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中國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2021-01-19 科學網
《自然》:中國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大突破 將力爭儘快實現工業示範和產業化

科學網10月6日上海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上海科技大學聯合科研團隊在合成氣直接制烯烴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研究人員通過採用全新催化劑活性位結構,實現了在溫和條件下合成氣高選擇性直接製備烯烴,對拓展合成氣催化轉化領域有重大意義。今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雜誌。

權威專家表示,基於我國缺油、少氣、富煤的資源特點,該技術具有很強的工業應用前景及很高的經濟效益,將有利於促進我國煤化工的發展。

據悉,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目前已與山西潞安集團等企業達成協議,擬在催化劑放大製備、反應器設計及工藝過程開發等方面共同合作,力爭儘快實現工業示範和產業化,促進我國煤化工的發展。

在能源化工領域,烯烴是一種基礎且非常重要的高附加值化工原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合成塑料、高級潤滑油、高碳醇、高密度噴氣燃料等很多產品都是以其為基礎原料。因此,烯烴產業的發展水平和市場供需平衡情況直接影響著整個化學工業的發展水平和產業規模。近年來,為緩解對石油資源的依賴,國內外研究主要以非石油路線為主,即利用煤炭或天然氣資源直接或間接製備烯烴。在目前的主流工藝中,首先以煤或天然氣製備合成氣(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氫氣,即CO和H2),然後由合成氣轉化製得的甲醇,最終通過甲醇轉化路線(包括甲醇制乙烯、丙烯的MTO工藝和甲醇制丙烯的MTP工藝)生產烯烴產品。該技術涉及兩大步驟,即合成氣經銅基催化劑合成甲醇,甲醇經分子篩催化劑轉化為烯烴。無疑,如能減少反應步驟,將合成氣直接高選擇性合成烯烴,將體現出流程更短、能耗更低的優勢。

合成氣經費託反應路線直接制烯烴,是指CO和H2在催化劑作用下,通過費託(FT)反應路線合成烯烴(FTO)的過程。在FT合成反應中, 一般認為先進行碳氧鍵斷裂形成碳吸附中間物種,再發生碳碳連接形成不同碳鏈長度的產物。針對經典的FT機理,一般認為產物的鏈增長服從聚合機理,即產物選擇性近似遵循Amderson-Schulz-Flory(ASF)分布,不同的鏈增長因子(α)數值對應不同的產物分布。目前,FTO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烯烴選擇性的提高及產物分布的有效控制。由於FTO是強放熱反應,過高的反應熱,容易引起局部過熱,發生飛溫現象,促進甲烷化和積碳的發生,尤其是由於ASF分布規律以及動力學和熱力學等方面的限制,大量甲烷的生成嚴重降低了總烯烴收率。此外,由於在FT合成過程中烯烴作為一種中間產物,極易發生二次加氫反應轉化為飽和烷烴,從而進一步降低烯烴選擇性。鑑於合成氣直接製備烯烴路線受上述因素的制約,為了實現很好的FTO催化性能,設法擺脫ASF分布的限制,同時體現低甲烷選擇性及高烯烴選擇性,有必要開發全新的催化活性位結構。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低碳轉化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在研究中創造性地研發了一種全新的催化劑,發現在溫和的反應條件下(250 °C和1~5 atm),該催化劑可實現高選擇性合成氣直接製備烯烴,甲烷選擇性可低至5%,低碳烯烴選擇性可達60%,總烯烴選擇性高達80%以上,烯/烷比可高達30以上;同時,產物碳數呈現顯著的窄區間高選擇性分布,C2-15選擇性佔90%以上,產物分布完全不服從經典的ASF規律,體現出很好的FTO性能。為了確定活性位的本質,該實驗室通過深入的構效關係研究並結合DFT理論計算,確定活性位結構是暴露面為{101}和{020}的Co2C納米平行六面體。Co2C一般被視為Co基FT催化劑失活的主要原因之一,即在合成氣轉化過程中Co2C活性很低且CH4選擇性很高。

