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化物所實現甲醇制烯烴失活催化劑積碳定向轉化

2021-01-10 瀟湘晨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葉茂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化物所研究員劉中民團隊在甲醇制烯烴(MTO)失活催化劑再生研究中取得進展,實現了在高溫下將失活SAPO-34催化劑中的積碳物種直接定向轉化為活性烴池物種,提出了通過催化劑再生來調控MTO低碳烯烴選擇性的全新技術路線。

甲醇制烯烴(MTO)是實現非石油資源轉化製取低碳烯烴的關鍵技術,自2010年在世界上首次工業化以來,已成為我國乙烯丙烯生產的重要方式之一。MTO反應採用分子篩催化劑,反應過程中催化劑因積碳而失活,工業過程中需對催化劑進行頻繁再生以維持系統連續穩定運行。傳統的催化劑再生方式主要是利用空氣或氧氣燒除催化劑積碳恢復催化劑活性,這種方式不僅排放一定量的CO2,還限制了整個工藝碳原子利用率的進一步提高。

研究人員對催化劑積碳物種的定向轉化機理進行了詳細研究,通過理論計算、光譜表徵以及與大連化物所子探針與螢光成像研究組研究員徐兆超團隊合作進行的超分辨結構照明成像,發現SAPO-34分子篩中萘基烴池物種不僅有利於乙烯生成,而且具有較強的高溫穩定性。為此,研究人員提出了採用水蒸氣在高溫下將失活催化劑上積碳定向轉化為活性萘基烴池物種的再生技術路線,使在催化劑活性恢復的同時再生催化劑上的低碳烯烴選擇性也得到大幅提高。研究人員在循環流化床反應-再生中試裝置上驗證了該技術,連續穩定運行結果表明,再生器氣相產物中可循環利用的合成氣成分(CO和H2)超過88%,CO2低於5%;反應器中乙烯和丙烯選擇性可達到85%。該技術實現了通過再生來調控MTO反應,進一步提升了過程的經濟性,降低了CO2排放,對MTO技術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相反應過程中的介尺度機制及調控」重大研究計劃集成項目和大連化物所創新研究基金項目的支持。

