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在細菌DNA硫化修飾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1-01-08 中國教育在線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吳更教授與武漢大學王連榮、陳實教授團隊合作,揭示了細菌DNA硫化修飾中催化第一步反應的半胱氨酸脫硫酶發生構象變化,使其活性位點半胱氨酸朝向底物半胱氨酸移動5.5埃以發起攻擊的催化機制。最新研究成果以「Structural Analysis of an L-Cysteine Desulfurase from an Ssp DNA Phosphorothioation System」為題發表在《mBio》雜誌上。劉立瓊等為第一作者,吳更、王連榮為通訊作者,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為第一單位。本文是團隊自2018年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的細菌採用SBD結構域識別硫化修飾DNA的結構機理及2020年Nature Microbiology上發表的II型DNA硫化修飾系統的SspB、SspE晶體結構的延續和擴展。

  在細菌的DNA硫化修飾(不管是早先發現的Dnd修飾系統還是新近發現的Ssp修飾系統)途徑中,都由一個半胱氨酸脫硫酶催化第一步的反應,即半胱氨酸脫硫酶的活性位點半胱氨酸對底物半胱氨酸上的硫原子發起親核攻擊反應,將活化的硫原子轉移到半胱氨酸脫硫酶的活性位點半胱氨酸上,以進行後續的將硫原子加進DNA的反應。2020年4月初團隊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發表的文章「SspABCD-SspE is a phosphorothioation-sensing bacterial defense system with broad antiphage activities」,從探索海洋弧菌的高頻單鏈磷硫醯化修飾入手,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和分子遺傳學手段,鑑定出以SspABCD為修飾元、SspE為限制元的單鏈磷硫醯化限制-修飾系統。該系統與之前發現的磷硫醯化(以DndABCDE為修飾元以產生雙鏈DNA磷硫醯化、DndFGH為限制元)的Dnd系統均迥然不同,並首次闡明了細菌磷硫醯化限制-修飾系統賦予宿主抑制噬菌體入侵的能力。同時,通過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手段,解析了SspB蛋白的晶體結構,揭示其兩個保守motif的關鍵殘基對其DNA缺刻酶活性非常重要;解析了SspE蛋白的晶體結構,發現其N端結構域有依賴於DNA磷硫醯化修飾的NTP水解酶活性,而其C端結構域有DNA缺刻酶活性,從而闡明了該系統DNA磷硫醯化修飾與限制兩部分功能耦合的分子機理。研究還發現SspABCD作為修飾蛋白在宿主基因組DNA上產生磷硫醯化修飾,SspE作為限制元能夠感應基因組DNA上的磷硫醯化修飾從而區別宿主自身與外源的遺傳物質,並利用其核酸酶活性對入侵噬菌體的DNA進行大範圍的缺刻,從而抑制噬菌體DNA的複製。

  本研究解析了新發現的II型DNA硫化修飾系統中的半胱氨酸脫硫酶SspA(來源於弧菌)與底物半胱氨酸的複合物晶體結構,解析度為1.8埃。結構揭示SspA通過其天冬醯胺N150和精氨酸R340殘基來識別底物半胱氨酸,如果將這兩個殘基突變則會嚴重破壞細菌的DNA硫化修飾。在結構中,SspA的活性位點半胱氨酸C314與底物半胱氨酸的距離長達8.9埃,這就產生了一個有趣的問題——SspA是怎麼催化脫硫反應的?通過計算機分子動力學模擬,作者發現SspA的活性位點半胱氨酸C314在催化過程中向底物半胱氨酸移動了5.5埃,從而把它們之間的距離縮短到便於發生反應的範圍內。本研究通過簡正模式分析,發現弧菌的SspA、大腸桿菌的IscS、鏈黴菌的DndA(這兩個都是I型DNA硫化修飾系統的)的活性位點半胱氨酸雖然處在不同的相對位置和不同的二級結構上,但都有著向各自的底物半胱氨酸的運動。

  本研究進一步通過在上海光源BL19U2生物小角X射線散射(簡稱SAXS)線站收集的數據,從頭搭建了SspA在溶液中結構的分子模型。發現SspA在溶液中的結構與分子動力學模擬後SspA的結構更為接近,它們之間的SAXS數據的χ2偏差只有1.04埃,遠低於從SspA的晶體結構推算出的SAXS數據之間的χ2偏差3.70埃。這從實驗上證實了前述的計算機分子動力學模擬和簡正模式分析的結果。