這項研究揭示Co2C存在顯著的晶面效應,相比於其它暴露面,{101}晶面非常有利於烯烴的生成,同時{101}和{020}晶面可有效抑制甲烷的形成。因此,暴露面為{101}和{020}的Co2C納米平行六面體呈現完全異於傳統FT活性相的催化性能,甲烷選擇性很低而烯烴選擇性很高,產物偏離經典ASF規律並體現窄區間高選擇性分布。

據介紹,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上海科技大學充分發揮科教融合的體制機制優勢,尤其是在人才優勢互補、儀器設備平臺共享、研究生聯合培養等方面,緊急緊把握了建設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戰略機遇,積極探索有效落實科技創新中心的溢出效應和輻射帶動效應。與此同時,在國家與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低碳實驗室與相關高校、研究所和資源型國企開展深入合作,在優化技術路線、發展高附加值產品、提升產業能級的過程中,將基礎研究貫穿其中,凝練科學問題並聚力攻關,在打通創新價值鏈上取得了很好的結果。

據悉,上海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中科院化學所參加了部分工作,並得到了自然科學基金委、科學技術部、上海市科委、山西潞安集團和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

相關焦點

  • 上海高研院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要突破
    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上海科技大學聯合科研團隊在合成氣直接制烯烴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自然》(Nature)雜誌於10月6日發表了相關成果。其中,上海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化學研究所參與了部分工作。
  • 煤經合成氣直接制低碳烯烴技術在陝取得新突破
    9月19日,記者從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獲悉:該研究所與延長石油集團合作,在榆林成功開展煤經合成氣直接制低碳烯烴技術工業試驗,其設備全部實現國產化,催化劑性能和反應過程的多項重要參數超過設計指標,總體性能優於實驗室水平。
  • 我國煤化工研究取得裡程碑式突破 煤制烯烴將告別高耗水
    新華社北京3月4日電(記者鄒偉、白國龍)國際化工界90多年來一直沿襲、被視為不可替代的費託(F-T)過程,如今被中國科學家顛覆——他們摒棄了高水耗和高能耗的水煤氣變換制氫過程,創造性地直接採用煤氣化產生的合成氣,高選擇性地一步反應獲得低碳烯烴。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咬定「煤制烯烴」不放鬆—新聞—科學網
    上世紀70年代,國際上就開始了煤代油的研究,但堅持到最後的只有兩家 事情得從上世紀70年代說起。當時,全世界發生了兩次石油危機,油價大幅攀升。受此影響,包括美、日在內的多個發達國家相繼啟動了煤代油攻關計劃。 到了80年代初,「甲醇制烯烴催化劑研製」被列為中科院重大課題,由大連化物所的陳國權和梁娟兩位研究員牽頭攻關。
  • 揚大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近日,揚州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王喜慶團隊在通過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期刊ACS Catalysis上。
  • 聚乙烯廢塑料溫和可控降解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
  • 包信和院士團隊煤轉化研究獲重大突破
    包信和院士團隊煤轉化研究獲重大突破 2016-03-04 18:53:1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北京
  • 中國科學家Chem「背靠背」論文:合成氣高效直接轉化製備芳烴
    合成氣作為能源轉化的橋梁可以將煤炭、天然氣、生物質轉化為清潔油品,被認為是最有潛力的石油替代途徑之一。基於中國石油儲量低的現狀,發展合成氣轉化工藝不僅能促進國家的能源戰略安全,也是應對世界化石油能源枯竭潛在威脅的解決方案。在成功利用費託合成製備不同碳數區間的油品之後,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將目光轉向合成氣直接高選擇性製備高附加值化學品,包括低碳烯烴、低碳醇等。
  • 甲醇直接制乙二醇相關研究成果發表
    化學化工學院王野教授課題組與鄧德會研究員課題組(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程俊教授課題組(化學化工學院)合作,在甲醇C−C偶聯直接制乙二醇的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相關成果「Visible
  • 【人民日報】咬定「煤制烯烴」不放鬆
    他獲獎的理由是:完成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烴工業性試驗。  甲醇制烯烴又稱煤制烯烴,是以煤代替石油,先用煤制甲醇,然後用甲醇製取基礎化工原料——烯烴。劉中民課題組自主開發的煤制烯烴技術,英文縮寫為DMTO。  2010年8月,神華集團採用DMTO技術在包頭建設的180萬噸煤基甲醇製取60萬噸烯烴裝置,投料試車一次成功,成為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烴工業示範裝置。
