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電熱技術新思路,上海矽酸鹽所揭示Ag2(S,Se)的熱電性能構效關係

2020-09-04 科技導報

2020年7月,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研究所史迅研究員、陳立東研究員、仇鵬飛副研究員聯合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章貞教授課題組系統研究了Ag2(S,Se)固溶體的晶體結構、力學性能和電熱輸運性能,揭示了Ag2(S,Se)固溶體中化學組分、晶體結構、力學性能和電熱輸運性能之間的構效關係,為兼具優異柔性和高熱電性能的無機熱電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該研究以「Crystalline Structure-Dependent Mechanical and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in Ag2Se1‐xSx System」為題發表在Research上(Research,2020 DOI:10.34133/2020/6591981)。


01、研究背景


柔性熱電技術能夠將人體與環境之間存在的微小溫差轉化為電能,進而為各種各樣的傳感器或微型電子器件供能,在可穿戴電子設備、物聯網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除優良的熱電性能之外,柔性熱電技術需要熱電材料具有良好柔性以緊密貼合具有複雜曲率的人體體表,從而實現良好的熱傳導。傳統無機熱電材料具有優良的熱電性能,但柔性較差;而有機熱電材料雖然具有良好的變形能力,但載流子遷移率遠低於無機材料,難以實現高效的能量轉換與電能輸出。

2018年,上海矽酸鹽所發現了首個室溫塑性無機半導體Ag2S,為柔性熱電技術的發展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Nat. Mater., 2018, 17, 421-426)。Ag2S在室溫下具有優異的柔性和彎曲性能,較高的載流子遷移率(~80 cm2·V-1·S-1)和非常低的晶格熱導率(~0.5 W·m-1·K-1)。但是,Ag2S基體電輸運性能較差。上海矽酸鹽所在Ag2S中引入Se或Te固溶,成功調控其本徵缺陷並顯著改善電輸運性能,同時實現優異的柔性和熱電轉換性能,使得Ag2(S, Se)固溶體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Energy & Environ. Sci. 2019, 12, 2983-2990.)。但是,目前Ag2(S, Se)固溶體中化學組分、晶體結構、力學性能和電熱輸運性能之間的構效關係尚不清楚,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02、研究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研究所史迅研究員、陳立東研究員、仇鵬飛副研究員聯合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章貞教授課題組系統研究了Ag2(S,Se)固溶體的晶體結構、力學性能和電熱輸運性能,揭示了Ag2(S,Se)固溶體中化學組分、晶體結構、力學性能和電熱輸運性能之間的構效關係,為兼具優異柔性和高熱電性能的無機熱電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室溫下,Ag2S為單斜結構,Ag2Se為正交結構,但Ag2S和Ag2Se可以形成Ag2(S1-xSex) (0 ≤x≤1)連續固溶體(圖1)。結合X射線衍射(圖1c)和能譜分析(圖1d),研究人員發現當S含量小於0.2時Ag2(S,Se)固溶體為正交結構,當S含量大於0.4時Ag2(S,Se) 固溶體為單斜結構,而Ag2Se0.7S0.3為正交結構和單斜結構共存的多型體。

圖1 Ag2S和Ag2Se的晶體結構示意圖以及Ag2(S,Se)固溶體的X射線衍射譜


Ag2(S,Se)固溶體的力學性能與其晶體結構直接相關。當S含量大於0.4時,單斜結構的Ag2(S,Se)固溶體在室溫具備較大的塑性變形能力(圖2);而當S含量小於0.2時,正交結構的Ag2(S,Se)固溶體幾乎不能發生塑性變形。與此同時,單斜結構的Ag2(S,Se)固溶體硬度顯著低於正交結構的Ag2(S,Se)固溶體。上述力學性能測試結果表明,Ag2(S,Se)固溶體的塑性強烈依賴於其單斜結構中特殊的鋸齒狀結構和獨特的Ag-S化學鍵。正交結構的Ag2(S,Se)固溶體中這種特徵的缺失導致其在室溫表現出本徵脆性。

圖2 Ag2(S,Se)固溶體的力學性能


Ag2(S,Se)固溶體的電輸運性能也與其晶體結構直接相關(圖3)。

圖3 Ag2(S,Se)固溶體的電學性能


單拋物帶模型分析表明,單斜結構和正交結構的Ag2(S,Se) 固溶體均具有相近的載流子態密度有效質量。這一現象與Ag2S和Ag2Se的導帶底均主要由Ag-5s軌道電子貢獻有關。但是,在相近載流子濃度下,正交結構的Ag2(S,Se) 固溶體的載流子遷移率顯著高於單斜結構的Ag2(S,Se)固溶體,進而導致前者具有更高的功率因子。進一步分析表明這一差別來自於不同晶體結構所造成的形變勢差異。相對於正交結構的Ag2(S,Se)固溶體,單斜結構的Ag2(S,Se)固溶體具有更高的形變勢,因此表現出強的電聲耦合作用和相對較低的載流子遷移率。與此同時,Ag2(S,Se)固溶體均具有極低的晶格熱導率。最終,在相近載流子濃度下,正交結構的Ag2(S,Se)固溶體的熱電優值顯著高於單斜結構的Ag2(S,Se)固溶體。

