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矽酸鹽所有機熱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中國科學院

2020-12-01 中國科學院

上海矽酸鹽所有機熱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2020-10-20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有機聚合物熱電材料是一類新興的可實現熱與電直接轉換的清潔能源材料,這類材料可溶液加工、質輕價廉、具有優異的柔韌性,在可穿戴電子器件領域具有潛在應用價值。與無機熱電材料相比,聚合物熱電材料種類匱乏、熱電轉換性能低,主要原因是缺乏對分子結構與熱電性能關係的深入認識。化學摻雜是提高聚合物導電能力、調控其熱電性能的主要手段,目前聚合物半導體材料摻雜效率低,且高濃度摻雜容易破壞聚合物自身堆積從而顯著降低載流子遷移率,不僅不能獲得高電導同時降低了澤貝克係數,而且限制熱電器件性能的提升。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慧和研究員陳立東利用功能基元隨機共聚策略,將給-受體型構築單元和聯噻吩單元通過Stille偶聯反應共聚,獲得一系列新型導電高分子,實現摻雜效率和遷移率的協同優化,為高性能聚合物熱電材料的結構設計提供新方案。相關研究成果以Synergistically Improved Molecular Doping and Carrie Mobility by Copolymerization of Donor-Acceptor and Donor-Donor Building Blocks for Thermoelectric Application為題,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論文被選為當期back cover。

  這類新材料的化學結構具有以下特點:(1)利用給-受體單元之間靜電相互作用增強聚合物鏈之間緊密堆積。(2)烷氧基修飾的聯噻吩給體單元提高聚合物的摻雜效率。(3)利用隨機共聚方法使聚合物主鏈具有不規整性,有利於提高澤貝克係數。相較於常規的聚噻吩類半導體本徵遷移率低、高濃度摻雜容易導致薄膜脆性和給-受體交替型聚合物半導體較難摻雜、並且在高濃度摻雜時遷移率顯著下降,通過功能基元共聚策略可以結合不同聚合單元的優勢,從而保證聚合物良好結晶性的前提下獲得高摻雜效率,使得新型聚合物半導體在較高濃度摻雜時載流子遷移率依然保持在1 cm2 V-1 s-1以上,且載流子濃度可達到1020~1021 cm-3,最終獲得高電導率的柔性薄膜。此外,由於隨機共聚可以降低聚合物主鏈的規整度,使得新型聚合物的澤貝克係數高於全噻吩聚合物,最終功率因子高於110 μW K-2 m-1,證明功能基元的隨機共聚是製備新型高性能熱電材料的有效策略。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大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揚帆計劃等項目的支持。李慧為論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陳立東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經典的聚噻吩類(上)、給-受體交替型聚合物(中)以及研究中設計的新型聚合物(下)化學摻雜特徵和熱電參數關係

