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Materials Today:納米酶的構效關係

2020-11-24 澎湃新聞

【科技前沿】Materials Today:納米酶的構效關係

2020-10-26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納米酶 Nanozymes ,作者納米酶

納米酶 Nanozymes

推送關於納米酶的研究動態

近年來,納米酶研究的興起和發展為模擬酶領域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2007年,閻錫蘊院士團隊發現Fe3O4納米顆粒的類過氧化物酶活性後,「納米酶」的概念被首次提出。自此,納米酶領域在短短十幾年間形成、發展並壯大,迄今為止全世界有300多個研究小組積極從事該領域的研究(圖1)。

圖1 截止2020年5月底關於納米酶的文獻發表數量,數據收集自web of science

納米酶是一類本身蘊含類酶活性的新型納米材料,具有和天然酶類似的催化活性和酶促反應動力學。相較於天然酶,納米酶成本低、穩定性好、易於大量製備和改造,具有取代天然酶的潛力。目前,已有研究報導發現、合成了多達近千種納米酶,並廣泛應用於分子檢測、環境治理和疾病診療等領域,展現出納米酶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

儘管納米酶領域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學界對絕大多數納米酶的催化機制仍缺乏系統性的認識,這阻礙了高催化活性、高選擇性的理想納米酶的設計。因此,深入理解納米酶的催化機制對於高效實用納米酶的理性設計至關重要,是納米酶研究領域迫切需要攻克的核心科學問題。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閻錫蘊院士團隊在Materials Today雜誌(IF = 26.416)發表了題為 Structure and Activity of Nanozymes: Inspirations for De Novo Design of Nanozymes 的綜述文章。該綜述回顧了過去十餘年納米酶結構和關係的研究,針對納米酶結構和活性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系統性歸納、分析和總結。全面闡述了影響納米酶活性的關鍵因素,梳理了納米酶結構與活性之間的關聯模式,並為未來納米酶的理性設計和從頭合成提出了合理設想,為進一步拓展納米酶的生物醫學應用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由於納米酶大多屬於異相催化劑,其催化活性多由其表面豐富的活性位點來控制。因此,與表面位點密切相關的因素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納米酶的催化行為。文章首先討論了納米酶的尺寸、形貌、晶格、結構組成、表面電勢和修飾等結構特點對納米酶活性的影響(圖2)。

圖2 納米酶結構和活性之間關係示意圖

例如,在納米酶表面修飾基團可以通過增強其與底物的結合力來提高催化活性。然而,過多的表面修飾有可能阻礙納米材料與底物的相互作用,降低納米酶的催化活性。通過合理調節納米酶表面修飾基團的類型和密度,可以有效地調控納米酶的類酶活性。

大量研究,通過降低納米酶的尺寸、增大其表面積及表面積/體積比,促進具有催化活性原子的優先暴露及懸空鍵數量的上升可以促進納米酶與底物結合,從而使納米酶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上述調控手段雖然思路不同,但其核心目標均是提高納米酶活性位點的暴露程度及其與天然酶活性位點結構的相似程度。通過這種思路,研究人員已合成和篩選出了一系列具有優異催化性能的納米酶。其中,模擬天然酶活性中心的結構和酶促微環境來改造納米酶,被證明是提高納米酶活性的優選策略。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文章對納米酶的理性設計和從頭合成進行了展望分析,作者認為未來納米酶設計最有可能的前瞻性思路如下:(1) 明確類酶活性與暴露表面之間的關係,提升納米酶的設計的精確性和效率;(2) 通過在納米酶合成體系中引入多肽或其他生物材料,模擬天然酶的微環境或活性位點結構;(3) 利用多組分材料(如貴金屬、石墨烯、聚合物、氧化物等)之間的協同效應,構成複合型納米酶材料;(4) 多功能環境刺激響應性元件的引入也將為納米酶的設計提供新思路,為進一步改善納米酶的類酶性能提供可能。

闡明納米材料的結構特性與酶活性之間的關係在納米酶的開發和設計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基於對納米酶構效關係的系統性理解,人們將有望對納米酶的多樣化類酶活性進行靈活調控。同時,精確設計的納米酶結構也可以為機理研究提供更清晰的實驗模型,並將拓寬納米酶在疾病治療等領域的應用。

