分別和華東師範大學廖魯劍教授團隊、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張宏權教授團隊合作,系統地鑑定細胞中發生巴豆醯化修飾的非組蛋白,上述結果分別發表在著名學術期J. Proteome Res和Cell Research。
  • 【重大發現】表觀遺傳修飾家族又添新成員 & 組蛋白丁醯化新功能詮釋
    其中第一項研究首次發現了一種跟酮體代謝密切相關的表觀遺傳新修飾——組蛋白三羥基丁醯化[1];第二項研究深入揭示了該課題組先前發現的組蛋白丁醯化在表觀遺傳調控中的新功能[2];第三項研究與清華大學合作,首次發現了YEATS domain為識別新型賴氨酸巴豆醯化修飾的「閱讀器」。本文對前兩篇研究進行詳細報導[3]。組蛋白密碼蘊含了基因序列和生物個體性狀間的關鍵調控信息。
  •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連續發文首次揭示組蛋白巴豆醯化特異識別機制
    醫學院李海濤課題組連續發文首次揭示組蛋白巴豆醯化特異識別機制 清華新聞網4月23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李海濤研究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分子細胞》和《細胞研究》分別發表題為「AF9 YEATS結構域在分子層面偶聯組蛋白巴豆醯化修飾和活躍轉錄」(Molecular Coupling of
  • 【重大發現】表觀遺傳修飾家族又添新成員 & 組蛋白丁醯化新...
    其中第一項研究首次發現了一種跟酮體代謝密切相關的表觀遺傳新修飾——組蛋白三羥基丁醯化[1];第二項研究深入揭示了該課題組先前發現的組蛋白丁醯化在表觀遺傳調控中的新功能[2];第三項研究與清華大學合作,首次發現了YEATS domain為識別新型賴氨酸巴豆醯化修飾的「閱讀器」。本文對前兩篇研究進行詳細報導[3]。組蛋白密碼蘊含了基因序列和生物個體性狀間的關鍵調控信息。
  • 水生所肖武漢組揭示SIRT5和琥珀醯化在抗病毒先天免疫中的功能
    本文由景傑學術團隊報導 蛋白質翻譯後修飾(PTM)在細胞進程調控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作為一個最近發現的新型翻譯後修飾,賴氨酸琥珀醯化修飾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 「精」亦求精——巴豆醯輔酶A水合酶CDYL調控組蛋白巴豆醯化而影響...
    之後的一系列後續研究表明,組蛋白的醯化有眾多的生物學功能,引起研究者的普遍關注關注,而巴豆醯化修飾(crotonylation)就是其中的熱點之一。近日,景傑生物與北京大學醫學部的尚永豐院士合作,在Molecular Cell上發表組蛋白巴豆醯化修飾的最新 研究成果1,該研究揭示了CDYL(chromodomain Y-like transcription corepressor )作為水合酶,催化crotonyl CoA和  β-hydroxylbutyryl-CoA的轉化,進而調控組蛋白巴豆醯化水平的新機制,揭示了一種全新的蛋白醯化修飾的新機制
  • MCB:蛋白質組學中心賴氨酸琥珀醯修飾獲新進展
    蛋白翻譯後修飾對蛋白的結構和功能起著非常重要的調節作用,賴氨酸琥珀醯化是上海藥物所和芝加哥大學共同合作在原核和真核細胞中最新發現的蛋白翻譯後修飾通路。研究團隊開創性地對哺乳動物細胞中的去乙醯化修飾酶Sirt5調控的琥珀醯化修飾底物進行了系統的蛋白質組學研究,發現了琥珀醯化修飾對能量代謝中的關鍵酶的調控作用,文章相繼發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和Molecular Cell上。但在原核生物中,控制該修飾的琥珀醯化底物及調節酶仍然未知,成為該修飾在原核生物研究的障礙。
  • 菸草所首次揭示植物蛋白質的巴豆醯化修飾—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菸草研究所菸草病蟲害防控科研團隊在菸草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現菸草蛋白質巴豆醯化參與細胞碳代謝等多種生物學進程
  • 清華李海濤組在《Nat Chem Biol》報導巴豆醯化最新閱讀器
    )的研究論文,發現雙PHD鋅指(DPF)結構域具有特異識別組蛋白巴豆醯化修飾的分子功能。本工作是李海濤研究團隊繼今年年初首次把YEATS結構域鑑定為組蛋白巴豆醯化閱讀器之後(Li et al,Mol Cell 2016;Zhao et al,Cell Res 2016),在組蛋白修飾調控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深化了人們對巴豆醯化修飾生物學的理解和認識。
  • Mol Cell丨趙英明組報導二羥基異丁醯化修飾在糖酵解調控中的作用
    編者按組蛋白賴氨酸上的翻譯後修飾是表觀遺傳調控的重要形式,近年來以芝加哥大學趙英明教授課題組為代表的研究成果顯示,除了傳統的乙醯化修飾之外,蛋白質賴氨酸上的類醯化修飾包括丙醯化、丁醯化、琥珀醯化、巴豆醯化、丙二醯化、戊二醯化、三羥基丁醯化和二羥基異丁醯化共8種新型修飾在細胞生命活動中也具有廣泛的調節作用
  • 蛋白醯化修飾調控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譚敏佳課題組與華東理工大學葉邦策課題組合作研究,揭示了蛋白賴氨酸醯化修飾在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代謝通路中的調控新機制,研究工作發表在8月Cell Chemical Biology(
  • 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全蛋白巴豆醯化修飾組學研究項目單一來源採購公告
    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全蛋白巴豆醯化修飾組學研究項目單一來源採購公告甘肅中金國際招標有限公司受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的委託,對「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全蛋白巴豆醯化修飾組學研究項目」以單一來源的方式進行採購。4、項目預算:36.8萬元;5、實施單一來源採購的簡要理由及擬定供應商信息:(1)實施單一來源採購的簡要理由:本項目擬從巴豆醯化影響肝纖維化發生發展的角度開展幹細胞的護肝分子機制研究,經了解杭州景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擁有巴豆醯化泛抗體和修飾檢測服務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