大連化物所實現甲醇制烯烴失活催化劑積碳定向轉化

【來源: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新方法實現失活催化劑積碳直接定向轉化
    甲醇制烯烴(MTO)是實現非石油資源轉化製取低碳烯烴的關鍵技術之一。自2010年在世界上首次工業化以來,MTO已經成為我國乙烯、丙烯生產的重要方式之一。
  • 甲醇制烯烴失活催化劑再生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科技日報瀋陽1月6日電(記者 郝曉明)甲醇制烯烴(MTO)是實現非石油資源轉化製取低碳烯烴的關鍵技術之一。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獲悉,該所葉茂研究員、劉中民院士團隊在甲醇制烯烴失活催化劑再生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研究團隊實現了高溫下將失活的SAPO-34分子篩催化劑中的積碳物種直接定向轉化為活性烴池物種,提出了通過催化劑再生來調控MTO低碳烯烴選擇性的全新技術路線。相關研究成果1月4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科研人員實現甲醇制烯烴分子篩催化劑內反應與擴散過程成像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葉茂、中科院院士劉中民團隊和分子探針與螢光成像研究組研究員徐兆超團隊合作,採用多尺度反應-擴散模型與超分辨結構照明成像技術結合,實現甲醇制烯烴工業級別SAPO-34分子篩晶體內反應與擴散過程成像,可直觀獲取反應過程中客體分子、積碳物種以及酸性位點的時空分布與演化。
  • 大連化物所劉中民院士、魏迎旭研究員Nature Commun
    研究背景 乙烯和丙烯等低碳烯烴是化學工業中最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傳統從石油中製取。針對我國「富煤貧油」的能源現狀,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開發了以煤為原料經甲醇製取低碳烯烴技術,並已實現工業化。
  • 大連化物所「第三代甲醇制烯烴(DMTO-Ⅲ)技術」通過科技成果鑑定
    會上,劉中民作了題為「第三代甲醇制烯烴(DMTO-Ⅲ)技術」的工作報告,介紹了項目的背景、技術路線、創新點和推廣情況等。大連化物所研究員田鵬、葉茂分別匯報了「新一代甲醇制烯烴(DMTO)催化劑」和「第三代甲醇制烯烴(DMTO-Ⅲ)技術」的研發歷程、取得的技術和經濟效益成績等。鑑定委員會專家詳細審查了查新報告及相關鑑定材料,並與研發團隊就科學技術問題及產業化情況及發展前景等進行了深入交流、討論。
  • 研究人員在甲醇制烯烴過程中再生失活的催化劑
    MTO工藝於2010年首次實現商業化,是一種在SAPO-34沸石催化劑上轉化甲醇的催化工藝,甲醇通常由煤、天然氣、生物質和二氧化碳製成。MTO工藝正在成為利用非石油資源生產輕烯烴(包括乙烯和丙烯)的主流方式之一。MTO的主要問題是由焦炭沉積導致的沸石催化劑的快速失活。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咬定「煤制烯烴」不放鬆—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供圖 前不久,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副所長劉中民榮獲第七屆周光召基金科技獎。 他獲獎的理由是:完成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烴工業性試驗。 甲醇制烯烴又稱煤制烯烴,是以煤代替石油,先用煤制甲醇,然後用甲醇製取基礎化工原料——烯烴。劉中民課題組自主開發的煤制烯烴技術,英文縮寫為DMTO。
  • 甲醇制烯烴技術開闢「以煤代油」新途徑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甲醇制烯烴成為「以煤代油」,實現煤炭資源高效、就近、清潔、高附加值轉化的一條有效途徑。  甲醇製取低碳烯烴包括主產混合烯烴(MTO)技術和主產丙烯(MTP)技術,是煤基烯烴技術路線的關鍵所在。20多年來,隨著石油價格的多次波動,國際上僅有美國、德國的兩三家企業還在堅持研究,國內則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甲醇制烯烴(DMTO)技術為代表,研發成果一直居於世界前列。
  • 如何用更少的甲醇生產出更多烯烴?
    (3)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DMTO工藝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簡稱大連化物所)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MTO研究工作,90年代初在國際上首創「合成氣經二甲醚製取低碳烯烴新工藝方法(簡稱SDTO法)」。
  • 研究實現控制分子篩表面傳質阻力調控甲醇制烯烴反應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葉茂、副研究員李華,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團隊在分子篩表面傳質研究中取得進展,通過控制SAPO-34分子篩的表面阻力,實現對甲醇制烯烴(MTO)反應的催化壽命以及低碳烯烴選擇性的調控。分子篩因其擇形選擇性被應用於多相催化與氣體分離等領域。研究表明,分子篩晶體內部擴散阻力和表面阻力是客體分子傳質阻力的兩個重要來源。