該綜述論文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Materials Today上,其中,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納米酶工程實驗室閻錫蘊院士、範克龍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卓然博士、博士生張若飛為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專項、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文章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69702120303011

撰稿:範克龍課題組

校審:劉淑傑、徐風梧

編輯:徐庚辰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納米酶」

由中國生物物理學會主辦的

「第十八次中國暨國際生物物理大會」

將於2020年11月15-18日

在廣東省廣州市召開

歡迎全國各研究機構、高等院校

和企業的科技工作者參加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官方訂閱號,為BSC會員及生物物理領域專業人士服務。

投稿及授權請聯繫:bscoffice@bsc.org.cn。

微信號:BSC-1979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科技前沿】Materials Today:納米酶的構效關係》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螢光染料發光構效關係研究取得系列進展—新聞...
  • 殼聚糖衍生物清除細菌生物膜的構效關係研究取得新進展
    關鍵詞:殼聚糖,生物膜,構效關係以細菌生物膜形式存在的細菌與浮遊細菌有很大不同,最大的區別在於細菌生物膜可以耐受高濃度抗生素。隨著耐藥細菌的不斷出現,本來就很難清除的細菌生物膜變得更難應付。一些新的抗菌策略諸如兩親性小分子、納米材料、生物材料以及植物提取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 大連化物所螢光染料發光構效關係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探針與螢光成像研究組徐兆超團隊長期致力於螢光分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針對生物單分子檢測和超高時空動態分辨的前沿需求,開展「標記-探針-成像」一體化研究。該團隊以螢光分子發光構效關係為核心,以「實驗/理論」相結合的模式深刻理解和探索分子發光機理,工程化創製高性能新型螢光分子,並於近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
  • 哈工大邵路團隊《Materials Today》:高效、低能耗納濾膜
    天然材料圖1 超薄複合膜的選擇層(PDA、glucose和MOF)和多孔基質,選擇層厚度214nm他們利用聚多巴胺粘附作用,並利用自然界分布最廣且最為重要的單糖葡萄糖作為多羥基醛協同界面反應構築葡萄糖/TMC/PDA/MOF納米材料一體化「綠色」選擇層,其中MOF材料中的金屬離子通過有機連接劑分子結合在一起在選擇層上形成高度多孔的結構
  • 多孔材料發展、製備與構效關係
    在本文詳細綜述了目前多孔碳材料的主要製備方法以及聚合物作為碳前驅體,其結構與多孔碳材料結構與性能之間的構效關係。最後,對多孔碳材料的未來發展方向做了進一步的展望。
  • 鈦氧團簇異構體動力學及構效關係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凱豐團隊和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張健、張磊團隊合作,報導了首例鈦氧團簇中的異構體現象,並通過超快動力學研究了兩個異構體在光電化學與光催化應用中的構效關係。相關工作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上。
  • 我國科學家發文綜述離子液體構效關係
    日前,《化學評論》在線出版了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所長張鎖江院士課題組最新綜述文章Multiscale Studies on Ionic Liquids(《離子液體的多尺度研究》),文章介紹了離子液體構效研究最新進展
  • Today Phys. 綜述:靜電紡絲非貴金屬納米材料的氧還原性能研究進展
    靜電紡絲納米材料具有優異的穩定性,較高的比表面積,良好的導電性和結構的多樣性,在能量儲存和轉換領域有著廣泛的關注。二、文章簡介:近日,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孫旭平教授團隊對近幾年靜電紡絲非貴金屬納米材料氧還原性能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
  • 【中國科學報】我科學家發文綜述離子液體構效關係
    日前,《化學評論》在線出版了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所長張鎖江院士課題組最新綜述文章Multiscale Studies on Ionic Liquids(《離子液體的多尺度研究》),文章介紹了離子液體構效研究最新進展。
