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矽酸鹽所等在有機電極材料設計方面取得進展

2021-01-12 中國科學院

    有機電極材料由於其環境友好、儲量豐富、結構多樣,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鈉離子電池中傳統有機電極材料大多數是共軛化合物,可通過官能團和共軛環內的單雙鍵重排機制實現電子穩定存儲。然而,國內外關於非共軛電極材料的儲鈉機制研究還是空白,若可將共軛化合物擴展到非共軛化合物,不僅可以拓展有機電極材料種類,還可以提高有機電極材料活性、豐富鈉離子存儲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劉建軍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開學合作研究,在非共軛電極材料1,4-環己烷二羧酸(CHDA)的儲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801654))上。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生馬超和上海矽酸鹽所碩士生趙曉琳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為王開學和劉建軍。

  該工作通過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發現非共軛電極材料CHDA可通過官能團羧基-COOH之間的H轉移實現兩個Na+的儲存,形成新官能團-C(OH)2和O=C=O,誘導CHDA中π*→σ鍵的轉變,實現電子的穩定存儲,即實現非共軛體系的儲鈉。非共軛電極材料CHDA儲鈉機制可以作為生物體系中「質子耦合電荷轉移(PCET)」電化學機制的重要擴展。

  基於理論計算結構設計,通過實驗製備CHDA電極材料並利用紅外光譜證實了反應產物O=C=O的可逆消失與生成,核磁共振驗證了反應產物-C(OH)2的可逆消失與生成,兩者均證實了H轉移的發生;通過CV和充放電曲線表徵了CHDA的良好電化學性能,CV中兩對氧化還原峰對應CHDA的兩步嵌鈉反應,與計算吻合,充放電曲線中約249mAh/g的高比容量,接近理論比容量。

  劉建軍團隊長期致力於有機儲能材料的研究,已經取得系列研究結果,主要包括研究環辛四烯為基的電極材料,設計C4/C8系列的不同比率稠合,其中單雙鍵重構和芳香化機制的雙重疊加可以產生高電壓和比容量。該工作得到相關實驗驗證,為設計高電壓有機電極材料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ACS Appl. Mater. Interface,2018, 10, 2496);生物有機分子尿酸UA電極材料設計,理論研究尿酸的儲鈉機制,即C=C(NH-)2中強電負性N元素p軌道與碳負離子的孤對電子p軌道的雜化穩定了碳負離子,實現了儲鈉。實驗檢測的複合材料UA@CNT在200 mA/g的高電流密度下循環200圈仍然可以保持163 mA h/g的容量(Appl. Mater. Interface, 2017, 9, 33934)。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上海市材料基因組等項目支持。

  文章連結

 

  (a)典型共軛和非共軛有機分子的列舉,以及共軛有機分子的儲鈉機制;(b)分子結構設計-電子結構調整;(c)氫轉移耦合電化學反應表徵;(d)π*→σ鍵轉變的電子存儲

 

  (a-b)原始CHDA、放電到0.01V和充電到3.0V三種狀態下的1H核磁共振與紅外光譜表徵氫轉移機制;(c-d)電化學測試,CV曲線(0.5 mV/s),充放電曲線(0.1A/g)

 