  • 甲烷氧化偶聯和非氧化偶聯制乙烯或將重創中國煤制烯烴
    甲烷製取烯烴的另一條路線是非氧化偶聯催化製取烯烴和芳烴。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為甲烷,活化甲烷的首個C-H鍵並避免其過度氧化是這條工藝路線的關鍵。這條路線的實質是將鐵活性中心單分散地摻雜在二氧化矽無定形網格中,並在無氧條件下催化甲烷直接轉化成乙烯、芳烴和氫氣。原理是在無氧條件下甲烷經催化劑的活性中心誘導產生自由基,進而自由基在氣相過程中實現鏈增長形成目標產物。
  • 研究揭示沸石分子篩催化甲醇制烴類反應中催化劑的失活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徐君和鄧風團隊在沸石分子篩催化甲醇制烴類(methanol-to-hydrocarbons,MTH)反應中催化劑失活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發現,反應過程中形成的環戊烯碳正離子可以和芳烴發生π相互作用,從而導致積碳物種萘的形成,最終導致催化劑的失活。
  • 大連化物所「合成氣制高碳醇」取得關鍵進展
    11月26日,由大連化物所和陝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共同開展「合成氣制高碳醇Co-Co2C(鈷-碳化鈷)基催化劑的創製及其在萬噸級裝置上的評價試驗」,在北京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
  • 大連化物所實現電還原一氧化碳直接制乙烯
    央廣網大連12月20日消息(記者賈鐵生 通訊員陳瑞雪 高鶴華)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鄧德會研究員團隊成功實現電催化一氧化碳高選擇性直接製備乙烯,為高選擇性、低能耗地通過一氧化碳製備乙烯提供了新思路。例如通過費託合成反應將一氧化碳轉化生成高附加值制的C2-C4烯烴,但是該過程除了需要200至450攝氏度的高溫和5至50巴的高壓等苛刻條件之外,根據費託合成的產物分布規律,C2產物的選擇性往往低於30%,並且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碳資源的嚴重浪費。因此,急需發展高選擇性、環境友好、條件溫和的乙烯製備方法。
  • 第三代甲醇制烯烴技術通過鑑定
    在此背景下,圍繞非石油資源(如煤、天然氣、生物質等)生產烯烴的甲醇制烯烴技術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主導下,開始了長達30多年的科研攻關。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發的第三代甲醇制烯烴(DMTO-Ⅲ)技術在北京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
  • 大連化物所乙烯多相氫甲醯化及其加氫生產正丙醇裝置開車成功
    ,而且實現了催化劑核心技術和工藝關鍵技術的有機集成,解決了如何有效利用大量低品位反應熱的難題。單原子催化的概念由大連化物所張濤院士等於2011年率先提出。醛可以進一步轉化成為醇、酸和酯等化學品,而這些化學品是洗滌劑、增塑劑、表面活性劑或醫藥和香料等高附加值精細化學品的主要原料。目前,全球每年單是通過烯烴氫甲醯化及其加氫技術生產的醛和醇的總產能已經達到了2400萬噸左右,其中丙烯氫甲醯化生產丁辛醇的產量就已經達到1600萬噸左右,其中我國的消費量就達500萬噸的規模。
  • 精準調控Brønsted酸位促進CO2加氫定向合成輕質芳烴
    當B酸密度在54至154 μmol g−1時,分子篩積碳速率較慢,利於烯烴中間物芳構化的穩定進行。從TPO和可溶性積碳GC-MS結果(圖4)中可看出,更高的B酸量,會加速稠環芳烴(PAHs)等積碳前驅體的生成,利於高C/H比、高縮合度的積碳產生,降低催化劑壽命。
  • 新一代甲醇制低碳烯烴技術通過鑑定
    鑑定會現場6月26日,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一代甲醇制烯烴(DMTO-II)技術在北京通過了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成果鑑定,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中科院高技術局副局長劉桂菊、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張濤出席鑑定會並講話。DMTO-II技術是由陝西煤業化工集團煤化工技術工程中心有限公司牽頭,在大連化物所中試成果基礎上,與中國石化集團洛陽石油化工工程公司共同開發,在陝西省華縣陝西煤化工技術工程中心有限公司甲醇制烯烴試驗基地進行了每天甲醇處理量50噸的工業性試驗。
  • 中科院大化所在合成氣定向轉化方面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潘秀蓮研究員、包信和院士帶領團隊在合成氣定向轉化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
  • 大連化物所發表甲烷溫和條件下直接催化轉化研究綜述
    因此,甲烷的催化轉化在工業和學術界引起了廣泛的研究興趣。然而,甲烷分子的高度穩定性,以及高的C-H鍵能使其在溫和條件下的活化或轉化極具挑戰,甲烷的選擇活化和定向轉化也因此被認為是催化化學領域中的聖杯式課題。目前,工業上甲烷的轉化主要是經水蒸氣重整製備合成氣(Syngas,一氧化碳和氫氣的混合氣),以及合成氣後續進一步轉化成各類有機化學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