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等項目的資助和支持。


作者簡介


史迅,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項目獲得者,入選科技部中青年創新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和「浦江人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長期從事熱電能量轉換材料的研究,主持和參加國家重點研發專項、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青年科學基金等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200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系,獲工學學士學位;200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獲工學博士學位;2005年11月進入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系CTIRA UHER教授課題組進行博士後研究;2007年10月進入美國通用汽車公司進行熱電材料研究;2010年回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工作。已發表Science、Nat. Mater.、Phys. Rev. Lett.、Joule、J. Am. Chem. Soc.、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Nature Commum.等期刊論文180餘篇;在國際熱電大會(ICT)、美國MRS、歐洲MRS、美國TMS等國際會議作邀請報告50餘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三完成人)、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國際合作獎、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三完成人)、國際熱電學會青年科學家獎、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等獎勵和榮譽。


《Research》是中國科協與美國科學促進會於2018年共同創辦的定位為國際化、高影響力、世界一流水平、綜合性、大型OA科技期刊,是美國《Science》自1880年創刊以來第一本合作期刊。主要發表生命科學、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慧、微納米科學、環境科學、機械科學、機器人與先進位造8個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熱點交叉領域突破性研究成果。目前已建立了95人的國內外各佔50%、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編委會,主編(中國)為西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黃維,主編(國際)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麥克凱特傑出教授崔天宏。已被CAS、CNKI、CSCD、DOAJ、EI、ESCI、INSPEC、PMC、Scopus資料庫收錄。