  弧菌SspA的活性位點半胱氨酸在催化過程中,活性位點半胱氨酸朝向底物半胱氨酸移動了5.5埃的距離

  (A)分子動力學模擬 (B)簡正模式分析

  (C)小角X射線散射實驗數據與晶體結構經過分子動力學模擬後的結果和晶體結構的比較

  本研究通過X射線晶體結構解析、分子動力學模擬、小角X射線散射等多種研究手段的結合,揭示了細菌DNA硫化修飾這一神奇現象中催化關鍵的第一步半胱氨酸底物脫硫反應的酶的催化機理,解答了半胱氨酸脫硫酶家族是如何克服活性位點半胱氨酸與底物半胱氨酸之間很長的距離這一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使人們對於細菌DNA硫化修飾的認識和理解又前進了一步。該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872627、31670106)的支持。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科研團隊在DNA硫修飾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領域權威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鄧子新團隊賀新義研究員和趙一雷教授在DNA硫修飾領域聯合領銜,與復旦大學甘建華研究員課題組共同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DNA backbone interactions impact the
  • ...交通大學科研成果獎一等獎獲獎項目:DNA硫修飾的發現及其生理意義
    上海交通大學不斷提高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水平,重大科研成果不斷湧現,多項成果獲得國家和上海市及學校重大獎勵。學校特開設「科技之光」專欄,宣傳獲得「上海交通大學科研成果獎」獲獎項目,旨在全方位展示學校科學研究取得的成績,激勵交大人凝心聚力,在各個領域研究探索,勇於創新,產生更多有全球影響力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
  • 上海藥物所等在FTO抑制劑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4月1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楊財廣課題組與美國陳建軍課題組和錢志堅課題組合作研究,在化學幹預RNA甲基化(m6A)修飾方向上取得新進展。這一發現揭示了細胞內m6A修飾是動態可逆的過程,掀起了m6A修飾及其調控蛋白質生物學研究熱潮,逐步形成了以m6A修飾為核心內容的表觀轉錄學研究新方向。最近發現,FTO基因是白血病、乳腺癌、成膠質細胞腦瘤等癌症發生的重要致癌基因之一。國際上,高質量的FTO抑制劑及其幹預m6A修飾在抗腫瘤靶標成藥性的研究尚處於早期探索階段。
  • 上海交大團隊揭示DNA磷硫醯化基因組修飾異質性特徵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鄧子新院士團隊由德林教授研究組與張大兵教授團隊楊立桃教授研究組合作,在DNA磷硫醯化修飾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在《PLoS Genetics》發表了題為「Quantitative mapping of DNA phosphorothioatome reveals phosphorothioate
  • 《美國化學會志》報導華理超級細菌診療型分子探針最新研究進展
    近期,我校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賀曉鵬教授研究團隊在超級細菌診療型螢光分子探針的構建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臨床上各類強致病菌已具有多重耐藥性,並易在醫療器械表面和宿主體內形成頑固、難以破壞的生物被膜,從而嚴重威脅住院病患的生命健康。
  • 化學所在RNA表觀遺傳修飾的化學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化學所在RNA表觀遺傳修飾的化學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RNA的表觀遺傳修飾是RNA調節基因表達的化學基礎,利用新反應技術和新分子工具對RNA修飾進行精準調控對揭示RNA介導的遺傳信息表達網絡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網—關注蛋白質修飾研究最新進展與應用前景
    泛素、類泛素蛋白質研究國際會議
  • 鄧子新:二十年磨一劍 打開DNA研究新天地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鄧子新說:「我們有一百個一千個理由可以放棄:拿不到研究基金、不被人認可……但我們從來沒有放棄過,一直做下來了。」    2005年9月,中國微生物學家、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鄧子新的研究團隊在《分子微生物學》期刊上發表論文,報告在DNA大分子上發現了一種新的硫修飾,這是首次在眾多細菌的DNA上發現第六種新元素硫;2007年10月14日,該團隊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化學家彼特•帝丹的實驗室在《自然-化學生物學》在線版上報告,這種S修飾發生在DNA的骨架上,其精細結構為「R-構象的磷硫醯」,
  • 關注蛋白質修飾研究最新進展與應用前景—新聞—科學網
    泛素、類泛素蛋白質研究國際會議