  (a-b)C8H8與C16H12的放電曲線,以及放電過程中π電子個數和C-C鍵長變化,以及電子穩定機制;(c-d)有機分子結構設計與放電電壓預測 

相關焦點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新化合物合成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相關研究成果以Honeycomb RhI3 Flakes with High Environmental Stability for Optoelectronics為題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王發坤和上海矽酸鹽所博士研究生張壯,共同通訊作者為上海矽酸鹽所研究員黃富強和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翟天佑。
  • 上海矽酸鹽所新型高功率儲能電極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超越上述兩類儲能器件的儲能極限,發展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儲能器件的新型電極材料,是化學儲能領域極具挑戰的難題。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在高比電容少層介孔碳電極材料的宏量製備方法、極速儲放能的高比容量黑色二氧化鈦電極材料、超高倍率電容式儲能的納孔氧化鈮基單晶等方面取得系列進展,支撐了融合「電容+電池」儲能優點的高能量和高功率儲能器件性能實現突破。
  • 上矽所:「計算電化學」設計電池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劉建軍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多年來聚焦「計算電化學」設計電化學儲能材料研究領域,形成計算局域結構(表/界面結構、配位結構)電荷轉移能力表徵電化學活性的特色方向,結合「材料基因」的理念設計高性能電化學儲能材料。近日,該科研團隊在「計算電化學」設計鋰氧氣電池正極材料和金屬有機電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高功率儲能電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超越上述兩類儲能器件的儲能極限,發展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儲能器件的新型電極材料,是化學儲能領域極具挑戰性的世界性難題。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近期在高比電容少層介孔碳電極材料的宏量製備方法、極速儲放能的高比容量黑色二氧化鈦電極材料、超高倍率電容式儲能的納孔氧化鈮基單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支撐了融合「電容+電池」儲能優點的高能量和高功率儲能器件性能實現重大突破
  • 上海矽酸鹽所在「計算電化學」設計電池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劉建軍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多年來聚焦「計算電化學」設計電化學儲能材料研究領域,形成計算局域結構(表/界面結構、配位結構)電荷轉移能力表徵電化學活性的特色方向,結合「材料基因」的理念設計高性能電化學儲能材料。近日,該科研團隊在「計算電化學」設計鋰氧氣電池正極材料和金屬有機電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 上海矽酸鹽所有機熱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中國科學院
    上海矽酸鹽所有機熱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2020-10-20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字體: 中 小】 語音播報   有機聚合物熱電材料是一類新興的可實現熱與電直接轉換的清潔能源材料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n型高性能類金剛石結構熱電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n型高性能類金剛石結構熱電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2018-01-10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近日,上海矽酸鹽所副研究員仇鵬飛,研究員史迅、陳立東與上海大學教授楊炯等合作,發現了一種具有本徵極低晶格熱導率和
  • 上海嘉定區委考察上海矽酸鹽所嘉定園區
    杲雲一行先後參觀了綠色光電轉換技術研發項目部、碳化矽晶體項目部、BGO晶體研發與生產線、碳化矽陶瓷及複合材料實驗室、中科院特種無機塗層重點實驗室以及嘉定新園區二期建設工地,認真聽取科研人員的介紹,詳細了解項目進展情況,與所領導和科研人員深入交流加快推進上海市戰略新興產業有關工作的建議與措施。
  • 上海矽酸鹽所氫化藍色二氧化鈦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氫化藍色二氧化鈦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2017-12-26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在光催化選擇性還原二氧化碳製備高附加值甲烷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上海矽酸鹽所、清華大學、天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聯合舉辦
    5月18日至19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清華大學、天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本著促進學術交流、攜手共同發展的宗旨在北京白鷺園會議中心召開材料學科學術交流研討會。此次研討會是繼去年上海矽酸鹽所承辦的第一屆與清華大學材料系雙邊學術交流會後,雙方的第二次交流,參與單位擴大至天津大學和華東理工大學。
  • 上海矽酸鹽所在鈉離子電池材料設計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劉建軍團隊與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黃雲輝團隊通過合作研究,設計有機共軛分子的三維摺扇排列與過渡金屬離子配位構建納米金屬有機框架(MOF)材料苝四甲酸鋅(Zn-PTCA),首次突破共軛碳環儲鈉的電化學活化
  • 上海矽酸鹽所研製出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
    生物陶瓷材料用於修復人體硬組織的歷史悠久,從生物惰性材料(如氧化鋁和氧化鋯等)發展到既具有生物活性又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如磷酸鹽和矽酸鹽生物陶瓷、矽基生物玻璃等),其生理功能要求不再是簡單的組織填充替代物,而是能誘導組織再生、調節細胞生長和功能分化的組織工程材料。
  • 上海矽酸鹽所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成果實現轉移
    8月18日,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成果轉移籤約儀式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舉行。上海矽酸鹽所黨委書記、綠色光電轉換技術研發項目部主任劉巖與深圳市光和精密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明籤署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轉讓協議,共同推進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應用。
  •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5-26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字體:>AKN),該材料比目前所用的含鉛鐵電陶瓷具有更高的能量存儲密度和更好的溫度穩定性,可用於能量存儲和爆電換能。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高活性析氫催化劑設計方面獲進展
    設計低成本、高活性析氫催化劑高效制氫是建立氫能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二維層狀硫屬化合物MoS2具有製備簡單、結構穩定、催化活性可調的優勢,因此被視為非常有潛力的酸性電解水制氫催化劑。然而其高活性位點大部分限定在有限的邊界處(edge),如何實現MoS2面內(Basal Plane)位點活化是推動其實際應用的關鍵。
  • 上海矽酸鹽所研製出5英寸直徑的大尺寸BGO閃爍晶體
    上海矽酸鹽所研製出5英寸直徑的大尺寸BGO閃爍晶體 2018-01-10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成果實現轉移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所自2006年起就和索尼公司成立了聯合實驗室,專門從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發。十年磨一劍,在科技部、上海市政府以及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該成果已達到中試規模。標準化125×125mm?單電池認證效率達到9.7%,組件認證效率達到9.2%。
  • 化學所侯劍輝課題組在氯取代有機光伏材料設計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有機光伏(OPV)電池是一項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綠色能源技術。近年來,得益於新材料的發展,OPV電池的光伏效率取得了大幅提升,表現出巨大的實際應用潛力。面向OPV技術產業化,提升材料光伏性能的同時,必須注重對合成成本的控制。
  • 上海矽酸鹽所600mm長BGO大單晶問世
    600mm長BGO大單晶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中試生產一線成功製備出長度達600mmBGO大單晶。這是迄今為止國際上公開報導的最長BGO單晶。此前,俄羅斯無機化學所曾報導最長BGO單晶400mm。600mmBGO大單晶是上海矽酸鹽所正在承擔的中國科學院空間科技先導項目,開展了空間暗物質探測器用超長BGO單晶技術攻關工作。
  • 上海矽酸鹽所:薪火相承一甲子 材料築夢新時代
    她就是我國無機材料領域歷史最悠久、學科門類最齊全的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矽酸鹽所)。上海矽酸鹽所淵源於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工程所)。發揚艱苦奮鬥、勇於攀登的科學精神,上海矽酸鹽所不忘初心、繼往開來,在基礎與前瞻性研究、高技術研究、產業化關鍵技術與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為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為提升我國科技的世界地位作出了傑出貢獻——先後獲國家、中國科學院、上海市等省部級以上各類科技獎400餘項,其中國家發明獎30項、國家自然科學獎9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5項;申請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