霍爾遷移率和載流子濃度隨摻雜濃度的變化趨勢以及聚合物熱電性能


  有機聚合物熱電材料是一類新興的可實現熱與電直接轉換的清潔能源材料,這類材料可溶液加工、質輕價廉、具有優異的柔韌性,在可穿戴電子器件領域具有潛在應用價值。與無機熱電材料相比,聚合物熱電材料種類匱乏、熱電轉換性能低,主要原因是缺乏對分子結構與熱電性能關係的深入認識。化學摻雜是提高聚合物導電能力、調控其熱電性能的主要手段,目前聚合物半導體材料摻雜效率低,且高濃度摻雜容易破壞聚合物自身堆積從而顯著降低載流子遷移率,不僅不能獲得高電導同時降低了澤貝克係數,而且限制熱電器件性能的提升。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慧和研究員陳立東利用功能基元隨機共聚策略,將給-受體型構築單元和聯噻吩單元通過Stille偶聯反應共聚,獲得一系列新型導電高分子,實現摻雜效率和遷移率的協同優化,為高性能聚合物熱電材料的結構設計提供新方案。相關研究成果以Synergistically Improved Molecular Doping and Carrie Mobility by Copolymerization of Donor-Acceptor and Donor-Donor Building Blocks for Thermoelectric Application為題,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論文被選為當期back cover。
  這類新材料的化學結構具有以下特點:(1)利用給-受體單元之間靜電相互作用增強聚合物鏈之間緊密堆積。(2)烷氧基修飾的聯噻吩給體單元提高聚合物的摻雜效率。(3)利用隨機共聚方法使聚合物主鏈具有不規整性,有利於提高澤貝克係數。相較於常規的聚噻吩類半導體本徵遷移率低、高濃度摻雜容易導致薄膜脆性和給-受體交替型聚合物半導體較難摻雜、並且在高濃度摻雜時遷移率顯著下降,通過功能基元共聚策略可以結合不同聚合單元的優勢,從而保證聚合物良好結晶性的前提下獲得高摻雜效率,使得新型聚合物半導體在較高濃度摻雜時載流子遷移率依然保持在1 cm2 V-1 s-1以上,且載流子濃度可達到1020~1021 cm-3,最終獲得高電導率的柔性薄膜。此外,由於隨機共聚可以降低聚合物主鏈的規整度,使得新型聚合物的澤貝克係數高於全噻吩聚合物,最終功率因子高於110 μW K-2 m-1,證明功能基元的隨機共聚是製備新型高性能熱電材料的有效策略。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大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揚帆計劃等項目的支持。李慧為論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陳立東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經典的聚噻吩類(上)、給-受體交替型聚合物(中)以及研究中設計的新型聚合物(下)化學摻雜特徵和熱電參數關係
  霍爾遷移率和載流子濃度隨摻雜濃度的變化趨勢以及聚合物熱電性能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n型高性能類金剛石結構熱電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n型高性能類金剛石結構熱電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2018-01-10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自2009年,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熱電研究團隊首次報導四元化合物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新化合物合成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與北京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共同合作,製備了新二維化合物RhI3,並從大塊晶體中剝離出原子層厚度的RhI3薄片,研究其光學、電學性質和光探測行為。這種化合物表現出優越的空氣和熱穩定性,帶隙的改變表現出與厚度的關聯性(從1.1 (18L)到1.4 eV (2L) )。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有機電極材料設計方面取得進展
    有機電極材料由於其環境友好、儲量豐富、結構多樣,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鈉離子電池中傳統有機電極材料大多數是共軛化合物,可通過官能團和共軛環內的單雙鍵重排機制實現電子穩定存儲。然而,國內外關於非共軛電極材料的儲鈉機制研究還是空白,若可將共軛化合物擴展到非共軛化合物,不僅可以拓展有機電極材料種類,還可以提高有機電極材料活性、豐富鈉離子存儲機制。
  • 上海矽酸鹽所在熱電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熱電發電器件是利用半導體材料的澤貝克效應將熱能直接轉換成電能,可用於空間特種電源、工業餘廢熱回收等領域。在實際應用中,轉換效率和功率密度是熱電發電系統設計的重要技術指標。長期以來,熱電器件的研究聚焦在如器件能量轉換效率的最大化,而另一個關鍵性能參數——功率密度一直被忽略。開發同時具有高轉換效率和高功率密度,即:「雙高」熱電發電器件,已成為推進熱電發電技術實用化的關鍵。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類液態熱電材料服役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副研究員仇鵬飛、研究員史迅、陳立東與美國西北大學教授G.因此,通過研究類液態熱電材料中離子的遷移過程和物理機制,進而提高其服役穩定性,是新型高性能類液態熱電材料走向應用的關鍵。
  • 柔性電熱技術新思路,上海矽酸鹽所揭示Ag2(S,Se)的熱電性能構效關係
    矽酸研究所史迅研究員、陳立東研究員、仇鵬飛副研究員聯合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章貞教授課題組系統研究了Ag2(S,Se)固溶體的晶體結構、力學性能和電熱輸運性能,揭示了Ag2(S,Se)固溶體中化學組分、晶體結構、力學性能和電熱輸運性能之間的構效關係,為兼具優異柔性和高熱電性能的無機熱電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上海矽酸鹽所等提出無機柔性熱電材料研究新方向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史迅、陳立東、孫宜陽、副研究員仇鵬飛等和美國克萊門森大學教授賀健合作,開發出基於Ag2S柔性半導體的新型高性能無機柔性熱電材料和器件。該研究開闢了無機柔性熱電材料研究新方向,為基於高性能無機材料的全柔性熱電轉換新技術的開發解決了最起始也是最關鍵的一個難點。
  • 上海矽酸鹽所氫化藍色二氧化鈦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氫化藍色二氧化鈦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2017-12-26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中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光電轉換材料與器件研究課題組
  • 上海嘉定區委考察上海矽酸鹽所嘉定園區
