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化物所碳納米管限域催化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

2020-12-08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帆、潘秀蓮和包信和等在碳納米管的限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碳納米管可認為是由石墨烯片捲曲形成的一維管狀材料,因曲率導致原本對稱分配的π電子云發生畸變,由管內向管外偏移,在管內外形成電勢差。該研究團隊經過多年的研究,證實了這種納米級空間和電子結構可形成獨特的限域環境,導致組裝在其內部的金屬納米粒子和氣體分子的特性發生變化,從而可能改變分子吸附活化模式甚至反應路徑,提出了碳納米管的催化協同限域效應概念(Acc. Chem. Res. 2011, 44, 553),並在多個催化反應中驗證了這一理論(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 317; Energy Environ. Sci. 2011, 4, 4500; J. Am. Chem. Soc. 2008, 130, 9414; Nat. Mater. 2007, 6, 507.)

 

  根據上述概念預測,當碳管管徑和層數減小,碳管的限域效應將隨之加強;與此同時,碳管因受捲曲方式不同所表現出的金屬性或有一定帶隙的半導體性,也將對反應有調變作用。然而,多年來小管徑中限域催化劑的製備技術以及有效的表徵手段一直是個瓶頸。

 

  最近,該研究組成功地實現了在管徑小至1.5納米左右的單壁碳管內高效組裝限域催化劑,並利用原位X-射線吸收光譜和拉曼光譜,分別跟蹤反應過程中金屬和碳管的電子結構變化,特別是通過單根碳管的實驗,驗證了上述預測:即碳管自身的電子結構直接決定著其對催化反應性能的調變作用。儘管金屬性和半導體性碳管限域體系的形貌特徵非常相似,但由於金屬團簇與管壁之間的電子相互作用導致限域金屬的化學態迥然不同。這一研究結果不僅提供了限域體系主客體電子相互作用的直接實驗證據,而且為一系列氧化還原反應設計高活性的金屬團簇催化劑提供了新思路,也為可逆調變碳管電子結構而不破壞其管壁提供了一條新途徑。

 

  以上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等相關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

  

納米管限域催化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

相關焦點

  •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02-0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潘秀蓮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等基於碳納米管的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在日前出版的《美國化學會志》(J.
  • 大連化物所發表碳納米管限域催化研究綜述文章
    繼2008年在英國Chem Comm發表特寫論文(Feature Article)後,受美國化學會《化學研究報告》(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邀請,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潘秀蓮研究員和包信和院士等近日撰寫綜述文章,詳細報導在限域催化領域研究最新進展,完整詮釋由該研究組發展起來的納米限域催化新概念(
  • 中科院大化所兩維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傅強研究員、包信和院士團隊在兩維限域催化理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
  • 大連化物所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12-30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中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及原位表徵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氧化物限域催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傅強研究員和包信和院士團隊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通過將納米氧化物限域在金屬有機框架(MOF)材料中實現高效催化過程
  • 納米石墨烯限域單原子鐵催化劑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氧化物酸鹼催化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大連化物所王峰研究員團隊在二氧化鈰界面酸鹼催化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大連化物所納米晶敏化分子三線態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吳凱豐研究團隊提出,由於納米晶極弱的交換作用(幾個meV),幾乎沒有系間竄越帶來的能量損耗,而且鈣鈦礦納米晶相對傳統CdSe和CdS量子點等有較高的螢光量子產率,是實現萘的三線態敏化的優異體系。動力學研究表明,在可見光激發下,量子限域的CsPbBr3納米晶可發生到萘的超快三線態能量轉移。
  • 大連化物所太陽能光催化制氫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李燦院士研究組利用雙共催化劑發展了Pt-PdS/CdS三元光催化劑,在可見光照射下,利用Na2S作為犧牲試劑,產氫量子效率達到93%,這是迄今為止報導的光催化產氫最高的量子效率。該工作作為priority communication發表在近期的Journal of Catalysis上(J. Catal., DOI: 10.1016/j.jcat.2009.06.024)。美國C&E News立即進行了a full-page story 的報導。其中,日本東京大學光催化研究專家K.
  • 大連化物所在二維金屬有機骨架分離膜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維慎團隊在二維金屬有機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氣體分離膜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703959)上。
  • 大連化物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大連化物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2018-03-09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新鮮製備的Ce-Zr固溶體氧化物中未發現氧空位,亞穩態的晶格氧可穩定存在,而在相對溫和的條件下(如低溫還原、真空處理、擔載金屬等)即可釋放出大量活潑氧,為CO催化氧化反應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研究發現,與共沉澱法製備的Ce-Zr氧化物相比,採用FSP方法製備的氧化物所能提供的氧空位數量增加了19倍。該研究成果為新型氧化物催化材料的設計和應用提供了新思路。
  • 大連化物所在芬頓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芬頓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6-01-15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其中,芬頓/類芬頓反應由於其可以原位產生大量•OH自由基並對汙染物具有較高礦化能力而被廣泛關注,然而,對非均相芬頓反應機理認識的不足一直制約著其發展。近兩年來,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王軍虎團隊致力於對非均相芬頓反應主要活性物種「Fe」的配位環境、價態、自旋態演變的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7-06-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在該工作中,大連化物所研究團隊以LiH-Fe複合催化劑為研究對象,發現Fe與LiH在界面處存在強的相互作用。
  • 大連化物所納米晶熱載流子弛豫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光電材料動力學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採用飛秒瞬態光譜技術系統地研究了量子限域的鈣鈦礦納米晶的熱載流子弛豫動力學,發現該體系呈現出亞皮秒級別的熱載流子壽命與之前理論預測的「聲子瓶頸」機制不符,進一步研究發現熱載流子能量耗散通道由表面配體分子誘導的非絕熱弛豫機制所主導。
  • 大連化物所發表碳一化學前瞻性文章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鄧德會、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團隊,在碳一分子催化轉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引起國內外同行的關注。近日,該團隊受邀發表題為Catalysis for Selected C1 Chemistry的前瞻性文章。
  • 【動態】大連化物所發表碳一分子溫和條件下催化轉化綜述文章
    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與能源小分子轉化創新特區研究組(05T6組)鄧德會研究員團隊在溫和條件下碳一分子催化轉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
  • 大連化物所發表二維材料限域催化進展報告
    二維材料獨特的幾何和電子結構使其在催化領域引起了科研人員廣泛的研究興趣。其中,二維材料自身的晶格,以及二維材料與其它材料形成的雜化結構為催化活性位提供了獨特的限域環境。對於二維材料限域催化的基本理解將有助於理性設計高性能的二維催化劑。二維材料限域催化在能源小分子如氧氣、氫氣、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甲醇等催化轉化方面,有著潛在的應用前景。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實驗室喬波濤研究員和張濤院士團隊與穆斯堡爾譜技術研究組王軍虎研究員團隊合作
  • 大連化物所實現二維硫化鉬共限域鈷/硒雙原子「裡應外合」高效催化...
    大連化物所實現二維硫化鉬共限域鈷/硒雙原子「裡應外合」高效催化電解水析氫 2020-07-17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大連化物所共軛微孔高分子應用於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大連化物所共軛微孔高分子應用於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2017-12-08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1109組研究員鄧偉僑和DNL21T3研究員吳忠帥領導的合作團隊,在尋找高比容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製備出同時具有高比表面積和高含氮量的導電共軛微孔高分子,相關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