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研究組及合作者在納米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08-27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

撰文:王小宇 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

納米酶是指具有類酶催化活性的功能納米材料。與天然酶相比,納米酶擁有眾多優點,如價格低廉、穩定性高以及可大量製備等。得益於納米技術、生物技術、催化科學以及計算科學的迅速發展,納米酶已經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突破(參見: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19, 48, 1004-1076)。過渡金屬氧化物納米材料是較早被發現具有過氧化物酶活性的材料,也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納米酶。然而,長期以來研究者們並不清楚過渡金屬氧化物模擬過氧化物酶的催化機理,對其構效關係更是所知甚少。這導致在設計金屬氧化物納米酶時,往往是通過經驗和試錯的方法,不存在理性設計的理念。

為了獲得指導納米酶設計的描述符(理解化學反應快慢的標度),來自南京大學、江西師範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的研究者以鈣鈦礦氧化物納米材料作為模型氧化物,系統研究了金屬氧化物納米材料的電子結構對其催化活性的影響。研究者發現,鈣鈦礦氧化物中過渡金屬離子的eg電子個數與其催化活性之間具有很明顯的火山型關係,當eg電子個數在1左右時,其催化活性最高;eg電子個數為0或2時,其催化活性最低(圖1)。因此,eg電子佔據能夠作為鈣鈦礦氧化物過氧化物酶活性的描述符來指導納米酶的設計和篩選。而其它的參數,例如過渡金屬離子的d電子個數,O 2p 帶中心,以及B-O共價強度,與材料的過氧化物酶活性之間不存在明顯的關聯關係,不能夠作為描述符指導納米酶的理性設計。

圖1:考察 eg電子個數與鈣鈦礦氧化物的過氧化物酶活性之間的關係

研究者運用理論計算,進一步闡釋了鈣鈦礦氧化物納米酶的催化機理,並從理論上解釋了eg電子佔據能夠作為過氧化物酶活性反應描述符的原因。如圖2所示,鈣鈦礦氧化物主要通過四步來催化雙氧水氧化TMB。通過進一步計算發現,當eg<1時,其速率決定步為Ⅲb或者Ⅳ,也就是吸附的OH或者O對底物TMB的氧化;當eg>1時,其速率決定步為Ⅱ,即雙氧水的分解。eg電子佔據主要通過改變材料對底物的吸附強弱以及反應的速率決定步驟來影響整個催化反應的快慢。當過渡金屬氧化物的eg為1左右時,其具有優化的吸附能,能夠有效促進速率決定步的反應。

圖2:通過理論計算研究鈣鈦礦氧化物的過氧化物酶活性

該結論可以進一步推廣到具有BO6配位的二元金屬氧化物中,發現該描述符(eg電子佔據)同樣適用於二元金屬氧化物。對於eg電子個數為0或2的二元金屬氧化物,其過氧化物酶活性基本為零,而對於eg電子個數為1的二元金屬氧化物,則具有高的催化活性。

通過eg電子佔據這一描述符,優化出了具有最高活性的鈣鈦礦氧化物LaNiO3-δ。研究者將LaNiO3-δ的催化活性與之前文章報導的代表性納米酶(如Fe3O4, Cu(OH)2, GO-COOH, CuO, Co3O4, CeO2等)進行了系統地比較,發現無論是質量活性還是比表面積歸一化活性,LaNiO3-δ均比這些材料的過氧化物酶活性高出一到兩個數量級。

該工作一方面獲得了支配過渡金屬氧化物過氧化物酶活性的描述符,從而為今後理性設計金屬氧化物納米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指導;另一方面,也通過理論計算獲得了金屬氧化物納米酶的催化機理,為今後納米酶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相關研究成果以「eg occupancy as an effective descriptor for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perovskite oxide-based peroxidase mimics」為題,於2019年2月11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論文發表後被Phys.org網站以為「Design principles for peroxidase-mimicking nanozymes」題進行了報導。

南京大學魏輝教授課題組博士生王小宇和江西師範大學高興發教授課題組的高雪皎博士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宋禮教授和博士生王昌達,復旦大學周永寧教授,魏輝課題組碩士生秦溧、曹雯以及博士生林世超,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金鐘教授和朱國銀博士,王康教授,南京大學現代工學院王鵬教授和博士生周麗旗,張會剛教授等老師和同學亦為本工作提供重要的幫助與支持。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江蘇省雙創計劃、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生命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南京大學原創與交叉研究培育基金等的資助。

相關連結:

