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甲醇制烯烴技術通過鑑定

2020-11-30 中國環境報

  經濟日報記者 沈慧 烯烴是重要的基本有機化工原料,也是現代化學工業基石,衣服、裝修材料、口罩等都要用到烯烴。傳統的烯烴生產技術嚴重依賴石油資源,一個年產百萬噸級的烯烴工廠需要千萬噸級的煉油廠配套提供石腦油原料。然而我國石油資源短缺,原油主要依賴進口。在此背景下,圍繞非石油資源(如煤、天然氣、生物質等)生產烯烴的甲醇制烯烴技術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主導下,開始了長達30多年的科研攻關。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發的第三代甲醇制烯烴(DMTO-Ⅲ)技術在北京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鑑定專家一致認為:該成果創新性強,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技術優勢明顯,建議加快新一代催化劑推廣應用,並早日建成第三代甲醇制烯烴工業示範裝置。

  甲醇制烯烴技術是一個包括高效流化床反應器、催化劑等在內的完整技術解決方案。該技術主要發明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劉中民介紹,2006年6月,第一代甲醇制烯烴技術完成萬噸級工業性試驗,於2010年8月在全球首次實現了煤基甲醇製取烯烴的工業化。2010年5月,第二代甲醇制烯烴技術完成萬噸級工業性試驗,於2014年12月實現首次工業化。此後,大連化物所對該技術持續創新,在對甲醇制烯烴反應機理和烯烴選擇性控制原理進一步深入認識的基礎上,研製了新一代甲醇制烯烴催化劑,研發了第三代甲醇制烯烴技術。

  「新一代催化劑的工業化和第三代甲醇制烯烴技術的成功開發使我國在甲醇制烯烴技術領域保持了持續的國際領先地位。」劉中民告訴記者,新一代甲醇制烯烴催化劑烯烴收率高、焦炭產率低、操作窗口寬、微量雜質少,目前已建成5000噸/年規模的催化劑生產線並成功實現工業化生產。新一代甲醇制烯烴催化劑兼顧已有工業裝置和新技術開發需求,已在多套工業裝置中實現應用。

  不僅如此,研究團隊還基於新一代甲醇制烯烴催化劑開發了甲醇處理量大、副反應少、可靈活實現催化劑運行窗口優化的高效流化床反應器,完成了千噸級中試試驗。中國石化聯合會組織專家對中試裝置進行了72小時現場連續運行考核,結果甲醇轉化率達到99.06%,噸烯烴甲醇單耗為2.66噸。

  「與當前已經工業化的技術相比,第三代甲醇制烯烴技術的經濟性顯著提高。」根據劉中民提供的數據,第三代甲醇制烯烴技術工業裝置的單位烯烴成本較現有的甲醇制烯烴裝置下降10%左右;新一代催化劑用於現有甲醇制烯烴工業裝置,噸烯烴甲醇單耗較使用前的3.0噸左右也有顯著降低,達到2.85噸至2.90噸,刷新了行業紀錄,每年可為用戶企業增收上億元。

  「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甲醇制烯烴系列技術開闢了以非石油資源生產低碳烯烴的新路線,開創並引領了煤制烯烴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劉中民看來,這一技術對實現煤炭資源清潔高效利用、緩解石油資源供應緊張局面、促進煤化工與石油化工協調發展、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相關焦點