歡迎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們踴躍投稿,關注和使用期刊的出版內容。

網址:https://spj.sciencemag.org/research/

相關焦點

  • 上海矽酸鹽所有機熱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中國科學院
    上海矽酸鹽所有機熱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2020-10-20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字體:與無機熱電材料相比,聚合物熱電材料種類匱乏、熱電轉換性能低,主要原因是缺乏對分子結構與熱電性能關係的深入認識。化學摻雜是提高聚合物導電能力、調控其熱電性能的主要手段,目前聚合物半導體材料摻雜效率低,且高濃度摻雜容易破壞聚合物自身堆積從而顯著降低載流子遷移率,不僅不能獲得高電導同時降低了澤貝克係數,而且限制熱電器件性能的提升。
  • 上海矽酸鹽所等提出無機柔性熱電材料研究新方向
    柔性熱電能量轉換技術可將環境中無處不在的溫差轉化為電能輸出,在柔性電子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目前的高性能無機熱電材料均為脆性材料,不具備柔性功能,將其微型化併集成於柔性基板可獲得一定程度的彎曲性能,但在大彎曲或大變形下極易發生斷裂;而有機熱電材料雖然具有良好的柔性和彎曲性能,但載流子遷移率遠低於無機材料,難以實現高效的能量轉換與電能輸出。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n型高性能類金剛石結構熱電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n型高性能類金剛石結構熱電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2018-01-10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近日,上海矽酸鹽所副研究員仇鵬飛,研究員史迅、陳立東與上海大學教授楊炯等合作,發現了一種具有本徵極低晶格熱導率和
  • 高壓研究揭示滷化物鈣鈦礦定量構效關係並指導實現最優螢光效率
    為了設計開發安全、穩定、性能優異的新型鈣鈦礦光電材料,需要對其性能獨特的內在機理以及結構物性關係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特別是晶格畸變和電子缺陷對性能的影響機制。Kanatzidis教授團隊等通力合作,通過優選一系列具有獨特畸變結構的鍺基鈣鈦礦材料,利用壓力調控結合化學方法揭示了滷化物鈣鈦礦定量構效關係並提出實現最佳發光性能的結構畸變參數(圖1),相關成果以題為「Regulating off-centering distortion maximizes photoluminescence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新化合物合成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二維層狀過渡金屬三滷化物(MX3)由於其特殊的結構和物理性能引起了研究者極大興趣。迄今為止,人們對MX3(如CrI3和RuCl3)晶體結構、電子結構和磁學性能等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理論研究,但對其它物理性質如光電子學的研究卻很少,這是因為CrI3和RuCl3化合物在空氣條件下都不穩定,嚴重阻礙了MX3基器件的製造和應用。
  • 「聲子液體」優化熱電性能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研究員史迅、陳立東、張文清、許鍅鍅與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合作,提出在固態材料中引入具有局域「液態」特徵的離子來降低熱導率和優化熱電性能
  • 上海矽酸鹽所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成果實現轉移
    8月18日,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成果轉移籤約儀式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舉行。上海矽酸鹽所黨委書記、綠色光電轉換技術研發項目部主任劉巖與深圳市光和精密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明籤署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轉讓協議,共同推進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應用。
  • 上矽所《AFM》:獲得一系列新型導電高分子!有機熱電材料進展
    有機聚合物熱電材料是一類新興的可實現熱與電直接轉換的清潔能源材料,這類材料可溶液加工、質輕價廉、具有優異的柔韌性,在可穿戴電子器件領域具有潛在應用價值。與無機熱電材料相比,聚合物熱電材料種類匱乏、熱電轉換性能低,主要原因是缺乏對分子結構與熱電性能關係的深入認識。
  • 上海嘉定區委考察上海矽酸鹽所嘉定園區
    11月19日,上海嘉定區委副書記、區長杲雲一行來到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嘉定園區考察。  杲雲一行先後參觀了綠色光電轉換技術研發項目部、碳化矽晶體項目部、BGO晶體研發與生產線、碳化矽陶瓷及複合材料實驗室、中科院特種無機塗層重點實驗室以及嘉定新園區二期建設工地,認真聽取科研人員的介紹,詳細了解項目進展情況,與所領導和科研人員深入交流加快推進上海市戰略新興產業有關工作的建議與措施。
  • 上海大學重要突破!首個具有優異柔性和熱電性能的無機非晶材料
    近年來可穿戴式設備、微型晶片等的迅猛發展,迫切需要基於熱電轉換技術的自供電電池和微型製冷器件等,同時這也對熱電材料的機械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大學材料學院駱軍教授對Ag2Te基熱電材料進行了持續深入研究,最近指導碩士生何世洋、李永博發現了一種兼具優異柔性和熱電性能的無機非晶熱電材料Ag2(Te,S)。
  • 上海矽酸鹽所在柔性有機/無機熱電複合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在柔性有機/無機熱電複合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6-01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傳統無機熱電材料具有優異的熱電性能,但不具備柔性功能;而有機熱電材料雖具有良好的柔性和彎曲性能,但熱電性能極低。有機/無機複合熱電材料可綜合無機材料的熱電高性能和有機材料的良好彎曲性能,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 【科技前沿】Materials Today:納米酶的構效關係
    【科技前沿】Materials Today:納米酶的構效關係 2020-10-26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鈦氧團簇異構體動力學及構效關係研究取得新進展
    為解釋這一差異並揭示相關的構效關係,吳凱豐團隊研究了PTC-49V和PTC-49H的激發態動力學和它們到電荷受體的電荷轉移動力學,發現前者到乳酸(光催化犧牲試劑)的空穴轉移速率要比後者高出1-2個數量級,可有效解釋兩者的光催化性能差異。
  •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成果實現轉移
    人民網上海8月18日電 (記者姜泓冰) 太陽能電池可以做成有美麗色彩花紋的建築玻璃幕牆、景觀道路甚至穿在身上,在密林、室內、光線斜射環境裡依然可發電,成本低而且原料、生產工藝過程無廢物汙染——今天剛在上海完成技術成果轉移籤約的第三代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讓人充滿期待。
  • 上海矽酸鹽所研製出5英寸直徑的大尺寸BGO閃爍晶體
    上海矽酸鹽所研製出5英寸直徑的大尺寸BGO閃爍晶體 2018-01-10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科學網—揭示類液態熱電材料服役穩定性新機制
  • 上海矽酸鹽所600mm長BGO大單晶問世
    600mm長BGO大單晶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中試生產一線成功製備出長度達600mmBGO大單晶。這是迄今為止國際上公開報導的最長BGO單晶。此前,俄羅斯無機化學所曾報導最長BGO單晶400mm。600mmBGO大單晶是上海矽酸鹽所正在承擔的中國科學院空間科技先導項目,開展了空間暗物質探測器用超長BGO單晶技術攻關工作。
  • 上海矽酸鹽所、清華大學、天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聯合舉辦
    5月18日至19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清華大學、天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本著促進學術交流、攜手共同發展的宗旨在北京白鷺園會議中心召開材料學科學術交流研討會。此次研討會是繼去年上海矽酸鹽所承辦的第一屆與清華大學材料系雙邊學術交流會後,雙方的第二次交流,參與單位擴大至天津大學和華東理工大學。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類液態熱電材料服役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因此,每種類液態熱電材料都存在一個熱力學穩定極限,只有當外場作用足夠強,使材料超出這一極限時,離子析出和材料分解才會發生。否則,類液態熱電材料將與傳統晶態熱電化合物相似,在外場作用下保持良好的穩定性和熱電性能。基於電化學公式推導,該團隊發現這一熱力學極限的具體數值可以通過材料不發生分解時所能承受的最大外加電壓(即臨界電壓)給出。
  • 上海大學駱軍教授團隊發表關於發現柔性無機非晶熱電材料研究進展
    傳統的無機晶體熱電材料(如Bi2Te3,GeTe和PbTe等)雖然具有優異的熱電性能,但是由於晶體結構中較強的離子鍵和/或共價鍵,通常表現出較差的機械性能,特別是塑性和可加工性差,在彎曲、拉伸和壓縮應力下易於斷裂導致器件損壞,限制了熱電材料的實際應用。近年來可穿戴式設備、微型晶片等的迅猛發展,迫切需要基於熱電轉換技術的自供電電池和微型製冷器件等,同時這也對熱電材料的機械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