相關焦點

  • 南師大研究人員在納米孔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打開APP 南師大研究人員在納米孔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微流控 發表於 2020-11-17 09:21:43 近日,南京師範大學化科院古志遠教授課題組在納米孔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 東華大學楊建平、江莞團隊在納米顆粒組裝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楊建平研究員和江莞教授研究團隊在納米顆粒組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硼摻雜誘導互聯組裝方法構建介孔SiOC多級結構》(Boron doping-inducedinterconnected assembly approach for mesoporous silicon oxycarbidearchitecture
  • 蘭州大學與國內外機構合作在納米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在過去幾十年間,大多數研究工作主要致力於如何獲得細小的平均晶粒尺寸,而對工程可靠性至關重要的微結構均勻性卻鮮有研究。由於宏觀材料的失效通常發生在微結構的最薄弱環節,因此減小晶粒尺寸分布,獲得均勻的微結構,對於包括納米晶材料在內的多晶體材料的開發及應用極為重要。
  • 酶單分子納米膠囊技術生物傳感器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態環境評價與分析研究組研究員盧憲波、陳吉平團隊研發的基於酶單分子納米膠囊(SMENs)技術的生物傳感器取得新進展,酶傳感器的熱穩定性、有機溶劑耐受性、酸鹼耐受性、存儲穩定性等核心性能實現質的提高,率先將SMENs技術應用於分析和生物傳感領域。
  • 華中農業大學在納米酶介導的生物固氮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農業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韓鶴友教授課題組在Environmental science-nano發表題為「Cobalt Ferrite Nanozyme for Efficient Symbiotic Nitrogen Fixation via Regulating Reactive Oxygen metabolism」的研究論文。
  • 貴州大學在納米纖維基導熱複合材料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貴州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謝蘭教授帶領的高分子合成與構造課題組在國際TOP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影響因子:10.73)上發表重要成果「From Tanghulu-like to Cattail-like
  • 物理所二維膠體晶體刻蝕法製備石墨烯納米帶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白雪冬研究組的王文龍副研究員及其合作者在石墨烯納米帶的可控制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Adv. Mater. 23,1246 (2011) 上。 石墨烯(Graphene)自2004年發現以來,成為凝聚態物理與材料科學等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
  • 多層石墨烯壓電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與物理學院喬振華教授與南京大學繆峰教授、王伯根教授合作,在多層石墨烯的壓電效應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首次在實驗上觀察到石墨烯材料體系中正的壓電效應,並在理論上揭示了多層結構內層間相互作用對該效應的顯著貢獻。
  • 納米限域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包信和研究員帶領的「界面和納米催化」研究組(502組)在自行研製的一套與固體核磁共振儀耦合的動態催化反應系統中,採用雷射誘導超極化129Xe技術,首次在模擬催化反應條件下直接觀察到了甲醇分子在孔徑為0.8nm的CHA分子篩孔道擴散和脫水過程,並精確獲得了分子擴散和反應的動力學參數。
  • 大連化物所基於酶單分子納米膠囊技術的生物傳感器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態環境評價與分析研究組研究員盧憲波、陳吉平團隊研發的基於酶單分子納米膠囊(SMENs)技術的生物傳感器取得新進展,酶傳感器的熱穩定性、有機溶劑耐受性、酸鹼耐受性、存儲穩定性等核心性能實現質的提高,率先將SMENs技術應用於分析和生物傳感領域。
  • 物理學系季威教授研究組在表面反應動力學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系季威教授研究組與多倫多大學諾貝爾獎得主John C.Polanyi教授研究組合作的研究論文以 「How Adsorbate Alignment Leads to Selective Reaction」為題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ACS NANO》雜誌上【ACS Nano, 2014, 8 (8), pp 8669–8675;DOI: 10.1021/nn503721h】。
  • 中國科學家在納米機電系統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新聞—科學網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基於碳納米管的納米機電系統(NEMS)方面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 主編評述 | 2019年中國植物科學若干領域重要研究進展
    其中, 硅藻光合膜蛋白超分子結構和功能研究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和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植物抗病小體的結構與功能研究入選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該文評述了2019年中國科學家在植物科學若干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進展, 以期追蹤和報導當前中國植物科學領域發展的前沿和熱點及展示中國科學家所取得的輝煌成果。
  • 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與合作者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與合作者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能源領域著名期刊《能源與環境科學》(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和化學領域著名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 燕山大學在納米孿晶金剛石硬度機理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燕山大學亞穩材料製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田永君教授課題組溫斌教授與國內外科學家合作,在納米孿晶金剛石硬度機理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Dislocation behaviors in nanotwinned diamond」(納米孿晶金剛石位錯行為)為題於2018年9月21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Science Advances是Science
  • 廣西大學納米能源研究中心固態電卡製冷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高校之窗5月2日,以廣西大學納米能源研究中心彭彪林教授為第一完成人,以英國克蘭菲爾德大學張奇(Q. Zhang)教授、香港理工大學黃海濤教授、廣西大學鄒炳鎖教授和孫文紅教授、南京郵電大學白剛副教授、利茲大學史蒂文·喬治·米爾恩(Steven J.
  • 金屬酶及模擬配合物催化分子氧活化的反應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無機催化研究組研究員葉生發團隊與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李位仁、馬克思-普朗克化學能源轉化研究所教授Schnegg合作,在金屬酶及模擬配合物催化分子氧活化的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氧化反應通常是放熱反應,具有很高的驅動力,但需要克服氧分子從自旋三重態轉換到自旋單重態產生的高動力學勢壘。
  • 上海交大團隊在納米複合晶界韌化高強金屬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國際納米科學與技術領域權威期刊《Nano Letters》以「Regain strain-hardening in high-strength metals by nanofiller incorporation at grain boundaries」為題,在線報導了納米複合晶界韌化高強金屬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DOI: 10.1021
  • 納米石墨烯限域單原子鐵催化劑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朱俊傑課題組在可編程聚合物庫及生物邏輯運算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朱俊傑課題組在可編程聚合物庫及生物邏輯運算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03-21 1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