  • 大連化物所「第三代甲醇制烯烴(DMTO-Ⅲ)技術」通過科技成果鑑定
    11月9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劉中民院士團隊開發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三代甲醇制烯烴(DMTO-Ⅲ)技術」,在北京通過了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成果鑑定。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克昌擔任鑑定委員會主任。
  • 新一代甲醇制低碳烯烴技術通過鑑定
    鑑定會現場6月26日,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一代甲醇制烯烴(DMTO-II)技術在北京通過了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成果鑑定,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DMTO-II技術是由陝西煤業化工集團煤化工技術工程中心有限公司牽頭,在大連化物所中試成果基礎上,與中國石化集團洛陽石油化工工程公司共同開發,在陝西省華縣陝西煤化工技術工程中心有限公司甲醇制烯烴試驗基地進行了每天甲醇處理量50噸的工業性試驗。試驗裝置從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共進行了二個階段試驗,累計完成800多小時的運行試驗。
  • ...量子、雙黑洞吞噬恆星、第三代甲醇制烯烴、重型燃氣輪、飛蛾翅膀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五號、半導體量子、雙黑洞吞噬恆星、第三代甲醇制烯烴、重型燃氣輪、飛蛾翅膀 2020-12-01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五號、半導體量子、雙黑洞吞噬恆星、第三代甲醇制烯烴、重型燃氣輪、飛蛾翅膀
    半導體量子點由於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與現代半導體工藝技術兼容的優點,是量子計算的重要候選載體之一。——《科技日報》4第三代甲醇制烯烴技術通過鑑定>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發的第三代甲醇制烯烴
  • 中石化洛陽工程公司總承包的世界最先進甲醇制烯烴二代裝置在陝西...
    陝西蒲城清潔能源化工有限責任公司180萬噸/年甲醇項目(企業供圖)  我市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傳來佳音——記者昨日從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獲悉,近日,由該公司總承包的全球首套DMTO-II(第二代甲醇制烯烴技術
  •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五號、半導體量子、雙黑洞吞噬恆星、第三代甲醇...
    半導體量子點由於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與現代半導體工藝技術兼容的優點,是量子計算的重要候選載體之一。隨著半導體量子計算的不斷發展,近年來半導體量子比特的性能大幅提升,單比特和兩比特邏輯門操控保真度達到容錯量子計算閾值,如何實現多量子比特的擴展與集成已成為該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 如何用更少的甲醇生產出更多烯烴?
    1、煤制烯烴技術發展現狀  煤制烯烴是目前我國生產烯烴的重要工藝技術之一,其以煤為原料通過氣化、變換、淨化、合成等過程首先生產甲醇,再用甲醇生產烯烴(乙烯+丙烯),進而生產聚烯烴(聚乙烯、聚丙烯)等下遊產品,其中煤制甲醇、烯烴聚合制聚烯烴均為傳統的成熟技術,而甲醇制烯烴則是近年來開發成功的新技術,也是煤制烯烴的核心技術環節。
  • 【人民日報】咬定「煤制烯烴」不放鬆
    他獲獎的理由是:完成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烴工業性試驗。  甲醇制烯烴又稱煤制烯烴,是以煤代替石油,先用煤制甲醇,然後用甲醇製取基礎化工原料——烯烴。劉中民課題組自主開發的煤制烯烴技術,英文縮寫為DMTO。  2010年8月,神華集團採用DMTO技術在包頭建設的180萬噸煤基甲醇製取60萬噸烯烴裝置,投料試車一次成功,成為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烴工業示範裝置。
  • 神華包頭煤制烯烴甲醇合成塔採購合同籤訂
    神華包頭煤制烯烴甲醇合成塔採購合同籤訂 166次閱讀 作者:馬婧妤   來源:新華社
  • 甲醇制烯烴技術開闢「以煤代油」新途徑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甲醇制烯烴成為「以煤代油」,實現煤炭資源高效、就近、清潔、高附加值轉化的一條有效途徑。  甲醇製取低碳烯烴包括主產混合烯烴(MTO)技術和主產丙烯(MTP)技術,是煤基烯烴技術路線的關鍵所在。20多年來,隨著石油價格的多次波動,國際上僅有美國、德國的兩三家企業還在堅持研究,國內則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甲醇制烯烴(DMTO)技術為代表,研發成果一直居於世界前列。
  • 作為近幾年來盈利狀況最好的煤制烯烴在哪些技術上還有提升空間
    (1)提升全流程技術自主化水平,儘快擺脫國外技術制約根據工業與信息化部2015年8月公布的《煤制烯烴行業規範條件》,新建和改擴建的煤制烯烴項目鼓勵採用具有我國自有智慧財產權、先進可靠的潔淨煤氣化、空分、淨化、硫回收、甲醇合成、甲醇制烯烴、烯烴分離等系列工藝技術。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咬定「煤制烯烴」不放鬆—新聞—科學網
    他獲獎的理由是:完成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烴工業性試驗。 甲醇制烯烴又稱煤制烯烴,是以煤代替石油,先用煤制甲醇,然後用甲醇製取基礎化工原料——烯烴。劉中民課題組自主開發的煤制烯烴技術,英文縮寫為DMTO。 2010年8月,神華集團採用DMTO技術在包頭建設的180萬噸煤基甲醇製取60萬噸烯烴裝置,投料試車一次成功,成為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烴工業示範裝置。
  • 空氣產品公司先進氣化技術助力陝煤60萬噸煤制烯烴項目
    亞化煤化工消息,備受業界矚目的陝西煤業(601225)蒲城60萬噸/年煤制烯烴項目,自2014年11月氣化投產,同年12月順利產出合格的聚乙烯以來,氣化裝置保持高負荷安全穩定運行,甲醇和烯烴產品產量超過設計負荷,最高年平均負荷達
  • 中國煤制烯烴大會即將召開 煤制烯烴概念股有哪些
    由亞化諮詢主辦的2017中國煤制烯烴大會將於11月22-23日在青海西寧召開。會議將探討中國煤制烯烴產能擴張和趨勢分析;青海與大西北的新建項目聚焦;亞洲與中國聚烯烴市場新格局問題等。2017中國煤制烯烴大會 據悉,2016至2017年,國際油價處於45-50美元/桶的區間。
  • 近幾年來盈利狀況最好的現代煤化工產品,煤制烯烴在哪些技術上還有...
    (1)提升全流程技術自主化水平,儘快擺脫國外技術制約 根據工業與信息化部2015年8月公布的《煤制烯烴行業規範條件》,新建和改擴建的煤制烯烴項目鼓勵採用具有我國自有智慧財產權、先進可靠的潔淨煤氣化、空分、淨化、硫回收、甲醇合成、甲醇制烯烴、烯烴分離等系列工藝技術。
  • 煤經合成氣直接制低碳烯烴技術在陝取得新突破
    9月19日,記者從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獲悉:該研究所與延長石油集團合作,在榆林成功開展煤經合成氣直接制低碳烯烴技術工業試驗,其設備全部實現國產化,催化劑性能和反應過程的多項重要參數超過設計指標,總體性能優於實驗室水平。
  • 《自然》:中國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自然》:中國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大突破今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雜誌。 權威專家表示,基於我國缺油、少氣、富煤的資源特點,該技術具有很強的工業應用前景及很高的經濟效益,將有利於促進我國煤化工的發展。
  • 上海高研院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要突破
    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上海科技大學聯合科研團隊在合成氣直接制烯烴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自然》(Nature)雜誌於10月6日發表了相關成果。其中,上海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化學研究所參與了部分工作。
  • 需求釋放依然聚焦烯烴 甲醇或先強後弱
    2017年國內甲醇市場的供需平衡情況將是以華東市場為中心,並主要考量華東區域內其烯烴新增外採需求量與供應重要來源的進口新增量之間的平衡情況。這一主線之下,我們對2017年甲醇整體的預判是供需存在時間差,甲醇或先強後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