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限域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12-08 科學網

 

分子在納米孔道限域環境中擴散和反應顯示了非常獨特的物理化學特性,理論工作者已經進行了大量的計算和模擬。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包信和研究員帶領的「界面和納米催化」研究組(502組)在自行研製的一套與固體核磁共振儀耦合的動態催化反應系統中,採用雷射誘導超極化129Xe技術,首次在模擬催化反應條件下直接觀察到了甲醇分子在孔徑為0.8nm的CHA分子篩孔道擴散和脫水過程,並精確獲得了分子擴散和反應的動力學參數。相關方法和實驗結果以研究論文形式(Article)發表在最近一期的《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 131(2009)13722-13727),被認為是「一種對納米孔催化反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的發明。

 

納米限域效應在光學、電子器件以及催化反應等領域具有很大的應用前景,分子在納米限域空間中的吸附和反應動力學一直受到理論和實驗研究者的廣泛關注。理論研究已經預示,限域在納米空間中物質將會顯示出與自由狀態下明顯不同的物理化學特性,但是,由於在真實條件下分子的擴散速度很快,而且納米孔道中分子濃度極低,實驗研究需要發展原位-動態和高靈敏的檢測手段。該研究組張維萍、包信和和博士研究生徐舒濤等對商用核磁共振「魔角旋轉」(Magic Angle)的探頭進行改進,自行研製了一套與固體核磁共振儀器相耦合、適合於分子擴散和催化研究的高溫原位-動態研究系統,並將國際上已廣泛採用的雷射誘導超極化129Xe技術引入動態反應過程的研究,使NMR的檢測靈敏度提高了1萬多倍,從而使固體核磁採譜時間縮短到10秒以內。將該技術成功用於研究甲醇在CHA納米分子篩籠內的吸附、擴散和脫水反應過程,首次獲得了接近真實反應條件下納米孔道中活性位在反應過程中的動力學參數,大大加深了對甲醇在分子篩孔道中酸助脫水和轉化過程機理的理解和認識。

 

近年來,該研究組系統地將高靈敏核磁共振技術用於催化反應過程和材料合成過程的原位-動態研究,不斷取得重要進展 (J. Am. Chem. Soc., 130(2008)3722,J. Am. Chem. Soc., 131(2009)10127)。(來源: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02-0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肖建平、潘秀蓮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等基於碳納米管的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 納米石墨烯限域單原子鐵催化劑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大連化物所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12-30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及原位表徵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
  • 石墨烯限域催化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通訊員石瑛 記者劉萬生  12月8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石墨烯限域催化及表面催化原位表徵研究取得新進展
  • 中國科大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理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中科院材料力學行為和設計重點實驗室王奉超教授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諾貝爾物理獎得主Andre Geim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Capillary condensation under atomic-scale confinement」為題刊登在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毛細凝聚是指在限域空間內的氣體,不必達到過飽和狀態即可發生凝聚從而轉變成液體的現象。毛細凝聚普遍發生於顆粒狀物料和多孔介質中,可極大地改變固液界面處的吸附、潤滑、摩擦和腐蝕等特性。
  • 中科大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成果刊發在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毛細凝聚是指在毛細通道限域空間內的氣體,不必達到過飽和狀態即可發生凝聚從而轉變成液體的現象。毛細凝聚關聯了宏觀固液界面潤溼和微觀分子間力學作用,是納米限域力學的關鍵科學問題,也是當前介尺度科學的國際前沿熱點。開爾文方程從理論上描述了毛細管內彎曲的液氣界面引起的蒸氣壓變化,被認為是固液界面潤溼領域三大經典理論之一。
  • 大連化物所碳納米管限域催化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帆、潘秀蓮和包信和等在碳納米管的限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該研究團隊經過多年的研究,證實了這種納米級空間和電子結構可形成獨特的限域環境,導致組裝在其內部的金屬納米粒子和氣體分子的特性發生變化,從而可能改變分子吸附活化模式甚至反應路徑,提出了「碳納米管的催化協同限域效應」的
  • 大連化物所納米晶熱載流子弛豫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該工作首次研究了量子限域效應對鈣鈦礦納米晶熱載流子弛豫動力學的影響,揭示了非絕熱弛豫機制在其中的主導作用。同時,該工作也表明鈣鈦礦材料雖然表現出優異的光伏性能,但在熱載流子應用領域相比常見半導體材料並無明顯優勢,這對鈣鈦礦光伏器件具有指導意義。  該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
  • 兩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兩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及原位表徵研究工作上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
  • 中國科大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理論研究成果登《自然》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0305校友)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中國科大王奉超教授研究揭示了固液界面能的尺寸效應,發現了在納米/亞納米尺度的毛細凝聚中,是固液界面的力學作用在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不是人們普遍認為的液氣界面在起主導作用。
  • 中英科學家實現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理論研究重要突破
    本報合肥12月10日訊(記者 方夢宇 通訊員 範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奉超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成果於12月10日刊登在《自然》上。
  • 長春應化所二維等離激元納米結構研究取得新進展
    二維金屬等離激元納米結構以其獨特的平面限域結構和表面等離激元共振耦合效應,已成為納米電子學、能源催化和傳感檢測等領域的研究熱點。然而,由於缺乏對等離子體-電子耦合效應的深入認識以及電極界面和材料的精確構築方法,二維金屬等離激元納米結構的設計和應用一直面臨著重大挑戰。
  • 鄭州大學在水溶液中碳納米點磷光發射研究取得新進展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樹華 通訊員 楊明日前,鄭州大學物理學院青年教師劉凱凱博士、單崇新教授團隊在水溶液中碳納米點磷光發射研究取得新進展。鄭州大學為第一單位,物理學院博士生梁亞川為第一作者,生命科學院苟閃閃為共同第一作者,物理學院劉凱凱博士、單崇新教授,生命科學院高豔鋒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 中科院太陽能電池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催化與原位表徵研究組(503組)李燦院士、張文華研究員領導的小組在太陽能電池新材料硒化錫(SnSe)的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 中科院大化所兩維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傅強研究員、包信和院士團隊在兩維限域催化理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
  • 大連化物所納米晶敏化分子三線態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吳凱豐研究團隊提出,由於納米晶極弱的交換作用(幾個meV),幾乎沒有系間竄越帶來的能量損耗,而且鈣鈦礦納米晶相對傳統CdSe和CdS量子點等有較高的螢光量子產率,是實現萘的三線態敏化的優異體系。動力學研究表明,在可見光激發下,量子限域的CsPbBr3納米晶可發生到萘的超快三線態能量轉移。
  • 鄭州大學物理學院在水溶液中碳納米點磷光發射研究取得新進展
    我院在水溶液中碳納米點磷光發射研究取得新進展從遠古時期神農氏的「夜礦」,到《搜神記》記載的「純白而夜光,可以燭室」的隨侯珠,再到春秋戰國時代的「懸黎」和「垂棘」之璧,「晝視之如星,夜望之如月」的夜明珠的傳說和神奇故事在人類歷史文獻中屢見不絕
  • 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本報訊(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奉超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將開爾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相關成果12月10日發表在《自然》上。毛細凝聚是指在毛細通道限域空間內的氣體不必達到過飽和狀態,即可發生凝聚,從而轉變成液體的現象。
  • 上海應物所研究納米尺度下離子液體相行為取得進展(組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輻射化學研究室吳國忠課題組研究受限空間內離子液體的相行為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
  • 【中國科學報】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中國科學報】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本報訊(通訊員 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奉超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將開爾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