  • 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合成新型 PDA介導的磁性雙金屬納米酶並應用於ICA
    納米酶作為一種新興的模擬酶,由於其催化效率高,設計結構靈活,製備方便,在惡劣的環境中,如高溫和極端的pH下穩定性好 得到了顯著的關注。並且已逐步應用於臨床、食品安全、農業和環境領域。 近日,南昌大學賴衛華教授(通訊作者)等人報導了合成一種具有類過氧化物酶活性的新型聚多巴胺(PDA)介導的磁性雙金屬納米酶(Fe3O4@PDA@Pd/Pt),並將其作為探針應用於ICA中。
  • 我國科學家發文綜述離子液體構效關係—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日前,《化學評論》在線出版了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所長張鎖江院士課題組最新綜述文章Multiscale Studies on Ionic Liquids(《離子液體的多尺度研究》),文章介紹了離子液體構效研究最新進展
  • :「從頭」預測納米材料類酶催化活性
    2007年,我國科學家主導的研究團隊發現Fe3O4納米顆粒具有類似於POD的催化活性,因此可用Fe3O4納米顆粒替代天然POD催化H2O2和TMB間的顯色反應,並成功將該反應用於酶聯免疫分析。這一發現啟發了人們基於無機納米材料開發人工酶,此類基於無機納米材料的人工酶也被稱為「納米酶(nanozyme)」。
  • 南京大學研究組及合作者在納米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撰文:王小宇 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納米酶是指具有類酶催化活性的功能納米材料。與天然酶相比,納米酶擁有眾多優點,如價格低廉、穩定性高以及可大量製備等。得益於納米技術、生物技術、催化科學以及計算科學的迅速發展,納米酶已經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突破(參見: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19, 48, 1004-1076)。
  • 高壓研究揭示滷化物鈣鈦礦定量構效關係並指導實現最優螢光效率
    Kanatzidis教授團隊等通力合作,通過優選一系列具有獨特畸變結構的鍺基鈣鈦礦材料,利用壓力調控結合化學方法揭示了滷化物鈣鈦礦定量構效關係並提出實現最佳發光性能的結構畸變參數(圖1),相關成果以題為「Regulating off-centering distortion maximizes photoluminescence
  • ...閻錫蘊、高利增、範克龍團隊基於納米酶仿生設計人工過氧化物酶體
    【科技前沿】閻錫蘊、高利增、範克龍團隊基於納米酶仿生設計人工過氧化物酶體 2020-12-10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有機-無機雜化滷素鈣鈦礦構效關係研究取得進展
    該工作展現了和頻光譜在研究光轉換材料結構對稱性破缺方面的特異性,揭示了有機陽離子構象與鈣鈦礦載流子遷移率和寬帶發射等性能之間的構效關係。 圖1、面內載流子遷移率(jm)、寬帶螢光發射(IBE/INE)對有機陽離子構象有序度的依賴關係
  • 超聲醫學科邱邐教授醫工交叉學科研究團隊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綜述論文
    納米材料基的仿酶製劑在不同的生理環境中具有比天然酶更優異的催化性能和選擇性而備受關注。近年來,金屬有機框架(MOF)已成為設計仿酶製劑最有潛力的材料之一,由於其具有分子/原子級催化中心、高孔隙度、大比表面積、高載荷能力和均勻結構。本研究重點介紹和評述了設計MOF基仿酶製劑的最新進展,包括其製備方法、複合結構、理化特性和聯合光/聲動力生物醫學應用。
  • 柔性電熱技術新思路,上海矽酸鹽所揭示Ag2(S,Se)的熱電性能構效關係
    2020年7月,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研究所史迅研究員、陳立東研究員、仇鵬飛副研究員聯合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章貞教授課題組系統研究了Ag2(S,Se)固溶體的晶體結構、力學性能和電熱輸運性能,揭示了Ag2(S,Se)固溶體中化學組分、晶體結構、力學性能和電熱輸運性能之間的構效關係
  • Materials Today Nano:生物質納米材料助力高安全金屬鋰電池
    近日,清華大學張強教授、北京林業大學袁同琦教授、北京理工大學黃佳琦研究員、倫敦帝國理工學院Maria-Magdalena Titirici合作,受邀在Materials Today Nano上發表了題為 「A review of naturally derived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
    綜述及基本情況散裂中子源是體現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經濟水平和工業水平等綜合實力的大型科學研究裝置,是開展多學科交叉前沿研究及高新技術研發的先進大型實驗平臺,能夠為我國的多學科創新在國際前沿領域佔據一席之地提供良好的機遇。中子散射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技術、資源環境、納米等學科領域,並有望在如量子調控、蛋白質、高溫超導等重要前沿研究方向實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