    11月19日,上海嘉定區委副書記、區長杲雲一行來到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嘉定園區考察。  杲雲一行先後參觀了綠色光電轉換技術研發項目部、碳化矽晶體項目部、BGO晶體研發與生產線、碳化矽陶瓷及複合材料實驗室、中科院特種無機塗層重點實驗室以及嘉定新園區二期建設工地,認真聽取科研人員的介紹,詳細了解項目進展情況,與所領導和科研人員深入交流加快推進上海市戰略新興產業有關工作的建議與措施。
  • 上海矽酸鹽所、清華大學、天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聯合舉辦
    5月18日至19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清華大學、天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本著促進學術交流、攜手共同發展的宗旨在北京白鷺園會議中心召開材料學科學術交流研討會。此次研討會是繼去年上海矽酸鹽所承辦的第一屆與清華大學材料系雙邊學術交流會後,雙方的第二次交流,參與單位擴大至天津大學和華東理工大學。
  • 上海矽酸鹽所等相變過程中材料熱導率研究取得進展
    對該問題的研究有望帶給人們新的認識並推動相關的應用。特別在現階段,針對材料相變過程中的熱導率,出現了很多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對立的理解和實驗數據。  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史迅、陳立東、曾華榮、副研究員仇鵬飛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楊榮貴合作,基於對經典熱輸運方程的校正,清晰闡述了相變過程中吸放熱對熱流傳輸的影響,發現相變除了可以影響材料的熱容外,還會顯著地導致材料熱擴散係數降低這一實驗假象,相變速度越快,熱擴散係數降低的假象越嚴重。
  • 研究人員在熱電器件轉換效率與功率密度上取得重大突破
    長期以來,熱電器件的研究聚焦在如器件能量轉換效率的最大化,而功率密度一直被忽略。開發同時具有高轉換效率和高功率密度,即:「雙高」熱電發電器件,已成為推進熱電發電技術實用化的關鍵。
  • 中國實驗室: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熱電發電 材料研國際領先,清華重陶瓷...
    記者與多名材料科學領域專家交流得知,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不但研發能力首屈一指,而且在產業化方面做得也是非常出色。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淵源於1928年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經五十多年的發展,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已成為一個以基礎性研究為先導,以高技術創新和應用發展研究為主體的無機非金屬材料綜合性研究機構。
  • 上海矽酸鹽所研製出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吳成鐵與常江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進展。該研究團隊通過對傳統的白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矽酸鹽和磷酸鹽等)進行熱還原處理,研製出新一代「黑色生物活性陶瓷」,將傳統生物活性陶瓷材料的應用領域從組織再生拓展到腫瘤等疾病治療。
  • 化學所有機薄膜電晶體多功能化研究獲進展
    化學所有機薄膜電晶體多功能化研究獲進展 2017-05-19 化學研究所 【字體:隨著OTFT性能指標的不斷攀升,器件功能化研究開始成為該領域關鍵發展方向之一。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多功能OTFT的構建和功能應用研究方面開展了系統的創新研究。
  • 上海矽酸鹽所在柔性有機/無機熱電複合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在柔性有機/無機熱電複合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6-01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傳統無機熱電材料具有優異的熱電性能,但不具備柔性功能;而有機熱電材料雖具有良好的柔性和彎曲性能,但熱電性能極低。有機/無機複合熱電材料可綜合無機材料的熱電高性能和有機材料的良好彎曲性能,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 上海矽酸鹽所新型高功率儲能電極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在高比電容少層介孔碳電極材料的宏量製備方法、極速儲放能的高比容量黑色二氧化鈦電極材料、超高倍率電容式儲能的納孔氧化鈮基單晶等方面取得系列進展,支撐了融合「電容+電池」儲能優點的高能量和高功率儲能器件性能實現突破。
  • 上海矽酸鹽所:薪火相承一甲子 材料築夢新時代
    她就是我國無機材料領域歷史最悠久、學科門類最齊全的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矽酸鹽所)。上海矽酸鹽所淵源於1928年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工程所)。1950年,工程所改建為中國科學院工學實驗館,成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建立的15個研究機構之一,後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專攻陶瓷、玻璃、冶金三大學科領域;1959年獨立建所,定名為中國科學院矽酸鹽化學與工學研究所;1984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2019年,上海矽酸鹽所迎來了獨立建所60周年、工程所建所91周年華誕。一甲子櫛風沐雨,近百年春華秋實。
  •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5-26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董顯林和王根水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新型、高性能、無鉛鐵電材料(Ag0.935K0.065)NbO3(
  • 上海矽酸鹽所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成果實現轉移
    8月18日,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成果轉移籤約儀式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舉行。上海矽酸鹽所黨委書記、綠色光電轉換技術研發項目部主任劉巖與深圳市光和精密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明籤署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轉讓協議,共同推進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