  • 包信和獲頒英國皇家化學會榮譽會士證書—新聞—科學網
    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王永進 近日,由基金委-英國皇家化學會聯合舉辦的「可持續化學與過程」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包信和院士(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 甲醇制烯烴失活催化劑再生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科技日報瀋陽1月6日電(記者 郝曉明)甲醇制烯烴(MTO)是實現非石油資源轉化製取低碳烯烴的關鍵技術之一。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獲悉,該所葉茂研究員、劉中民院士團隊在甲醇制烯烴失活催化劑再生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研究團隊實現了高溫下將失活的SAPO-34分子篩催化劑中的積碳物種直接定向轉化為活性烴池物種,提出了通過催化劑再生來調控MTO低碳烯烴選擇性的全新技術路線。相關研究成果1月4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廈門大學王野等:串聯催化實現CO和CO2加氫制低碳烯烴
    合成氣(H2/CO)轉化和CO2加氫制低碳烯烴是各種碳資源和CO2化學利用的有吸引力的途徑,但目前都受到產物選擇性差的限制。然而通過串聯催化將CO或CO2活化為中間產物並隨後形成可控的C-C鍵以形成低碳烯烴,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方法。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煤經合成氣直接制高值化學品」項目中期檢查會...
    近日,科技部高技術中心「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新型節能技術」重點專項辦公室(以下簡稱「專項辦」)組織專家組在北京對復旦大學牽頭的「煤經合成氣直接制高值化學品」項目進行了中期檢查。
  • 大連化物所「合成氣制高碳醇」取得關鍵進展
    11月26日,由大連化物所和陝西延長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共同開展「合成氣制高碳醇Co-Co2C(鈷-碳化鈷)基催化劑的創製及其在萬噸級裝置上的評價試驗」,在北京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
  • 「合成氣制高碳醇」取得關鍵進展 將打破進口原料和工藝限制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悉,中科院「變革性潔淨能源關鍵技術與示範」A類戰略先導專項重大科技任務「合成氣制混合醇聯產柴油萬噸/年級工業示範」取得關鍵進展。該項目的推廣實施,將為以高碳醇為原料的精細化工行業提供廉價而充足的原料來源。
  • 作為近幾年來盈利狀況最好的煤制烯烴在哪些技術上還有提升空間
    經過多年快速發展,目前煤制烯烴技術已全面實現工業化應用,但技術水平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未來煤制烯烴技術發展趨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由此可見,我國煤制烯烴全流程技術自主化程度並不高,技術成套性及其關鍵設備仍然是制約瓶頸,需要加大成套技術研發與應用步伐。(2)開發新型催化劑,進一步提升甲醇制烯烴技術水平近幾年國內浙江石化、恆力石化、盛虹石化以及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的多個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陸續投產,未來3~5年新的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產能也將陸續釋放。
  • 中科院大化所在合成氣定向轉化方面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潘秀蓮研究員、包信和院士帶領團隊在合成氣定向轉化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
  • 中國科技類論文數量位居世界第二
    3:煤氣化直接制烯烴獲得重大突破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包信和、潘秀蓮團隊顛覆了90多年來煤化工一直沿襲的費託路線,創造性地直接採用煤氣化產生的合成氣,在一種新型複合催化劑的作用下,高選擇性的一步反應獲得低碳烯烴。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被同行譽為「煤轉化領域裡程碑式的重大突破」。新發明的過程除了節水和降低CO2排放外,還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
  • 【中國科學報】三年,這項成果走出「Science」走進工廠
    2016年春天,中國科學院召開了一次新聞發布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研究員包信和興致勃勃地給記者們介紹了一項新成果——「合成氣轉化高選擇性制低碳烯烴」(OX-ZEO)。  3年後,2019年9月19日,中國科學院又召開了一次新聞發布會,包信和又一次興致勃勃地講起了「化學課」。