  • 上海應物所等界面水的微觀性質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上海應物所等界面水的微觀性質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15-11-13 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字體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水科學與技術研究室在相關領域取得系列進展,三篇論文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PRL 115,164502;PRL 115,186101
  • 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定位研究取得進展
    由於蛋白質上潛在的修飾位點非常多,對修飾進行精確的定位是研究修飾對蛋白功能調控的前提。目前質譜技術是蛋白質修飾研究的主要方法,對質譜數據的開放式搜索會產生大量的候選修飾位點,其假陽性率目前很高。 近期,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科研團隊提出了一種面向開放式質譜數據分析的高精度修飾定位概率算法PTMiner,該算法通過一個迭代過程自動地從質譜數據中學習修飾先驗概率以及質量匹配誤差分布和匹配譜峰強度分布,利用更新的先驗概率和兩類分布更精確地估計修飾位點的後驗概率。
  • 湘潭大學在超分子手性反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湘潭大學化學學院青年教師葉強博士課題組與國內外課題研究組合作,在單手性分子超分子手性的調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發現,S或者R構型分子都可得到左旋和右旋的超分子結構,獲得左旋或右旋的圓偏振發光,並可在不同的溶劑組合中取得類似的結果,證明通過構象實現超分子手性調控具有普遍性。
  • 俄羅斯國家工程院授予上海交通大學鄧子新院士金質獎章
    日前,俄羅斯國家工程院院長В.V.Gusеv和秘書長L.A.Ivanov代表俄羅斯國家工程院主席團籤署證書,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鄧子新教授俄羅斯國家工程院金質獎章,以表彰鄧子新在科學與學術素養方面的傑出造詣,在發展和利用生物技術及其發展洲際科技事業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和重大貢獻。
  • 上海光機所在鈉雷射導引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期,上海光機所在鈉雷射導引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空間雷射與信息技術研究中心提出一種新的方法,讓連續波鈉導星雷射在左右旋圓偏振態之間以拉莫爾頻率周期性切換,實現對鈉原子的磁共振抽運。  為克服地磁場的影響,有研究人員提出採用拉莫爾進動重複頻率的脈衝雷射進行共振抽運的方法,使得雷射總是在進動周期的一個固定時間點與原子相互作用。但是,這樣的鈉導星雷射器技術難度大,尚未見報導。上海光機所科研人員提出的方法易行且有效,兩種方法實現方式的區別是:把進動的鈉原子比擬為鞦韆,脈衝方法相當於周期性給鞦韆一個推力,而偏振切換方法相當於周期性地推和拉動鞦韆。
  • 老藥新用途預測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生物信息中心和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的研究人員通力合作,構建了搜索小分子藥物潛在治療用途的搜尋引擎,在老藥新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 藍細菌賴氨酸單甲基化修飾研究獲進展
    目前在真核生物中已報導多種能夠催化關鍵細胞因子發生賴氨酸甲基化的修飾酶,並對各種關鍵通路進行精確的調節。然而,對原核生物中的賴氨酸甲基化修飾的功能卻知之甚少,特別是在藍細菌中,是否存在賴氨酸單甲基化修飾和甲基轉移酶,以及這些甲基化修飾與轉移酶的功能尚不清楚。
  • 中科院趨磁細菌生物控制礦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趨磁細菌生物控制礦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來源:中國科學院   發布者:管理員   日期:2015-01-05   今日/總瀏覽:1/3128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有機電極材料設計方面取得進展
    然而,國內外關於非共軛電極材料的儲鈉機制研究還是空白,若可將共軛化合物擴展到非共軛化合物,不僅可以拓展有機電極材料種類,還可以提高有機電極材料活性、豐富鈉離子存儲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劉建軍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開學合作研究,在非共軛電極材料1,4-環己烷二羧酸(CHDA)的儲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801654))上。
  • 上海交大在多功能半金屬納米生物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萬萬研究員科研團隊在多功能半金屬納米生物材料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Ultrasmall Semimetal Nanoparticles of Bismuth for Dual-Modal Computed Tomography/ Photoacoustic Imaging
  • 由德林等破譯DNA磷硫醯化修飾基因組分布圖譜—資訊—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