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研究取得進展
,FSP)的高溫淬火過程,將金屬氧化物中的晶格氧鎖定在亞穩態,從而大幅增強了晶格氧的活性,使CO氧化反應速率比傳統催化劑的反應提高了10倍。 由氧化物中晶格氧參與的氧化還原循環廣泛存在於催化氧化反應中。其中,晶格氧的釋放速率是反應的速控步驟,因此,增強晶格氧的活性,從而加速氧化還原循環,是促進催化氧化反應的重要手段。該團隊利用高溫淬火的方法,在保證氧化物晶體穩定形成的同時,削弱了氧化物中金屬—氧之間的相互作用,使晶格氧處於過飽和的亞穩定狀態。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實驗室喬波濤研究員和張濤院士團隊與穆斯堡爾譜技術研究組王軍虎研究員團隊合作
-
大連化物所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傅強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研究團隊成功地將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MSI)拓展並應用到金屬/碳化物催化體系,證明了該效應對於設計高效碳化物基催化材料的重要作用。相關研究結果以全文的形式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上。
-
中科院大化所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碳資源小分子與氫能利用孫劍、俞佳楓副研究員團隊利用火焰噴射法(Flame Spray Pyrolysis , FSP)的高溫淬火過程,將金屬氧化物中的晶格氧鎖定在亞穩態,從而大幅增強了晶格氧的活性,使CO氧化反應速率比傳統催化劑的反應提高了10倍。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大連化物所傅強研究員和包信和院士研究團隊成功地將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MSI)拓展並應用到金屬/碳化物催化體系,證明了該作用對於設計高效碳化物基催化材料的重要作用。
-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02-0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該研究結果驗證了實驗上觀察到的限域效應對限域金屬氧化還原性能,對CO加氫反應、NH3分解和合成氨等反應的不同調變規律,為未來高效納米催化劑的設計提供了重要的科學參考。
-
大連化物所金屬有機化合物用於儲氫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副研究員何騰和研究員陳萍領導的團隊與廈門大學教授吳安安、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Tom Autrey等合作,在儲氫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背頁封面形式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上。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7-06-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在該工作中,大連化物所研究團隊以LiH-Fe複合催化劑為研究對象,發現Fe與LiH在界面處存在強的相互作用。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氧化物酸鹼催化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大連化物所王峰研究員團隊在二氧化鈰界面酸鹼催化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科學網—金屬氧化物催化劑設計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俞佳楓)近日,大連化物所孫劍、俞佳楓團隊利用火焰噴射法(FSP)的高溫淬火過程,將金屬氧化物中的晶格氧鎖定在亞穩態
-
大連化物所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
大連化物所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 2020-11-2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然而最近幾年,關於Au與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繼2012年臺灣大學牟中原研究組發現了Au與ZnO納米棒間存在氧化氣氛誘導的OMSI後,喬波濤與大連化物所研究員王軍虎合作,相繼發現並報導了Au與非氧化物載體羥基磷灰石之間由氧化氣氛誘導的OMSI,以及Au與TiO2之間的經典SMSI,並據此開發了兼具高活性與高穩定性的Au催化劑。
-
【科研進展】大連化物所開發高水熱穩定性Pd基催化劑用於甲烷燃燒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李為臻、喬波濤和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與北京大學教授馬丁合作,在高穩定Pd基甲烷燃燒催化劑製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大連化物所在芬頓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芬頓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6-01-15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通過穆譜對芬頓反應過程中鐵物種循環的研究,發現Fe-Co PBAs金屬有機骨架中大量高分散水配位的鐵和晶胞空位的存在是其高活性的主要原因;通過與大連化物所503組研究員韓洪憲等人在EPR表徵解析上的合作,提出了單線氧作為直接活性物種的反應機理(Appl. Catal.
-
大連化物所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中國科學院
大連化物所發現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粒徑效應 2020-11-2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然而最近幾年,關於Au與載體強相互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繼2012年臺灣大學牟中原研究組發現了Au與ZnO納米棒間存在氧化氣氛誘導的OMSI後,喬波濤與大連化物所研究員王軍虎合作,相繼發現並報導了Au與非氧化物載體羥基磷灰石之間由氧化氣氛誘導的OMSI,以及Au與TiO2之間的經典SMSI,並據此開發了兼具高活性與高穩定性的Au催化劑。
-
大連化物所太陽能光催化制氫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李燦院士研究組利用雙共催化劑發展了Pt-PdS/CdS三元光催化劑,在可見光照射下,利用Na2S作為犧牲試劑,產氫量子效率達到93%,這是迄今為止報導的光催化產氫最高的量子效率。Domen 教授也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該工作提供了一種人工設計高效光催化劑的方法。這是李燦研究組繼在光催化劑表面異相結(Angew. Chem. Int. Ed., 120: 1766-1769 2008)和異質結及其光催化制氫性能(J. Am. Chem. Soc., 130: 7176-7177 2008)的研究工作之後在太陽能光催化制氫方面取得的又一進展。
-
大連化物所在酸性條件下長壽命非貴金屬電解水催化劑方面獲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酸性條件下長壽命非貴金屬電解水催化劑方面獲進展 2019-04-02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大連化物所發表二維材料限域催化進展報告
二維材料獨特的幾何和電子結構使其在催化領域引起了科研人員廣泛的研究興趣。其中,二維材料自身的晶格,以及二維材料與其它材料形成的雜化結構為催化活性位提供了獨特的限域環境。對於二維材料限域催化的基本理解將有助於理性設計高性能的二維催化劑。二維材料限域催化在能源小分子如氧氣、氫氣、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甲醇等催化轉化方面,有著潛在的應用前景。
-
大連化物所「合成氣制高碳醇」取得關鍵進展
11月26日,由大連化物所和陝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共同開展「合成氣制高碳醇Co-Co2C(鈷-碳化鈷)基催化劑的創製及其在萬噸級裝置上的評價試驗」,在北京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
-
大連化物所發現單核錳催化劑的水氧化活性可媲美自然光合作用催化劑
因此,人們長期以來努力模擬自然光合作用的多核錳催化劑結構,認為水氧化的活性中心至少要2個以上的金屬離子位點才能實現高效催化水氧化。大量文獻表明,許多金屬有機配合物分子催化劑的確顯示,雙金屬活性中心的耦合能有效降低水氧化反應活化能,但均相分子催化劑一般穩定性低,在水氧化過程自身容易被氧化破壞,不容易應用於實際的人工光合成體系中。
-
大連化物所實現甲醇制烯烴失活催化劑積碳定向轉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葉茂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化物所研究員劉中民團隊在甲醇制烯烴(MTO)失活催化劑再生研究中取得進展,實現了在高溫下將失活SAPO-34催化劑中的積碳物種直接定向轉化為活性烴池物種,提出了通過催化劑再生來調控MTO低碳烯烴選擇性的全新技術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